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權威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目前后單位社區日益凸顯出權威真空的問題,尤其是社會權威的缺失。重塑后單位社區社會權威,須從完善自治組織權力生成機制、強化精英人物的個人魅力、提高社區自治組織工作績效等幾個方面入手。重塑社會權威對后單位社區建設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后單位社區;權威;社會權威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0)03-0078-05
隨著社區結構和社區管理體制的變化,社會資源從由政府——單位統一配置向由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共同分配的方向變遷,城市社區經歷著從“單線性政治權威統治”向“多元化權威結構”的轉型。這是經濟權威和社會權威逐漸在政治權威單極化的社會成長解放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后單位社區權威真空現象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被廣泛關注。因此,如何建構后單位社區權威,尤其是如何重塑以社區群眾性自治組織為主體的通過社區居民讓渡出的權力為基礎形成的社會權威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筆者的實證調查,以S社區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為切入點,分析當前后單位社區社會權威的現狀并試圖探討重塑后單位社區的社會權威。
一、后單位社區社會權威的現狀分析
S社區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作為H大學的家屬區規劃、興建的。在規劃設計時,S社區沒有獨立完備的配套設施,如電梯、車庫、專門的辦公用房、配套的活動場所等,S社區的居民與H大學共享公共設施,H大學的后勤管理機構為其提供相關的物業管理服務。2000年H大學進行住房制度改革,將原來由單位統一管理的學校家屬院逐步剝離出去,而歸居民——教職員工私人所有,除此之外,H大學將部分職能撤出S社區,由社區居民實行自治。按照慣例,房改后S社區應該由物業管理公司進行管理與服務,但是當時S社區的大部分居民遠遠沒有適應這種轉變,因此社區兩次引進物業公司都以失敗告終。S社區內部環境逐漸開始惡化:眾多小商小販自由進出社區且大聲叫賣,這不但嚴重影響了S社區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而且社區中自行車被偷盜的案件也時常發生;部分居民私自開發門前的綠化地種植蔬菜,甚至少數還將原來社區內種植的觀賞花卉拔出,變成自家小菜園,破壞了社區環境。對此,居民的不滿情緒不斷蔓延,很多居民紛紛向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相關部門反映問題。當時,社區并未改制,還稱為XK路居委會,就在S社區院內。居委會工作人員一方面鑒于與社區居民的工作與生活關系,也鑒于所屬社區的治安狀況是考核街道辦事處這一級行政機構工作的指標,因此,街道辦事處要求XK路居委會將S社區的安全管理工作作為重點事件來抓,限期年內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街道辦事處與居委會出謀劃策,決定先將大門管理起來,這不但首先保障了社區的安全而且工作難度也相應較小、費用也比較低,在社區居民的承受范圍之內。
雖然有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的強大支持,但是鑒于部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冷淡,當時的繳費工作進展也不順利。此后,為了能夠讓居民切身感受門衛管理的優勢,居委會出面與H大學交涉,希望H大學能夠劃撥一萬元經費用于門衛管理的試運行。直到2005年,XK路居委會通過“致居民一封信”的形式征求了居民的意見,每戶居民每個月交5元門衛費,在70%居民同意的情況下,2005年9月28日S社區正式設立了門衛,在居委會的協助下,公開聘用的五名門衛正式上崗。在門衛管理逐步走上正軌之后,有部分居民向居委會提出異議,認為門衛應該由社區居民自我管理,由居委會出面不太合適。鑒于這種情況,居委會決定組織居民通過民主選舉的形式成立門衛管理小組,具體按照樓棟長推薦、自薦的形式選出候選人,張榜公示形成決議。最終,由七人組成的門衛管理小組正式成立,這也是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的前身。門衛管理工作應該可以順利運行了,然而,情況并沒有那么簡單。由于門衛管理小組的七名組成人員都是退休人員,身體偏弱,且個別還有重病,行動不便,無法勝任催繳門衛費的工作。因此,S社區門衛管理重新由XK路居委會接手,門衛自治管理工作陷入停頓。
在門衛管理的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因為門衛費的支取問題,S社區里很多居民都反映居委會有貪污門衛費的情況,其中T女士甚至還多次與居委會Z主任發生爭吵;S社區繳納門衛費屢遭波折,收取狀況欠佳,難以支撐門衛的正常運轉,門衛曾多次換人;S社區內部停車問題成為影響社區生活另一大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并不是該社區部分車輛長期停駐S社區,占據了小區內的停車位置,另一方面,社區內居民的車輛經常出現劃痕。這些問題居委會與門衛管理小組都無法有效控制,這進一步加劇了居民與門衛以及居委會之間的矛盾,門衛管理面臨失敗。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門衛管理小組亟需重新選舉??紤]到S社區自治工作的一再受阻以及吸取上屆失敗的經驗,本次選舉按照居民推薦和自我推薦的方式產生候選人。經最后公示,本屆小組成員大多具有領導身份或曾經在單位中具有普遍影響力的老同志,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本屆小組的組長系南京市GL區人大代表、H大學教授以及某學院的黨委書記,這幾重身份也是備受社區居民和居委會所期望的。根據工作需要,2008年5月16日選舉產生的門衛管理小組更名為“安全自治管理小組”,下設門衛管理小組、車輛管理小組、業委會籌建小組三部分。安全自治管理小組成立初始,在社區居委會的協助下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建立一套工作機制:每周五由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組長召開全體成員會議;會議產生的決議需及時張貼公示會議簡報,以此加強宣傳;完善樓棟長管理與服務機制等。
安全自治管理小組成立之后,首先將最引人關注也是最有難度的門衛管理作為最重要的事情來做,安全自治管理小組重新招聘門衛,提高門衛工資使其達到南京市最低工資水平,完善門衛管理與責任制度;其次是采取措施,尋求社區民警和交通部門的幫助,力圖將S社區的車輛按照不同類別管理起來,緩解居民內部的矛盾;第三,管理小組還多次與學校相關部門交涉,希望H大學可以劃撥部分資金在社區內部安裝攝像頭以利于社區安全;第四,業委會籌建小組積極籌備業主委員會的成立以達到小區出新的目標,并全面開展社區樓棟長的選聘和管理工作;第五,與居委會完成門衛管理的經費交接,徹底實現自我管理;第六,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組長以區人大代表的身份與區政府和學校交流,為安全自治管理小組工作的開展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以上眾多舉措,在管理小組成立及運行之初效果明顯,社區居民對管理小組的工作贊不絕口。然而,隨著工作的逐步開展,阻力和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社區T女士作為社區積極分子在安全自治管理小組成立之前一直負責門衛管理,據居民反映她曾以此為利讓部分小商小販進出社區,管理職權的喪失導致T女士聯合S社區門口一家商販多次與管理小組的成員發生爭吵,甚至與管理小組一位70多歲的S老師產生身體接觸,這嚴重影響了管理小組的日常工作,直至導致門衛管理工作的半停頓,也為后來門衛的接連辭職埋下了伏筆;車輛管理的過程中,車輛管理小組組長D老師曾因阻止某車輛進入社區而與車主發生爭執,車主言語激烈對D老師進行侮辱,甚至恐嚇,這直接導致D老師辭去小組長職務,安全自治管理小組還有部分成員也是因為類似事件而辭去職務,導致小組成員逐漸減少;在管理小組成立之初,小組成員并沒有意識到社區自治管理工作難度會如此之大,同時在工作進展緩慢始終局限于討論階段的前提下,很大一部分成員失去了早前的熱情,后期小組例會經常出現請假或早退的情況,直至后來小組例會從一周改為兩周,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瀕臨停運的邊緣。
二、后單位社區社會權威的特征分析
通過上文的分析,S社區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的成立及整個運行過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在政治權威推動下社區居民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一個典型案例。其中成績的顯現與矛盾的產生皆來自于門衛管理和車輛管理,在這兩項管理工作中,我們看到了多元化權威主體之間的互動,更加突出了原生態的、自組織的、權力依靠相對薄弱的社會權威生存與發展的艱難。我們從以下幾點具體分析:
政治權威的誘因性作用。我國是一個深受集權思想影響的社會,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往往都要通過政治權威的號召才能實現,即使是在單位退出社區之后這種趨勢依然明顯。通過對安全自治管理小組整個事件的梳理,管理小組的成立、運行其實都時刻看到居委會在其中強大的影響力。從理論上來講,居委會應當是居民利益的代言人,應當以社會居民自治權力的組織載體而存在,但是從實際運作來看,居委會工作人員的選聘、提拔、工資待遇以及居委會運轉經費并不依賴于社會居民,而來自于所屬街道辦事處,這必然導致居委會的行政化傾向,成為政治權力的延伸。S社區中的事務管理也證明了這些,居委會在S社區設立門衛一事上的鼎力支持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街道辦事處的強大壓力,以及后來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的成立也來源于“爭創”的行政壓力。在政治權力的強大作用力下,居委會作為活動在社區中的政治組織完全擁有了合法性的政治權力并獲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支持和自愿服從,在其后的管理小組選舉、樓棟長會議的召開具體工作上體現出了政治權威的強大作用力。值得一提的是,以政治權威和社會權威作比較來分析,政治權威更容易獲得居民的長久和穩固的服從,安全自治管理小組從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社區民警等處得到的支持都體現了這一點;另外一方面,管理小組組長S教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曾多次與區政府進行書信之間的溝通,希望能夠得到應有的支持,雖然效果甚微,然而我們依然可以發現無論是管理小組還是社區居民都對政治權威充滿了期待。這也從一個角度為我們證明了以目前的居民意識以及管理結構,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政治權威依然會是社區事務的主要推動力量,同時它也是當前社會權威主要特征之一。
社區居民的意愿選擇。城市社區在從單位制向后單位制的轉變過程中,雖然傳統政治權威的影響力依然活躍,然而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變化,其中表現較為突出的便是從單線性的一元化領導向多元化民主協商的轉變。在社區事務的決策上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政治權威主體開始側重于與居民協商、合作,在尊重居民的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動員居民,引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管理,居民的自愿性選擇為社會權威的生成提供了廣泛的草根基礎,同時居民之間對自治組織不同的意愿選擇也為社會權威的進一步發育注入了不穩定的元素。
社區房改打亂了傳統社區管理的模式,有事找單位的時代隨之遠去。物業管理公司引入的兩次失敗使得社區居民開始以主人翁的開始思考自我管理的方式,門衛管理被首先提上了日程。門衛的建立是在社區居委會的協助下民主決策成功的典型案例,S社區也獲得了短暫的安定。其后,門衛管理小組和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的成立更進一步體現了民主協商的優勢,居民在這期間也嘗到了自治的成效。但是,隨著管理小組成員的逐步推出和小組管理成績的差強人意,社區居民意見開始分化,甚至出現了對立的局面,這進一步加大了自治管理工作的難度,這從S社區T女士以及支持者與管理小組的矛盾沖突可窺一斑。至此,建立在利益表達和利益實現基礎上的社會權威因其缺少相應的合法性權力開始變得脆弱,社會權威主體的管理小組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鴻溝開始逐漸擴大。
通過對安全自治管理小組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的感受到S社區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愿望,社會權威生成的社會基礎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類似于合法性政治權力的權力支撐,另一方面社區事務的繁重與利益的相離也為社會權威作用的發揮提出了相當大的難題,這便決定了社會權威在當前后單位社區里只是處在萌動的狀態。
社會權威的萌動。S社區安全自治管理小組以及門衛管理小組都是在居委會的協助下,在社區居民的強烈要求下自發組織成立的。從社會權威的生成來看,它完全順應了社區居民的自治要求,社區居民樂意于將自身享受幸福的權利讓渡給自治組織,因此實現社區居民對社會權威的自愿服從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在居民要求自愿呼聲的過程中,居委會作為S社區中長期存在的政治權威一方面為了順應民心,另一方面也為了工作的順利開展,居委會發揮組織優勢積極動員社區居民開展民主選舉活動實現社區事務的自我決策,從本質上來看,政治權威為社會權威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提供了政治權力保障,這便反映了管理小組運行之初為什么工作開展的總是那么的順利。
但是,在管理范圍逐步拓寬、管理難度逐步加大的情況下,社會權威不足也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是因為社區居民對社會權威的認同還沒有發展到自覺的程度,對社會權威的自愿服從因權威主體工作的遲滯不前而衰減,從而失去了居民的心理支持、喪失了群眾基礎;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社區事務的決策過程都是需要借助政治權威(權力)來實現的,社會權威是在政治權威的推動下實現的,政治權威從具體事務中脫離使得社會權威喪失了天然的權力支撐,因此,自治管理工作在后期的困頓也變得可以理解了。
從整體來看,廣泛存在于后單位社區的社會權威目前并沒有發展成熟,不論是居民的心理支持還是合法性權力的物質支撐都顯得比較脆弱,但它畢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通過S社區的安全自治管理小組成立及運行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管理有著可能性,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權威發揮作用的廣闊天地,這也是我國社區建設的關鍵所在。
三、后單位社區社會權威重塑的幾點思考
單位制解體以來,后單位社區的公共空間具有一種與國家的特殊相關性,即,它在被國家所包含的同時,又必然具有某種獨立性。因此,“我們不必將獨立性與被包含強行分開——因為,市民權利具有普遍性”[1]。公共事務的參與必須以公共空間的存在為背景,這就使得社會自治組織的發展看起來具有了天然的自生性,為社會權威的出現開啟了大門。但是,通過對S社區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的觀察,當前社會權威作用的發揮還顯得過于稚嫩,因此,惟有對社會權威進行改造,從生成機制、主客體關系等方面入手才能使社會權威承擔公共生活的職責。
首先,完善社區自治組織權力生成機制以重塑社會權威?!吧鐓^組織權力是指利用社區資源,動員社區力量,實現社區目標的一種影響力”[2]。單位制時代,社會權威從組織成立到作用發揮依賴于單位的權力賦予,成分比較單一,S社區家屬委員會的運作實踐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通過筆者的調查和研究,單位制解體以后,社區組織權力的生成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核心的一點便是社區組織權力的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具體包括:社會權威需要法律和法規所認可的權力,非合法性自治組織即使能夠接受社區居民的普遍認同,其在后期運作過程中依然會遭遇到因法定權力的缺失而出現的后續乏力;社區權威需要社區自治組織內部章程和規則的權力支持,組織成員必須依靠協商通過的章程和規則來約束成員的行為,對違反規則者予以懲罰,才能維護社會權威的有效性,以維護社區自治組織的正常運轉;社會權威需要居民自身權利讓渡而形成的權力,權威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客體對主體的主觀認同,社區場域內公共事務的處理效果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社會權威只有獲得居民自覺讓渡的權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獲得行動的支持和心理的認同。
第二,強化社區自治組織精英人物的個人魅力以重塑社會權威。社區自治組織經營是指擁有一定的優勢社會資源,參加社區公共權力的分配與運行,能夠對社區公共事務產生影響力的人群總體。“他們或因政治身份、或因經濟實力、或因文化權威而擁有更多的優勢社會資源,因而較之于普通社區居民更有可能主導和參與社區公共權力的分配,對社區事務產生影響”,[3]尤其是在組織網絡缺失、權威真空和居民參與意識表層化的后單位社區內部,精英人物的作用可能會顯得尤為突出。調查中發現,精英人物的有效治理和理性參與不僅與制度化的工作機制有關,更與其開闊的視野、靈活的頭腦、豐富的社會資源有關,他們往往能夠通過其多渠道、制度化的公共身份滿足社區居民公共參與的內在需求,安全自治管理小組組長作用的發揮便體現了此點;其次,在精英人物自身實力無可否認的前提下,便需要精英人物能夠時刻保持對社區居民利益的忠誠,很多情況下正是基于對社區事業的熱愛和制度化參與,才使得社區自治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這是他們在社區治理和公共參與過程中的重要標準;最后,很多情況下,多元且深厚的公共身份以及持續性的對社區事務的熱愛并不能完全鞏固精英人物的合法性地位,合法性地位的取得來源于對社區公共利益的表達、整合與實現程度,只有在現實工作成績的面前精英人物才能獲得居民長久的支持,并維系其所代表的自治組織的社會權威。
第三,提高社區自治組織工作績效以重塑社會權威。社區自治組織作為居民自發形成的并以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為目的的組織,能否實現工作績效的最大化成為組織能否贏得居民認同的關鍵環節。首先,自治組織需要提高組織成員必備的工作能力,掌握社區治理的技巧,明確某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類型,因人而異分配各項工作,S社區安全自治管理小組工作的停頓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對成員能力和水平的誤判而形成的,這必然影響組織整體的工作績效而影響社會權威的有效性;另外,確定組織有效的工作目標,美國心理學家洛克早在1967年便提出目標設置激勵理論,認為任何人和組織的行為都是受某種目標驅使的。因此,通過給組織和成員制定合適的工作目標,進而激勵員工,使其成為提升工作績效的有力工具,更重要的是確定工作目標的同時應當注重工作目標的價值取向,這是因為“人之所以能夠從事某項工作并達成組織目標,是因為這些工作和組織目標會幫助他們達成成員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4]通過價值目標取向的引導能夠不斷激勵成員向工作目標進發,這也成為當前對成員獎勵的主要方面;很多情況下,情緒是動機的源泉之一,它能夠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率,一個良好運作的組織應當能夠成功地消除挫折感、憤怒、愛戀、憎恨、喜悅和悲傷等類似情緒,培養成員積極的工作情緒,保持與社區居民的良好互動,增加居民對自治組織工作的認可,進而實現工作績效的最大化。
第四,借助于“熟人社區”的特征以重塑社會權威。一般意義上的熟人社區有些類似于鄰里相望的農村社區,從成員結構上來看,后單位社區的常駐居民大多原屬于一個單位,居民的異質性程度偏低;從社區結構上來看,后單位社區多少呈現封閉化的特點。在此前提下,社區自治組織便于掌握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能夠因地制宜地開展具有區域性特質的服務項目;再者,鄰里相望的社區特點,還有利于社區自治組織及時獲得居民對其工作的態度,并及時做出反饋;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居民的利益沖突相對比較弱,有利于社區自治組織有效整合社區內部資源,實現自身工作績效的最大化;后單位社區的“熟人社區”特征還有利于自治組織掌握社區成員的特點,便于發現社區內部具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優勢的精英人物,使他們能夠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為社會權威的穩固奠定人員基礎;最后,后單位社區一直以來都與較為固定的政治權威主體交往,這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實現社會權威與政治權威的有效整合。□
參考文獻:
[1]王斯福.面子的方位——當代中國鄉村的公共空間與對公益的說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390.
[2]魏娜.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115.
[3]林尚立.社區民主與治理:案例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10.
[4]魏祥遷.提升員工工作績效的四把金鑰匙[J].企業研究,2008(12):18.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