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軍
輕小說的英文是“Light Novel”,是日式英語。這類小說在封面設計以及內容規劃上大量采用漫畫插圖,讀起來很輕松。
一、什么是輕小說
日本文學評論家大森望在《亂砍輕小說》[1]“前言——本書的注意事項”中提到:“第一次出現輕小說是在1990年12月。(中略)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互聯網絡大面積爆發普及開始,作為一般名詞主要流行于網絡。廣為大眾認知應該是在進入本世紀。就商業而言,輕小說自身的潮流在《羅德島戰記》的大賣之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諸如《風之大陸》《FORTUNE QUEST》《秀逗魔導士》《魔術師歐菲》等描述異想世界的小說都創下了百萬銷售業績。(中略)就我看來,輕小說大致需要滿足下列條件:①以年輕人為對象的娛樂讀物;②以同時代青少年的視角來描述年輕人的故事;③在御宅族和同人文化的影響下,作品中的對話以及人物塑造的比重加大,在封面以及內頁中大量使用漫畫插圖。”
輕小說和其他類型的小說之間的界限模糊,就現狀而言,“按照輕小說發行,大量運用漫畫風格插圖的作品群”的定義,雖然并不是很嚴謹,但至少可以做到和其他類型小說的區分。
二、輕小說的特征要素
日本某網站曾經對“什么是輕小說?”做過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中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問題:“你認為什么是輕小說?”其中一個允許多項選擇。而通過對數字分析,我們發現讀者對輕小說的認知也各有不同。在問卷調查中,選擇“出版標識”“封面插圖”的比較多。無論是出版標識還是插圖,都是通過書的外觀就可以明了的。而另外的兩個選項“內容”“文章”則相反,需要讀者切實地閱讀之后才可以作出判斷。
前后兩組數據雖然問題相同,但是允許多項選擇的選擇后者“插圖”的多了。看來以上四因素就應該是判斷作品是否是輕小說頗為重要的依據吧。因此,我們可以說輕小說是一種“用文字寫成的漫畫”,它的特性和漫畫類非常相似,強調的是眼球效應,追尋的是一種極致的閱讀快感體驗。
三、輕小說的地位
小說家乙一先生在作品后記中寫道:“輕小說在出版界的位置極為特殊。……即便是出版業界,普通讀物和輕小說之間也是有著非常深的隔閡。……原本是輕小說形式,但最后卻以普通圖書出版的《失卻的故事》,對于我來說是某種敗北。存在客觀的讀者群無法接受手中的是輕小說,是一個無法掩蓋的事實。”[2]“《GOTH》原本是發表在輕小說雜志的。……值得特別寫一筆的是,當時,并沒有一個獎項設置是為了輕小說。”[3]
乙一先生的后記彌漫著“自虐調侃”的藝術風格,但在其著作《失蹤HOLIDAY》《只有你聽見》《寂寞周期》《GOTH》中,都提到并認為自己作品的題材偏于輕小說。
2005年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五月號《出版月報》特別制作的“輕小說研究”特輯中指出,2004年輕小說銷售量的整體市值高達440億日圓。雖然輕小說銷售量驚人,但在日本卻被定位為“次文化文學”,始終被文藝評論家漠視,甚至無法在書店暢銷書名單中出現。為什么世人對輕小說會有抵觸情緒,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認為總歸是面向青少年的游戲讀物;②外觀過于漫畫,成人購買會有羞恥感;③對御宅族和同人文化有距離感。BL文學、耽美文學,甚至那些18禁的色情文學,單從封面來看,和輕小說沒有太大的差別,或許這也算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四、輕小說的未來與發展
現在輕小說在日本發展越來越迅猛,開始大肆進軍動漫、游戲甚至電影界,日本全國性的報紙雜志也開始刊登輕小說的書評、特輯等文章。很多優秀的輕小說作品都被拍攝成了動漫、電影,甚至制作成了游戲,而又由于小說中的插畫大多請知名漫畫家來繪制,所以又和漫畫界有了關聯。各種各樣的媒體紛紛地介入進來,或許這是因為輕小說原本就是以插圖為重點,所以才比較容易制作和拍攝成影像作品。
輕小說隊伍日漸龐大,近來輕小說的當紅作家也開始創作面向成年人的小說,并將目標直指日本通俗文學的最高獎——直木獎。大森望在《亂砍輕小說》中指出,輕小說雖然可以稱作 “用文字寫成的漫畫”,但其讀者層有擴大至三四十歲成年人的趨勢。值得期待的是,真正有實力的輕小說作家的“越境”能夠為日漸沉悶的通俗文壇注入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 大森望·三村美濃.ライトノベルめった斬り [M].日本:太田出版,2004.
[2] 乙一.失はれる物語[M].日本:角川書店,2006.
[3] 乙一.GOTH 夜の章GOTH 僕の章[M].日本:角川書店,2005.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