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險市場中危險的可保性、道德危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都涉及到經濟學中的激勵問題,以及成本收益問題。想要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我們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對被保險人的行為加以引導。而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保險人和最求效用最大化的投保人都非常的適用。
關鍵詞:激勵;可保利益;道德危險;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
中圖分類號:F069.9;F8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9-0058-03
人類在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面臨著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各種風險。作為現代社會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保險市場則成為人們規避和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風險都是可保的,比如商業損失保險就屬于不可保的范圍。什么情況下才會存在保險市場?在保險市場存在的情況下如何應對道德風險 問題?保險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選擇 問題,它對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有什么影響,應該如何解決?本文將對以上問題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對其加以簡要分析。
一、保險市場存在與否的經濟學分析
在保險法中存在一個可保危險的概念,用來指明哪些危險屬于保險法承保的范圍,其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危險的純粹性。在一般社會觀念中危險可以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前者僅指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并無獲利的可能,如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危險;后者則既包括受損的可能性也包括獲利的可能性。保險所承保的危險僅限于純粹危險,而不包括投機危險。[1]這樣的規定原因在于保險市場建立的前提是被保險人的風險中立,即人們對風險都采取規避的態度而不屬于風險的偏好者,如賭徒、攀巖者及賽車選手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性人的選擇是趨利避害,而不會去積極的尋求風險。在風險中立的場合人們沒有追逐風險發生的動機,即風險發生與否,在保險存在的情況下不會改變當事人進行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后的經濟決策。
對于純粹的危險,由于僅有受損害的可能性而無獲利的可能,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人們會極力去避免。在購買保險的情況下由于保險的補償性,而被保險人不可能從事故的發生中獲取額外的收益,因此其沒有促使保險事故發生的激勵。補償性原則避免了部分道德風險的發生。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看,道德風險僅僅發生于保險事故會給保險人帶來額外利益的情況下,超額利益的存在會給投保人的懈怠以激勵。一般情況下,不足額保險相比足額保險可以更好的預防道德風險的發生。
而當一種危險為投機性危險時,由于損失存在的同時還具有獲利的可能性,這時保險的存在可能就會對當事人產生不正當的激勵。這種情況下保險的存在會改變當事的投資和決策,促使其冒險和過度地投資。因為保險的存在改變了當事人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在成本方面當事人需要支付額外的保險費。而在收益方面,如果成功,其收益在投保前后是不變的;如果投資失誤,這時候投保前后收益將出現極大的差異,投保后投保人的損失減少了,而減少的部分正好是保險金的賠付額。對比投保前后當事人的成本收益情況,我們會發現在沒有保險下不可能存在的決策,在這時卻變成了有盈利空間或者至少是大大減少損失的經營活動。同時這也會使被保險人缺乏采取措施預防事故發生的激勵。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投機者不采取任何必要的注意措施和努力,保險公司也會為額外的損失買單,根本不會增加其成本和費用。即使投機活動失敗,也可由保險金的支付而補償其損失。而一旦成功則其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正是因為投機活動中的保險的存在,使投機僅具有盈利的可能性,而不具有受損的可能性,而這會給投機者以不當的激勵,使其無需去規避風險的存在。同時,由于當事人損失的可能性和數額比投保前減少,會刺激過度投資和冒險的存在。使得投機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因此而發生變化。同時由于像證券投資、企業收益類投機性危險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即使在很大范圍的區域內仍是不確定的。大數原理根本就無法適用。因此保險人無法對一個總體損失幾率不確定的風險進行承保。保險公司作為一個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它們可以運用大數定律將在個人看來是隨機的、不可預言的和不可靠的事情在一大群人中變成確定的和可預計的。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可以成為可保險且形成完善的市場,也是由于其損失是易于計算和測控的。因此,大數原理的運用和風險中性是保險市場存在的前提。
保險的存在還需要大量隨機事件的存在,這樣保險公司才能將各種不同的隨機事件合并起來,并將風險分散。從而不確定的風險可以變成相對確定的和可預見的風險,使那些對個人來說是很大的風險,使那些對個人來說是很大的風險,能夠變成對許多人來說是小的風險。[2]
二、道德風險的存在及其經濟學分析
保險法中,當事人為詐取保險金而故意促成或擴大的危險稱為道德危險,包括積極的道德危險和消極的道德危險。積極的道德危險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為詐取保險金而故意促使危險發生的行為。例如海上保險的被保險人鑿沉被保險船舶,火災保險的被保險人縱火焚燒被保險財產,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故意自殺或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死亡等。消極的道德危險,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因有保險而怠于保護或者疏于施救保險標的而造成或擴大的危險。例如被保險人在船舶遇難是怠于施救,在被保險財產水火時任其焚燒等。[3]
道德危險由于其是當事人故意或重過失促成的,因此是可以由法律加以規定,將其排除于可保危險之外的。由于損失自負,就可以抑制被保險人實施道德危險。故意和重大過失在法律上易于規制,舉證的成本也較低,因此在經濟學上,這種制度的規定是經濟的。既不會增加善意投保人的負擔,也有利于保險人權益的保護,且不會增加過多的額外成本。
而對于一些由于當事人的輕過失或沒有盡到適當注意義務或低于保險前的注意程度而增加的事故發生幾率,法律是無法加以規制的。因為法律只能以一般人的一般標準去設定義務。假設你為你的汽車購買了一套新的立體聲放音設備,如果你沒有買保險,被竊后你將無法彌補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你很可能每次離開汽車時將它鎖上,晚上把它停在明亮的地方,只光顧那些管理良好的停車庫,等等。假設你購買了一份保險合同,隨著保險合同的生效,你就可能對鎖車或把車停在光亮的地方之類的謹慎之舉不太注意了。[4]即你的財產已投保這一事實可能導致你按增大損失發生的概率的方式行事。保險降低了個人避免發生所投保事故的積極性。
我們可以看到保險和激勵存在著取舍的關系:保險減輕激勵。保險范圍越大,激勵減輕的越多;一個人將風險轉移出去的越多,他避免壞結果和促成好結果的激勵就越弱。如果我的房子只就任何損失的50%投保,那么我就有很強的激勵確保不會失火。如果他保了100%的險,便沒有什么激勵將資源用在防火上了。[5]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投保之后被保險人的行為方式會因投保這一事實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得損失的概率增加。對于這種過失行為無法予以法律的直接規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激勵,通過一些方式增加保險事故發生給當事人帶來的成本增加或者收益減少,以利益獲得的多少給投保人的行為予以激勵和引導,以此來避免道德危險的發生。簡言之,就是以當事人的利己動機去引導和激勵當事人的行為。一些保險公司試圖通過對被保險者的某些容易確定的行為給予保險費折扣來引導更安全的行為。例如不吸煙者的人壽保險費較少;不喝酒的人的保險費較低;裝有煙火探測器住戶的火災保險費較低。通過支付不同保險費的方式對被保險人的行為給予引導,激勵保險人避免保險事故的發生。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共同保險,即保險者承擔損失中的一個固定的百分比,而剩下的損失由被保險者自己承擔。這樣就會引導被保險者提高注意,謹慎的管理保險標的,因為損失的部分自我承擔會激勵其維護保險財產。
在我國的保險法中,強調財產保險的補償性原則,即保險金的支付只能使其恢復到損失發生前的經濟狀況,不能超過這種狀況。也就是說被保險人不能通過保險獲得額外的利益,以避免道德危險的發生。我國的保險法中不承認超額保險的超額部分的效力,只存在足額保險和不足額保險。對于這兩種方式筆者認為不足額保險可以更好的減少和避免道德危險的發生,因為在不足額保險的情況下,被保險人不但沒有促成保險事故發生的激勵,同時由于在事故發生時其自身需要承擔部分損失,就會比足額保險情況下更多的注意和謹慎,以及在保險事故發生時積極采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的激勵。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道德風險問題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同時保險公司又沒有辦法去避免時,其通常的做法是只提供有限的保險或根本不提供任何保險。保險公司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主體,其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道德風險嚴重而又沒有辦法避免的情況下,提供保險對保險公司來說就意味著絕對的損失。
三、保險合同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及逆向選擇
信息不對稱問題廣泛存在于保險合同中,保險人的危險承擔具有不確定性,既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也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和收益人的道德品質密切相關。由于保險人對其所承保的標的無法加以直接控制,對保險標的的實際情況難以獲知或知之有限,許多相關資料完全根據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提供[6]。被保險人對標的的真實情況完全了解,但是對于保險人來說則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保險人很難搜尋到這些信息,即使可以也會因搜尋成本過高而不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性。而對于投保人來說他履行告知義務的成本為零,根本無需任何的搜尋成本。因此法律將投保人的告知義務規定為法定義務,而非僅僅是契約義務,且預設法律責任于其后這樣可以減少當事人雙方的交易成本。規定投保人違反此義務需要由自己承擔責任,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或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就此免責。這樣即使在投保人惡意的情況下,保險人也不會因此而承受損失,因為其可以就此而免責。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事人的虛假陳述,解決了部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法律規定總是存在漏洞,它不可能預料到所有的情形,如果依靠法律解決完全信息不對稱問題是不可能的,而且成本也很高.
尤其是對于由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法律基本上是愛莫能助。當風險最大者成為最可能購買保險的人群時逆向選擇問題就發生了。個人遇到事故的概率取決于個人生活和行為的特點,而這些不是保險公司能夠完全觀察到的。即保險人不能夠很容易區分高風險的被保險人和低風險的被保險人。保險公司對每個人的風險不是很清楚。保險費的收取只是根據可觀察到的因素予以確定。盡管保險公司可以依據大數定律估計概率,但這僅僅是一個平均的概率。在這個大數樣本群體里肯定有些人的魯莽超過了平均水平,而有一些人的謹慎程度會高于平均水平。當保險公司將保險費確定在這個平均水平時,低風險的人會停止購買保險,因為這個價格對他們來說太高了;而對于那些魯莽的高風險者則是一個劃算的交易。
而在很多情況下每個被保險人都要比保險公司更清楚他們真正的風險類型。例如,被保險人很清楚自己會不會過量飲酒,是不是有較高的健康風險等等。如果是這樣,這種信息上的不對稱就會導致高風險類型的人來購買保險,而低風險類型的人則不會購買保險。由于低風險顧客的離開,剩下的則是高風險的投保人,會使保險公司的平均風險和成本增大。因而保險公司必須提高價格才能彌補成本。如果價格提高,需求就會因此而減少,很多人更會選擇退出市場。在逆向選擇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根本就不會存在保險市場,因為交易根本不會發生。
對此,保險公司亦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加以防范。如通過適當規定一些不同的保險費或不同的類型內容的保險范圍。對保險的市場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從而做出更符合每個群體實際情況的保險方案。例如共同保險也即部分保險加上相對較低的保險費對高風險者的吸引力肯定不如低風險者的吸引力。而全額保險加上略高的保費可能會更受高風險者的青睞。通過這種方法保險公司可以對不同風險級別的被保險者加以區分。當然這種細分也是建立在保險人對投保人的信息掌握程度較高的情況下。至少應該了解應如何對各種保險人如何加以細分。如果搜尋這些信息的成本仍然超過其利潤則保險人只有放棄這一市場。
這時候一般都需要政府的介入,由政府來對這些人提供社會保險。因為在逆向選擇的情況下,市場的資源配置是失靈的,雖然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辦法糾正市場失靈所引致的逆向選擇,政府卻可以強制保險,擴大市場的覆蓋面而防止逆向選擇。■
參考文獻:
[1]溫世揚.保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溫世揚.保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羅伯特.D.考特.法和經濟學[M].北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斯蒂格利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范建.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