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國以來,伴隨著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遷,從建國初期的“四大階級”演變為只有工人與農民“兩大階級結構”,再到多元化的社會階層結構,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歷史演變。但是,我國階級階層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由此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明顯和尖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從發展生產力入手,本著“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完善所有制結構,優化我國階級階層結構。
關鍵詞:所有制結構;階級階層結構;多元化結構
中圖分類號:D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0)03-0044-06
一、建國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遷和
階級階層結構的演變
1.1949-1956年,“一主多元”所有制結構與多元階級結構
這一時期,我國的所有制結構以國營經濟為主導,非公有制占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演變趨勢是國營經濟成分在全國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私營經濟成分逐步下降。這可以從當時工業總產值所有制分布表現出來(表1):

這些數據表明,這個階段,我國所有制結構的特點是非公有經濟成分占主體,國有經濟所占比重比較低,但是呈明顯上升趨勢;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結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已經建立起來,我國已從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的所有制結構。伴隨著所有制的深刻變化,階級結構發生巨大變遷。1949-1956年是中國社會階級階層“改造”和重塑階段,舊的階級結構被打碎,即逐步消滅仍然存在著的舊的封建買辦階級勢力的殘余,社會階級階層位序大規模重組,開始形成一種以政治—職業為軸心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階級階層成分復雜多元,主要有:工人階級、貧雇農、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地主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以及仍然存在著的舊的封建買辦階級勢力的殘余。其中,工人階級是主要的領導階級,第一產業和農民階級構成了我國產業和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與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同這些階級相聯系的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分子構成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賴以建立的階級基礎。社會階級階層位序大規模重組的同時,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由多元向封閉轉化,根據人們的政治身份(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度)以及家庭出身將人們分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群體。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僅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企事業單位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基本消失,而且國營企事業單位、公私合營企業、非農業的合作社系統招收和辭退職工的自主權、流動權也成為政府控制企業的計劃指標。
2.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改革開放前,單一所有制結構與二元階級結構
1957-1978年這一時期,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在所有制的認識和政策上開始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否定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全民所有制不斷加強,所有制結構進入畸變階段,并不斷趨向僵化。這一階段,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幾乎只由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構成,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前。

表2數據說明:這一時期我國國有經濟工業總產值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58年猛增到89.2%,直至1975年始終保持在80%以上,到1978年下降為76.63%,而非公有經濟基本消失,基本是一種“一大二公三純”的高度公有化和單一化的格局。在這種所有制的基礎上,1957-1978年,中國的社會分層結構由過去的階級分層轉變為身份分層,中國社會二元身份體系被建構起來。整個社會呈現出一個明確的二元階級結構,并且社會階層結構基本上是封閉的,流動性小。各種制度,如戶籍制度、住宅制度、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和燃料供應制度、生產資料供應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勞動保險制度、婚姻制度等在城鄉之間筑起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徹底阻斷了城鄉之間和不同地域之間的社會流動,社會階層結構基本上是封閉的。城鄉居民之間演變成兩個社會等級,他們在權利、義務和社會利益的分割上完全不對等,城市在資源上幾乎對鄉村全面壟斷。這可以從表3反映出來:

3.改革開放以來“一主多元”所有制結構和多元階層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堅持以生產力為標準,對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問題進行了大膽和艱苦的探索,所有制結構由單一走向多元,逐步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階層結構也走向多元化。
從各類經濟成分在工業總產值的動態演變(表4)可以看出改革開放30年我國所有制的變遷:國有工業比例不斷下降,最大表現是非公有制經濟逐步崛起,集體工業比例上有所上升,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和外資和港澳臺經濟、以股份制為主的混合經濟從無到有并快速增長,由1978年幾乎為0%上升到2006年87.40%。

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變動,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及從業人員相應變化,使得原有階級發生分化,社會中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同職業的社會階層,并且具有相當大的規模與影響,階級階層的流動開放與迅速。具體說來,呈現下列特點:
一是原有階級發生分化(表5)。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顯著增加,工農兩大階級比例變化。二是新興社會階層迅速崛起。江澤民在建黨80周年的“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1]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階層”這一概念。比較“階級”概念而言,“階層”概念考察種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方式的差異,是一種適度淡化了的階級概念。用階層范疇來適度淡化階級概念不僅是必要的、及時的,更能夠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新變化,有利于調動一切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有制結構的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的崛起導致新興階層產生并迅速發展,據《光明日報》2008年4月7日消息,目前,我國新階層人數已近7500萬。三是不同階層人員流動頻繁。改革開放30年,平均主義分配方式被打破,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拉開,導致城鄉之間及其內部人員流動和地區流動。一方面,城鎮內部不同所有制收入的差異引起城鎮內部就業人員的流動(表6)。另一方面,城鄉收入差距以及農村經營方式和收入結構的多元化導致農村居民的社會流動和農村就業人員的分化(表7)。

二、當前我國階級階層結構中存在的
主要問題及改進途徑
1.現階段階級階層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城鄉二元階級結構的存在和矛盾。我國城鄉二元階級結構的存在和矛盾主要表現在:首先,農業勞動者階層規模過大,該縮小的階層沒有小下去。農業勞動者階層規模過大與中國現有的工業化水平嚴重不相稱,導致農業勞動者的收入得不到較快的增長。與之相適應,低收入制約了農業勞動者的消費需求,從而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并且長期的低收入潛藏著引發經濟社會危機的可能性。同時,也制約著農業勞動者階層的觀念和文化素質,使之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其次,社會中間階層規模過小,該擴大的階層沒有大起來。工人階級尤其是占絕大多數的產業工人階級經濟收入、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相對不足,經濟收入、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相對發展的社會中間階層規模過小,橄欖型社會結構遠未形成。最后,城鄉差距擴大。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6)》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近3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宣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即城鄉收入差距比為3.33∶1,比2002年的3.11∶1有擴大趨勢,如果加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養老等,城鄉收入差距更大;《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本世紀城鄉消費水平保持3.6∶1以上。此外,由于所有制地區差異我國產業結構還存在著地區不平衡的弊端,這勢必不利于社會穩定,使國家缺乏抵抗風險和持續發展的結構性條件。
第二,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我國所有制結構調整中曾經采用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配原則解決了平均主義及其弊端,卻導致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貧困階層”的出現。作為執政基礎的工農基本群眾近幾年收入增長減緩,部分成為“新貧困階層”。千萬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和務農農民的比較收益過低,甚至絕對收入額下降。社會貧困凸現是當前階級階層經濟矛盾的嚴重問題,我國的GDP從1978年的3600多億元增長到如今的20多萬億元,除去物價等因素,增長了幾十倍,中國人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是貧困人口基數依然很大。世界各國在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貧困人口開始減少,可基本消除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口,而我國每人每天低于1美元的人口還有一億多。2007年6月8日,胡錦濤主席在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達到2000美元,有2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和2200多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還有8000多萬殘疾人,每年城市需要就業人口有2400萬。”新世紀的減貧工程仍相當繁重。除此之外,“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現象大量存在,現已成為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而演變成社會公共性問題。二是“高收入階層”的出現,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2007年5月28日,由《財經》雜志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高收入階層中存在大量隱性收入,使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向高收入階層傾斜”。由于國有經濟控制重要產業以保持其主體地位的運作措施尚不成熟,國有資本出資的企業中資本所有者缺位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國有企業依照現代公司制度所進行的改造仍停留在經營體制的淺層面上,難以出現所有權深層次根本性改革所帶來的經營機制的轉變。壟斷性強的產業國有資本占絕對優勢:地質勘察和水利業高達78%以上,金融保險業7485%,交通運輸、倉儲與電信業70.9%,采掘業70.58%,教育文化及廣電業59.93%,電力煤氣及水業57.03%。顯而易見,在這些非競爭性行業和自然壟斷產業中,國有資本比例占60%到70%左右。1997年到2002年,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內地企業由3家上升到11家,它們全部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2]2005年,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推出的中國500強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356家,占500強企業總數的71.2%;年末資產總計310701億元,占全部500強企業資產總值的92.75%,從業人數18575989人,占91.73%。這就導致不同行業、部門、單位個人收入相差日漸擴大。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公布系列收入分配報告顯示,1990-2005年,平均貨幣工資收入最高最低行業之比由1.76∶1擴大為4.88∶1;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55倍,而不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推算的21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是當前階級階層矛盾的突出表現。
第三,階級階層結構地區不平衡。由于不同地區擁有的資源種類、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的空間差異,不同地區所有制結構和經濟發展差異巨大,導致階級階層結構的地區不平衡十分明顯。三大地區所有制結構差異明顯,非國有經濟以及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東部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區。國有資產比重最高的五個地區均處于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次為青海71%、西藏67.5%、新疆662%、貴州65%、和黑龍江62.68%。而國有資本占資本比重最低的五個省份都分布在沿海,比重由低到高依次是福建26.44%、浙江26.82%、廣東28.82%、江蘇30.61%、上海35.78%。從產業結構水平看,中國東部地區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產業結構水平,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但是第三產業略低;中西部則仍然處于低收入國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產業的比重還比較高。這種結構水平上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表8)。

地區所有制結構的差異導致東部地區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成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結構,而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然是明顯的金字塔結構,且東中西部地區收入差距較大。表中數據顯示,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這種收入差距在不同省市之間尤為顯著:如2006年,位于東部的深圳人均GDP達到8619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浙江省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而位于我國西部的新疆人均GDP是8871.27元,西藏8941元,甘肅8920.6元(資料來源:全國及地方統計公報),相差一倍多;《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6年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上海41188元,是江西15590元的2.64倍;上海市人均消費水平為20944元,是人均消費水平最低地區西藏2915元的7.42倍,地區差距明顯。
第四,壟斷導致的行業矛盾和干群矛盾。壟斷包括行業壟斷和行政壟斷,這兩種壟斷存在于生產關系領域的壟斷造成的不公正的市場競爭,也就導致了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之間的矛盾。一是行業壟斷。不合理的行業壟斷所形成的企業之間市場競爭環境失衡,金融保險、郵電通信業、電力煤氣等行業的平均工資增速明顯高于采掘業、建筑業和農林牧漁業等行業,這就導致在不同行業、部門、單位個人收入差距以及矛盾的擴大。二是行政壟斷。國有經濟運行機制轉換過程中,權錢交易“尋租”行為引發的干群矛盾有所發展。我國的干群關系在總體上是好的或比較好的,但在有的地方和有的部門干群關系疏遠甚至比較緊張。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國有資產轉讓過程缺少真正負責任的主持人和監督人,很多企業管理者缺乏法制約束和道德約束;另一方面,資產轉讓舞弊甚多,國有資產流失,個人資產暴漲,干部隊伍中的嚴重腐敗和“尋租”行為導致少數人不正當致富。“尋租現象”不同于私營企業主的高收入現象,“尋租者”占據和持有的是商品貨幣,如有價證券、存款及高檔生活消費品,“尋租”行為是以權錢交換的非公開、非正式的“非常規性分配”,“尋租者”的收入顯然具有很強的不合理的暴富行為,引起廣大群眾強烈不滿,這種腐敗與不正當致富導致貧富差距在大眾心理上放大,引發政府與企業、干部與群眾的矛盾。
2.優化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的有效途徑
一是大力發展生產力。馬克思認為,階級的消滅是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他又指出:階級的存在是由生產力尚不發達的狀況決定的,階級的消滅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逐步為最終消滅階級創造條件。我們不應當本末倒置,脫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去人為地消滅階級,搞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而應當立足于發展生產力,逐步為最終消滅階級創造條件。我們發展生產力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增長并不等同于社會發展,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都說明: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更不是單純追求GDP的增長(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經濟指標,具有綜合性和簡便易行的優點,但也有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結構和質量、不能反映人們實有的福利水平的缺點),而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牢牢扭住這個中心,為建構合理社會階層結構和公正收入分配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樹立“以人為本”與“社會公正”的基本價值理念。制度的設計與安排需要有基本的價值理念作為依據,在現代社會,制度設計和安排的基本價值理念依據就是“以人為本”與“社會公正”。馬克思曾說,“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3]。我們應當“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消滅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4]。“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者歷來重視人的發展,胡錦濤主席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的《2007中國社會藍皮書》針對一系列刺眼的社會問題指出:“其實所有的社會問題,歸結到一點都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起碼落后經濟發展5年到8年。這就像兩條腿走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怎么能夠走得快,怎么能走得健康?”在社會階層出現分化的情況下,要把“以人為本”與“社會公正”作為社會整合的一項重要原則,這是基于各社會階層利益協調的共同價值認同,它不同于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平等,也不同于市場條件下承認稟賦差異的機會公平,它是在市場競爭之上維護共同生活的更高原則。
三是完善所有制結構從而帶動階級階層結構的優化。首先,完善所有制結構以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公有制的主體作用,調控產業結構,加強第一產業,調整提高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其次,加快國有經濟調整步伐,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發揮國有企業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的比較優勢。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消除國有經濟產業分布太廣引發的結構性錯位狀況。把國有資產從低效的劣勢企業向高效的優勢企業向需要由國有經濟發揮作用的戰略性領域集中,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更多地進入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消除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形成的壟斷資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既保證職工的就業,又把資產所有權轉給與企業休戚相關的職工,使職工成為企業的主人,能夠監督和有效管理國有資產,避免營運效率低下,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也能減少某些“權力尋租”,一定程度上緩解干群矛盾。再次,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范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比較優勢,加快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提高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擴大勞動就業,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提高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最后,深化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明確界定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權、土地處分權和土地收益權。解決農民貧困問題的根本之道是賦予農民農村土地財產權利,使農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權統一的承包經營權,參與土地收益分配。□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2]王祖強.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76-27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