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逐漸擴大,農村信徒仍為主體,城市基督教組織地位日趨重要,境外滲透加劇,原教派活動意識強烈。未來信教群眾將會以每年3%-4%的速度平穩增長,信教群眾思想日趨成熟,教會的威信和影響在某些方面超過當地基層組織,將會成為基層黨組織的潛在競爭者,境外滲透和邪教侵蝕也將是未來基督教自身發展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務共同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基督教;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D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0)03-0083-03
基督教新教傳入江蘇后,經過近兩個世紀的傳教活動,到今天,已在江蘇深深扎根。江蘇基督教在全國乃至世界有著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基督教界的領袖人物丁光訓等人都曾在江蘇工作。著名的金陵協和神學院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基督教人才的主要基地,目前,全國和各省市基督教主要代表人士大部分從金陵神學院畢業。南京愛德印刷廠是世界印刷《圣經》最多的廠家,1986年建廠以來共印刷《圣經》5000多萬冊,除了滿足中國基督徒的需要,還大量出口許多國家。
一、江蘇基督教現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省基督教信徒4萬余人,1966年有7萬多人,1982年21萬多人,1996年97萬多人,2002年為120萬多人。目前,全省有信徒150多萬人,有牧師222人,長老300余人,經基督教兩會考試派立認可的傳道員3000多人,義工傳道員2000余人。為全面提高江蘇基督教整體素質,1998年經國家宗教局和省政府批準,建立了江蘇省基督教圣經專科學校,10年來培養了600多名基層傳道人,現有在校學生110多名,專職教師14人;圣經學校還專門開辦了為提高基層傳道人講道水平的教牧班,在校生120人。目前,全省基督教堂點有4323處,其中教堂476個,固定處所3847個。全省基督教面廣量大,信徒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蘇北徐州、淮安、鹽城、連云港、宿遷5個市,有100余萬,約占全省信徒總數的80%多。全省縣(市、區)三自組織有70個,13個省轄市及省里均成立了基督教兩會組織。
從目前我省基督教總體態勢來看,基督教人數非正常快速增長的勢頭有所減弱,基督教教會自身也感到,教徒人數發展太快不利于管理。目前全省信徒每年增長3%-4%,基督教與我省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相適應,和睦相處。
二、基督教面臨的主要形勢和挑戰
基督教面臨的形勢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逐漸擴大。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督教自身傳教等諸多因素,基督教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逐漸擴大,基督教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生活基本相適應,在穩定治安、鄰里和睦、人際交流、心理慰藉、和諧文化、社會服務和慈善事業等許多方面,都在發揮積極作用。
農村基督教信徒仍然是我省基督教信徒主體,主要集中在蘇北。受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以及基督教自身活動特點的吸引,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把基督教信仰活動作為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對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和人文環境產生一定影響。農村教會實力和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農村人群公共聚集最好的場所是教堂。蘇北農村幾乎每個縣和鎮都建有富麗堂皇的教堂,能容納數千人左右。教會組織信教群眾開展修橋鋪路、捐資助學、看望五保戶和貧困戶以及為災區捐款捐物等社會公益活動熱情很高,受到鄉村群眾的好評。
城市基督教組織的地位日趨重要。高學歷、高素質的老板及留學歸國等所謂“精英”信教人數日趨增多,出現文化基督徒現象。有境外背景的所謂家庭教會活動日趨活躍、影響增大;農民工、經商、求學等流動人員群體,對城市基督教越來越發揮影響。城市信徒中年輕人、退休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知識分子、私營業主也在增加。引人注目的是,高校學生中對基督教信仰感興趣并經常到教堂的人不斷增加。
境外基督教滲透現象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開放而不斷出現。蘇南地區來自韓國、美國的滲透比較活躍;蘇北地區也發現境外基督教滲透,但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邪教活動較多;境外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影像資料、宣傳品等渠道,從面上傳播基督教,擴大社會知曉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利用基督教組織、機構,從條線上建立組織、培植勢力。
基督教原教派活動意識強烈。不少原教派要求單獨批點活動,教派之間矛盾成為基督教領域自身如何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形成上述發展態勢的原因有:
一是復雜的國際背景。由于近代中國的基督教來自西方,其神學、文化特征、教會體制、活動形式等內容屬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范疇。西方敵對勢力正積極把基督教作為一種對我演變的渠道和突破口加以利用。
二是社會變革時期一些矛盾和問題解決不力。因為群眾精神上、思想上出現困惑,感情得不到慰藉,家庭鄰里關系緊張,缺少文化娛樂,前途理想渺茫,生存、貧困、生病得不到社會的關懷和照顧,加之一些基層干部嚴重脫離群眾,在求告無門的情況下只有轉而向教會求助,教會也會主動去找他們。
三是與基督教神學教義、活動方式有很大關系。基督教強調“因信稱義”,只要信,就可得救上天堂;信徒人人皆可為祭司,都有傳教的義務;信教人數越多,理想的天國就能愈早降臨人間。
四是政府管理基督教事務上的難點問題多年來久攻未克。由于我省信徒成份以農村人口為主,這些人文化素質較低,分辨能力差,基督教信仰中夾雜有許多民間信仰和成份,在缺少正確的引導情況下,基督教發展既“熱”又“快”,進而導致亂發展,這樣勢必帶來混亂現象的產生,甚至被壞人利用而危害社會、危害基督教自身。
三、基督教發展趨勢預測
信教群眾數量將會以每年3%-4%的速度平穩增長,但在全省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信徒人數增長與我國社會轉型有很大關系,如同曲線即到峰頂,某些地區可能還會增加,但大部分地區信徒人數不會出現大幅度增長。預測未來20年,江蘇全省基督教信徒在全省總人口所占比例不會超過6%。理由:中國傳統文化的樹干作用,不易撼動;中國社會轉型完成后,對基督教的狂熱會趨于理性;中國基督教自身經過努力“去洋加土”,本土化色彩會日趨明顯;人文理念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會以更加包容的心態,理解基督教,以平和心態看待基督教。
信教群眾信仰思想日趨成熟。經過教會多年的傳教,信教群眾對基督教教義、教規有較深的理解;了解黨的宗教政策,有一定的法制觀念和政策觀念,大多數信徒信仰思想趨于理智。教會負責人和信徒都認為教會應當服從政府的管理,信徒與周邊不信教的群眾很少發生矛盾糾紛。對周圍個別群眾的歧視也持一種不計較、不爭執的態度。從信教原因分析:一是因病、因貧信教。身體有病,聽說信教能治病、能保佑平安,但也并不排斥就醫問藥;另外,由于村民的經濟收入低,生活比較艱辛,希望神能保佑有個好收成,家庭各方面都順利。二是看到別人信教后,家庭和睦了、孝敬老人了,受親友及周圍信徒的影響而信教;三是親眼目睹了教會做了一些社會公益事業,改變了對教會的看法,由不理解到認同,直至最后加入;四是受基督教在農村文化生活中的影響而信教。教會在禮拜日、節日和農閑時以簡單、通俗、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在教堂高唱“主”的贊歌,表演基督教內容的歌舞節目,來宣揚信教的好處。我省農村有的教會在星期日禮拜或有重大宗教活動時,鼓樂齊鳴,并在教堂架起爐灶,招待來客吃飯聚餐,其活動吸引周邊鄉鄰紛紛前來,甚至周邊村的黨支部、村委會也來祝賀。而城市年輕人信教大多出于好奇心和外出打工時,隨大伙湊熱鬧,時間長了,也就不知不覺地信上了,有些知識分子則是在國外留學時受洗信教。
教會的威信和影響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已超過當地基層組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群眾基礎不同。黨的基層組織和教會領導班子的主要負責人產生的方式不同,村支部和村委會雖然由黨員和村民代表選舉產生,有一定的群眾性和代表性,但也有按上級領導意圖產生的,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而教會的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人均由信徒直接選舉產生,信徒在選舉時有一定的民主性。二是黨的基層組織和教會工作運行機制不同。村支部、村委會既要向村民負責,更要向上級負責;而教會領導班子則主要向信徒負責,受信徒監督。三是工作方式方法不同。黨的基層組織主要靠行政命令指揮群眾,而教會則主要靠信徒都是神的仆人來溝通,教會內信徒之間以弟兄、姊妹相稱,具有親情感,更容易使人接受。信徒家庭有災有難,教會都能及時看望、慰問,由于教會與信徒之間有較濃的情感因素,教會成為信徒之間溝通感情的載體。四是隨著經濟實力的上升,教會開始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做事,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在宗教工作部門和當地基層組織的引導下,信徒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上繳公糧、各種提留、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及實行計劃生育。教會還定期邀請黨政干部和農技人員,向信徒們宣傳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講授種植養殖科學技術,信徒從教堂得到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并學會了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些信徒成了周圍群眾的政策解答員和科技咨詢員。
正確處理農村基層組織與教會民間組織的關系成為宗教事務管理中的重要課題。從目前來看,基層黨組織在宗教事務管理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好的。一是能經常到教會宣傳黨的宗教方針政策。教育信教群眾愛國愛教,引導好信教群眾;二是對教會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及時幫助解決,如教堂維修、擴建過程中各種手續的辦理、費用的減免等,都能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幫助解決,與教會之間的關系也比較融洽。但是,在與黨員干部和一般群眾召開的調研會中,多數人對黨的宗教政策的理解不夠全面,村支部書記和鎮統戰委員上任時間較短,對管理宗教事務覺得無處下手,不能擺正自身在基層宗教工作屬地管理中責任人的位置,甚至錯誤地認為黨的村級組織與教會之間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關系,有的甚至依托教會來做基層農村工作。如何鞏固農村基層組織,正確處理好黨支部、村委會與教會民間組織的關系,值得我們關注。
境外滲透和邪教侵蝕將是未來基督教自身發展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務需要長期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國《憲法》明確確定,中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原則,不受外國勢力支配。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由于西方某些勢力不愿看到中國和平崛起,由于西方基督教傳教的使命感,因此,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對我進行的滲透將是政府和基督教自身共同面臨的一項長期任務。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邪教組織,也將是影響基督教自身和諧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還有利用基督教企圖顛覆社會主義中國,達到險惡政治目的的所謂文化基督徒。對這些問題絕不可掉以輕心,要依法處置。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教育引導,在于做好我們自身的工作,增強信教和不信教群眾的自我識別能力。□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