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的形式較多,如范讀、配樂朗讀、誦讀、齊讀、單讀、接力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讀、表演讀等等。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如果運用不當,不但不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我通過幾年的語文朗讀指導教學研究后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確定相應的朗讀形式。
一、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
1. 在韻文教學中,宜用范讀、配樂讀
采用范讀形式傳授朗讀技巧。在我們的教材中,無論是詩詞還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韻律,或對仗工整,或錯落有致。詩文的旋律源自漢語言的平仄、壓韻、對仗及句式的變化,因此,準確的朗讀是學習的基礎。而教師的范讀或名家標準朗讀錄音能給學生以示范,解決識字斷句的問題,尤其在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讓學生學習起來很費力,教師在范讀時可以在這些詞前稍微停頓一下,或讀重一點,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記憶。
當范讀到新詞及難理解的詞、句、段時,教師也可以用平緩稍低的語調給予適當提示、簡釋,幫助學生揣摩老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此時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有效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配樂朗讀增強朗讀效果。詩最早是唱出來的,詩與音樂可謂情同手足。因此,在韻文的教學中,萬不可忽視音樂對于韻文教學的功用。優美的韻文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活躍課堂氣氛,愉悅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
2. 在篇幅較長的課文教學中,宜用有目的有側重的片段朗讀法
小學教材所選錄的篇幅較長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很多教師因此忽略了教學中朗讀的環節。課堂上只剩下空洞的講解分析,抽象的藝術手法的研究,沒有聲情并貌的朗讀,學生學習的情緒很難被調動起來,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很容易從“主導”地位滑落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話。但面對長篇幅的課文,課堂上全篇朗讀已不切實際,一則時間不允許,二則有些內容只是起到貫穿情節的作用,沒有必要揣摩推敲。所以此時應該根據教學重點的要求,有目的有側重的朗讀,選取有關片段,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分析、理解。
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
1. 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
如我在教詩歌《我想》時,先示范朗讀。那如詩如畫的朗讀聲立刻感染了學生,他們馬上產生了朗讀的熱情,情不自禁地讀起來,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我們鼓勵有個性的朗讀。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 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
3. 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
4. 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5.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
此時適宜采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者默讀,不宜采用大聲朗讀、齊讀或表演讀等形式。這是符合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
此外,每種形式的朗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的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通化縣興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