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乃雯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關鍵就是要加強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因此,本文從博山中等職業教育培育新農民的社會效果出發,分析其現狀,歸納其問題,探索其對策,力求對培育新農民的工作實踐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農民;培訓
加強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提高農民素質,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舉措。博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農村人口30多萬,并且每年有近3萬農民轉移到城區務工。
一、近年來博山中等職業教育培訓農民工作的總體成效
近年來,博山區充分發揮博山中等職業中專、博山區技工學校、博山區農民培訓定點單位、各鎮農業站所的優勢,對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自2007年至今,已累計對6700余名不具備中等專業學歷的農村基層干部、科技戶、帶頭戶、示范戶進行了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對2100余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村回鄉高中畢業生進行了實用、專業技術層次的培訓;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280余期,開展送科技、送技術下鄉120次,累計對10.3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了轉移前的職業技能培訓。這種利用中等職業教育培訓、教育農民的做法,受到了農民兄弟的積極贊同和響應,得到市區領導的肯定,并被全淄博市主流新聞媒體廣泛報道。
二、中等職業教育培訓農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上存在偏差,對中等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廣大農民對中等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缺乏主動要求職業教育培訓的動機,造成了政府部門對農民教育培訓需求的不了解或誤解。一些單位用人標準重學歷、輕技能,導致了社會人才觀和擇業觀的偏頗。
(2)投入不足,中等職業教育培訓條件相對較差。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的職業教育又是弱勢教育。就博山區而言,教育部門和勞動部門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雖有比較穩定的辦學經費和部分自己的實訓設備,但難以高質量、高效率、深層次地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
(3)中職教育培訓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結構與分布不合理,呈現出“五多五少”的現象,即傳統型教師多、高新技術教師少;普通型教師多,產業化教師少;繼承型教師多,創新型教師少;老教師多,年輕教師少;后勤管理人員多,一線教師少。
(4)政府部門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政府主管部門存在重基礎教育、輕職業教育的傾向,好的政策措施多向其他教育領域傾斜,致使中等職業教育難以健康有序發展。
三、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培訓農民工作的對策建議
(1)加強關注,強化社會重視程度。要切實把農村職業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使全社會認識到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和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新農民的教育,進而形成全社會支持、鼓勵、參與中等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2)加大投入,切實增強辦學能力。政府應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培訓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與支持力度,著力改善教育培訓的基礎設施,切實擔負起教育培訓的重任,使其盡快打破維持生存的僵局,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的經濟建設。
(3)優化師資,建立一支真正能夠服務于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培訓的隊伍。要按照“人才對路、專業對口、質量較高、數量夠用”的原則,確定教師的需求量和專業結構,制定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同時,要加強對教師進行不同層次的知識提升培訓和繼續教育深造,著力優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4)整合資源,健全完善中等職業教育培訓機制。要積極拓寬招聘專業技術人才的渠道,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要徹底解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難、搶生源、無序競爭的局面,形成一種上下結合、協調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開放合作的職業教育培訓格局。
參考文獻:
[1] 白菊紅,袁飛.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3(1).
[2] 王德海,張克云.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及戰略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1(9).
[3] 鐘甫寧.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J].江蘇農村經濟,2004(1O).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博山第一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