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圍繞實施素質教育,推進綠色教育,闡述了綠色教育的基本內涵。論述了綠色教育的重要意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提出了發展綠色教育的對策舉措。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綠色教育 素質教育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高等教育事業的價值觀念統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必須用科學發展觀這個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探討“辦什么樣的教育、怎樣辦好教育”和“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兩個根本問題,發展綠色教育,實施素質教育,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綠色教育的基本內涵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工業文明開始逐漸轉向生態文明,全民的綠色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化,公眾對綠色教育的期盼與日俱增。綠色教育是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而逐步確立的嶄新教育命題,起源于環境教育又不同于環境教育。綠色教育是適應經濟科學發展要求的教育,是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教育。
目前,對于綠色教育內涵的認識尚不完全一致,還是一個需要繼續深化的重要課題,但其基本內涵是比較明確和一致的。清華大學在我國率先實踐綠色教育,積累了重要經驗,取得了良好實效。綠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即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與指導思想滲入到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等綜合性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學校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綠色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不僅向受教育者傳授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而且注重培養受教育者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該內涵涉及到生態環境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二、綠色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迫切需要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科學發展,而綠色教育是重要的支撐條件。綠色教育是高校履行著開展科學研究、傳播知識技術、培養各類人才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功能,開展綠色教育對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1 綠色教育是開展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當今世界,知識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各國在競爭與合作中的重要手段。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是我國教育的主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素質教育直接關系國民素質的提高,只有一流的素質教育,才能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高校學生作為未來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寶貴人才,其整體素質和知識結構,直接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
目前,對高校綠色教育的認知、措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過去文、理、工等劃分不夠合理,單科院校林立,專業設置過窄過細,偏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教育,造成自然知識、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等綠色元素,沒能有效地滲透到教學之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等比較缺乏,學生知識結構不夠合理,已成為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綠色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和樹立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
2 綠色教育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我國1994年通過的《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明確了要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前兩個戰略的基礎上,提出并增加了人才強國戰略,要求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綠色教育既是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要求我們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而尊重規律、善待自然是人才成長的基本條件。大學生能否接受良好的綠色教育,是否樹立綠色理念、生態文明觀念,將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作為培養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傳播綠色文化的高等院校,肩負著高素質人才的教育重任,其綠色教育水平將直接影響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通過綠色教育,使大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觀念,養成綠色環保的良好習慣,能主動地向公眾傳播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知識。
3 綠色教育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經濟增長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利用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過高。我國的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石油探明儲量為世界水平的12%。與此同時,資源利用率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我國的經濟增長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每百萬美元GDP的總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帶來高污染、低效益,使自然資源難以為繼,也導致大氣污染、荒漠化、水資源危機等生態環境問題。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我國高等院校發展較快,其建設和消費在社會總消費中占據不小的比例。貫徹落實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高等院校責無旁貸,需要把推進綠色教育作為重要途徑。綠色教育既是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美好家園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努力方向。因此,高等院校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滲透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各個環節,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也通過綠色教育,研發新技術,引導綠色產業、生產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綠色消費,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整個社會走上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綠色教育的對策舉措
1 設計綠色教學內容
“綠色”象征著生命與生機,象征著文明與進步。綠色教育是一個涵蓋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學和經濟、哲學等社會科學在內的范疇,新的環保理念,新的綠色技術正逐步豐富著綠色教育的內涵。課堂綠色知識傳授仍然是高校學生接受綠色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開展綠色教育,需要制定綠色課程計劃,選編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教材,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理科、工科和人文社會學科等各學科專業,均應結合學科專業實際,統籌考慮課程設置,開展綠色教學活動,使綠色知識滲透到所有學科專業。科技進步對綠色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刻,盡可能地把該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和了解該領域的最新動向。讓學生通過綠色教育,獲得預期的綠色知識和思維方法,形成基本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思想意識。
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綠色教育成功與否,直接取決于師資隊伍。強化教師的綠色思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對綠色教育至關重要。綠色教育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綠色教育的進程快慢、質量效果,直接取決于教師的知識水平、素質能力和教學方法。為此,應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知識的觀摩交流,及時更新知識內容,優化知識結構。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開展教師的綠色技能培訓、綠色教研活動,以提高教師的綠色意識、綠色思維、文化素養、思想情操,建設一支與綠色教育相適應的師資隊伍。
3 優化校園綠色環境
綠色教育發揮作用,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既需要正確的教育引導,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綠色環境氛圍。高校綠色氛圍的形成主要通過綠色規劃設計、綠色建筑、校園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來進行。學校建設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綠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大學校園應當森林覆蓋、花草密布、環境優美,綠色建筑和節能環保產品占絕對高的比例。2009年,在我國第31個植樹節到來之際,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聯合開展了“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號召每名學生在學期間至少種一棵樹,種樹為主,綠化校園,改變目前一些學校新校園樓多樹少的狀況。要通過校園‘綠化、美化,營造積極、健康、文明、向上、和諧的綠色環境。同時,要求有條件的學校建立自己的植物標本園、樹木園、花卉園,編寫校園植物名錄,把學校的花草樹木掛上名稱標簽,豐富學生的綠化常識。
4 建設綠色實踐基地
綠色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體現和保證,需要建立綠色教育實習基地。綠色實踐教育是綠色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既是培養學生綠色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切入點,也是學生認識社會和發展綠色事業的有效途徑,可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生態環境成效、問題、危害以及環保方針政策、技術措施,增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清華大學自1998年開始建設綠色大學起,逐步形成了包括綠色專業實踐、綠色社會實踐、綠色科技競賽、綠色協會活動在內的以學生為主體、多形式重特色的綠色實踐體系。目前,清華大學已經與全國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污水處理廠——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燕山石化污水處理廠等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在這些企業建立的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在專業知識教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10年來,我國政府投資700多億美元,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嚴格保護天然林、加強森林經營和資源保護等措施,增加了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18.21%。生態體系逐步完善,林業產業體系日益發達,生態文化體系不斷繁榮。林業建設的巨大成就,為高等院校開展綠色教育提供了范圍廣闊、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的綠色教育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