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公館是指諸侯的官邸或離宮別館。清代以后,人們將官員和富人的高級住宅也稱作公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的公館建筑群興盛于民國,歷經風雨后仍具相當的規模和品質,被世界旅游組織的官員評價為“四川百年歷史的活化石”。
劉湘、劉文輝、劉文彩,出自安仁鎮同一家族的三個人,曾以不同方式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刻下各自的烙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劉湘、劉文輝相繼掌控四川和西康省的軍政大權,安仁出現“三軍九旅十八團,連長營長數不完”的盛況。追隨劉氏叔侄升官發財的軍政官員回鄉后,紛紛購田置地,大興土木,修建公館府第。從安仁街上到鄉間田園,深宅大院隨處可見,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
短短十余年間,安仁鎮出現大小公館50余座,僅街上就集中了公館府第30余處,至今保存完好的有20余處。小公館占地1至2畝,大公館占地40余畝。一個鎮能有如此多的公館,在全國都不多見。
一、中西合璧,古今融會
安仁鎮的公館建筑,形成既中西合璧,又南北兼有,古今融會的建筑式樣,成為川西民居建筑發展變化的代表。
公館在平面布局上繼承傳統民居風格,以三合院、四合院為單位,主體建筑一般擺放在中軸線上。這一時期,由于中國的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儒家的禮制倫理思想仍然影響著建筑的布局。其通過堂屋、正房、廂房等居住位置來體現尊卑、長幼、男女、主仆等關系。
民國時期是一個動蕩和變革的時代,由于西風東漸,許多歐式建筑在大中城市不斷增多,教堂建筑也在鄉村出現,遂對傳統民居建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安仁鎮的軍閥官僚和富豪商賈,由于在外多年,見多識廣,在選擇建筑式樣時不拘傳統,大膽借鑒新穎時尚的西方建筑風格。公館大門一般不再實行傳統的門罩式,而采用尖頂的哥特式建筑風格:門身采用垂直豎線的磚柱支撐,并以當時工藝新穎的水刷石抹面作裝飾。至于劉文輝公館的望月亭,房頂是中式,柱子和欄桿則采用富有動感的巴洛克式樣;窗戶也摒棄了傳統的雕花檻窗,改用教堂建筑的三角形或半圓形玻璃窗戶。
許多公館建筑在居住功能上實際已同現代生活接軌,既能滿足公館主人的日常起居,又注重到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其車庫、戲臺、網球場、西式會客廳等,不僅是公館主人身份的象征,也是社會發展交往的需求。
劉湘公館,除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外,還把小姐樓、會客樓與住宅區分隔開,成為獨立的建筑。建筑之間借鑒蘇州園林的花墻進行分割,同時引入渠水,形成曲水流觴的庭院景觀。劉文輝公館的前半部布置有西式園林,兩側各建一個網球場,在后院專門建立一個家庭戲臺。劉元瑞公館亦引渠入園,在水池旁堆山疊石,建亭閣長廊。李育滋公館在院落與院落之間、院落與庭園之間的隔墻上,開設多道側門、墻門,并裝飾吉祥圖案,在門額上題寫“耕讀”、“蹈和”、“余慶”等文字,以表現公館主人的生活情趣與文化品味。
安仁的公館建筑裝飾,以墻飾、木雕、壁畫、灰塑、石雕等傳統工藝為主,圖案內容主要選擇吉祥的動、植物,構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吉祥圖案借物言志,表達公館主人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對家族子孫興旺的期盼。
吉祥圖案一般是通過比擬、諧音、隱喻等手法來表達寓意,其圖案多樣,工藝精湛,具有濃郁的傳統審美情趣和川西民俗特點。
諧音,如:扇(善)、魚(余)、玉(裕)、水仙(仙)、蝠(福)、鹿(祿)等;會意,如:桃(壽)、松鶴(長生)、竹(君子)、梅(佳人)、獅(辟邪)、如意(吉祥)、石榴、葡萄(多子多福)、蔬果(豐收)、琴棋書畫(文昌)、兵書、寶劍(文武雙全)等。如劉湘公館二進門背面是灰塑萬字錦、法螺、回紋、蝙蝠等,組成了萬福綿延不斷,妙音吉祥的圖案。
有的直接用吉祥用語或歷史典故作為裝飾。比如:劉文彩公館后門門額的紫氣東來,大廳的福祿壽喜;劉文昭公館的朝廷高中、積善家聲;劉元琥公館第二進院的一品當朝等。
有的公館主人把時髦的圖文作為裝飾。如劉文輝公館側門上方的灰塑圖案中,還添加了法文。劉文彩公館大廳天穹罩上,將民國初年的五色旗作為裝飾圖案。這些不僅反映出主人的喜好,而且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二、百年激蕩,時移世易
新中國建立后,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發展變革給人們的傳統觀念帶來沖擊,也給安仁的公館建筑群帶來了震蕩。
1950年,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安仁鄉是地主軍閥相對集中的地方,在土改中安仁有320戶劃為地主成份。原公館主人劃為地主成份后,土地和公館被沒收。公館被沒收后,對其作了三方面的處理:
一是將大部分公館劃撥給西藏軍區干部學校。如劉氏莊園的幾座公館、劉湘公館、劉元瑄公館、李育滋公館、劉元瑞公館等。1950年,西藏軍區干部學校在安仁建立,校本部設在劉元碹公館,其它公館作為分校。50年代中期,西藏軍區干部學校移至新都九里堤,原辦學的公館又劃給西藏軍區駐川辦事處保育院。1958年,地主莊園陳列館成立,部隊陸續將劉氏莊園的幾座公館移交陳列館,舉辦陳列展覽,供游人參觀。李育滋公館也移交給當地教育部門。
二是將一部分公館劃給地方單位使用,如仁和街的劉樹成公館、裕民街的劉文彩花園洋樓作為區、鄉黨政辦公之用;劉文彩在中心街上的小洋房劃歸金融部門;劉文淵、劉文成在吉祥街上的公館劃給稅務部門;樂年三公館劃作鎮醫院;劉維三公館,劉功勛、劉輝廷公館,劉鴻生公館劃給供銷社;劉文昭公館劃給敬老院等;還有一部分公館劃給街辦企業。
三是將少量的公館分給農民居住,如陳國柱公館、高澤涵公館、劉紹武公館、劉氏祖居等。除劉氏祖居以后收回外,其它公館隨著以后農民改善住房,被先后拆除。
這一時期,由于部隊保育院和陳列館對管理使用的公館采取了保護措施,使這部分公館得以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
1966年“文革”開始后,隨著階級斗爭的不斷升溫,陳列館展出內容的擴大以及泥塑《收租院》的創作成功,劉氏莊園的公館也成為接受階級教育的課堂,甚至“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首腦也前來參觀。當時每天接受階級教育的群眾可以說人山人海,少者數千人,多者達五六萬人。地主莊園陳列館不僅白天開放,夜間也在館內外安裝電燈和探照燈,供人民群眾參觀。
當時公館是地主階級剝削勞動人民、享受腐朽生活的罪證。劉文彩公館內也立起大幅標語:“豪華宮殿處處皆由白骨堆起,雕梁畫棟件件都是血淚凝成”。有的觀眾和記者還自發地到其它公館參觀,接受階級教育,撰寫揭露地主階級罪惡的文章。這一時期,除劉氏莊園和部隊保育院管理的公館外,其它公館均遭到紅衛兵或群眾組織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劉湘公館、樂述言公館大門門額被挖掉,李育滋公館的雕花門窗遭損壞。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原占有公館的部分單位不滿足現有的辦公條件,在原地將公館重新拆建。如原劉文淵、劉文成在吉祥街的公館,拆建為三樓一底的新式樓;原劉文彩在中心街的小洋樓拆建為金融營業樓房;劉文彩在裕民街的花園洋樓,拆建為小學校。劉元瑞公館也因不適應部隊新兵訓練的需要,1987年將大部分建筑拆除,新建為樓房。90年代初,有的公館因為閑置,租用給地方群眾使用,如劉湘公館租給幾戶群眾后,有的開茶館、旅店、錄像廳、殺豬場,原小姐樓也成了喂牛房。
進入90年代,安仁鎮開始了舊鎮改造,把少數小公館變賣給了私人。安仁鎮除保留核心文化街區維星街、樹人街、裕民街外,其它街道房屋全部拆除,在原址統一規劃為新樓房。臨街的公館除少許的后房還保留外,其余的公館都在舊鎮改造中消失。劉湘公館原臨街有124米長的圍墻,經拆除后建為樓房商鋪。劉樹成公館臨街大門拆除后,同樣建為樓房商鋪。
經過舊鎮改造,代之而起的是瓷磚樓房、玻璃窗、卷簾門,舊貌換新顏。雖然有的公館沒有拆除,但周邊也建起了高層樓房……
三、有效保護,旅游興鎮
1999年,世界旅游組織在編制《四川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時,對劉氏莊園的公館建筑這一旅游資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莊園從鄉村和農業的角度,在視覺上,向人們展示當年中國的歷史。劉氏莊園由劉文彩莊園、劉文輝莊園組成,表現了那個時代的人際關系,房屋、周圍的農業環境和安仁鎮的這個村落……其規模也足以說明它是文化資源保護的優秀范例。”在規劃中,劉氏莊園被列為四川省優先發展的6個景區之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安仁的公館建筑群重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2003年,建川博物館落戶安仁后,西藏軍區駐川辦事處保育院將所屬管理的11個公館、1個報本祠和1個米市,置換給安仁建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2005年,四川報業集團與安仁建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合作組建了安仁建川老公館房屋開發有限公司,共同保護開發所屬公館。
2008年,中規院在編制《大邑縣安仁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暨重點地段城鎮設計》時,把安仁的公館建筑群列為六大核心旅游資源之一。如今安仁是中國博物館小鎮,而安仁的公館建筑群則是一處天然的民居建筑博物館。
安仁的公館建筑群歷經滄桑,見證了安仁乃至四川百年的歷史,也將開啟安仁旅游業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