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熹,197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讀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長江商學院,現為武漢大學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高級編輯,《南方周末》執行總編輯。曾任《南方日報》新聞采編中心主任、《南方周末》副主編、主編,南方周末報系副總編輯、執行總編輯等職務。2001年至2003年,主導《南方周末》轉型,提出“精神緣為紐帶的嚴肅周報”定位,率先實踐“瘦報”變革,主導培育“大時政報道”、“中國式特稿”兩大新聞品種,其間新聞代表作有“癸未施政”系列報道、“朱镕基專題”等。2003年,領導創辦“精英男性雜志”《mangazine·名牌》,提出“精英復興”的時代判斷,該刊創刊3年即獲6項國際大獎。2007年提出“在這里,讀懂中國”的口號,重新詮釋《南方周末》的價值;主導《南方周末》的改版,創辦“時局”、“評論”板塊,提出并領導完成了“第一市場(發行)盈利”的戰略,其間新聞代表作有《汶川九歌》等地震系列特刊。
2009年12月初,我與向熹聯系專訪時,他正在丹麥哥本哈根。中旬一回國,他便抽出時間接受了采訪。從侃侃而談中,我能看出一張大報總編輯的機智與靈敏;從純樸真誠中,我能看出一名資深新聞人的謙恭與隨和。這是職場歷練的結果,更是報人品格的彰顯。讓我們走近向熹,一起聆聽他獨特的新聞理想與傳媒價值觀,一道品讀他“追求卓越,優雅生活”的人生態度。
新聞是少年時追求的夢想
做一名記者是向熹少年時的夢想。讀中學時,他就很希望做一名新聞記者。這主要是受到當時一些文藝作品及所受教育中記者形象的影響。在他少年時的記憶中,新聞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職業,做記者可以很好地了解社會,也可以走很多地方,參與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并有機會成為一些重大事件現場的參與者或記錄者,而不只是普通的接受者。這也讓“做一名記者”成為他后來追求的一個職業方向。
正是為了追逐這個兒時的夢想,他報考大學志愿時選擇了新聞專業。在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南京大學校園里,向熹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艱辛努力,學會了“一理通百理融”的眼光和方法,努力把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他在新聞領域內發展的營養。
《南方周末》現在的辦報理念也與他讀書的這段經歷有關。1995年,他在唱畢業歌、頌“責任與良心”離開大學校園的時候,“深度”、“責任”、“自由”等理念就已根植心頭。后來,他只是通過不同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新聞理想與傳媒價值觀。
向熹說,從事新聞工作的時間越長,對“新聞”一詞的理解會不斷走向深入。新聞本身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但從它的本質來說,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歷史性,即新聞的累積就會形成一種歷史;二、流動性,即新聞是信息流動的一種表現方式;三、真實性,即新聞是對社會變動的一種最真實的記載。這三個方面對于新聞工作者深刻認識新聞職業的責任與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選擇新聞,最大的收獲是有了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的角度
在15年的新聞人生路上,很多事情給向熹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認為,最深刻的經歷有三個:第一是無愧于己地做了一些純粹的新聞工作;第二是有幸見證了中國報業發展的黃金十年;第三是正在經歷傳媒業由于技術革命帶來的一次歷史空前的重大產業變化。
回顧自己的新聞人生,向熹感慨:“選擇新聞就是選擇一種人生。就像你選擇某一個專業,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可能都是從這個專業角度入手。選擇新聞,最大的收獲是給了我一個從新聞來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的角度?!庇捎谟辛诉@樣的認識角度,向熹總是能夠最快捷地認識世界,在社會的變動面上認識社會,把社會當成變動的事物來認識,在變動中看它不變的地方,為此從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體悟。
2001年,向熹擔任《南方日報》機動記者組負責人,并主持過“新千年特刊”、“華夏文明千年行”等有影響力的策劃報道。就在此時,他轉戰壓力巨大的《南方周末》。向熹的這個變動讓很多人不可理解。采訪中,他道出了當時的“隱情”:“去《南方周末》不是我的主動選擇,其實是沒得選擇。上午談話,下午報到?!奔词巩敃r是那樣的“沒得選擇”,但向熹現在認為這種“被選擇”比較值得:“參與《南方周末》,并能領導這個優秀的團隊,主導這個優秀的媒體品牌,對每一個新聞人來說既是重大挑戰,也是巨大機會,即便為這個媒體付出再多也很值得?!?/p>
做一線記者與擔任報社領導會有很大的差別。向熹認為,二者最大的差別表現為記者視野與報人視野、記者職責與報人職責的差別。
主持《南方周末》是新聞人生中最有價值、最豐富的經歷
走過25個春秋的《南方周末》,是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成長起來的,給一代代讀者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上世紀90年代,《南方周末》的輿論監督特色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空前的肯定,“南有《南方周末》,北有‘焦點訪談’”一度成為民間流行語。如今,隨著《南方周末》的第三次轉型,報頭那句“在這里,讀懂中國”的辦報理念日漸深入人心,被公眾接納。
2001年至今,向熹這個名字與《南方周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時,從《南方日報》采編中心主任調任《南方周末》第一副主編的向熹對中國未來報業市場進行了分析。他預測,中國報業將會分化為三大陣營:以“地緣”紐帶團結讀者的城市類報紙;以“業緣”關系團結讀者的專業類報紙;以“精神緣”紐帶團結讀者的嚴肅類報紙。
向熹對《南方周末》的定位是:致力于做成一份以“精神緣”紐帶團結讀者的嚴肅類報紙。向熹認為,要成為一份中國最優秀的嚴肅類周報,必須完成四個目標:一、品牌營銷的成功;二、成為運作良性的企業;三、成為時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主流人群生活的組成部分;四、成為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符號,隨血脈傳承。當前,《南方周末》已經完成了前兩個目標,正在向第三個目標邁進。第四個目標是《南方周末》的最高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最高目標,《南方周末》嘗試著轉型。向熹表示,這表明《南方周末》時刻都在積極地改變自己,并且,每一次轉型都是以時代、社會的變化為前提的。《南方周末》能夠始終被廣大讀者喜愛,是不斷調整自我、實現創新的結果?!赌戏街苣肥遣慌赂淖冏约旱?,但是讀者要適應這種改變,可能需要一個過程。
主持《南方周末》的這段經歷給向熹的人生留下了精彩的印記?!笆紫?,意味著一種成長,使我從一個部門負責人變成了一個主導一張報紙的報人;其次,認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次,深刻體味到了中國新聞改革的百味雜陳。主持《南方周末》的這9年,是我新聞人生中最有價值、最豐富的一段經歷。”向熹坦率地說。
讓采編工作成為一個終身職業
《南方周末》因為產品的特性決定對人才的要求很高。長期以來,《南方周末》高度重視專業新聞人才的培養,并在努力探索特殊的記者培養模式。向熹為《南方周末》采編人員提供了新的培養路徑。這種路徑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第一,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要求要高;第二,師承方式明顯,老帶新,老編輯指揮新記者;第三,整合學習資源,給員工培訓,包括送員工到國外學習,到國內高校短期培訓等;第四,不定期召開內部業務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優秀學者或業界高手作講座交流。此外,《南方周末》正在探索“因人設訓”的培訓模式,進一步滿足采編人員的個性化需求,為個人成長提供有效支持。
當前,《南方周末》成就優秀人才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到《南方周末》前就是非常優秀人才,來到《南方周末》這個平臺后施展得更好,被業界、社會廣泛認可;第二種,大學畢業生或其他媒體從業人員本身潛質很好,到《南方周末》受到內部業務氛圍的影響,逐步成長為優秀的采編人員。
近些年來,《南方周末》培養的優秀人才并沒有為自己所獨享,而是遍布全國各地。很多《南方周末》的優秀記者、編輯已經成為其他報紙、雜志、網站的負責人,有人說“《南方周末》是中國新興傳媒的‘黃埔軍校’”。對此,向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向熹認為,這種現象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這是《南方周末》值得驕傲的地方。這個機構不僅培育出了很多新聞人才,同時像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一樣,為整個行業提供了最優秀的管理者;另一方面,這是《南方周末》面臨的人才流失問題?!赌戏街苣返暮诵母偁幜χ饕w現在兩個方面:內容生產能力和品牌。而人才正是內容生產能力的核心構件,因此,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培養、開發和激勵人才,是《南方周末》面臨的一個挑戰。當然,這個挑戰不只是《南方周末》需要面對,中國整個報業都需要面對。
實踐證明,傳統的科層制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當前媒體人才管理的需要?!赌戏街苣氛翘剿饕霉ぷ魇冶馄交姆绞絹斫⒁环N適應《南方周末》走向更高層次的人才管理體制。據向熹透露,他在痛苦地思考:如何讓采編工作成為一個終身職業?現實狀況是,優秀的采編人員到中年就必須謀求一個管理崗位才有安全感,本報社沒有,就只好到別的單位去尋找。對《南方周末》而言,人才管理是比培訓還重要的一個課題。
做永遠的真相的追求者和報道者
作為一份有影響、負責任報紙的領導者,如何理解言論自由與傳媒責任的關系?面對記者的問題向熹說,在他看來,傳媒只有一個責任——做永遠的真相的追尋者,做永遠的真相的報道者。傳媒只有把這個責任盡到了,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傳媒。
向熹認為,言論自由與傳媒責任不是對立的。人們不能這樣認為:講言論自由似乎是說傳媒不負責任,講言論不自由似乎是說傳媒就是負責任。記得傳播學領域有一個經典的表述——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信息自由流動的歷史。為此,《南方周末》不會減弱自己的輿論監督報道,在可用的空間里,我們會做得最好。
很多報紙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稿件采編完成后卻由于多種原因不能發表出去?!赌戏街苣芬膊焕?。向熹說,《南方周末》內部有這樣一個認識和共識:“采訪無禁區,發表有禁區”。只要有新聞發生,媒體的職責就是把情況了解清楚,報社就應該鼓勵記者將新聞采訪回來。但是,是否發表就要嚴格按照報社的規定及國家政策。對因故不能刊發的報道,我們仍然承認記者的工作,對其中優秀作品仍然會給予激勵。
《南方周末》自創刊以來,就十分關注版面內容的改革和新聞方法論的創新。在現實環境下,追求真相、報道真相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向熹認為,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記錄時代進程,推動中國進步,是我們的價值追求。然而,單純靠價值優勢就能勝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追求方法創新是實現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體現。近年來的成功報道,除了優秀采編人才這個必要條件外,最關鍵的就是方法和技巧的勝利。
近年來,向熹帶領《南方周末》進一步加強了新聞方法論的探索。顯性的表現是關于時政等方面的報道,比如將時局、評論做成板塊。隱性的表現主要是對三條新聞方法論的有效探索。
第一條方法論是“開采新聞富礦”?!赌戏街苣穼⑿侣勚c放在開采其他媒體遺失的新聞富礦上。每一個新聞熱點的周圍都充滿了新聞富礦,而這些富礦通常被其他媒體所遺失或忽視。比如,在“重慶釘子戶報道”上,當九龍坡區政府跟吳萍夫婦達成協議,當事人同意拆遷后,事情解決了。按照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判斷,新聞似乎到此結束。但對《南方周末》來說,新聞才剛剛開始。吳萍夫婦一開始不接受政府賠償,為什么最后又接受了?這個轉彎是怎么實現的?博弈雙方是如何在幾大關鍵點達到妥協的?這些新聞的背后,就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向熹說:“新聞學的辭典里沒有負面新聞,只有如何報道的問題。也許有些報道會產生負面效應,但不能簡單地稱它負面新聞。”如何在更高層面上超越所謂的正負之分?如何在更高程度上找到最有價值的新聞?如何處理新聞,使之更具建設性,而避免負面效應?什么才是最有價值的信息?向熹一直在思索,《南方周末》一直在探索。
第二條新聞方法論是新聞的“圈層”。新聞是有信息圈層的。誰離新聞的核心最近,誰的新聞就是最優質的,因為其所擁有的信息是最優質的。第一圈不能突破就做第二圈,第二圈不能突破就做第三圈,第三圈不能突破就做第四圈,以此類推。只要在允許的空間內做得最靠近新聞核心,就勝出了?!赌戏街苣返脑S多時政、社會題材都是這樣操作出來的,其中不乏名篇名作。
第三條方法論是新聞的“復盤”。災難新聞不是催淚彈,很多媒體都是圍繞“人性的光輝,心靈的震痛”展開,但沒有做到毫無遺留地去看災難是如何發展的。在災難的現場,每個人都很容易因悲情而感染、激動、流淚,這是一種自然的人性表現。向熹認為:“優秀的職業記者必須守住自己內心,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那里發生了什么?那里正在發生什么?復盤,不停地復盤,以職業記者的方式去復盤,新聞素材就會源源不斷。災區永遠都是有新聞的,而且永遠都是大新聞?!睆?008年年初的雪災報道到“5·12”汶川地震報道,《南方周末》一直在嘗試新聞的“復盤”。《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的震災報道就做了兩個復盤。第一個復盤是北川。震后,北川的信息和電力全部中斷,形成了一個孤島,每一個自然村、每一個鄉鎮都是一座孤島。村民是怎么逃出來的?逃出來的路線是什么?在與世隔絕的過程中,那里的基層組織在做什么?那里的生態如何?第二個復盤是汶川,汶川震后有五六十個小時與世隔絕。在這個過程中,汶川是以什么方式在運作?沒有糧食,災區群眾怎么生活?通過復盤,記者能把當時當地發生的一切,細致地寫出來。復盤中發現,災區滿地是新聞。
從向熹的身上,我們看到除了才氣、勇氣外,更是一種人格、一種風骨的魅力。作為一名年輕的資深報人,他有堅定而執著的新聞理想,也有飽滿而持續的創業激情。這正是眾多新聞人所欠缺的。向熹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記者,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核心素質:第一,應該練成一身過硬的技能,最好是全能;第二,要有較好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素養;第三,要深入分析認識中國的現狀和前途。這是對新聞記者提出的現實要求,也是對新聞教育提出的迫切期待。
(特別感謝《南方日報》評論員周虎城對本次采訪提供的幫助和對本文寫作所做的貢獻。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武漢黃鶴樓漫天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