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只是走過場,沒有發揮讀的作用,讀缺失了自己個性的、獨特的東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一、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
教師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之達到“善學”。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談天說地”課,讓學生海闊天空地談論自己學得的新奇見聞和印象特別深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眼界,同時也提高其口頭表達能力。比如,每次報刊發到后,班主任先瀏覽一遍,發給學生時,向學生介紹幾篇;有時先給學生閱讀一部分,學生正注意聽時,有意中止,給學生造成懸念。這樣,報刊發給學生們后,他們就會迫不急待地去讀教師點名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時間,就開一次故事會、評論會等。
二、學生在自讀中感知,要講究量
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殊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感知體味。只有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重視精讀領悟階段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昂米x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弊x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書,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楊氏之子》一文時,雖然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但教師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花了近十分鐘認真地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教師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最后,教師再稍加引導,學生便理解了課文。在閱讀中,有些學生還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文中講“楊氏之子甚聰慧”,到底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教師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這樣,學生通過閱讀,很輕松地解決了本文中最重要的問題。
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在不“點”。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學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那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這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廣元市利州區金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