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北京市人才強教項目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近三年來北京市城鎮居民對社會及各方面誠信的看法,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奧運會、三聚氰胺奶粉及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對社會誠信影響巨大。本文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了對應分析、卡方統計檢驗等統計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社會誠信總體較低,政府誠信相對較高,企業誠信最低,對下一代人的誠信普遍評價不高。
[關鍵詞] 調查 誠信 欺騙
一、引言
誠實守信既是個人的美德,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和道德基礎”,是建立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關鍵要素。為了了解首都居民對社會誠信的真實看法,我們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連續三年對北京市城鎮居民進行了調查,調查方法采用街頭攔截訪問,調查范圍為北京市城八區和房山、順義、密云及延慶四個遠郊區縣。2006年和2007年分別發放問卷1600份,收回有效問卷分別為1123份、1547份。2008年我國經歷了南方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奧運會、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等特殊事項,為此我們于2008年6月和11月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分別發放問卷1000份和1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19份和1005份。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橫向維度的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和縱向維度的上一代誠信、這一代誠信和下一代誠信。調查問卷設計主要采用10分制里克特量表,采集數據后轉化為百分制數據,誠信指數計算方法為簡單平均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對應分析、關聯分析、聚類分析、信度分析和X2顯著性檢驗等,所用軟件為SPSS統計軟件。
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由于奧運會和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社會誠信表現出與以往不太相同的趨勢。 調查主要結果分析如下:
二、社會誠信總體偏低,政府誠信和上一代誠信較高,企業誠信最低
根據2008年11月調查數據,計算各類誠信指數及調查信度如下表1所示:
由上表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居民對社會總體的誠信評價不高,僅為65.1。從橫向角度看,各類指數普遍較低,尤其是企業誠信僅為57.2,是7項指數中惟一低于60的,政府誠信高于全社會平均誠信,個人誠信嚴重不足。數據顯示,北京居民對各方誠信缺乏信心,相對來講政府比企業要可信。
從縱向觀察,多數居民表示自己的上一代最可信,其誠信指數高達84.2,是7項指數中惟一達到80以上的,對下一代的誠信評價最低,僅為66.5。
從調查數據的信度看,均在0.7以上,總體信度高達0.82,分析顯示調查數據是可信的。
三、全社會誠信穩步提高,食品行業下降幅度最大
從2006年到2008年三年連續調查,各類誠信指數結果如下表2:
調查數據顯示,全社會誠信總體水平雖然不高,2008年6月以前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
三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政府的誠信高于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說明政府的公信度相對較高。在經歷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以及奧運籌備宣傳后,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達到最高(69.6),雖然隨后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對此有所沖擊,但是仍不能影響政府誠信高于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的事實,這說明了公眾的客觀態度以及對政府的信心。
企業誠信一貫偏低,雖然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企業誠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所上升,但在2008年后半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急劇下跌,回到2006年的水平。
從行業分析來看,3年中計算機行業是誠信度最高的行業,2008年下半年雖然經歷了“三鹿奶粉”事件,房地產行業在百姓心中的誠信度仍然最低,可見社會公眾對房地產暴利行業的厭惡。具體數據可見下表3。
從上、下不同代人的誠信評價來講,呈現總體波動上升趨勢,并且穩定地表現出對上一代人的誠信評價最高,對下一代的誠信評價最低。
從2008年6月份和11月份兩次調查數據對比看,社會誠信指數下降幅度較大,總體下降了2.2分,只有上一代人的誠信指數上升了0.7分,其他各項指數均呈下降態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企業誠信,降幅達5.5分。數據進一步體現出“三鹿奶粉“事件對社會公眾的沉重打擊,調查數據顯示,78.2%消費者認為該事件對其打擊很大,凸顯惡性事件對社會公眾信心的強烈影響,佐證了“不規范的市場經濟是誠信危機產生的經濟根源。”的觀點。
四、三十歲是誠信認知的年齡代溝,財產和感情最容易受到傷害
據我們連續三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出30歲前后對誠信的認知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4),30歲以前對誠信評價不穩定,多變化,30歲以上趨于穩定,這一點與我們以前的分析一致。利用最新調查數據進行對應分析結果如下圖1:
對有被欺騙經歷的被調查者數據分析顯示,在受欺騙造成的傷害中,財產損失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感情傷害,這兩項在三年調查中穩居前兩位。盡管我們在調查時有意將“財產”選項放在后面,但歷年該選項選中人數仍遠大于其他選項,說明在欺騙行為中,“財產”是首選目標。
但當我們對受到欺騙時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第一和第二因素進行關聯分析,得到如下圖2所示的關聯圖:
圖2顯示出,個人情感、身心健康、人格尊嚴和財產關聯程度要高。并且當個人情感受到傷害時,往往附帶著財產損失和身心傷害。當人格尊嚴受到傷害時,同時也會遭受個人情感和財產方面的損傷。圖2還顯示作為欺騙的第一目標“財產”被騙時,對受害人的傷害往往不僅僅是財產的損失,更嚴重的是情感、尊嚴等心理的傷害。
通過對欺騙者和被欺騙者的關系進行調查,通過聚類處理,可以得到下圖3:
圖3顯示,以欺騙行為作為聚類變量,可以發現生人、一般認識的人與近親、至親等人群距離遙遠,說明欺騙更多發生在陌生人身上,這與財產是欺騙目標首選因素是一致的。
總之,調查數據顯示,我們的社會誠信不容樂觀,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只相信自己,90%以上的人只相信家人和自己。同時,一些與社會大眾密切相關的惡性事件對社會誠信的影響非常嚴重,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等社會目標構成嚴重挑戰,需要我們謹慎對待。
參考文獻:
[1]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第二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
[2]郭新塔:誠信危機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8期,第245頁
[3]袁相南 張傳保:北京誠信指數調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第三期,第85頁
[4]吳喜之:統計學:從數據到結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