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排放權交易是緩解溫室效應的一項重要措施。本文對國內外關于排放權交易的文獻進行了系統回顧,將學者們討論及有爭議的話題劃分為四個方面,并給出了簡要的評議。
關鍵詞:排放權交易;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
Abstract:Emission rights tr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greenhouse effect.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made about the literatures of emission rights trading. In the process of reviewing,issues that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and debated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aspects. 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at the last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emission rights trading,Kyoto Protocol,CDM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10)04-0021-04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標志著國際間在氣候等環境問題上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合作,同時也開辟了國際經貿合作的新領域,形成以減排廢氣為商品的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是緩解溫室效應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國內外學者對排放權交易問題開展了深入探討,雖然相關的論著龐雜,但是主要的研究及其引發的爭論集中在以下方面:探討排放權交易的實施階段;排放權交易的模式選擇;初始碳排放權的合理配置;中國排放權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在這些方面,系統梳理國內外學者關于排放權交易問題的研究,并進行簡要評議。
一、排放權交易的實施階段
科學研究和國際共識表明,應對氣候變化,主要的手段有兩種:一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從源頭上控制氣候的變化,這一措施的效果是長期的和全球性的。二是采取適應措施,將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這一措施的效果往往是中短期的、局部的。
(一)減緩戰略
按照大多數國內學者的觀點,我國很有必要盡早建立起規范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體系。如鄭相宇(2009)認為,假使2012年后中國需承擔一定的減排任務,碳排放交易中心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減排貿易帶給了中國巨大的融資機會,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實施減排項目的邊際成本不盡相同,通過此“中心”可實現國內交易。通過全國碳排放交易平臺,項目業主單位可以發布信息吸引風險資金先期投入,控制交易成本,提高業主單位拓展項目的積極性。侯小菲(2009)認為我們需要立即行動,因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等待的時間越長,減排的成本就越高。
《京都議定書》未給中國分配減排配額,但是我國碳排放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成為溫室氣體重要的排放源。中國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二階段即2012年后,很可能要承擔一定的減排限額。因此,應將減緩措施放在首位,一方面可以在CDM交易制度中獲利,既減少國內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還能利用國外的技術和資金更好地發展本國的經濟,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從現在開始著手建立本國的排放交易體系,獲取排放貿易的經驗,以應對未來可能承擔的減排義務。
相應措施包括:排放權交易試點,建立排放權交易體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發二氧化碳的減排技術和調整產業結構等。
(二)適應戰略
姜冬梅(2007)認為,必須綜合運用減緩和適應兩種應對措施,并且要把適應放在首要位置,將適應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原因是要進一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需要在2020年將經濟規模擴大到2000年的4倍,能源需求量還要大量增加,而且煤在能源結構中仍將占主導地位,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將大幅度增加。如果現階段就實施減緩排放溫室氣體措施,將會嚴重制約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使我國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相應措施是,發揮減緩與適應的協同作用,但加大適應領域投入。一方面,國家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等方式,建立節約型社會,調整經濟結構,逐步遏制經濟高增長帶來的高排放。另一方面,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在適當的范圍內調節生態、社會或經濟系統,致力于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適應措施實現效益最大。
二、排放權交易的模式選擇
(一)國外排放權交易的模式選擇
按照參與的強制性,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1. 強制參與,配額交易。歐盟、澳大利亞、挪威等排放交易體系采取了強制參與、配額交易制度,交易平臺為區域內各提供GHG交易的交易所,先確定溫室氣體的排放限額,再根據額度的供求產生貿易,配額有余者是市場的供給者,配額不足者為市場的需求者。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交易氣體僅為CO2,由歐盟委員會嚴格監管,懲罰機制是:第一期每超額標準噸將被處以40歐元的懲罰,第二期懲罰額將增加到每標準噸100歐元。
澳大利亞政府采取發放排污權證和交易的方法建立了污染減排機制。其政府每年給各個企業發放許可,排放的數量也要受到政府的監查。每年末,企業都要交出與自身排放量相符的許可,否則將受到處罰。
挪威溫室氣體排放的配額是免費發放的,但是對于超過配額的排放量,將處以每噸40歐元的罰款。
2. 自愿參與,配額—補償交易。美國采用自愿參與,配額交易和補償交易,交易平臺為CCX等提供GHG交易的交易所。配額交易是以會員1998 至 2001 年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基線,再采取兩個階段的逐年計劃減量策略。會員之間還可以通過碳金融工具進行排放額的交易。而補償交易則是一種以限制性補償計劃產生的交易方式,此交易屬于公益性質,主要用于農業、森林、水管理和再生能源部門。
日本采用的是自愿參與、配額交易、由政府對完成的企業給予補貼的自愿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根據效能價格比從全國挑出了34 家企業作為交易參與者,環境省出資貼補這些企業購買減少排放量的新設備。如果參與的企業不能完成減排目標,則將退還政府全部的補貼。
(二)國內排放權交易模式選擇
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同時于2008年8月5日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掛牌。北京環交所目前的業務是開展環保和排污、排放的技術交易;而上海環交所的功能則集中在資本與技術的對接上,通過信息的收集,提高環境能源市場化配置效率。2008年9月25日,中國的第一個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正式掛牌,由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三方出資設立,目前只涉及二氧化硫等污染交易產品,尚未涉及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我國在排放權交易制度方面正在進行初步探索,主要有如下構想:
1.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涂毅認為,我國應積極應對、認真準備,在維護國家權益和追求世界利益的協調以及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以金融資本的強大動力推動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發展。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應該分為兩類:國內交易和國際交易。國內交易應建立在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市場機制之上,按照國家規劃(如十一五規劃)對各省設置排放上限,各省再將具體額度按規定對企業下發。如果企業的實際排放量超過該額度,需要到市場上購買在數量上等于兩者差額的排放許可額度。如果不能或不愿購買減排量來彌補超額排放的指標,那就只能選擇上繳罰款。國際交易則主要是面向國外購買商,開發提供與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歐洲氣候交易所等成熟交易所相同的產品進行交易。
2. 限額交易和補償交易相結合,建立我國配額交易市場。任捷(2009)認為可以將溫室氣體的減排和經濟發展統一起來,按照“限額交易”和補償交易相結合的方法在我國建立配額交易市場。首先,建立專門的溫室氣體排放管理機構來負責排放權的分配、監督管理等工作。其次,以法律的形式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定規模之上的企業納人到限額排放體系,給其分配配額。在初始階段,強制納入ETS 的企業主要是工業企業,而在國內現有能源結構中,煤是最主要的能源同時也是主要的污染源,所以尤其應該對燃煤行業以及煤開采行業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約束,增加燃煤的成本。對于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的清潔能源行業應該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則。
3.“碳源—碳匯”制度。《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討會發布了《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報告,報告首次提出以“碳”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為硬性指標,對經濟活動加以監測、識別和調控,建議在中國以省為單位推行“碳源—碳匯”交易制度。
要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應從減少排放源和增加碳吸收兩方面入手。在減量上,可通過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積極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來進行。但調整產業及能源結構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可能對國家整體經濟產生較大的沖擊,甚至降低國民所得,同時減排的成本也高。在增加碳吸收方面,可通過實施可持續的森林管理戰略、加強造林和再造林來吸收二氧化碳。
4. 發揮市場調節作用,采取有償分配方式。碳排放權初始分配不應該采取無償分配的方式,而應采取企業出資購買的有償方式。而政府則要制定嚴格的制度,杜絕在碳排放權初始分配過程中的暗箱操作、以權謀私現象的出現,利用市場機制對環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三、初始碳排放權的合理配置
(一)初始碳排放權分配模型的國外研究狀況
第一類是平等人均權利模型。認為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平等分配地球上的大氣資源的權利。這類模型根據采用的時間和人口基準的不同可分為三種: 一是當代人平等權利方法,如 Grubb(1989,1992,1995),Bertram(1989,1992),Epstein和Gupta(1990)等;二是世代公平模型,代表者有Fujii(1990),Ghosh(1991),Meyer(1992);三是過渡性平等主義分配模型,主要有Welsch(1993),Byrne,Wang,Lee和Kim(1998)。
第二類是自然債務模型。該模型是由Smith、Swisher和Ahuja(1993)提出,認為全球減排溫室氣體的談判必須考慮一個國家能夠支付的可用資源,要將碳權排放所遵循的公平問題分為支付能力和基于累積人均排放的責任指數兩部分。
第三類是基于文化觀點的分配模型。Janssen和Rotmans(1995)所提出的模型將各地區CO2 排放的歷史責任和分配未來排放權的政策目標相結合,用基于文化觀點的不確定性分析來評價不同文化思想對排放的影響。
第四類是能源需求模型。該模型由Benestad(1994)基于Rawls(1971,1979,1982,1985)的平等主義原則和差別原則以及糾正不當的不公平性原則提出,認為和GHG排放相關的負擔、權利和收益的分配不僅發生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各國之間,而且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和我們對于后代的責任、對于環境的責任都應當考慮。
(二)初始碳排放權分配模型的國內研究狀況
目前主要有三種傾向:一是按人口指標,遵循公平的原則來分配碳排放權;第二種是按GDP指標,強調效率原則來分配碳排放權;第三種是按人口和GDP組合指標分配。陳文穎(1998)認為,若綜合考慮公平、效率和全球收益這三個方面的因素,采用人均碳排放量和GDP碳排放強度(單位GDP碳排放量)的加權平均、以人均碳排放量為基準(權重在0.185 以上)兼顧GDP碳排放強度這兩種混和分配機制是較理想的選擇。徐玉高(1997)認為:全球氣候變化不是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的結果,而是歷史排放的累積效果,因此,在探討碳排放權分配機制時還應考慮各國的歷史排放量。潘家華(2002)從福利與發展的視角,探討人文發展權限與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論證在當前水平下限制低收入國家國民的碳排放,將會對低收入人群的發展權益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陳迎(2001)認為,應重視溫室氣體減排的國內層次的公平問題,重視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權益,還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排放權的新概念,即:基本需求的排放權,部分可貿易的排放權,完全可貿易的排放權。
四、中國排放權交易市場存在問題的研究
一是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波動劇烈。受交易市場不完善、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目前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交易價格經常出現巨大的波動。如我國CDM項目最初的交易價格在5美元左右,最高上升到15美元,現在穩定在10美元左右的交易價格上。
二是碳排放權交易的定價問題。對碳排放權交易還存在定價困難的問題,我國一般依據國外的定價機制,尚未形成自己的價格機制,國內企業出售碳排放權處于低價位,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實價值。同時,由于初始排放份額的分配由政府規定,在行政體系的干涉下,碳排放權交易的價格受到人為扭曲,導致市場交易不規范。
三是氣體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的缺失。我國目前主要還是采取自愿減排措施,許多產業擔心,現在減排越多,日后實施總量管制時,自己所分配到的排放權會相應減少。在此顧慮下,企業很難有節能減排的動力。同時,也存在新建企業和已建企業之間在排污權初始分配方面的不公平。
四是監督管理的力度不足。在對環境監測標準和監測設施的開發利用上,相關部門還存在很多不足,監管制度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因為監管及制度缺失,導致企業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存在著很大障礙,難以建立起完善的交易平臺,碳排放權交易難以發展。
五是排放權收費及處罰標準較低。現行排污收費標準遠低于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行成本,大多數只有治理設施運行成本的50%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不但達不到刺激企業治理污染的目的,而且造成企業花錢買排污權的現象。
五、簡要評議
目前,雖有部分學者對我國排放權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與國外相比還較為滯后,如至今都沒能用數字來說明我國未來的碳匯功能的大小和分布狀況,沒有對我國排放權交易企業的交易模式深入探究等,所以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要開展,如國內碳源與碳匯的界定、國內碳交換機制的建立和碳匯政策的制定等等。
參考文獻:
[1]鄭相宇,盧開聰,陳群.建設全國性碳排放交易中心發展CDM項目[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1).
[2]侯小菲.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J].青年科學,2009,(4).
[3]姜冬梅,王燦,張孟衡.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定位的初步探討[J].環境保護,2007,(6A).
[4]徐國泉.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
[5]涂毅,謝飛.國際溫室氣體排放權市場的發展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化設想[J].武漢金融,2008,(2).
[6]任捷,魯煒.關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構想[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
[7]張春華.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發展之路[J].WTO經濟導刊,2009,(2).
[8]Meyer,A. (1995). The unequal use of the global commonsc. IPCC Workshop on Equity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Nairobi.
[9]Byrne.J.,Wang,Y-D.,Lee,H.,Kim,J-D(1998).An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based policy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Energy Policy,26(4),335-343.
[10]Marco Janssen,Jan Rotmans(1995).Allocation of fossil C02 emission rights quantifying cultural perspectives. Ecological Economics 13 (1995)65-79.
[11]陳文穎,吳宗鑫.氣候變化的歷史責任與碳排放限額分配[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6).
[12]徐玉高.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機制研究. 清華大學學位論文.1997.
[13]潘家華.人文發展權限與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J].中國社會科學.2002,(6).
[14]陳迎.減緩氣候變化中的公平問題[J].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論壇.2001,(2).
[15]編輯部.中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N ].香港商報,2008,5,6.
[16]肖序,張宗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研究[J] .企業家天地.2007,(11).
[17]程會強,李新.四個方面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J].中國科技投資.2009,(07).
[18]薛儉.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實施及存在問題研究[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9(1).
[19]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20]章升東,宋維明,何宇.國際碳基金發展概述[J] .林業經濟,2007,(7).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