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高原上,生活著17個世居少數民族,它們都有著歷史悠久的虎文化。其中,苗族和彝族的虎文化,內涵不同,甚至相左:彝族崇拜老虎,苗族厭惡老虎。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自稱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居住在貴州境內的彝族同胞,絕大部分集中在烏蒙山區。其中,“水西”地區的彝族及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各族人民長期處于彝族土司管轄之下。所謂“水西”,即貴州西部烏江上游鴨池河以西廣大地區,包括畢節地區大部和六盤水市一部,其腹心為大方、黔西、納雍、織金、水城一帶。其地彝族土司建筑,蘊藏著豐富多彩的虎文化。
彝族土司建筑,涵蓋莊園、衙門、墓葬等方方面面。彝族先民屬于氐羌系統,長期從事牧業生產,主要放養羊群。有專家認為,“羌”即拿著鞭子牧羊的人。牧羊人最擔心的是豺狼虎豹傷害羊群。為了羊群不受傷害,牧羊人從敬畏老虎、崇拜老虎、親近老虎直至馴服老虎,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老虎究竟被馴服了沒有,我們不得而知,至少可以說明,牧民希望老虎不要傷害羊群,最好還能保護羊群,使其從羊群的天敵變成人類的朋友,則是不爭的事實。
民間相傳,明代彝族女杰、“順德夫人”、攝貴州宣慰使奢香坐鎮“九重衙門”時,曾以老虎把門。奢香墓地曾出土一個石雕虎頭,與其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塊巨型石門斗,表明石虎是守門之物。維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奢香墓時,即以此件石雕虎頭為標本,在墓前兩排石欄上雕刻了幾十根“虎頭形望柱”,場面極為壯觀,堪稱“虎文化”之林。
彝族土司及其后裔,在明清時代修建了許多富麗堂皇的莊園,迄今,貴州省畢節市還保留有大屯土司莊園、安山土司莊園、灣溪土司莊園、海嘎土司莊園、法朗土司莊園、阿市土司莊園、鐮刀灣土司莊園;金沙縣保留有契默土司莊園;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保留有牛棚土目莊園、大觀寨土目莊園等等,其中尤以大屯土司莊園保存最好。
大屯土司莊園坐落于畢節市大屯彝族鄉,橫寬50余米、縱長60余米、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依山就勢,次第升高,為三層臺。整座莊園,三路三進,布局嚴謹,錯落有致。中路為其核心,由面闊五間的大堂、二堂、正堂組成中軸線。左路主要建筑有轎廳、客廳、魚池、花橋、書房和家祠。右路主要建筑有花園、客房、繡樓、廚房和倉庫。四周筑有2米多高的磚石垣墻。沿墻建有6座碉樓,每座高8—12米不等。大屯土司莊園的最大特點是,在柱礎、欄板、望柱、月梁、門板、門斗、山墻等部位上,均雕刻或繪制有“虎頭紋”。這個圖案,在漢族傳統文化中稱為“如意紋”。同一圖案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佐證。歷史上,彝族土司很有勢力。作為土司制度的歷史見證,大屯土司莊園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已于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陸續撥款維修,迄今保存完好。
然而,具有悠久農耕歷史的苗族村民卻不喜歡老虎。通常蔑視老虎,甚至仇視老虎。苗族更不飼養老虎,說到飼養老虎,只有一句貶義詞:“養老虎,咬脖子”,相當于漢語的“養虎遺患”。苗族民間故事中,凡是講到老虎,統統是消極的。
居住在武陵山區、操苗語東部方言的苗族同胞認為,牧童在野外放牧,一旦發現老虎,只要騎在水牛背上便會安然無恙,因而大多飼養水牛。民間相傳,水牛是大哥,老虎是小弟。然而,原先老虎并不佩服水牛,反而要水牛尊稱它為大哥,水牛當然不答應。老虎提出,一斗高低,決出昆仲。雙方議定,各自準備七天七夜,然后決一雌雄。于是,老虎跑上山,天天以藤條纏身,自以為萬無一失。與此同時,水牛則下泥塘洗澡,滾了一身泥,又上來曬太陽。如此反反復復。滾滾曬曬七天七夜,結了厚厚一層干泥巴。決斗時,水牛讓老虎先下手。老虎使勁撕咬,就是咬不進去,只咬掉一小層灰。輪到水牛,只見它頭一擺,就用鋒利的雙角,將老虎身上的藤條撥開了幾道口子,差點刺破它的肚皮。老虎因此不得不俯首稱臣,老老實實地尊稱水牛為大哥。在許多民族心目中,老虎最威風,可用以辟邪。但在武陵山區苗族村民看來,最能辟邪的不是老虎而是水牛。此俗生動說明,武陵山區苗族同胞在很早以前,就已從漁獵時代過度到農耕時代了。
居住在苗嶺山區、操苗語中部方言的苗族同胞。時至今日還興“吃鼓藏”。為什么要“吃鼓藏”?村民代代相傳:古時人與老虎同住在一個山洞里,老虎經常偷吃人們的獵物,并變成美女,騙取青年獵手與其成婚。獵手得到受難老人的指點,殺死了老虎,救出了老人。老虎的父母為給兒子報仇,于猴年猴日吹蘆笙,敲銅鼓,刻意招引眾人,欲乘機抓住獵手。因有水牛保護,老虎未能得逞,只好逃回深山,遠遠地離開了人類。從此以后,人們在水牛的陪伴下,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由此可見,“吃鼓藏”是農耕生活取代漁獵生活的里程碑。居住在烏蒙山區、操苗語西部方言的苗族同胞,有一個支系人稱“喜鵲苗”。民間相傳,老虎將人吃掉后裝扮成人,繼續吃人,是喜鵲報信,人們將老虎殺死,避免了更大的災難。為報答喜鵲的救命之恩,人們特意仿照喜鵲的樣子縫制衣服。于是,這種酷似喜鵲毛色的苗族服裝迅速在苗鄉流傳開來,并將身著喜鵲服的這部分苗族村民叫做“喜鵲苗”。老虎死后,被人剝皮,披在身上,發現如此不僅可以御寒,還可嚇唬老虎,有一定的辟邪作用。于是,部分苗族村民仿照虎皮縫制“虎皮紋”披風,煞是威武,被人稱為“大花苗”。
有些苗寨認為,既然老虎已向水牛俯首稱臣,是水牛的弟弟,兩者可以和睦相處,不妨用“虎頭帽”辟邪。在興“吃鼓藏”的苗寨,一般都供奉兩面木鼓,或兩面銅鼓,他們稱之為“祖鼓”。祖先有男有女,于是,“男鼓”稱為“公鼓”,“女鼓”稱為“母鼓”。“母鼓”聲音渾厚,又被稱為“龍鼓”;“公鼓”聲音高亢,又被稱為“虎鼓”。苗胞崇尚女性,認為“龍鼓”地位高于“虎鼓”。在苗族心目中,龍既是水也是牛,故在刺繡中多有“牛龍”或“龍牛”的圖案。這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特征,與彝族的游牧文化截然不同。
居住在貴州中部云霧山區的苗族同胞,春節期間身著長衫跳蘆笙舞,同時要敲“祖鼓”。因為“祖鼓有母有公”(苗族通常將“母”置于“公”之前),分別稱之為“龍鼓”和“虎鼓”,所以,這種蘆笙舞被稱為“龍鼓虎鼓長衫龍”。苗語使用倒裝句,直譯為“鼓龍鼓虎長衫龍”。2006年,“鼓龍鼓虎長衫龍”作為苗族蘆笙舞的一個特殊品種,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妙趣橫生的表演中,“龍鼓”總是戰勝“虎鼓”,以示水牛戰勝老虎,誠為農耕取代游牧的生動記錄。
(作者單位:貴州省博物館)
責任編輯: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