周淑群
美國著名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教授說:“孩子生下來時是一張白紙,而最終這張紙是否能被描繪成一幅精美的圖畫,那就是完全取決于他們的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師。”同時好孩子源自父母的愛。
一、家庭教育的現狀
在中國,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生長在第一、第二、第三代網絡環境下,處在第一、二代市場經濟背景中,更生活在開放的時代、競爭的時代。孩子既要適應我國的高考機制,又要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創新發展,孩子們難,父母更要悉心呵護。例如:廣州日報在2006年8月31日舉辦的“親子溝通與家庭教育”暑假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前做過一項面向全國2萬人的調查,內容是:家長這輩子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61%的家長稱教育子女失敗。因此從家庭與教育孩子的關系上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其實是父母的缺點和不足的再現。
我們從實踐中又了解到,我國當今的家庭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一是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他們身上承載了太多父母及祖輩的寵愛和期望,對他們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片面性和單一性,如特別重視智力的發展,忽視了人格、品德的培養;重視“成才”教育,忽視“做人”的教育;二是廣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進城務工,有兩千萬留守兒童處于隔代撫養或親屬寄養,缺乏父母的關愛;三是隨著家庭矛盾、教育沖突的發生引起離婚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殘缺家庭給子女的心理造成傷害;四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對青少年兒童有著不同程度的侵蝕;五是浮躁現象表現突出:在精神與政治生活領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無秩序狀態,目光短淺,行為短期化,失信行為嚴重;六是敗德現象呈現頗多。假、冒、偽、劣四條小蛀蟲,黃色、賭博、吸毒、黑暗、奢侈五股濁流,利用公共利益滿足個人需要的腐敗現象等,這些因素使這一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具有時代賦予他們的優點,又有明顯而普遍的弱點。即缺乏健全的人格品質,如缺乏自我認識與自我鼓勵,愛心、理想與責任心淡化,意志力、耐挫力與自制力不強,人際關系與交往能力較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特別是家長及長輩的溺愛和驕寵,使這些孩子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
二、教育理論依據
(1)“德育核心”論中提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家庭教育的特點是家長以“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其健康成長。成功的家庭教育突出了德育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做人,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
(2)“情商制約”論中說到,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指出:“智力的成就,更多地是依靠性格的偉大。”智力水平與人格力量是青少年成才騰飛的兩翼,缺一不可。智力離不開人格的支撐,智商和情商相互制約,相互遷移。我們講的情商就是人格力量,是指人的道德品質與個性品質(行為習慣),人格品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導向、動力作用,一個具有遠大理想和堅持意志力的孩子,必然會激發自身奮發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修身立業”論中談到,我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倡導“修己”“克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認為“人皆可為堯舜”,強調“養性”“修身”和“良知”“良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要求學生“砥礪德行”“奮斗向上”;陶行知則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告訴我們廣大家長:“修身乃立業之本,立業必須立德,做人乃成才之本,育才先要育人,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4)“習慣養成論”中指出,人格品質作為一種思維和理念,體現在語言和行為上,而語言行為是可以成習慣的,人格品質往往體現為人們某些“不知不覺”的習慣。俗話說:“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家長如果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是他一輩子都用不完的利息;若孩子養成了壞習慣,那可是一輩子也還不清他的債務。我國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一語道出了兒童教育的真諦:“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三、良好習慣的形成
(1)習慣是注意的結果。本能是千百年來有選擇的結果。它使我們注意那些有關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識,而且它們把我們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強選擇的適應性的艱苦工作上。如:人饑餓時我們的精神力量就會被尋求食物所吸引。
價值則在另一方面按照未來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任何特定的時間,本能、習慣、價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時候,本能、習慣首當其沖;另外的時候,價值更能生效。例如:饑餓時要吃食物,口渴時要喝水一樣,習慣抽煙了想戒也戒不掉,喜歡玩牌,想不玩也做不到。
(2)習慣是個人與環境、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家長在家有愛勞動、愛衛生、早睡早起、體貼關心人、幫助人等好習慣,他教育的孩子一定也是關心人、愛勞動的好孩子。家長好的行為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相反個別家長在家有抽煙、喝酒、打牌、玩麻將、說臟話、不愛勞動等不良習慣,這樣的家長一定培養不出關心人、愛勞動的孩子。
(3)行為習慣是自我調節的結果。每一種好習慣的形成可以通過正強化、反向鏈鎖、刺激控制等方法,通過個體自我調節,堅持訓練后形成自覺性,堅持長久才能變成自動化。
(4)習慣是動力定型。任何習慣的形成,都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的。共三個層次來說:第一層次就是不自覺階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靠內部的自我監督,逐漸不需要外部監督了。第二層次反復階段,多次重復以后,一旦這種行為習慣被破壞后,就內部調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個層次就是自動化,達到類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動化以后,也不需要監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為習慣。例如,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學習的態度:上學不遲到、不早退,以學習為樂趣;自覺地看書、寫字、上課舉手發言,積極動耳、動眼、動手、動口的習慣;自學的習慣、課前預習、課后完成作業并及時復習,這種最佳的教育習慣各位家長都很滿意,可因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很想做好,期待家長幫助,可家長每天有時間、開心地、不厭其煩地幫幫孩子們嗎?作為家長一定得及時伸出援助的手幫幫孩子。
(5)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求孩子經常洗澡,按時理發,修剪指甲,飯前便后洗手,戶外活動后洗手,晚睡前洗臉、洗腳、刷牙,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不亂扔垃圾,保持衣物整潔,生食的水果蔬菜要洗凈,參加力所能及的打掃衛生勞動等,并且要將這些要求變成孩子的實際行動,更要其長久堅持。又如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習慣。要求孩子早上6:10起床,然后6:40吃早餐,開始離開家去學校上課,按時到校上課,按時完成課堂作業,按時放學回家完成家庭作業,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平時要求孩子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具、玩具、整理自己的床上用品和衣服。這些是要家長和孩子商量制定一日生活和學習時間計劃,并要督促、幫助孩子一起實施,并完成計劃任務。又如:培養孩子良好人際關系的行為習慣。家長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懂得關心、愛護、幫助他人,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則。比如不打人,不說臟話,與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幫助他人等。在當今社會如果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意味著擁有了成功的鑰匙。
總之,“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無論是教師、同伴、家長,我們都要虛心學習,處處為孩子做榜樣,時時讓孩子學好樣。孩子的健康成長正是家庭的希望。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