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村信用社“資金換機制”改革已接近尾聲,產權、治理、內控和行業管理改革初見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產權、管理、資金應用的集中趨勢,行業管理者傾向于組建更大的、統一法人的新機構,而且增資擴股引入的大股東也有推動信用社商業化經營的趨勢。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熟之前,這種趨勢不僅會加深與銀行同質化經營,也會使縣域、鄉鎮金融服務的空洞化加劇。因此,有必要從制度設計、監管角度控制農村信用社商業化的速度和步伐,保持農村信用社改革與農村發展的適應性。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產權;利益沖突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9-0076-02
一、引言
目前農村信用社的“資金換機制”改革試點已經接近尾聲,農村信用社體系增加了行業主管部門,吸引了新的投資股東,完善了資本與治理結構,改善了經營管理和績效,獲得了國家的資金支持,頒布了新的市場準入和股權結構監管標準。這些變化是“資金換機制”改革的初步成果,但改革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沖突和問題,需要學術和政策部門研究、解決。本文分析了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產權、經營和利益沖突問題等,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產權形式問題
在改革之初,決策部門曾定下了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合作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產權改革原則。該原則完全符合產權決定于其市場內生性質,即由市場需求決定其市場存在的形式。但在改革進程中,由于省級聯社的介入和銀監會監管標準的變化,信用社產權形式有向完全股份制形式轉化趨勢,不少行政性質的省級聯社希望轉型區域性商業銀行總部,而不甘只做一個行政性的部門。而銀監部門也從行政許可角度,在推進這種產權形式的轉化。在具體轉化過程中,有的省級聯社完全忽視股東權益,采取了統一合并方式組建統一的農村商業銀行。這種產權形式的變化,可能帶來其經濟可持續性方面的改善,因為較大的機構可能具有規模效益和更好的抗風險能力。但規模越大的銀行,越傾向于規模化、商業性的經營,導致農村信用社原來的網點、服務收縮,單筆業務金額的擴大,進而出現類似國有銀行改革過程中的收縮現象,最終導致三農金融服務的萎縮。
(二)產權結構變化的驅動方式問題
現階段農村信用社產權形式的轉化,大多采取了省級聯社行政推動,銀監部門默認、支持的方式,通過引入大股東轉變股權結構,迎合了當前部分產業資本渴望低成本進入金融業的愿望。就公司治理而言,這種產權集中方式的確有利于公司治理和確保利潤最大化,但股權高度集中也必然削弱廣大社員和小股東的控制權。而且,原來盈虧不等的各基層信用社、縣市聯社,通常也不經過清產核資、折算新股、核銷累計損失、核銷呆壞賬、測算換股等過程,直接將原有的股本、資產、人員簡單合并,由此新成為一個產權高度集中、利潤最大化的大中型商業銀行。
(三)農村信用社管理的高度集中與市場化經營分散的沖突問題
從“資金換機制”改革的初期階段看,省級聯社負責信用社的行業和行政管理有其必要性,無論是幫助清收不良資產,彌補部分損失,恢復服務對象和市場的信心,還是幫助增資擴股,健全治理結構,動員社員參與信用社的監督管理,都有著積極的、獨特的意義。而且,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分別作為外部監管者、行政或行業管理者,也有利于維護一個多頭的制衡關系。但當省級聯社擔任了直接控制、集中管理的職權,隨著行政機構擴權、攬責的履職慣性,與信用社市場化改革所要求的分散經營要求越來越呈現激烈沖突。由于相當多的省級聯社都愿意轉型為商業銀行的總部,所以這種擴權、越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的省聯社干脆直接負起了經營管理的全部職責。這種趨勢嚴重妨礙了縣鄉級法人信用社的經營管理,也可能妨礙本輪“資金換機制”改革最終目標的實現。這種轉型并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目標和三農金融服務的健全。
(四)經濟可持續性與服務方向之間的沖突問題
在“資金換機制”的改革中,強調信用社法人的經濟可持續性是應有之義,也是改革的目標。但如果通過引入高度集中的大股東,通過高度商業化經營,通過降低三農信貸投入,盡管可能會較快地改善信用社的經濟可持續性。但完全或相當程度上背離了原來的服務方向、服務地域和服務對象,與改革的初衷(尤其是政府無償注資)、信用社的總體利益,尤其是社會效益、社會責任,存在一定的差別。而且這種與大型商業銀行同質化的經營模式,增加了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程度,在不久將來也會遇到強大的競爭壓力。
(五)信用社改革中行政部門、股東、社員、內部職工、服務對象等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
由于信用社管理、股東、職工和三農之間出現了很多新的因素,所以在一定形式下,也產生了新的利益沖突。比較典型的有,新的大股東入股后,可能要求通過股東貸款方式,把大額資金貸出注冊地區。新的管理部門希望轉型為銀行,削弱對社員的信貸服務。大股東會削弱小股東和社員的管理權限和影響力。高度集中的行政干預,也會削弱信用社對注冊地區的服務和信貸投入。信貸資金集中于大型企業,所在地服務對象獲得的信貸投入必然減少,信用社與服務對象之間矛盾也必然加深。
三、解決現階段農村信用社問題的可行性辦法
(一)尊重經濟規律、科學發展、逐步推進產權變革
行政性推動產權高度集中的行為,不僅違背廣大小股東和社員的意愿,也不符合改革涉及中的因地制宜、漸進發展的原則。而產權集中后帶來的脫離三農服務方向、再造大型商業銀行的前景,也不是健全金融組織體系的正確道路。因此,決策者應該堅持改革的初衷,適度約束對高度集中產權模式的省級合作銀行或聯社的審批。在農村信用社產權集中的路徑中,適度做出時間規劃,主要考察未來5~10年中新的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的組建和發展情況,在這些內生性的社區、鄉鎮金融機構成熟壯大過程中,逐步審批信用社行業的合并、重組申請。只有如此,才能在落實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保證三農金融服務的持續化。[1]
(二)約束省級聯社的金融性經營活動
農村信用社基礎性質的資本結構、治理結構的健全需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進行,并不能靠引入部分新的資本、幾個新的概念或行政管理機構就可以一蹴而就。當前尤其應該糾正部分省級聯社參與實際金融業務的經營活動,以抑制其行政管理機構轉型為銀行總部的利益沖動,進而控制行政推動產權方式轉型的趨勢。真正把農信社的經營主動權還給縣市級聯社、基層信用社。此外,應該從監管審批角度約束產權集中的行為,放慢信用社產權集中的審批節奏。
(三)堅持信用社以分散經營為主,適度集中清算和投資的模式
當前,應該充分警惕信用社行業結構的泛行政化問題。建立信用社行業的省級聯社,初衷是為了便于地方政府負責、行業協調、干部管理、跨區結算、集中投資等等。在不論省級聯社的企業性質前提下,多層級的管理結構,不僅不利于權責的制約,在信用社原來的自主、獨立經營意識不強時,會形成過多的上級聯社對下級聯社、信用社的行政干預,尤其為行政干預建立了便利的渠道。如果考慮到互助合作性質,多級的聯社和科層結構更不符合互助合作精神。因此,這種按照行政結構模式來組建信用社行業結構的做法,有可能導致信用社行業結構的泛行政化,損失信用社作為企業的獨立和縱向結構特征,最終可能背離信用社的企業性質。市場化改革必然要求縮小經營性單位的范圍,便利精確核算,落實經營責任和績效。減小經營單位,也便于因地制宜,降低經營成本,充分發揮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分散風險。分散年性的經營,還有利于貼近三農,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和產品。
(四)按照市場原則規范利益關系
信用社產權的內生性質體現為資本價值、管理價值和勞動價值,代表著三類產權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勞動者創造出了信用社的未來價值,他們的利益應該體現在信用社市場價值之中,這樣才能保證信用社去發現市場價值、開發市場價值和實現市場價值。產權的內生性質就是要在這三部分資本才對信用社未來價值具有索取權,這種索取權決定信用社治理關系的均衡和利益分配。治理的內生性質就是信用社的治理關系要反映內生產權利益的安全和分配,形成產權代表的權利之間的均衡,這種均衡才能保證正確的經營、管理決策和操作,并反映到信用社日常的經營、管理、營銷和分配等主要環節上,保證信用社能夠創造市場價值、合理地分配生產的剩余。分配的內生性質體現為不同產權(資本、管理和勞動)擁有不同比例的經營剩余索取權,盡管沒有一個通用的比例,但是慣例和歷史也能保證分配比例有利于為信用社長期價值穩定和開發利用。[2]首先,重要的是觀念和意識,樹立股東利益、利益相關者利益、內部管理層利益和作用、市場、理論、成本等相關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即使是建立起了形式上的資本和治理關系也無法真正起到改變產權、資本和治理機制的作用。其次,改變資本、治理結構也需要在經營管理和資產負債表上做好準備工作,單靠注入資本、核銷累計損失、核銷呆壞賬等手段,還無法對新的潛在股東產生足夠的吸引力,還必須在參與管理、獲得收益、獲得服務方面顯示出未來的前景。
(五)探索經濟可持續性與服務方向之間的合理平衡
考慮到信用社的歷史和現狀,政府在支持改革方面提供極大的優惠和支持,如資金支持、減免稅收、返還貼息掛賬、給予直接的財政性補貼等,提高了信用社的經濟可持續性。作為回報,可以要求信用社按照政府希望的方向,提供一些服務支持,這既是公共財政支持的回報,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當前強調經濟可持續性原本沒有什么不對,但完全放棄主要的服務方向,向大型銀行轉型,必然有悖于公共支持的初衷,也有悖于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的履行。如果控制、協調得當,經濟可持續性并非與三農服務完全背離,兩者也可能完全契合。首先,如果經營成本控制有力,三農的信貸項目總體上是安全、效益、流動性兼容的,這在其他的小額貸款業務中已經得到了廣泛驗證。其次,利率管制的放松,已經為三農服務的信貸收益打開了空間,在適度利潤水平下,已經足夠保證信用社的經濟可持續性。第三,隨著地方財政狀況的改善,中央對三農投入的加大,三農服務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政府補貼,這也有力于改善三農服務的經濟可持續性。第四,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的經驗也已經表明,只要做到了低成本、高效率、貼近三農,在“資金換機制”的改革完成后,信用社的經濟可持續性完全可以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2]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貨幣改革執行報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