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自孔子時期形成系統,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發展成封建正統思想,占據歷史舞臺長達近兩千年之久。其中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其思想可謂博大精深,浩渺無窮。它自然也可用在管理上。相傳趙匡胤的近臣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這里僅就孔子的“仁愛”與“德治”兩個方面重點論述,探討其在當今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的啟示。
一、“仁學”的內涵及在當代的實踐
孔子是仁學的創立者。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仁學涉及的層面比較廣泛,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以上主要說明施行仁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能克服自己的欲望與野心就可以獲得仁,國家也可以從中得到太平,在仁的氛圍里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而聰明的人也會充分認識到仁對自己的長遠利益,從而會樂意地實施仁學的思想。
仁學的核心是“愛人”。一個懷以“仁”的人也必然會用博大的胸襟去愛別人。這里主要是對統治階級來講的,目的在于提醒統治者要善待自己的臣民,因為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唐太宗進一步將之演化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調對百姓要廣泛地施以“仁”,否則便會政權不保。孔子說“茍志于仁”可以達到“無惡”的理想境界。孔子的高徒子夏則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仁學為出發點,也就是選擇以善為出發點,首先修養自己的內心,然后再推己及人。儒家理論體系當中,仁作為指導性原則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并發揮指導性作用。“禮”、“義”、“智”、“忠”、“信”、“孝”、“悌”、“勇”等等,不過是“仁”在各方面的發展實踐。這樣仁學就成為儒家的立身之根本,處理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國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
仁學的思想用在現代企業管理當中,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要將員工真正當做人看,而不是機器,要從仁出發去愛自己的員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員工之間達到和諧共處、齊心協力。這是企業獲得長遠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現代企業管理中,往往只看到了制度的重要性,認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但是過于強調規矩,忽視人本也會產生極為惡劣的后果。今年1~5月發生的臺灣鴻海·富士康深圳公司12名職工連續跳樓事件當與此有密切關聯。要知道制度是人立的,原來是服務于人的。刻板地強調制度的尊嚴而忽視本來的宗旨,則有如緣木求魚,一無所獲。
與此相反的例證是,浙江普農家電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推出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如為站柜臺的服務員配備凳椅,員工可將無人照顧的小孩帶來上班,員工買房、買車、結婚遇到經濟困難,公司可予以無息借款……公司董事長蔣文標認為:“員工的身心健康,比店面的形象更重要!”不知蔣文標讀過《論語》沒有?但無論如何,他實行的這些措施,都是將人的尊嚴置于第一位,以制度服務于人。孔子關于仁者“愛人”的思想,在這家公司得到生動彰顯。
美國惠普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中國惠普有限公司(1985年成立)也是實踐“仁學”較為成功的范例。惠普抱定的信念是:一個團體的成功是該團體中每個成員朝著共同目標集體奮斗的結果。惠普十分信任并尊重個人。惠普的創建人比爾·休利特說:“惠普相信惠普員工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創造,只要給他們適當的環境,他們就能做得更好。”惠普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承認他們每個人的成就,并根據業績為成員提供安全保障;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愉快、完備的工作環境以發揮他們多樣化的才能,并對他們的貢獻給予肯定,幫助他們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惠普為員工創造了寬松的環境。當員工因個人問題暫時影響工作時,惠普文化強調周圍的人給予理解。惠普成員退休后其利益也能獲得充分的保障,除了有退休金還能獲得額外的獎金。這些做法使得惠普對員工有著極強的凝聚力。這是一種友善、隨和而很少壓力的氛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里仁為美”。“以人為本”,普遍地倡導和維護仁的氛圍,必然獲得仁的回報。惠普文化與孔子的仁學思想有著很大的共同之處,這對現代企業管理者來講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德治”中的人格魅力
“德治”應是現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征。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德治”的出發點,又以其為主要內容。現在來看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乃建立在民本主義思想基礎之上。儒家“以德為先”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以德治國”的方略有著一致性。當然,中國共產黨的“德”的范疇更加廣泛,“德治”的內容和手段也更為豐富。而最大的區別還在于:儒家的“德治”與黨的“德治”有著階級本質上的差別;但這并不妨礙今天對儒家“德治”的揚棄,以為我用。
子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禮記·禮運》中,孔子稱頌堯、舜、禹三代為大同社會即所謂德治下的社會狀態,并把它當作一種政治理想與追求。春秋戰國之際,德治與法治,是儒法兩家針對當時社會疾病開出的不同藥方。前者強調以“德”化人,后者強調以“法”懲惡。它們應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法家的法治觀點似乎把問題看得更悲觀、絕對化一些,從而忽略了教化人這一環節,有導人為惡之嫌;而儒家的德治觀念能導人向善,盡管有一定的虛偽性,但在當時的社會卻有更強的適應性。單一地以法治國的思想隨著秦朝的滅亡走向失敗。西漢吸取秦亡的教訓,重新認識了德治的重要性。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儒學取得獨尊的地位。同時董仲舒還提出“德主刑輔”的思想,進一步肯定了法治的重要性。因此,漢以后的儒家的德治思想已不是先秦德治思想的翻版,其中吸納了一定的法家思想,從而形成一直為后世所遵奉的“德主刑輔”的新德治理論。“德可治本”,“刑僅治表”;“德治為主”,“輔之以刑”,這也應該是為政以德的本義。
“德治”在管理學上的內容盡管很多(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等),但卻首先要求管理者應當具有人格魅力。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公正廉潔,身先士卒,是管理者最可貴的品格。管理者如果僅僅依靠級別或制度的權威來管理下屬,那么下屬只會畏懼管理者而不會與之同心協力。而品德高尚的管理者卻可以感化下屬,使整個團隊擰為一股繩,有時甚至連對手也能感動。作為唐宋以后為官治政必讀之書的《反經》也說:積恩不已,天下可使。此道德之略也。這是說不斷地積蓄恩德,就可以達到“以一破萬”的功效,使整個天下都會為你所驅使。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德服人。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無論治國治黨治軍治廠,“德”仍是居于第一位的基本素質。一個具有高度道德修養的人也必然擁有寬廣的胸襟,這表現在對優秀人才的賞識和對競爭對手的欽佩。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在回答《財富人生》的專訪時說:“百度的CEO本來是空著的,如果有人比我干得更好,我會讓他來領導百度,有合適的CEO會立刻讓位。”當被問到如何看待google對百度的挑戰時,他說,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對百度來說是好事情。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博士說:“真正的領導能力來自讓人欽佩的人格。”一個管理者的品行真正達到連競爭對手也肅然起敬的時候,也就是己方的團結性達到最高的時候,這也是管理者威信的最高境界。百度自2000年成立以來,在短短的幾年內能夠一躍成為中國4億多網民最歡迎的搜索引擎,其領導者的戰略眼光和人格魅力自然功不可沒。
三、“仁學”和“德治”的相輔相成
“仁學”和“德治”是儒家學說至今可用的兩大閃光點。經過現代改造的“仁學”可以是管理者推行各項政策出發點。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本”(這其實也是黨中央所倡導的),用仁愛心理善待自己的成員,使成員的基本需求得到保證并且擁有自我滿足感,才能防止人才流失,以吸引更多人才為之服務。而“德治”則是管理者的必要條件,又是管理所實行的積極手段、所追求的完美目標。“仁學”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之間有著天然的相通性。一個樂意實施仁學的管理者也必然有著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而黨的“科學發展觀”也要求“仁學”與“德治”二者兼備,從而使管理達到和諧圓滿的境界。
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在總結他多年的管理經驗時說:“作為團隊的領袖,你的力量源自于人格的魅力和號召力,沒有人格魅力領導者的執政能力就難以完美體現,其權力再大,工作也只能是被動的。”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有人格魅力——而問題也就恰恰在這里。缺乏優秀的品質和個性魅力,領導者的能力即使再出色,人們對他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他的威信、影響力也會受到負面影響。管理者不一定是領導者,但領導者必然是高級管理者。領導者的人格魅力影響著管理水平,其影響主要通過領導者運用權力時產生的親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使被領導者心甘情愿地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努力奮斗。人格魅力是管理者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需要不懈地充實和維護。因為管理最終要落實在人的身上。只有做到“以人為本”的管理,以德服人,以德團結人,調動人的積極性,企業或團隊才會永葆生機,不斷激發活力與創造力,庶幾在激烈的市場打拼中,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道路上始終保持核心競爭力而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