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我與筑城的故事》是為紀念貴陽市解放60周年而編著的一部具有代表性和獨創性的重要著作,它見證了貴陽解放60年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層面的狀況,生動、具體、真實地折射出貴陽經濟社會輝煌與曲折的發展歷程,為讀者進一步理解鄧小平理論,更好地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提供了極好的教材。
本書容量67萬余字,包括170多位作者的183篇文章,有史料研究性的,也有“三親”(親歷、親見、親聞)性的記實作品: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史實與個人遭遇。作品風格各異,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內容真實準確,有的扣人心弦,有的趣味盎然。文章不論是對失誤的反思,還是對成就的歌頌,都傾注了作者對黨、對祖國、家鄉和生活深切的情感。
《見證》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作品中口碑材料占有重要地位。“口碑”一詞,源于宋《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永州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口碑是人類最原始的記史手段,由于它是當事人“三親”材料的積淀,因而真實度較強、可信度高。對受環境條件影響,文字未能記載的歷史細節,口碑能起到重要的補充參考作用。在《見證》中,一些老領導、老專家的回憶錄,是以珍藏多年的筆記(日記)為依據的,其真實性不容置疑。如《我親歷的訴苦會》、《在走鋼絲般的日子里》、《辛酸話食堂》及《半個窩窩頭》等,均為高質量的口碑材料形成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
《見證》的第二大特點,是有相當部分作品為地方文史檔案材料與個人經歷相結合形成的。例如《三橋殲匪記》、《修文縣剿匪》、《回眸雙流土改》、《貴陽市公安局“四清”運動片斷》等;另一類是采訪筆錄,如李守明的《沒有共產黨,我們哪有出頭天》,表現出手法很有特色,思想內涵值得注意。
從作者層面上看,李萬祿、龍志毅、杜云峰、濮振遠等老領導的文章既具有很高的存史價值,藝術性也不可忽視。侯少莊、史繼忠、劉學沫、尹克恂、王鴻儒等報界、文史界知名專家的作品,則顯示出他們深厚的歷史積累和善良樸質的內心世界。優秀作品如此之多,無法逐一評價。
我讀這部書,主要的感受是,這部書出得非常及時,且非常必要。作為地方史志工作者,我對秉筆直書的文章更加感興趣。《在走鋼絲般的日子里》講述的是作者親歷的救災工作。1972年~1973年間,安順等地區連續發生嚴重旱災,由于各級干部吸取了1960年饑荒的教訓,及時、如實向中央報告,并向周邊省份求援,幾億斤救災糧食很快到位。然而當賑災糧到達貴陽之后,卻因“文革”動亂的影響,搬運工人消極怠工而無法及時轉運,以致省、市的領導不得不親自參加搬運工作。連省的主要領導李葆華,也擔任了過磅計數任務,彰顯出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為人民服務的本色。《相寶山三百年古磚消失記》寫的是群眾將明代寺廟古磚拆來砌“土高爐”煉鋼的事,鋼自然是沒煉成,而貴陽特有的珍貴文物卻化為烏有,令人痛惜難言。《“文革”歷險記》,寫的是備受政治運動煎熬的知識分子,用智慧自我保護的故事,讓人在辛酸中會心一笑。
近10多年來,人民群眾對歷史與現狀的觀點發生了多方面的分歧。分歧產生的根源,是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不同命運。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實踐,對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和適應生存的能力進行了深刻的分析。鄧小平在訪問了美國、日本和新加坡后,從不同角度反思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并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使一部分工人的利益受到暫時的沖擊,他們的思想發生波動。對此,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黨始終與人民群眾共命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這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
要做好這項工作,筆者認為首先要讓人民正確認識“意愿和利益”是指長遠的“意愿和利益”,近些年,地方黨委、政府在促進“零就業家庭”就業及逐年調整低保、醫保標準就是有力的證明。我國年輕的一代,在豎向的比較,即對我們的過去(雖然是短短的60年)了解是極為不夠的,容易受到舊媒體上不實報導的影響(在1958年—1962年間、1966年—1978年間,報刊雜志上這類報道是很常見的)而對歷史進行錯誤的解讀,進而對當前政策持否定態度。否定改革開放政策有兩個基本動因,一是站在“公”的立場,主要從社會分配的不公正、不公平現象著眼,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另一類則完全站在個人的立場,把個人得失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兩類人的共同點是希望倒退至1978年以前計劃經濟的時代。這類聲音雖然只出現在各類網站的“博客”上,但其影響卻不可輕視,因為廣大青少年恰恰比較多地從網絡上,而不是主流媒體上獲取信息。
只有讓群眾了解真相,才能防止混亂思想干擾大方向、破壞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受到客觀因素制約,媒體的宣傳工作對此尚未充分注意,《見證》一書則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媒體宣傳的不足。它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為了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嚴謹、翔實地再現了貴陽解放60年來社會生活的全貌,在引導年輕一代正確認識歷史與現狀方面,起到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杜云峰的《點點滴滴憶住房》一文,記述改革開放前市民住房的困難狀況:為了解決一家人最起碼的起居問題,連領導干部家都搭起了集體宿舍式的雙層床,乃至三層床。勞動群眾家人均住房面積2-3平方米是很平常的現象;無論市民還是農民,當前的住房條件與1983年以前根本沒有可比性。讀者看過杜云峰的文章,就會改變“改革開放以前人人有房住”的錯誤認識。一些人以舊資料上的數據為依據,認為在1978年以前國民經濟并沒有“瀕臨崩潰的邊緣”,而忘記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關于若干歷史問題所作的結論。《見證》中關于城鄉物資供應困難、知青上山下鄉安置實況的描述,可以有效地說服他們改變觀點。羅登宜是一位農村教師,他的《告別了燒鼓炭的日子》,從農村燃料使用的變遷人手,以小見大,有力地說明改革開放后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夏秦豫的《曾經的求索》不但反映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對一代青年的影響,也說明從1968年開始,知青上山下鄉政策實際上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最后以“花了200億,換來三個不滿意”告終。熊源的《閱讀經歷》,讓人們注意到極“左”思潮猖撅時期青年人自我教育的艱辛。
上述情況,都是當今年輕人所不了解的。
本書的作者,絕大多數并非專業作家。但他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認識和詮釋歷史,用自己心血實踐先進文化,在政治上堅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鮮活的歷史經驗維護改革開放政策和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藍本”,深刻描繪生命的強度,告訴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惑的人,應當如何去面對坎坷,怎樣去奮斗;告訴年輕一代,不應被任何困難所屈服;做人要心胸寬廣,不要把自己的挫折歸咎于客觀環境,而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屈地與困難斗爭。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勇于向極限挑戰,超越極限,就可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懊悔。在這個意義上,《見證》的所有作者都值得敬重,因為“一枝一葉總關情”,他們用自己火一樣的熱情,帶給大家面對現實的自信。
我們期待有更多像《見證—我與筑城的故事》一樣的好書。
(作者單位:貴陽市政府)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