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戶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是制約農戶獲取貸款的因素之一,聯保貸款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本文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農戶在選擇聯保貸款小組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分析農戶在聯保貸款中的信任選擇趨向,為完善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和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聯保貸款;信任選擇;因子分析
Abstract:The lack of effective collateral preventspeasants from obtaining loans. To some extent,joint guarantee loan solves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factorspeasants taking into account in joint guarantee loan. Furthermore,we analyze the reliance tendency in joint guarantee loa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joint guarantee loan system and providereference for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innovation.
Key Words:joint guarantee loan,reliance choice,factor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830.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0)04-0056-04
一、引言
農戶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是制約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向農戶發放貸款的重要因素,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進行了各種創新。為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業務的管理,更好地為農業生產和農戶服務,2000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在原《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聯保貸款管理指導意見》,希望通過相互熟悉的農戶組成擔保小組,以一種聯合信用擔保的形式,解決向農戶發放貸款時缺乏抵押品以及農信社和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聯保小組是農戶在自愿基礎上組成的,他們在選擇組成聯保小組時主要考慮哪些因素?表現出了什么樣的信任選擇趨向?信任選擇趨向如何影響了聯保小組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本文在實地調查資料基礎上,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測度出影響農戶選擇聯保小組的主要因素以及其中的信任選擇趨向,對理解農戶的信任趨向和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提供參考。

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農戶基本經濟行為特征是農戶選擇經濟信任的基礎。關于農戶經濟行為的假說中具有代表性的有,T.W.Schultz(1979)認為農戶相當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單位,農戶比起任何資本主義企業家來毫不遜色,農戶追求的也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農戶是典型的理性經濟人。S.Popkin(1979)指出小農的農場完全可以用資本主義的公司來刻畫,小農無論是在市場領域或者政治社會活動中,都更傾向于按理性的投資者的原則去行事。以上兩者的觀點都認為農戶為“理性小農”,理論界把其概括為“舒爾茨—波普金命題”。J.Scott(1976)通過細致的案例分析指出,小農經濟堅守的第一原則是“安全”,具有強烈生存趨向的農民寧可選擇避免經濟災害也不會冒風險去追求平均收益的最大化。農民的所有經濟行為都是建立在安全基礎上的,并不是像大家所認為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道義小農”理論。黃宗智(1990)在對中國農村經濟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中國農戶的經濟行為特征不能簡單的用理性小農或者道義小農來劃分,中國農戶的經濟行為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比如光宗耀祖的理想和對家族面子的追求。

經濟主體的合作必須也必然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信任是“對于自然的和道德的秩序的堅持和履行的期望”,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對他人能力的信賴;二是對他人履行義務和責任的信賴。Luhmann (1979)認為信任與資訊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信任的必要性在于時間限制導致的資訊不足,在資訊收集達到某種程度以后,進一步搜集資訊將因代價太高而幾近無法搜集資訊,此時就需要投注于信任。他還將信任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人與人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聯系為基礎的人際信任,另一類是人與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規范準則、法紀制度的管制和約束為基礎的制度信任;而韋伯將信任區分為建立在血緣共同體上的特殊信任和建立在信仰共同體基礎上的普遍信任。McAllister (1995)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將信任分為情感信任(Affective Trust)和認知信任(Congnition Trust)兩種維度,認為認知信任是基于對他人可信性與可靠性的信念,這是根據經驗進行理性判斷的結果,依據一定的理由相信對方的能力、正直、誠實、公正和可靠等個人特征;而情感信任則是基于相互的關心與照顧,反映信任雙方之間特定的情感聯系。Mayer等(1995)將品質信任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一方會基于另一方做事情的能力而產生的基于能力的信任;第二種是由于另一方具有關心信任者福利的友善態度而產生的基于善意的信任;第三種是因為被信任者認同并遵守一些信任者所認可的原則而產生的基于正直的信任。中國農村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的經濟學邏輯是依靠交際圈內的熟人關系解決在經濟交往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農村社會的經濟包括經濟合作在內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彼此熟悉的信任基礎之上的。
聯保貸款制度實施以來國內眾多學者對聯保貸款的有效性和穩定性進行了研究。趙巖青、何廣文(2007)考察了聯保貸款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聯保小組的形成、借貸雙方重復博弈機制的形成、信用社對于風險的甄別與控制、法律能否有效發揮懲罰作用等前提條件在當前農村金融市場中并不能夠得到滿足,加之農業經營本身就存在較大風險,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才導致農戶聯保貸款難以發揮應有作用。江能、鄒平等(2008)通過構建聯保貸款與傳統貸款還款模型,對聯保貸款與傳統貸款還款率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聯保機制對提高貸款還款率既有優點也有缺陷。當社會懲罰有效時,聯保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有利于提高貸款還款率;否則,聯保貸款內生的責任推委機制對借款人還款行為存在負激勵。李愛喜(2009)以浙江省農戶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獲得相關數據,在統計分析和計量模型等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農戶金融合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從總體來講影響農戶金融合作行為的因素很復雜;盡管農戶對農村信用社的認同感比較高,但是入股意愿并不強,因此,這種認同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偽信任”。從已有的研究可以發現,農村合作金融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之上的,這種信任是保證其穩定有效運行的重要前提。聯保貸款作為合作金融的一種形式,其運行的有效性和穩定性同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聯保成員之間信任趨向和信任程度的影響。
三、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是通過實地調查所得。我們首先依托山東農業大學SRT計劃(五戶聯保貸款情況的調查分析)由研究小組先對壽光和泰安兩個地方的農戶聯保貸款進行了初步的抽樣調查,通過入戶訪談,大體掌握了他們在選擇聯保小組成員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問卷調查。調查的地域主要是山東省內,調查方式是采用隨機的選擇聯保小組的方法,調查的對象是已經加入了聯保貸款小組的農戶。期間共發放調查問卷370份,有效回收292份,其中剔除了一些存在明顯失真的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8.9%。在所受訪者中,男性占了89.4%,女性受訪者占10.6%;年齡分布大體為,25歲及以下占15.4%,25-35歲占20.9%,35—45歲占36.2%,45—55歲占17.8%,55歲及以上占9.7%。中國農村家庭中占有決策地位的基本是以男性青壯年為主,受訪對象的性別和年齡分布特征保證了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根據有關文獻的研究結果,結合初步調查的情況,鎖定了農戶在選擇聯保貸款小組時所考慮的主要因素:①關注其家庭年收入,②關注其家庭住房情況,③關注其有無值錢的農機設備,④關注與其平時的關系,⑤對其家庭情況比較了解,⑥對外關系比較廣泛,⑦周圍的口碑是否好,⑧一直講信用說話算數,⑨跟自己的關系近不近,⑩辦事穩重有能力。將以上十個變量分別標記為A1~A10,對每個陳述問題的回答分為“非常不關注”到“非常關注”五個等級,參照里克特五點量表的方法將回答分別計分為1-5。在獲得樣本數據后利用主成份因子分析對十個變量進行分析,從而測度影響農戶選擇聯保小組的主要因素。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對292個樣本的10個變量的里克特分值的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其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從描述性統計的結果可以發現,在十個變量中A4、A5、A7、A8、A9五個變量的均值較大,標準差較小,說明農戶在選擇聯保小組時所考慮的因素中,這五個因素是大家集中考慮的主要因素。
(二)因子分析
1. KMO和Bartlett’s test檢驗。KMO檢驗統計量主要用于比較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程度和偏相關程度,當KMO的值越接近1,意味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就越強,這時候變量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較好;而KMO的值越接近于0,意味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就越弱,這時候變量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較差。一般認為KMO值接近0.8,則做因子分析效果是較好的。Bartlett’s test是對各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進行統計學檢驗的方法之一,用于評價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調查數據的KMO值為0.76接近0.8,Bartlett’s test的統計量的相伴概率為0.000,綜合兩項指標說明從問卷各因子組成項目的效果和樣本的充足性來看都適合做因子分析。
2. 共同因子的提取。本研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來提取共同因子,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提取了4個因子。為了更好地對因子進行分類和分析,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法將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使因子系數向0和1兩極分化,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3. 因子分析。(1)從第一共同因子中我們發現A4、A5、A9變量的因子載荷較大,可見“關注與其平時的關系”、“對其家庭情況比較了解”、“跟自己的關系近不近”是農戶在選擇加入聯保小組考慮的因素。這三個變量都是農戶聯保小組成員獲取其他成員有關信息的有效渠道,農村中平常關系較好的農戶之間聯系較為密切,無論血緣關系還是鄰里朋友關系,與那些自己平時交往較多的農戶結成聯保小組可以及時獲取對方的信息,有效解決了小組成員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可以把第一個因素定義為“信息因素”。
(2)從第二共同因子中我們發現A1、A2、A3變量的因子載荷較大,這三個變量相對應的分別是“關注其家庭收入”、“關注其家庭住房情況”、“關注其有無值錢的農機設備”。在農村家庭住房情況是反映和衡量一個家庭經濟情況的重要標志,而有無值錢的農機設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戶的家庭經濟實力。農戶在選擇聯保小組成員時通過考慮對方的這三方面的情況來衡量其經濟實力和抗風險的能力,以便尋求與自己經濟實力相匹配的農戶組成聯保小組,從我們調查中發現這樣的小組更穩定。因此,可以把第二個因素定義為“經濟實力因素”。
(3)從第三個共同因子中我們發現A7、A8變量的因子載荷較大,“周圍的口碑是否好”、“一直講信用說話算數”也是農戶在組建聯保小組時考慮的因素。中國農村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在這個群體中沒有文字性的信用記錄,一個人的信用是通過周圍人群來評價,通過口頭來傳播記錄的。農戶在選擇聯保小組成員時,要考慮這個人在周圍的口碑和其以往是否講信用,通過這個渠道來考核對方的歷史信用問題,從而選擇那些具有較好歷史信用的人員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以降低自己負連帶責任的風險。因此可以把第三個因素定義為“信用因素”。
(4)從第四個共同因子中我們發現A6、A10變量的因子載荷較大,農戶在選擇聯保小組時將“對外關系比較廣泛”、“辦事穩重有能力”也作為考慮因素。“對外關系廣泛”和“辦事穩重有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家庭的負責人具有較好的個人素質。被調查人員普遍認為與對外關系廣泛辦事穩重的人合作,不但不用擔心其貸款還不上,而且這樣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關系和門路給自己帶來便利。因此可以把第四個因素定義為“個人能力因素”。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農戶組建聯保小組中的信任選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農戶在選擇加入聯保小組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信息因素、經濟實力因素、信用因素和個人能力因素。農戶在聯保貸款中表現出來的信任趨向表明:農民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首先注意的是信息獲得問題,對于與自己關系較近,能及時準確了解到對方信息的農戶才是其合作對象的首選;其次才是考慮對方的家庭經濟實力以及以往的信用和個人能力問題。
農民在選擇合作對象時表現出了較強的“信息因素”傾向。因此,在組建聯保小組時應該充分發揮農戶自我甄別的功能,農戶的自我判斷和建立其上的選擇往往更有效。為提高聯保貸款小組的效率,保證聯保貸款的可持續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在推廣聯保貸款時應遵從公開透明的原則,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幫助農戶甄別和選擇合作對象。具體建議措施如下:
一是建立農戶聯保貸款的預登記制度,通過預登記制度,便于有加入聯保貸款小組意向的農戶搜集合作對象的各種信息,通過該制度幫助農戶甄別和選擇聯保合作對象,提高組建聯保小組的效率。預登記制度的建立同時,也便于農村金融機構及時了解客戶貸款需求,做好貸款計劃安排。
二是建立聯保貸款農戶的經濟信息庫,通過信息庫向農戶通報的方式,不但有利于聯保小組成員動態了解本小組成員的基本經濟信息狀況,便于聯保小組成員的互相監督,而且有利于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及時發現聯保貸款中的風險,以便及時化解和處置風險,減少不良貸款出現的概率。
三是在建立信息庫完善信用檔案的基礎上應該放松對組建聯保小組條件的限制,在保持3-5戶為一聯保體的同時給予農戶更大的選擇自由,充分利用農戶之間比較熟悉,獲取信息通暢的條件實現聯保貸款的互相監督,最大限度的降低違約風險,降低農戶貸款的管理成本。
參考文獻:
[1]Popkin S.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McAllister,Daniel J.Affect and Cognition 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7(1)24-59.
[3]Luhmann,Niklas. Trust and power.New York John Wiley Sons,1979.
[4]黃珺. 信任與農戶合作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8).
[5]李愛喜. 農戶金融合作行為與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8).
[6]杜立群,曹彬.農村信貸市場聯保貸款效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1).
[7]趙巖青,何廣文.農戶聯保貸款有效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7,(7).
[8]江能,鄒平.聯保機制對貸款還款率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5).
[9]唐紅娟.農戶聯保貸款的運行機制及其實踐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6).
[10]金俊峰,付偉.對農戶小額貸款多戶聯保模式的分析[J]. 農村金融研究,2008,(7).
(特約編輯 張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