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DV機已經成了普通家庭日常消費的熱門商品之一,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利用DV機拍攝個人的視頻影像。平常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提起“DV”一詞,可是說到“DV”這兩個字母的具體含義時卻鮮有人能夠說得上來。筆者曾隨機提問過周圍一些朋友:“什么是DV?”聽到的回答大部分指向了小型家用數碼攝像機,也有一少部分人在提到小型數碼攝像機之余把理解延伸到了利用這類攝像機拍攝出來的DV作品。而這些被問及的人里面有很多是影視類的學生。因此有必要對DV的概念進行一些討論,以擴展我們以往對DV概念粗淺的認識。對一個專業事物進行多方面的認識,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它。
一、DV概念的提出
在攝像機數字化之前家用攝像機領域采用模擬信號的記錄方式,在記錄制式上主要是VHS系統(JVC公司開發)和8mm系統(索尼為對抗JVC的VHS系統1983年聯合其他廠商制定)之間的競爭。雖然8mm系列攝像機比起VHS攝像機來說體積小更為輕便,但是由于8mm系統并沒有實現實質性的技術飛躍,水平解像力還是較低,再加上它的開發要晚于VHS系統,VHS系統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遠勝于8mm系統,所以經過十幾年的混戰后誰也沒能取代誰為市場規定一個統一的制式標準,這給節目交流帶來了諸多不便。模擬時代在家用錄像市場上VHS系統與8mm系統二者共存。進入數字化時代,為了避免再出現VHS系統與8mm系統競爭的局面,世界各大公司共同制定了家用數字錄像系統的制式——“DV”由此誕生。
DV是DigitalVideo的縮寫,譯成中文就是“數字視頻”的意思,它是由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勝利(JVC)、夏普(SHARP)、東芝(TOSHIBA)和佳能(CANON)等多家著名電器公司聯合發起的“高清晰數字錄像機協會”(HD Digital VCR Conference)組織制定的一種針對家用的數字視頻格式,它是一個關于視頻圖像和音頻信號壓縮記錄的技術標準。1995年索尼和松下公司分別推出了它們各自的DV格式的數碼攝像機DCR—VX1000E(索尼)與EZ1(松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把DV作為數碼攝像機的代名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DV機。雖然從DigitalVideo這個層面來講,DV可以代表所有的數字攝像機,但這還是值得商榷的。數碼攝像機是相對于模擬攝像機而言的,它對圖像信號的掃描、變換、傳輸均采用數字技術進行,同時記錄、保存、輸出也都是數字信號。但是從視頻格式來說它又包括數字Betacam機、Betacam SX數字機、Digital—S數字機、DVCAM機、DVCPRO機、Digital 8數字機、DV格式的數字機以及后來各種高清制式的數字錄像機。然而嚴謹一點,根據高清晰數字錄像機協會最初的意愿,從數字視頻壓縮技術本身來講“DV”應當專指那些采用DV格式壓縮信號的攝像機以及在DV技術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針對專業攝像機領域而開發的DVCAM機和DVCPRO機,而不是不加區分地涵括所有類型的數字化攝錄一體機。
二、對DV概念認識的延展
如果對“DV”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上,則不免有些狹隘。DV不只是個單一的技術標準或者人們日常生活里常見的攝錄一體機,還應當具有以下一些延展的意思:
1.一種個人化的攝錄設備。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稱的DV機更偏重于家庭化的、個人化的攝像機,雖然DV機可以用來統稱所有類型的數字攝像機,但是人們經常說起的DV不把那些價位高、性能卓越、用途廣泛的大型廣播級攝像機包括在內。DV在一開始就是針對家庭用戶而開發的,但是現在它已經超出了家庭的范圍,很多個人影像工作者也喜歡利用DV拍攝自己的個人作品,另外電視臺現在也傾向采用DV或者DVCAM等輕便化的機型拍攝新聞以適應新聞快速反應的要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DV應該具有個人化、小型化攝錄一體機的含義。
2.一種個人化的小型制作系統。相對應于小型、輕便的攝錄設備就有適合它們特點的后期編輯系統。如果把家用攝像機拍攝的視頻素材用在大型的網絡化編輯系統中制作自然是不現實的,一來這種專業程度極高的編輯制作系統不是一般個人所能承擔的;二來對家庭視頻記錄或者個人作品而言這樣的高端專業系統也顯得資源浪費。DV的制作系統是建立在個人計算機基礎之上的主要由AdobePremiere、蘋果公司的FinalCutPro等編輯軟件來構成的小型制作系統。這樣的個人化制作系統基本由一臺配置較高的電腦、一張1394采集卡(較為高級的板卡結合它專門的軟件可以添加較多的特效及其他功能)、非線性編輯軟件(AdobePremiere、Avid等)、編輯錄像機(或刻錄機及刻錄軟件)等構成。
3.一種影像制作方式和風格。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看,DV還具有一種有別于傳統電視臺制作和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商業化制作的個人化制作風格的意思。DV最突出的特點是小型化和個人化,有時候一部DV作品的導演一個人就包攬了編劇、攝像、制作等多項分工,這和傳統的電視臺制作或者分工明確的專業程度很高的劇組制作的方式和風格全然不同。電視臺和影視劇組背后有強大的財源支撐,它們可以購進昂貴的攝影器材制作出畫面唯美景深效果明顯的影像,它們擁有先進的搖臂等輔助器械拍攝出復雜的升降搖移運動鏡頭,漂亮的運動使得影像畫面更加精美。財力的支持還讓它們能請得起專業的計算機特技制作團隊為它們的作品加上些不可思議的特殊效果。而以DV拍攝的朋友們就沒有這么多的錢去追求這些效果,他們大多拍些紀實性質和實驗性質的影片,即使是劇情片畫面質量也趕不上專業化程度很高的那些作品,他們的取勝之道就是在作品中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人化視角與見解,呈現出自己個人的藝術風格,而不是去尋求炫目的視覺沖擊。
4.民間化的獨立制片體系。雖然DV不是劃定獨立制片與體制內制片的依據,雖然獨立制片的歷史比DV的歷史要長,雖然獨立制片并不全部采用DV制式,但是DV的出現極大地釋放了那批獨立制片人的激情,低投入高品質,他們何樂而不為呢。與官方制片體系不同,獨立制片的資金有限,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去購買或者租賃大型機器,DV則恰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個人可以跨入獨立影像這個門檻。吳文光、楊荔娜、王兵等這些出色的獨立影像工作者都是用DV機拍出了他們最優秀的作品。現在,獨立制片人采用小型DV機來拍攝個人作品已經成了大勢所趨。DV的出現壯大了獨立制片人隊伍,從技術條件上促進了獨立制片的發展。DV在此意義上又代表了一種民間化的獨立影像以及從這個意義面出發所涉及到的非官方的體制外的獨立制片體系。
5.大眾文化形式之一。對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敘述,這里沒必要一一羅列,但相通的是文化必和人類社會及生活相關,是一個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復雜體系,正如羅杰·基辛所言:“文化是作為把人類群體與他們的生態結合起來的社會的傳播者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群居和政治組織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實踐。”而我們要討論的DV正是當下人們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們用DV記錄下我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我們用DV講述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不止如此,人們還把DV影像上傳到網絡,通過電視機構播出,使更多的人來分享它。“DV”一詞已是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的一個集體社會行為,已經成為集體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DV已經進入作為文化象征的高等院校,一時引得年輕學生熱情高漲,更帶來了眾多DV大賽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景象。因此,DV既是個人化的,又是一種超越個人化的集體的文化形式。
6.傳播方式之一。既然DV是一種人類文化形式,那么它自然而然地具有傳播介質的屬性。有人認為DV是一種小眾化的傳播方式,因為個人化的風格內容必然不為社會大多數受眾所接受,它們面向具有相同生命體悟的小范圍的接受個體。但是現在多家電視臺都面向民間DV愛好者開設了專門的DV欄目,例如北京電視臺開設了“都市陽光·DV生活”欄目、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的“DV365”欄目、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的“DV觀察”欄目等。個人化的DV作品進入了大眾傳播媒介,已不是它最初的一些愛好者聚會放映觀看的傳播途徑了。而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又能讓一些DV影像成為一個時期內社會大眾的談資。無論如何,DV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傳播形態,普通大眾已不再是一味只接收占話語主導地位的大眾媒介信息灌輸的信宿位置,他們反過來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信源。這是一種傳播話語權結構的改變。
三、DV——個人化的作品
盡管對DV我們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但是所有這些概念都必須通過DV影像來承載,也就是說其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具體的DV作品上。利用我們自己手中的DV機可以制作多種類型的作品:你可以像紐約街頭上的游客那樣幸運地記錄下“9·11”事件飛機撞擊雙子樓這樣的獨家新聞畫面;你也可以用它如楊荔娜制作《老頭》和吳文光制作《江湖》一樣制作出一部紀實性的DV片;當然,你還可以按照編寫好的劇本來拍攝一部劇情短片(賈樟柯的《任逍遙》就是用DV拍出來的)。無論對DV概念有多少種理解,而不從實際做起制作出一部實在的DV作品,則未免有些高談闊論了。脫離了影像文本本身來談論抽象的概念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在談及DV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與其物質形式和技術相對應的作品文本,這種文本是非工業產品的個人藝術品。DV技術的革命性意義正存在于破除長久以來影像生產制作的壟斷,使個人化的民間影像有了自由表達的空間。
“DV”這兩個字母最初表示的是一個技術標準,但現在它已遠遠超出了技術范圍。DV是一個概念群,對它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從個人化的影像這個角度去把握。這里只是提供給大家一個理解的參照,絕不是說它的含義僅限于此。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