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金融需求失衡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農村金融需求失衡的表現
1. 農村資金需求剛性與貸款供給不足形成的供需矛盾。一是信貸資金需求旺盛與供給量不足。2009年末,某縣級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比僅為32.89%,存差202億元,其中農業貸款余額僅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38%。特別是農村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農村金融機構缺乏介入意愿。二是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匹配。目前農村經濟結構明顯趨于多元化和多層次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已不是單一的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各產業內部生產結構也是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的多層次性客觀上要求農村金融提供多層次性和多樣化的需求。然而,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單一,銀行、證券、保險業發展不協調,金融產品少,功能不完善,不能有效滿足農村多元化、多層次化的金融需求。
2. 農村經濟調整對資金需求的多樣性與金融服務單一性形成鮮明反差。在服務品種創新方面,目前農村金融機構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缺乏理財、咨詢等綜合服務,在貸款、承兌票據貼現、應收賬款融資等方面,缺少服務品種創新,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服務方式創新方面,農戶和農村小企業貸款需求特點是“短”和“急”,而部分金融機構在審批流程、服務質量、服務效率、科技手段的推廣和應用方面仍顯滯后。有的信貸部門工作人員反映,數額較大的貸款從填表到最后審批,手續有七項之多,從提出貸款申請到最后拿到貸款,時間一般都要一個星期以上,長的甚至要一個多月。繁瑣的貸款手續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高效率的服務需求。
3. 現有金融機構的貸款機制與農村金融需求不相匹配。一是貸款利率偏高。有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已上浮到30-70%左右,農民貸款利息負擔較重。二是擔保抵押難。按現有部分金融機構的貸款機制,農村“貸款難”的直接原因是農戶和農村企業很難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品,而農民的土地使用權、農民住房和農產品大多不符合抵押條件,限制了貸款投放。三是小額農貸額度偏小。從筆者調查的情況看,80%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小額農貸額度偏小,迫切需要大額農貸資金。
(二)制約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的因素分析
1. 金融機構網點減少,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弱化。伴隨國有銀行改革和集約化經營,基層金融機構紛紛棄農奔城,造成支農金融主體缺位,農村金融服務戰線大幅度收縮。仍以某市為例,該市各銀行近年共撤銷農村網點34個,造成貸款便捷性下降,服務能力減弱。而政策性金融機構僅僅圍繞糧棉油收購做文章,沒有體現出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也沒有體現出政府對弱勢產業的重視,農業基礎性設施建設少有金融機構問津。
2. 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保障功能缺位。金融資產的趨利性與農業的弱質性矛盾難以調和。一方面,金融機構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其商業化運作必然導致資金在滿足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盈利,而目前,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生產周期長,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多種因素并存,制約了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入;另一方面,缺少相應的農業保險機制和必要的風險規避措施,農業目前仍然是弱質產業,涉農貸款風險大、成本高,使涉農貸款的風險和收益不對稱,農業保險機制和風險規避措施的缺位,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的動力。
3. 政策措施協調配合不到位。一是農業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配合不到位。表現為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國家的產業政策落實不到位,不能有效發揮信貸杠桿作用,扶優限劣,促進新農村可持續發展。二是財政政策與信貸政策配合不到位。主要表現為承貸主體缺位,缺乏信貸配合財政投入的平臺;信用擔保和風險保障體系不完備,缺乏必要的保障平臺;激勵措施不到位,公共財政對信貸投入引導作用不足。
4. 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有待改善。一是由于目前農村企業財務制度管理職責不明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不少農村企業沒有完整的賬表,使農村金融機構無法全面準確評價貸款的風險。二是農村企業、個人信用信息尚未納入征信管理系統,相關信息分散在人行、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且各自為政,封閉運行,缺乏必要的信用資源整合。
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建議
(一)滿足農村經濟多元化融資需求
各金融機構要轉變經營方式,選準切入點,實行分類支農的信貸政策,著力滿足農戶和農村小企業多元化需求,力求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一要適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滿足小城鎮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農村電網、路網、通訊網建設改造等信貸需求;二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流通體系建設、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三要適應農村中小企業和小企業集群發展的需要,擴大農戶聯保的貸款范圍,延長貸款期限,尋求適合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新方法、新措施;四要適應農戶融資需求的變化,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
(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性
一是在服務對象上創新。繼續做好農戶和農村小企業信貸支持,把農民工、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服務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列入重點支持范圍。二是在信貸投向上創新。加大對糧食生產、“菜籃子”工程、家電下鄉、農機購置、小城鎮建設、節能減排以及農村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加強對農業產業鏈各鏈條和環節的信貸支持。三是在貸款方式上創新。大力發展不需抵押擔保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銀(社)團貸款,著力探索“銀行(社)+企業+農戶+合作社(協會)+保險+擔保”信貸合作服務模式。結合農村改革,積極探索農村財產抵(質)押制度,推動擴大農村擔保物范圍,緩解農村抵押擔保難問題。
(三)促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人民銀行應結合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加大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督導力度。一是加快小企業和農戶信用體系建設。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信用貸款。針對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農戶缺乏抵押品的現實,應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重視搜集農戶信譽、道德品質等信息,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促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二是推動建立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緩解農民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建議每縣至少成立一個為“三農”服務的擔保公司,對中小企業和農戶進行聯合擔保,增強擔保實力。
(四)做好金融與政府協作的文章
一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作用和杠桿作用,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增加金融資源向農村投放的吸引力,撬動社會資源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二是實行財政稅收政策傾斜,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引導社會資源向農業領域配置,對金融機構各類涉農信貸給予適當比例的稅收優惠或財政資金補貼,以調動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