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欠發達”與“欠開發”貴州省的產業結構調整,目前無論是從學術界、政界還是從實踐來看,都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懷有趕超心里,主張發展高科技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貴州的跨越式發展;另一種主張把有限的資金優先發展部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這些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積累一定的資金技術人才后。才實時實現貴州省產業結構的升級。本文通過對比較優勢理論、H-O理論、競爭優勢理論與貴州的實際情況結合,進行較為充分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對貴州省的省情進行了分析,得出貴州更適合后一種情況,文章最后找出貴州省的比較優勢產業。對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參考性的建議。
關鍵詞 比較優勢理論 競爭優勢 產業結構調整 重點產業
一、問題的提出
貴州省作為西部內陸省份之一,由于歷史、地理環境、交通等等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貴州的經濟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多項經濟指標多年來一直處于全國末尾行列。盡管在三線建設時期,由于當時國內外環境的原因,一部分軍工企業從沿海內遷至貴州,貴州的工業體系逐步創建,但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傾斜政策的喪失,企業被推向了市場經濟的大潮,失去了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庇護。許多國有企業面臨重大的困境,盡管一部分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但大多數企業的現狀仍然很困難。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貴州省與東部省市的差距越來越大,有人甚至認為,在東部強勁的發展勢頭下,貴州省經濟發展更困難了,甚至陷入悲觀的境地。黨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以來,理論界再度掀起獻計獻策的高潮,為貴州經濟的發展探索出路,有人提出了要對貴州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主張建立自己的高科技產業,諸如轎車工業、軟件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等等。毋庸置疑,貴州經濟結構的確需要調整,問題是,怎樣進行調整?是主觀判斷還是以理論為指導,是結合貴州的實際狀況選擇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還是盲目跨階段不合時宜地把有限的資金、人力、物力用去發展那些所謂的高新產業,現代化產業?
本文以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H-O理論為依據,以國際經驗為借鑒,結合貴州的實際狀況,找出貴州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以此為據對貴州經濟結構調整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以期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理論依據
本文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和赫克歇爾與俄林的資源稟賦說以及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盡管這幾個理論主要是用于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但考慮到國際貿易中商品的交換活動,其實質是隱藏在商品交換后的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也就是發展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以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同他國進行交換的活動。本文先將此理論用貴州的假設數據分析如下:
假設有兩個省市,一個是貴州省,另一個是廣東省,生產兩種產品,一種是電力產品,另一種是農產品,并且一單位電力產品與一單位農產品在價值量上是相等的(即1單位電力產品單位=1電力產品),其生產效率如下表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廣東省生產電力產品的效率是我省的2倍,生產紡織品的效率是我省的6倍,也就是說,貴州省在兩種產品的生產方面,效率都不如廣東省,那么,對于在競爭中在任何產品的生產方面,都處于絕對劣勢的貴州省來說,是否真的就處于困境,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永遠處于落后的地步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盡管貴州省在兩種產品生產中都處于絕對劣勢,但我們可以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大力發展貴州絕對劣勢較小的產品,也就是說,可以發展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多生產1單位的電力產品,須放棄6/4單位的紡織品的生產,而貴州省多生產一單位電力產品,只需放棄1/2單位紡織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再生產電力產品上,貴州省的機會成本較廣東低,這意味著,貴州省可以按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一電力產業,然后用自己生產的電力產品去換取廣東省主要生產的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紡織品,這樣的分工交換方式,不僅會使貴州能獲取更大的利益,而且會使廣東省也獲取更大的好處。這可以用表1說明如下:假定分工前,兩個省都投入同樣數量單位的勞動,實行專業化分工后,貴州省專門生產其具有比較優勢的電力產品,而廣東省專門生產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紡織品,盡管廣東省在兩種產品生產上具有絕對的優勢,但如果自己兩種產品都生產的話,只能生產10個單位價值量的兩種產品,而專業化分工后,廣東卻能夠獲得12個單位價值量的兩種產品,凈增2個單位價值量的產品。同樣,對于貴州而言,分工前只能生產出3個單位價值量的兩種產品,而專業化分工后,貴州卻能夠獲得4個單位價值量的兩種產品,凈增1個單位價值量的產品。然后兩省的消費者根據各自的消費偏好,進行產品的交換,使兩省乃至整個社會的消費滿足程度最大。
可見,實行專業化的分工后,盡管貴州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貴州能從絕對劣勢中找出其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也同樣能從分工中獲得好處,創造出更多的產值,享受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好處。
當然,上表也可以用更為抽象,更加簡潔的現代經濟學的語言表述出來,并加與論證,陷于篇幅,此處不再論證。
可見,盡管由于歷史、地理位置等等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導致了貴州省在許多產業方面,都處于絕對劣勢,但處于絕對劣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貴州的盲目悲觀的情結和怨天憂人的心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積極主動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落后的一切根源都推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上:可怕的是貴州不能正確認清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并大力發展之!可怕的是出于一種盲目趕超的心理去不適適宜地跨階段發展所謂的高新產業、高技術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只要從貴州的眾多處于絕對劣勢的產業中找出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并大力發展這類產業,貴州仍可以在西部大開發的春風中有所作為。
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也用H-0模型來說明了比較優勢的根源在于它的要素稟賦,比如一個勞動要素比較豐裕的國家會發現它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便宜,具有比較優勢,因而會大量生產并出口該種產品。同樣,一個資本豐裕的國家在資金密集型產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而大量生產并出口資金密集型產品對其較為有利。也就是說,每個國家都應該專門生產并出口其豐裕要素生產的該種要素密集的產品,以獲取分工的最大受益。國家之間分工如此,省與省之間也遵循這樣的規律。
故對于貴州這樣的省份,應該認清自己的何種生產要素較為豐裕,找準自己的產品是屬于何種要素密集型的,這是問題的關鍵。
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認清自己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當前,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與貴州省的經濟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強烈的反差,這給本省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容易形成一種盲目趕超的心理,在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往往會不顧貴州的省情,發展一些不適合貴州現階段省情的所謂高新產業,高技術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似乎不發展這些產業,就算不上對產業結構進行了真正的調整,政績也沒有得到特別的顯現。于是乎,幾乎各個省都出現了不顧本省省情的所謂高新開發區,高科技園,軟件園等等,而這些產業并非該省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其后果是本省非常有限的資金技術被投入到這些所謂的高新產業,但這些財力物力很快被作為沉沒成本被投入后,再也無法收回,損失巨大,更為重要的是,往往導致發展機會的喪失,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貴州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產業選擇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的東部,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有適于農、林、牧、漁各業綜合發展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和較為富足的地表水、地下水資源,更有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的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獨特的旅游資源。貴州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現已發現122種礦產資源,礦床、礦點3000余處,已探明儲量的有76種,計1481處產地。其中有40種儲量居全國前10位,有21種列1至3位。汞、鋁、磷、煤、銻礦產資源,在全國的優勢地位突出,在業內人士中早有“五朵金花”的美譽。金礦全省已查明的黃金儲量在150噸以上,居全國第12位,黃金工業遠景儲量,可達500噸以上:錳礦貴州錳礦探明儲量9054萬噸,保有儲量7181萬噸,居全國第3位,占全國總量的15%:重晶石保有儲量1.23億噸,占全國總量的3096,居全國第一;貴州銻礦已探明儲量49.2萬噸,保有儲量24.51萬噸,居全國第四位。全省各種礦產儲量的潛在經濟價值總量,估算在3萬億元以上,名列國內第九位。
鑒于比較優勢產業的選擇論證過程較為復雜,且木文篇幅有限,本文對貴州省具有絕對或者比較優勢的產業選擇過程省略掉了,僅僅把通過模型比較出來的絕對或者相對勢產業列舉如下:
(一)煤炭產業及與之相關的火電產業以及水能源相關的水電產業
貴州能源資源富集。水、煤等多種能源兼備,水能與煤炭優勢并存,水火互濟。貴州煤炭資源豐富,是建立區域能源基礎的主要資源之一,煤炭資源儲量達527.98億噸,比江南其他各省市區儲量總和453.26億噸還要多7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煉焦用煤儲量,煉焦用煤100多億噸,占全國儲量的21.8%,還有重點分布在六盤水、織納、遵義等三個煤田的煤成氣,貴州煤成氣包括聚煤氣和煤層氣兩部分,總儲量居全國前列。煤的延深加工可以是就地用煤發電,再把電輸送到鄰近各省,不但可以減少煤的運輸成本,還可以通過對煤的深加工,提高煤的附加值。也可以以煤為原料合成氨,最后加工成氮肥,銷售到省內和省外市場。還可以用煤加工有機醋酸,提供有機化工原料。水力理論蘊藏量為18140.3兆瓦,居全國第六位,技術可開發量19489.63兆瓦。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烏江、南盤江、北盤江、清水江、赤水河上,這四江一河的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開發條件優越,水能蘊藏量和可開發容量占全省的80%,可建設大型電站15座,裝機1150萬千瓦:中型電站73座,裝機413.74萬千瓦:小型電站3000多座,裝機200多萬千瓦。貴州水能資源的特點是:分布均、造價低、發力高、區位優。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貴州鄰近省份的煤價為貴州的數倍,鄰省如廣東與四川用火力發電,導致其電價也為貴州的數倍,而能源工業正是貴州具有絕對優勢的產業,倘若貴州能理順各方面的關系,大力發展自己的能源工業,甚至發展成為全國性的能源大省,一方面能為其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解決其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為其經濟增長提供應有的貢獻,增加其國內生產總值。
(二)以鋁及鋁加工為主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貴州鋁土礦集中分布在黔中、黔北兩大片區,現已探明儲量4.13億噸,保有儲量3.95億噸,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居第二位。鋁的延深加工可以是用鋁土礦生產出鋁礬土熟料,然后生產出耐火材料。也可以用鋁土礦生產出氧化鋁,然后電解出鋁材,最后制成各種鋁制品。還可以用鋁土礦生產出氧化鋁,再生產出剛玉,最后制成各種磨具。由此可見,利用貴州豐富的各種礦產資源,不僅可以發展具有絕對優勢的采掘業,還可以發展各種利用這些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原料的制成品工業。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貴州具有絕對優勢的采掘業發展狀況不盡如人意,這里面的原因較多,有外部的原因,但內部的原因更為嚴重,許多這方面的產業,全民經營時,明明具有絕對優勢的產業,卻總是虧損,轉變經營機制后,卻馬上轉虧為盈,可見,人的因素很重要,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管理很重要,擺在許多企業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加強管理。
(三)以磷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
貴州是中國磷礦最多的省,占全國總量的43%,探明儲量26.87億噸,保有儲量25.61億噸,占全國的16.8%,居第二位,其中一級品富礦儲量5.27億噸,占全國富磷礦儲量的45%。貴州的開陽磷礦、甕福磷礦都是國內外知名的特大富礦區,其中開陽磷礦的富礦總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磷的延深加工可以是用磷礦生產出黃磷,再用黃磷制造磷酸,用磷酸生產出五納,用五納可生產各種洗滌劑。也可用磷礦生產普鈣、重鈣、鈣鎂磷肥。煤磷結合還可進行深加工:合成氨與磷酸結合可生產磷氨。開發磷礦的同時發展與之相關礦產品的深加工業,提高礦產資源的加工深度,增加礦產品附加值可以成為貴州工業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進行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與重點。
(四)旅游業
貴州的旅游資源也非常豐富,貴州旅游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品位高,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的“公園”。聞名世界的黃果樹大瀑布、龍宮、織金洞、馬嶺河峽谷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銅仁梵掙山、茂蘭喀斯特森林、赤水桫鑼、威寧草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令人留連忘返。以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四渡赤水遺跡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文化,更讓人追思緬懷。多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以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使貴州成為理想的旅游觀光和避暑勝地。2007年全省旅游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43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1.29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6219.89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504.04億元;全省旅游收入凈增124億元,比上年增長47%。
(五)煙草加工業
中國煙草總公司貴州省公司2007年末,有總資產114.58億元,固定資產24.91億元,流動資產81.97億元,資產負債率36.89%。2007年,全省商業完成卷煙銷售513.5億支,銷售煙葉459.04萬擔,實現銷售收入33.88億元。2007年全省種植煙葉257.7萬畝,收購煙葉總值28.8億元,實現煙葉稅6,3億元,實現煙農收入28.81億元,煙農戶均收入8842.5元,同比增加2078.2元。實現煙葉稅6.3億元。
貴州中煙工業公司主要職責是承擔煙草制品的生產、銷售等生產經營任務。2007年公司總資產98.96億元,總負債為61.9億元,所有者權益37.06億元,固定資產原值45.68億元(凈值20.15億元),流動資產73.81億元,資產負債率62.55%。全年生產卷煙1103.5億支,實現銷售收入138.99億元,實現稅利90.16億元,實現利潤17.28億元。
(六)電力工業
截止到2007年末全省裝機容量達到2166.7萬千瓦,全省6000千瓦以上電廠發電裝機2065萬千瓦,水電469.4萬千瓦,火電1595.6萬千瓦;貴州電網售電870.86億千瓦時,其中,省內售電量559.02億千瓦時,外送電量311.83億千瓦時。
(七)白酒為主的飲料制造業
截至2007年底,全省白酒行業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249家。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為14.57萬噸,工業總產值95.53億元,列全國第3位。工業銷售產值78.03億元,列全國第4位。工業增加值72.08億元,占全國白酒行業的12.23%。列全國第2位,利潤總額46.81億元,占全國白酒行業的28.63%。列全國第2位。
茅臺酒廠集團實現銷售收入由1978年的706.18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92.47億元(2008年預計突破百億大關),大約是30年前的1400倍左右;實現利潤由1978年的6.5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46,02億元,是30年前的71000倍左右,2007年人均實現利潤近40萬元;實現利稅由1978年的308.5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65.49億元,是30年前的2200倍左右,2007年人均實現利稅56.3萬元。茅臺酒在中國白酒行業的“排頭兵”地位及其對行業發展所具有的引領作用,正在日益鮮明地凸顯出來。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通過對貴州省省情的分析,可見貴州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并不是高科技產業,對于貴州省來說,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許多條件該省并不具備,該省的教育、文化、技術等等方面都沒有顯著的優勢,目前也不太適合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該省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資金非常缺乏的貧困邊遠省份,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意味著要么其有限的資金得從其他產業流出,如原有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則資金的流出,可能會導致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萎縮,這將會導致更多的失業;要么其新吸收的非常有限的資金被用于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這將不利于吸收該省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是集中目前有限的財力物力來發展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產業,等通過發展這些重點產業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與人才之后,才能實現高科技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的實時升級。
(二)政策建議
1 從現實情況來看
貴州省真正的比較優勢產業從上面的分析中已經得知是煤炭產業及與之相關的火電產業以及水能源相關的水電產業,以鋁及鋁加工為主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磷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旅游業,煙草加工業,電力工業,白酒為主的飲料制造業等。貴州省在發展常規農業生產方面也不具備絕對優勢或相對優勢,在農業方面只有利用其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發展富有特色的立體農業和綠色產業,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發展經濟作物產業如烤煙、苡仁米、油菜籽等產業,以及利用其豐富的藥用植物,來發展中藥加工制造業及保健品的生產。還可以利用其獨特的氣候、水質等條件發展制酒業,卷煙業。此外,還可以利用其豐富的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如黃果樹大瀑布、龍宮、織金洞、馬嶺河峽谷等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來發展無煙工業—旅游業。當然,貴州的絕對優勢或相對優勢的產業還很多,陷于篇幅,本文不可能一一列舉出來,只希望借此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筆者也不是想用此文來反對貴州發展高科技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是說在貴州目前資金技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還不適宜大量發展此類產業,只能非常慎重,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逐步推動某些產業的升級,否則,會導致自己比較利益的喪失,欲速則不達(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上文已有闡述),當然,這樣的分工從長遠來看也是有一定的弊端的。
2 從長遠發展來看
只有當我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取得了充分的發展,資金、技術逐步得到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適時推動產業結構的自然升級換代,順利地完成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這就是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的政策主張,波特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其根本原因是這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來源于這個國家的主導產業具有競爭優勢,而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又根源于企業由于具有創新機制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可見,波特所指的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也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競爭優勢,它包括生產要素、國內需求、相關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與競爭、政府的作用和機遇等6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加強,共同構成一個動態的激勵創新的競爭環境,從而產生一些在國際市場上具競爭力的明星產業,可見競爭優勢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超越,是對現實的迫近,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缺陷彌補,具有更強的實踐指導意義,這也是貴州產業結構調整的長期理論基礎與方向。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