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談到自己對蜀漢政權的感情與志向時曾言:“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后世選本多將“鞠躬盡力”改為“鞠躬盡瘁”。這四個字確實恰如其分地體現了諸葛亮畢生的理想追求和言行實踐。
一、諸葛亮以畢生經歷實踐了“鞠躬盡瘁”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經徐庶等荊州士人的舉薦,在軍閥混戰中尚無立錐之地的劉備三顧草廬,請計于在隆中隱居待時的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于長阪。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諸葛亮以隆中戰略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使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赤壁戰后,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此后數年,在諸葛亮的策劃以及“常鎮守”、提供“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下,劉備奪得益州和漢中,建立了“蜀漢”。劉備稱帝后,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為奪回荊州并報東吳襲殺關羽之仇,傾全國之力去伐東吳,兵敗后在永安“托孤”于諸葛亮。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開府治事”以處理國家的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巨細,咸決于亮”。
諸葛亮經過幾年的精心準備,于建興五年(227年)向后主上了著名的(前)《出師表》,開始了他北伐曹魏的統一事業。從228年—234年,諸葛亮親率軍隊,七年之間五次北伐,還包括一次抵御曹魏的入侵。六次戰爭,幾乎年年都有戰事。他奔波于隴山蜀水間,和將士同甘共苦,勞作幾無虛日,因此也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夙興夜寐……所啖食不至數升”時,便斷定“(諸葛)亮將死矣”。
劉禪是個不理政事的享樂皇帝。他只管當皇帝,其余的事情全由諸葛亮裁決,包括重要的詔書都由諸葛亮起草。“諸葛一生唯謹慎”,奉行唯美主義,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無缺,萬無一失,因此只能少休息,多工作。恢復吳蜀同盟,平定南中叛亂,閉關息民,發展經濟,操練軍隊,件件都要他親自抓。百官要他監督,軍隊要他訓練,軍械要他改良,農業要他倡導,北伐要他指揮。不僅如此,他甚至連賬簿也要親自過目,受罰處杖擊二十以上的事也要親臨過問。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食少事煩,諸葛亮終于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軍中。彌留之際,他還是不忘國家,逐一召見軍中將官,安排后事,勸勉盡忠國事;安排好接班人,部署好退軍策略,然后才很不情愿地閉上了辛勞的眼睛。蜀軍按既定策略,安然而退。司馬懿不知虛實,不敢追逼,只是等蜀軍退完,欣賞蜀軍扎營之地時,贊嘆說:“天下奇才也。”
對于諸葛亮的事必躬親,質疑者頗多。時任丞相府主簿的楊(禺頁)就對此提出批評:“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楊(禺頁)認為作為丞相就應該坐而論道,督導官府各司其責,具體的事情應讓部下辦理,大小事務都躬盡勞心是不對的,勢必疲于奔命。諸葛亮認為楊(禺頁)的批評中肯,虛心接受;但他就是做不到,因為他沒有條件做無為而治的太平丞相——雖然躬親或會產生致屬下不負責任等負面影響。無論如何,諸葛亮勤政的精神可嘉,為國的忠誠可鑒。
諸葛亮一生憂國治家,嚴以律己,對子女的教育相當嚴厲,不僅不給后代以特權、財物,而且要他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絕情欲”、“忍屈伸”,像他當年在隆中生活那樣,作好建功立業的準備。
諸葛亮的個人生活極其簡樸。他在給后主劉禪的一道表文中說他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這是指在占領益州之后,以劉備賜給的那筆錢所購置的一份產業,一家人就靠此過活。至于他自己在外任職,沒有多的開銷,“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難能可貴的,正是諸葛亮不因身居高位而隨意增加私產這一點。他最后在表中誠懇地表示:在他死后,“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史稱諸葛亮死后,“如其所言”。
諸葛亮在臨死時留下遺命,要求喪事簡辦,不僅提出就近葬漢中定軍山,而且還特別囑咐:“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二、諸葛亮為什么要“鞠躬盡瘁”
諸葛亮的理想和抱負是什么?那就是面對東漢王室的衰微,群雄并立,爭戰不休的嚴重局面,而去“興復漢室”。
必須指出的是,諸葛亮提出“興復漢室”,并非是要去維護或恢復已經快要崩潰了的東漢王朝的黑暗統治,而是以此作為統一的口號。因為,諸葛亮所選擇的“明主”劉備,雖自稱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但《典略》早就指出他不過是“臨邑侯枝屬也”,正如裴松之所說:“先主雖云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諸葛亮對此不會不知道。他選擇劉備為“明主”的原因,決不是因為他姓“劉”,而是劉備本身所具有的若干有利于諸葛亮發揮能力、實現理想的長處。諸葛亮“興復漢室”的實質是要以一個新的漢王朝去取代舊的漢王朝,重新實現統一。
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客觀地說,諸葛亮出山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真正得到劉備的重用,而是被劉備拋在荊州負責后勤。但是,諸葛亮仍然以自己的勤勉和能力逐漸獲得了劉備的信任。所以到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劉備才會對諸葛亮說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令諸葛亮不得不感動而“涕泣”的話語。此后,諸葛亮得以真正掌權,真正去實現他的人生目標,可是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已經40多歲了。中年的諸葛亮深感時間的緊迫,所以他才會拼命去干,“鞠躬盡瘁”地干。他在《出師表》中這樣說: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的這番表白當是他的肺腑之言。在封建時代,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誰不希望有這樣一個受到重用,能以自己學識報效國家和社會的機會?劉備對諸葛亮的“三顧”和“托孤”,以及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表態,都為諸葛亮之所以“鞠躬盡瘁”作了很好的回答。這其中不僅有對劉備的知遇之恩的回報,更有推動他為理想的實現而竭盡努力的儒家觀念在起作用。
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近幾年,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歷史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不良學風。某些人以今人的是非觀念去臆測古人,為了標新立異而做翻案文章。即以諸葛亮研究為例,便出現不少從根本上否定諸葛亮的論著,如《走下神壇的諸葛亮》、《諸葛亮必敗——中國偽智慧的宿命》、《質疑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是玩弄權術的老手還是鞠躬盡瘁的忠臣?》、《我看諸葛亮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權傾朝野的諸葛亮》等等。只是,它們質疑諸葛亮的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質疑諸葛亮“鞠躬盡瘁”精神,無非是說他懷有個人卑鄙目的,那就是要篡權,甚至要取劉禪而代之云云。
如果以今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當然可以批評諸葛亮是權臣,是愚忠。但是,評價歷史人物,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超越歷史而苛求古人,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要求古人。諸葛亮《出師表》中“教訓”劉禪的那些話語,以及“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要求,表面上的確超出了封建時代的君臣規范。但是,這是有特殊背景的。劉禪年幼暗弱,劉備對此了解深刻,所以在“托孤”時才會說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話以及要劉禪對諸葛亮“事之如父”。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必須大權獨攬,才能推進他的工作和政策。諸葛亮是這么做的,而且在做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對蜀漢劉氏政權的愚忠,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指責他的理由。我們要看的是在他大權獨攬后有沒有謀私和篡權,他的愚忠是不是對國家有利和符不符合那個時代的道德標準。三國時的權臣很有幾個,除諸葛亮外,典型的還有曹操、司馬懿,但是他們與諸葛亮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論的。
在那個時代,皇帝是國家的代表和象征,忠君就是最大的愛國。諸葛亮雖然大權在握,卻是非常忠于以劉禪為皇帝的蜀漢政權的。他不怠懈其職守,鞠躬盡瘁地輔佐劉禪;他雖然有取代劉禪而自立的實力,卻絲毫不生取代之心,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在中國歷史上,無德無才或年幼無知的君王,最終被輔臣取代的不在少數,如三國時期就發生過曹氏家族篡奪劉漢皇權和司馬氏家族取代曹魏皇權的事情。但是這種行為歷來被后世所唾棄,被看成是大逆不道。這種行為與中國為政者的傳統政治理想相悖逆,所以,歷代杰出輔臣都不屑于此。諸葛亮不怠懈其職守,鞠躬盡瘁輔佐劉禪,且絲毫不生取代之心,也正是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如果僅僅從諸葛亮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過“九鼎”、“孤”這樣極其個別的字眼就斷定他有篡國的“野心”而忽視他以畢生精力為蜀國“鞠躬盡瘁”的客觀事實,顯然是難與茍同的。
正是因為諸葛亮具有“鞠躬盡瘁”和忠于國家的美德,所以不但使他的部下感戴,連他的敵人都敬服不已。史載,蜀亡后,晉王司馬昭便號召群臣學習諸葛亮的兵法(當然還包括他的為人);司馬昭的兒子、后來做了皇帝的晉武帝司馬炎還親自向蜀漢降臣樊建請教諸葛亮治國之方,并感嘆地說:“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諸葛亮并沒有實現他統一國家的理想。他為中華民族留下的,不是一個強大的皇朝歷史,而是一筆無法估量其價值的道德精神遺產。這遺產作為寶貴財富的價值遠遠超越了世間追求功利、目光短淺的政治,而在中華民族精神人格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在一個軍閥混戰、動蕩不休的時代,實力派、強權人物皆崇尚權謀詐術,棄仁義道德如敝屣之際,諸葛亮卻始終能夠堅守道德、理想信念,從而為中華民族樹立起了萬世楷模,使中華民族學會如何在黑暗亂世中保持良心正義,在苦難中堅持希望和光明。
諸葛亮的一生,是大仁大義、大智大勇的一生,是中華民族各種美德的集成、化身。他雖然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其所體現出的為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孫。諸葛亮的精神,就是一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生死不渝,為正義、理想、信念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中華民族面臨逆境苦難,遭逢生死存亡之際,尤其具有無窮的感召力。每當中華民族遭受外侮等危難之時,諸葛亮的精神就成為民族復興振興的動力,諸葛亮的生平就最容易引起志士的共鳴,諸葛亮的事跡就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東晉時期,陶侃、祖逖為了收復北方失地,聞雞起舞,清操自勵,其精神動力即源出諸葛亮;岳飛率領軍隊北伐金人,也是以諸葛亮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史載,岳飛常讀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每讀必為流涕;并手書《出師表》文,成為千古名跡,至今尚存。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軍所俘后,忽必烈多次勸降;但文天祥卻堅貞不屈,從容就義。他在被囚禁的兩年間,寫了很多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忠貞之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正氣歌》,那里面就有“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句。
今天,雖然封建時代早已成為過去的歷史,國家不再是個人的而是人民的,但是,諸葛亮那種為國家、為事業、為理想而“鞠躬盡瘁”的精神,仍然是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如果我們的時代多一些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不謀私利的“公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