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但是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本造成我國保險業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科學的發展理念是根本原因。本文主張轉變保險業發展理念,樹立戰略思維,實現保險業持續、快速發展的目標,并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中國;保險業;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F8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9-0046-06
一、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1980年我國只有1家保險公司,1998年為28家,2008年達到130家;專業保險中介機構(代理人、經紀人、公估人)2008年底為2445家。1980年全國保費收入為4.6億元,2008年達到9784.1億元,年均增長31.48%,市場規模增長了2127倍;2008年底我國保險業總資產為3.34萬億元,是1980年的7000多倍,年均增長37.5%。[1]我國保險業雖然取得了如此非常巨大的成就,但是并沒有隨著國民經濟在國際上的地位而同步上升,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很低。
(一)我國的保險業務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微小
1999年,我國保險業務在全球保險市場所占的份額為0.72%,在世界各國排名中列第16位;雖然排名在以后的各年幾乎均往前提升1位,但保險業務份額并沒有因此大幅度提高。[2]例如,2000年我國保險業務在全球保險市場上所占份額為0.79%,2001年為1.06%,2007年也只有2.26%。[3]當今世界經濟排名第一的美國,其保險業亦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2001年,美國保費收入為9040.21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7.54%,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美國保費收入為1229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雖然有所下降,為30.28%,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日本,2001年,保費收入為4458.4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8.51%,位居世界各國的第二位;2007年日本雖然較2006年排名往后一位而位居英國之后為第三名,但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還高達10.5%。 如果從保險對經濟的滲透力(即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又稱保險深度)及人均保費(又稱保險密度)來看,我國保險業的排名則還要靠后。2007年,美、英、日三國的保險對經濟的滲透力分別達到8.9%、15.7%和9.6%;人均保費分別為4086.5美元、7131.7美元和3319.9美元。我國的臺灣地區,2007年保費對經濟的滲透力為15.7%,排名世界第一;人均保費為3373.2美元,排名世界第19位。就世界各國平均而言,保險對經濟的滲透力水平2007年達到8%,人均保費收入達到550美元,而我國該兩指標分別只有2.9%和69.6美元,排名分別是世界第48位和69位。 由此可見,我國保險業不僅遠遠落后于英美日等發達國家,而且還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我國的災害保險補償力度小
盡管保險補償是我國災害損失補償制度中力度最大的一種,但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保險補償力度仍很弱小。例如,1998-2007年,我國的災害損失中僅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均近2000億元,2008年因汶川地震,全國自然災害損失超過1萬億。然而,商業保險補償在自然災害損失中一般只占5%左右,在發達國家,該指標一般為30%-40%。[4]就個別重災險種而言,保險補償則更低。從雪災保險來看,2007年歐洲的雪災有50%的損失獲得了保險賠付,而我國2008年初的雪災,保險補償只占雪災損失的2%左右。從地震保險來看,5#8226;12汶川特大地震,保險公司的賠償占整個損失不到1%,而發達國家的地震損失補償可以達到50%。從農業災害保險來看,我國每年的農業災害損失數以千億元,但從保險機構獲得的補償年均只有幾億元,僅僅為農業災害損失的0.5%左右。[5]從健康保險來看,全國醫療費用由商業保險承擔的比例不到2%,而許多發達國家這一比例超過30%。
(三)我國保險市場供給能力弱
一般而言,保險公司的資本金數額越大,市場供給能力越大,承保能力就越強;反之,資本金數額小,市場供給能力就小,承保能力就弱。2007年,我國的資本金總額為1494.6億元,平均每家保險公司約為13億元。[6]將我國所有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加起來,總承保能力也僅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一家中等水平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如勞合社2008年的總承保能力為316.6億美元。[7]此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再保險公司的分承保能力同樣低微。據統計,2003年,全球再保險公司按照監管部門要求的資本為650億美元,而再保險公司實際可用資本為2440億美元,可用資本為監管資本的3.75倍;2004年對應的數字分別為720億美元、2740億美元和3.8倍;2005年分別為710億美元、2860億美元和4倍。截至2007年底,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的總資產為785.37億元,注冊資本金僅為361.49億元,而這已經占我國整個再保險市場的90%以上。 可以說,對于巨災風險,我國的保險機構幾乎沒有一家具有承?;蛟俪斜D芰Γ?008年5月18日的美國《華盛頓郵報》所報道,我國的保險業落后于歐美數十年。
我國保險業的地位問題是一個與國家乃至全球經濟、法律、文化制度相關的問題,但更是一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取向問題。如何客觀地認識我國保險業在世界上現有保險經濟結構中的位置,對我國保險業可能的未來地位目標的確定有重要意義。以上筆者僅僅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地位,其實還可以從其它角度進行分析,比如從保險業的人才素質結構、保險業經營的地區結構、保險業的投資結構、保險業的監督管理、保險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我國保險業進入世界其他國家的保險市場狀況等角度來看我國保險業的國際地位。但是,僅從上面簡要涉及到的三個方面得出的結論看,我國保險業在當今世界的地位是不容樂觀的,在我國快速崛起的進程中,保險業面臨著深刻的挑戰,未來的發展必須科學、穩健地進行。
二、我國保險業發展理念的轉變
發展理念決定發展方向,影響發展進程。我國保險業之所以沒有隨著經濟發展同步躋身于世界前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恢復業務時將其定位為政策性國有保險性質,使保險業缺乏競爭機制而長久地形成了壟斷經營的特性;保險人才、保險立法、再保險等一直以來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形勢;畏懼風險、只求業績不求效益的短視經營原則充斥整個保險業,使保險業無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等等。但是,筆者認為,我國保險業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是發展理念存在誤區,缺乏戰略性思維。因此,要實現保險業的科學發展,首先有發展理念的轉變,即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
(一)增強憂患意識,轉變發展觀念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是基于對事物矛盾法則的深刻理解。我國保險業界要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辯證地、全面地看待保險業已有成就與存在問題的關系,認識到我國保險業面臨的困難、挑戰和風險,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國際競爭給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巨大壓力。
一方面,我國保險業的經營管理者必須從全球的視角,客觀地看待中國保險業的形勢,在已有的成績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保險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的成績世人矚目,我國保險的實力和國際地位有顯著提高。但是與世界保險業的發展相比,我國保險業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保險經營技術還不發達,保險業務發展在地區之間、公司之間還相當不平衡;跑馬圈地、只追求保費收入而不求效益的粗放型速度增長模式一直以來成為各保險公司的發展模式;險種結構不合理,公司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業務發展與人力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國際上,保險業的外部環境雖然總體上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有利,但發達國家在保險經營技術、承保能力、償付能力、保險人才等方面所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圍繞保險資源、保險市場、保險技術、保險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尤其是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影響,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將面臨金融信譽危機、投資渠道與收益變窄小等更加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另一方面,要改變過去違背科學發展觀的錯誤思想和行為,認識到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是保險經營之根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單純追求保費增長率,片面追求保費收入的增長,用單一的保費收入指標來評估公司、職員的業績水平,這種發展理念至今影響并控制著中國保險業經營管理者的思維方式。我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如違規經營、無序或惡性競爭、險種單一、高利差損、高退保率、高保險投訴率等),與這一理念有很大關聯。實現由單純追求保費收入增長向追求全面協調發展的轉變,是保險發展十分重要的理念轉型。即既要謀求保費收入增長,更要謀求保險效益發展,避免增長的單一性與短暫性,突顯發展的整體性與持續性。從財產保險方面看,改變公司單純依賴機動車輛保險這一險種生存的觀念,全面開拓非車險業務,使財產保險業務領域更廣泛、更深入,為整個社會的發展與和諧提供豐富多樣的風險保障型產品。從人身保險看,改變投機取巧的、過分偏重投資型保險產品發展的觀念,進一步發展和開拓保障型產品,優化公司結構,優化產品品種結構,優化投資結構,使企業內含價值得到相應提高。
(二)以保險消費者為本,轉變服務理念
保險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從表面上看,保險買賣的是一紙合同,其實質交易的卻是一種服務。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主要關系,就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務貫穿于整個保險活動中,是保險的生命。然而,我國保險業并沒有隨著保費收入大幅度增加而推出高品質內容的服務,絕大部分公司的服務方式落后、服務項目原始、服務效率低下。在服務方式方面,保險公司主要是通過電話、信件來提供服務,服務系統、服務流程基本上跟不上保險業務的發展,服務方式原始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在服務項目方面,一般只提供與保險單有關的服務,且在繳費或出險時才能體現,消費者需要的一些風險評估與防范等延伸服務很難得到滿足;在服務效率方面,動員消費者投保、新保單收費、首年服務等一般講求快速度,而查勘定損、理賠結案時速度緩慢且不規范,保單的失效率、退保率、投訴率居高不下。
2004年全國保險監管系統收到5247起書面信訪,其中因合同糾紛類投訴的有2403起,占45.8%,比2003年提高5.8%;2008年,全國保險監管系統共處理來信來訪13787件次,比2007年同期增長43.03%,是2004年的2.6倍。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受理投訴情況顯示,在投訴總量呈整體下降的情況下,2008年保險投訴增長居前,達到25.5%,比2007年提高了1.4%。[8]從2008年保險監管系統和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上述指標分析,投訴合同糾紛的仍占主流。從險種類別看,財險合同糾紛十分突出,占62.27%;從操作程序看,理賠合同糾紛占70.88%,其中車險理賠投訴凸顯,為1890件,占全部理賠投訴的63.42%,占財險理賠投訴的83.37%。[9]與往年一樣,“理賠難”依然是2008年合同糾紛的突出問題。合同糾紛類投訴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服務方面,如產險合同糾紛投訴主要表現為查勘定損不及時,不按理賠流程辦事或理賠程序不公開,理賠相關人員道德、業務素質低下,以索賠材料不齊為借口隨意拖賠、惜賠、無理拒賠,甚至理賠額計算存在錯誤,公司強行指定修理廠且修理質量欠佳等;壽險合同投訴主要表現為業務員銷售誤導、欺詐、夸大分紅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收益水平、誘導投保人帶病投保、未盡說明義務、銷售中電話擾民等。
“成于價格,敗于服務”,這是保險領域的一句慣用語。如果保險經營管理者不高度意識到保險消費者是其“衣食父母”,不盡快提高其服務水平,有朝一日必將退出保險市場。因此,筆者認為,我國保險業的經營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保險業科學發展的精神實質就是堅持以保險服務建設為中心,以高品質服務于保險消費者為公司經營之根本。在實踐中,針對不同的保險消費者、不同的保險需求,實行具有針對性的保姆式或全方位式的按需服務。只有遵循“人性化、高品位”的服務理念,注重優化服務項目結構、降低服務成本,注重實現服務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我國的保險業才能步入世界保險業隊伍的前列。
(三)增強責任意識,強調誠信經營
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企業,應該是技術領先、管理先進,并且要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是能將社會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成功地融入到企業戰略、組織結構和商業經營過程的企業。保險價格競爭將不再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則,只有對保險消費者、企業員工和社會高度負責任的公司才具有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力。我國保險業迅速發展的這些年,保險服務雖然有所提高,但誠信問題在管理、經營方面仍然很突出。保單晦澀難懂,保險保障功效夸大,強制銷售保險,無理拒賠、惜賠或少賠、展業理賠時兩張臉等不誠信的事件正在影響著保險公司甚至影響著整個保險行業的形象,中資保險公司正在遭遇著信譽危機。如果不意識到這種對社會、對保險消費者、對公司自身缺乏責任感的一面,在我國保險市場上中外資公司完全展開平等競爭后,中資公司所面臨的局面將更加嚴峻。
因此,在保險業務經營過程中,公司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這也是每個保險經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保險經營者要清楚地認識到,保險的價格競爭必將轉向為滿意度競爭,而責任感就是贏得保險消費者滿意度的重要方面。誠信是保險業的立業之本,決定企業能否取信于民、能否實現科學發展、能否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增強責任意識,強調誠信經營,就是要使公司把自身經營的方針策略集中到創造世界一流企業上來,從踐行科學發展理念的高度,重視和加強保險誠信建設,盡快解決理賠難、銷售誤導、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著力完善誠信測評機制、健全失信懲戒機制、培育公司誠信文化,建立健全公司誠信建設的長效機制??梢哉f,如果我國的保險企業均具有了高度的責任感,就能夠回應以往保險消費者對于保險企業經營過程的擔憂,打消保險消費者對于保險企業經營過程中是否對他們造成非誠信方面的憂慮,也能夠回應保險消費者對行業提出的新的要求、能夠使得保險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的保險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和說服力并贏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同時,企業的高度責任意識不僅能夠使保險經營者及時回應市場上出現的新的需求,而且可以使其更好地回應或滿足新興的保險市場,或者新開拓市場上出現的保險需求。
(四)增強創新意識,實施品牌戰略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同樣,保險公司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實施品牌戰略是公司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公司綜合實力的關鍵。保險公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增強企業的創新意識,特別是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蛴辛艘欢ǖ某晒I績之后,其創新的意識往往顯得更為重要。如前所述,我國保險業業績輝煌,但因大多數保險公司采用粗放式經營,其創新意識與動力嚴重不足。在新經濟變革時代,保險公司的創新意識一旦弱化或喪失,就無法面對日益變化的保險市場需求和更具創新意識的國際競爭對手,更不要說贏得全球保險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因此,筆者認為,各保險公司的當務之急就是培育創新意識,推動企業加快自主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品牌戰略。一方面,推動保險公司走自主創新道路,關鍵是要加快保險經營人才的培養。發展保險業,增強保險對災害損失補償及社會的貢獻力度,需要一大批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一大批懂保險經營技術的科技型人才,懂市場、會經營的開拓型保險經營人才,綜合素質較高、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保險管理人才是實現保險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面對嚴峻的競爭現實,尤其是經歷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公司的品牌戰略意識便是科學發展的突破口。保險品牌是公司為使自己的保險商品區別于其它公司保險商品所作的特殊標志,是公司形象特征最明顯的外在表現。品牌不僅最能體現公司的企業文化和企業顯著利益,它還是維系著企業員工利益的重要紐帶之一。知名的品牌意味著包涵著優秀的保險經營理念,凝聚了一批優秀的業務經營團隊。誰擁有保險知名品牌,誰就擁有攻破國際保險市場的一大利器,誰就擁有保險業的明天。目前,我國保險企業實施的管理制度,在行業之間的差距將會逐步縮小,決定企業將來競爭力的強弱,主要是不同理念指導下的不同的企業經營宗旨、經營策略等,也就是獨特的、優秀的企業品牌文化。我國保險公司應該樹立起企業自我的品牌,這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上許多品牌公司也證明,只要公司品牌戰略、文化、體系等相關理念深入到企業經營者的頭腦之中,并得以付諸實施,公司就會因此而產生巨大的利潤空間,同時也會大幅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國保險公司必須實施品牌戰略,盡力迅速搶占品牌這個制高點。
三、我國保險業科學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保險業要科學發展,除必須擁有上述科學的理念外,還需要重點解決如下五個問題。
(一)戰略定位問題
保險企業的戰略定位就是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的確定,這種定位的著眼點應是保險業未來或長遠的發展方向。如前所述,我國保險業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極其弱小的,要成為世界一流的保險企業,就必須先進行科學的戰略定位。目前,我國保險企業的戰略定位至少應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一是企業整體發展的總任務和總要求是什么。如企業在若干年內達到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或在競爭中達到的目標地位指標或指標體系的確定;公司是否能夠成為國內保險企業的追求目標,能否起到引導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作用,并能推動整個保險業的逐步發展;等等。二是企業的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是什么。例如,在短期內通過保險產品創新、新型保險服務內容的增加使保險消費者永久地保持對保險產品、保險公司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通過科學地、充分地、持續地運用已經積聚的或潛在的保險資源,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通過堅持誠信經營和穩健經營,使保險品牌受益全人類;等等。三是保險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建立。如根據保險人才需求結構的不同層次(一般分營銷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三類,每類又可以分為低、中、高級三個層次)來培養保險業發展需要的各類有用人才,形成層次分明、各盡其用的人才輩出局面;或根據保險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綜合知識與專業技能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包括復合型管理人才與理賠核保人才、復合型保險金融工程師、保險金融理財師、投資風險管理人才等。四是明確保險企業的社會責任。如對整個災害損失的補償額度、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度、對勞動就業的貢獻率、對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和地區建設活動的支持力等的提高。
總之,科學的發展戰略定位即是保險企業戰略經營活動預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是保險企業宗旨的展開和具體化,是保險企業宗旨中確認的保險經營目的、社會使命的進一步闡明和界定,也是保險企業在既定的戰略經營領域展開戰略經營活動所要達到的水平的具體規定。我國保險業的戰略定位,既要與我國國國情相符合,又要與保險企業發展的現狀相統一,還要與國際保險業相協調。
(二)保險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與完善的問題
保險發達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建立和改革保險制度時,通常都是以立法機關制定或者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為先導,以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為條件,然后才具體組織實施。盡管自1995年頒布《保險法》以來,我國在保險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就巨大,但與保險業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且在多方面與國際慣例及保險業的國際發展趨勢不相吻合。如對保險中介制定了一些規定和條例,但規定和條例不具備法律的權威性,執行起來有相當大的回旋余地,而且有的規定或條例制定得較早已不適應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有的規定和辦法具有明確的臨時性是權宜之計等,這些都不利于我國保險業走向世界舞臺。從我國保險業加速發展的趨勢來看,加快保險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步伐顯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因此,當前我國應該盡快頒布諸如《農業保險法》、《銀行保險法》、《健康保險法》、《保險中介法》、《保險投資法》、《保險監管法》等系列法律,同時修訂完善《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保險營銷員管理規定》、《再保險業務管理規定》等,只有在《保險法》的統領下,完善與之相匹配的其他單項法律法規,以形成一個健全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才能將保險經營逐步納入法制軌道,使保險業的科學發展有法律保障。
(三)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問題
市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自恢復保險業務以來,我國保險業的經營者幾乎均認為,做大市場就要千方百計攬保費、簽保險合同;誰擁有市場,誰就興旺發達;“市場第一”的觀念和“全員入市”的理念在我國保險業界根深蒂固;闖市場、攬保費、抓簽單便成了保險公司的頭等大事。為了市場規模、為了保費收入,各公司將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放在公司擴張、產品宣傳、業務員快速培訓、公關等活動方面。結果,形成了目前保險公司拼費率、拼資源,要保費、不要信譽,只顧眼前利益的片面追求市場規模發展、片面追求保險營銷發展、片面追求業績發展的局面。企業的產品創新與質量、企業的盈利與成本、企業的文化與品牌信譽、企業的社會貢獻度等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則變得無足輕重,公司的長期利益被嚴重損害。很顯然,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經營行為是有悖于科學發展觀要求的。
因此,若要使我國保險業進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并跨入國際保險行業的前列,就不能受短期利益的誘惑。具體而言,保險經營管理者應該有一個長短期利益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要有長期的思維方式,又有短期實施的結果,是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結合。即變上述重市場規模、重業績、重機構鋪設或擴張等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做法為依靠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改善服務、注重品牌、信譽及社會責任的可持續性發展經營方式;變公司內部或公司與公司之間單打獨斗的做法,為相互協作、相互配合,更多地實施專業化分工、更好地體現企業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經營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保險資源,科學地、有步驟地開拓新的國內外保險市場。
(四)目標市場與規模市場先后順序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保險機構為130多家,從各公司經營的險種來看,集中度相當高,如絕大部分財產保險公司以車險為主打產品,絕大部分人身險公司以分紅類壽險為主打產品,即使是專業公司如責任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等也基本上是以一般財產保險業務為主而忽略自身的專業性質;從經營的區域來看,保險公司又大多集中在城市開展業務而忽略農村市場。這種單一險種集中經營的后果就是行業的惡性競爭、企業間自相殘殺,同時造成社會資源無端浪費,消費者的一些本應得到滿足的保險需求遭受冷落和被忽視。事實上,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經濟發展中國家,作為人口占據世界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養老、子女教育、醫療、投資理財等潛在保險需求相當龐大;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頻發、損失逐年加劇的發展中國家,災害損失補償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依賴著商業保險去補償。也就是說,我國的保險市場潛力巨大,只要保險企業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不畏艱辛、著意去開拓,在大量信息的整理、分析基礎上進行保險市場的宏觀細分與微觀細分,便能迅速、準確地尋求到市場機會,攻克一個個目標市場,培植規模市場。因此,從一個目標市場到多個目標市場,再到規模市場,以規?;?、專業化經營取代過去的同質化經營、缺乏特色的經營,應該是中國保險業追求的目標。
(五)區域協調發展問題
目前我國保險業在東部地區優勢明顯,而中部和西部則相對比較落后。統籌保險業的區域協調發展,及時化解保險在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帶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逐步縮小保險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東中西的良性互動,是保險科學發展觀在區域戰略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我國保險業戰略發展目標的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我國保險業快速走向世界的必要舉措??梢哉f,如果地區之間不平衡問題不能解決,我國的保險業是無法跑贏世界的。當然,我國的保險業要實現區域發展戰略,必須根據東中西等各區域發展現狀與發展條件,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保險區域發展的戰略定位與重點任務。例如,東部地區是比較富裕的地區,在財產保險達到飽和的前提下,人壽保險、責任保險應該是當前及今后長期重點開發的領域;而中部和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經濟比較落后,災害損失承受能力也弱,因此,目前重點開發的應該是財產保險而非人壽保險,待經濟趕上東部地區、財產保險飽和以后,人壽保險、責任保險等也將會成為其發展的重點目標?!?/p>
參考文獻:
[1]許飛瓊.中國保險業30年得與失[J].中國報道,2008,(11).
[2]郭紅珍,李瑩.中國保險市場的國際地位[J].中國保險,2002,(3).
[3]石朝格.瑞士再保研究報告:去年全球保費實際增長3.3%[J].中國證券報,2008-07-02.
[4][5]許飛瓊.中國的災害損失與保險業的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5).
[6]李振華.2008年亞洲保險公司競爭力排名報告出爐[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02-21.
[7]楊林編譯.國際快訊[J].中國保險報,2008-02-01.
[8]仝春建.中消協:2008年保險投訴同比增長25.5%[N].中國保險報,2009-03-16.
[9]辛紅.去年保險投訴增加四成,違法違規和合同糾紛是熱點[N].法制日報,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