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傳統金融資本概念有著直接傳承關系的產融結合是金融業與工商企業在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上基于逐利的共同目的走向實質性融合的產物。經濟學和法學都關注產融結合的有效性,但前者主要關注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進資本增值,后者主要關注產融結合的合規性以及懲戒失范性以維護金融監管秩序和競爭秩序。產融結合的多元跨業經營和規模龐大的混合合并等法律特征決定了對其法律規范的主要路徑是金融監管和反壟斷規制。
關鍵詞:金融資本;產融結合;金融監管;反壟斷規制
中圖分類號:F830;D912.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1-0055-04
產融結合是一個籠統的抽象的概念,它只是對資本市場上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在趨利動機下相互融合這一現象的概括。產融結合的法律形式就是產融結合存在與運營的法律載體。世界各國由于經濟發展傳統和法律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現實經濟當中其產融結合的具體法律形式各異,比如美國以金融控股公司(FHCs,由金融機構控股)和工業貸款公司(ILCs,主要由工商業公司設立)為主,德國以全能銀行最為典型,日本長期表現為財閥(戰前)和財團(戰后),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產業資本為主導的混業企業集團發展迅速,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金融集團形式越來越多地成為產融結合的選擇。從現階段來看,上述產融結合的各種法律表現并非絕對獨立和隔絕,它們相互之間又有交叉,邊界模糊,有時甚至很難將它們嚴格加以區分,而且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幾種產融結合的法律形式也很常見。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產融結合,考慮到產融結合首先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從揭示產融結合的經濟內涵入手,并從法律上對其加以嚴格界定,進而歸納其法律特征,我們就能夠較為清晰地認識到產融結合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
一、金融資本與產融結合
西方長期從傳統金融資本理論角度分析產融結合,認為產融結合就是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從而形成金融壟斷資本的經濟現象。為了更好地了解產融結合,我們需要首先簡要回顧一下金融資本的理論發展和內涵。
有關金融資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積累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認為,資本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資本積累的發展趨勢是:一方面生產資料與勞動者日益分離;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從分離到集中,以致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最終走向壟斷。恩格斯還具體論述了競爭與壟斷的辯證統一關系,認為競爭建立在利害關系上,而利害關系又引起壟斷,即競爭轉為壟斷,另一方面,壟斷也擋不住競爭的洪流,而且它本身還會引起競爭。所以,資本積累理論已經科學預見到壟斷的金融資本產生的必然性。①拉法格在1903 年的《美國托拉斯及其經濟、社會和政治意義》一文中,最早提出“金融資本”的概念。他指出,隨著工業資本的擴張,產業部門的資本日趨集中,進而推動銀行資本的集中。兩類資本相互滲透最終形成一種特殊的資本,即金融資本。②魯道夫·希法亭在1910年出版的被譽為“《資本論》續篇”的名著《金融資本》中進一步發展了金融資本理論并論證了金融資本形成之后的壟斷問題,他把金融資本規定為歸銀行支配和由產業資本家使用的貨幣形式的資本,并把信用和股份公司看作是促進金融資本產生的有力杠桿。在股份公司“巨額創業利潤的誘惑”下,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進一步聯合和形成壟斷。③列寧批判地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是金融資本理論的集大成者。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列寧精辟地指出,“生產的集中,由于集中成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的融合或混合生長——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④。到了20世紀30年代,伴隨公司治理理論從“股東中心主義”向“董事經理中心主義”的轉變,阿道夫·貝利和加德納·米恩斯提出“經理革命”即“經理控制論”;同時賴特·帕特曼和戴維·M·考茲等人卻主張“金融機構控制論”,認為大公司的控制權實際掌握在各類金融機構而不是公司經理人手里。上述關于金融資本的各種理論,基本符合當時研究者們所處的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帝國主義轉變的特定時代環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銀行資本與工商資本逐步融合的關系。
與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不同,近年來青木昌彥、錢穎一、休·帕特里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當代經濟學家從銀行—企業的關系入手加強了對金融資本的研究,著重研究產融結合模式的內在機理和經濟績效,把產融結合納入到金融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范疇從而拓展了傳統金融資本理論的研究思路。⑤國內外部分學者據此認為,產融結合的內涵與金融資本一致,即產融結合就是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相互滲透成為金融資本的現象。這一內涵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首先,產融結合的概念來源于金融資本,其理論研究也溯源于金融資本,二者有著直接的傳承關系。其次,產融結合的產生是資本市場經營者不斷追求資本增值的結果。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共同目標促使雙方相互滲透,形成產融結合。最后,產融結合實質是資本結合,是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的相互滲透。只不過發展到今天,工業資本已經演變成除金融資本以外的所有工商業資本,銀行資本也發展為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在內的完整的金融資本(以銀行資本為主)了。
二、產融結合的經濟學內涵
產業經濟與金融業的結合稱之為產業與金融的結合,簡稱產融結合。產融結合首先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正如前文所闡述的,國外有關產融結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積累理論。資本積累理論指出,隨著資本積累和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分離,生產資料經歷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將被壟斷競爭的資本主義所取代。與傳統的經濟理論和法學角度的考察不同,今天在西方國家產融結合的經濟學研究主要是從結合模式、組織管理與結合途徑及其對應的投入與產出、成本與利潤關系進行績效分析而展開的,而且結論大多是持肯定態度,認為產融結合有利于形成和產生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協同效應。
在我國經濟學界,對產融結合的界定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有學者主張產融結合就是工商產業和金融業主要通過股權關系相互滲透,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相互轉化直接融合;也有人將產融結合界定為產業部門與金融部門之間資本相互結合的關系,是資本加速集中的有效形式;還有人指出,產融結合是產業經濟與金融業在其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過程;甚至有人認為產融結合是指資本在一定制度結構中的某種職能(既包括經濟職能又包括政治職能)的結合⑥。上述界定除了最后一種因涵蓋的范圍包括政治職能而過于寬泛外,其余都從不同側面基本準確地概括了產融結合的實質。
所謂產融結合,一般指金融業與工商企業通過信貸、股權、人事等方式走向結合,它是工商企業充分市場化和銀行業充分商業化的必然產物,是產業投入產出過程與金融業融通資金過程的結合。它一般以企業集團為其法律載體,因為這類企業集團內在金融資本之外還有工業或商業資本,所以一般稱之為產融型企業集團。市場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追求資本增值的最佳場所,競爭機制是產融有效結合的啟動器。所謂產融的有效結合是指能充分利用金融功能促進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過程。⑦任何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都是為了實現產融結合的有效性。
根據產業部門與金融部門之間是僅有債權關系還是在債權外兼有股權關系,產融結合的理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產融結合即金融與產業的結合,是指從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通過全部金融過程而實現。只有當個人或者集體將其儲蓄的一部分有償讓渡(借貸、入股等)給其他個人或者集體用于再生產的投資時,嚴格意義上的產融結合才出現。貨幣的出現更是大大便利了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過程,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催生了現代產融結合。⑧廣義的產融結合主要是金融業(銀行)向工商產業貸款融資形成借貸關系,除了包括狹義的概念所提及的股權關系以外,還包括產業部門與金融部門之間以業務為紐帶而保持的密切的信用聯系,其基礎為業務紐帶。⑨即表現為工商企業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持股、控股和人事兼任關系。從狹義上來說,產融結合是指在生產高度集中的基礎上,產業和金融業通過股權參與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事結合等方式所形成的資本直接融合關系,其中包括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或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的單向滲透和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相互、雙向滲透,最終形成產融型企業集團。其中,產業資本指制造企業、運輸企業、商業企業等非金融企業所持有的資本;金融資本是指銀行、保險、信托、證券、基金、風險投資機構等金融機構占有和控制的資本。在狹義的產融結合中資本的融合是根本,實現這種結合的基礎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追求不斷增值的本性所決定的。狹義的產融結合實際上是深層次的成熟的產融結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產融結合的主流和我國未來產融結合的必然發展趨勢,所以本文主要以狹義的產融結合作為論述對象。
三、產融結合在法律上的意義
如果說產融結合這一概念在法學和經濟學兩個學科的含義主要有什么不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經濟學重在“產融”以及“結合”本身,法學側重于“結合”以及對“結合”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的規制。即經濟學主要關注結合聯營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界定以及如何構建或選擇有效模型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進資本增值,而法學主要關注的是“結合”自身的合規性以及規制和懲戒失范性以維護秩序、趨利避害或達到其他的法律目的(比如保護消費者)。
探求產融結合法學內涵的關鍵就是在不同的法學學科范疇考察“結合”以及規制因“結合”所引起的法律問題。研究產融結合的法學意義可以從公司法、企業集團法、金融法、反壟斷法等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在企業公司法領域,工商產業與金融業的產融結合表現為企業吸收合并、資產收購和董事兼任,涉及到產融結合的組織形態(如企業合并與營業重整)與法人治理、資本轉投資限制、關聯交易規范、母子公司關系諸方面法律問題。
產融結合的組織形式往往表現為企業集團(如金融集團)、全能銀行、金融控股公司,這就需要我們根據選擇的組織形式加強企業集團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相關經濟組織立法并在立法中完善法律責任體系。
產融結合形成事實上的金融業與工商業的跨業混合聯營,這給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帶來巨大挑戰,往往成為一些國家實施產融隔離政策的理由。⑩這種跨業經營對我國金融分業監管體制形成的挑戰更為嚴峻——分業監管應對銀、證、保綜合經營已是捉襟見肘,更罔談監管產融混業經營以防范金融風險了。
產融結合還涉及到稅法的問題,比如集團整體納稅申報和結合企業之間“非常規交易”規避課稅,都是現實的課題。
但是最為緊迫的法律問題除了上文提到的金融監管以外,還有產融結合的反壟斷法律規制。正如金融資本理論所揭示的那樣,產融結合是市場經濟力集中形成壟斷的具體表現和途徑。法國1977年經濟集中控制法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交易法”就將企業經濟力集中稱之為“結合”。⑾產融結合毫無疑問是企業結合的具體表現,它在帶來經濟學家所說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好處之外,同時還容易產生壟斷和限制競爭問題。正如美國和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實施產融分離規制,目的就是避免金融公司將商業公司系列化,金融系列化的弊害就是系列內的商業公司基于有利的條件接受銀行融資,在與系列外獨立商業公司的競爭上取得不當優越性,從而損害公平競爭。另外,因企業集團共通相互交易而造成的競爭限制也會在產融結合的實體內出現。⑿所以從反壟斷法的角度關注產融結合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研究這個問題在我國當前產融結合發展迅速與國內金融風險不斷累積、反壟斷法制亟待完善以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的情況下更具重大的現實意義。
產融結合的動因來自于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都追求資本增值這一共同目標。從本質上講,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中的剩余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是資本增值的唯一來源,實體經濟中產業的發展才是金融資本增值的源泉。經濟學和法學都關注產融結合的有效性:經濟學關注的產融有效結合是指充分利用金融功能促進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過程,市場的競爭機制是產融有效結合的啟動器,市場價格機制能有效地調節產融結合過程,并檢驗產融結合效益的高低;法學關注的是通過金融監管和反壟斷規制等具體制度的構建與運作,使產融結合合乎規范并確保市場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正常發揮作用從而達到產融結合的有效性(當然,在關注有效性之外,法學更關注產融結合的合規性,以及由合規性延伸和保障的社會公正公平性)。
四、產融結合及其結合組織的基本法律特征
(一)產融結合之法律載體即產融型企業集團由多家金融機構和非金融子公司組成,但金融業一般成為集團的主營行業。
這個特征體現了產融結合型企業集團的較強的金融特性。如果一家控股公司中金融機構為數不多,而且金融資產總規模不大,則難以體現產融型企業集團的性質。集團的母公司控股有金融機構,可以認定為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團,但如果整個集團內所控股的子公司是非金融性的工商企業,那么集團的產融結合性就不明顯。如國際上有一種工商企業主導的企業集團,集團內有金融機構,但其在集團內不占主導地位,如資產規模小和機構數量少,以及在行業內的影響不大,而且金融機構與集團內企業是相互持股,而不是被集團母公司控股,國際上一般稱這種集團為混合企業集團或財團,而不屬于典型的產融型企業集團。但是只要在這類企業集團內由工商業母公司控股金融子公司或者與金融機構相互持股,就應該認定其屬于產融結合,所以工商業也可能成為產融型企業集團的主營行業,如我國寶鋼集團和日本豐田汽車集團就是典型的“由產而融型”產融結合(一般認為產融結合根據集團控股母公司是金融機構還是工商企業可以將其分為“由融而產型”和“由產而融型”兩類,當然前者更為典型)。產融結合的金融特性決定了產融型企業集團面臨的首要法律問題就是防范金融風險和完善金融監管。
(二)產融結合的法律載體即產融型企業集團從事的往往是跨地區、跨國界進行的多元化金融業務。
產融結合實體(企業集群或稱企業集團)中各金融實體所從事的業務主要是或全部是金融業務,而且金融業務必須在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業務中選擇不少于兩種,即產融結合的集團中應該有銀行子公司、證券子公司或保險子公司等實體。另外,該實體中還不同程度地經營非金融業務,如工業、商業、不動產投資及貿易、建筑和運輸等活動,形成完整的產融結合集群。產融結合的多元經營目的是各業務間高度互補和金融資源共享。產融結合組織提供多元金融服務是為了滿足客戶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需求,從而最高效率地擴大客戶資源,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集團內部各業均有自身的業務優勢和客戶集群,在集團的高度整合下協調運作,發揮團隊優勢;集團內部的子公司均為獨立的法律存在,在自身的前期積累中儲存了大量的優勢金融資源,在集團的范疇內,資源共享。產融結合的多元化和跨國性經營一方面有利于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給金融監管帶來挑戰:產融型企業集團內部金融企業和工商企業各自的經營風險容易在相互之間進行傳播,而且由于是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所以風險容易在不同地區和國家間進行傳遞,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所以一國的國內金融監管要改分業監管為一元化監管⒀,并注意處理好與國際金融監管的接軌和協調。
(三)產融結合是金融業和工商業跨業經營即產融混合合并(Conglomerate Merger)的產物,產融型企業集團內各法律實體之間一般存在股權聯系,并在集團控股公司的統一協調下運營,形成利益共同體。
產融結合不完全等同于企業的橫向合并(Horizontal Merger)和垂直合并(Vertical Merger),即不完全是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公司之間的合并,也不主要是互為供應商的經營者的集中,而主要是在一個集團企業即控股或控制公司之下多個金融與非金融法人企業跨業經營組成的混業公司群體。各企業間通過相互持股、共同被控股以及人事兼任等各種方式形成緊密聯系、擁有共同利益、彼此影響重大的以金融企業為龍頭或者由工商業控股的企業集群,協同提供多種經營或多元服務。企業集團不具有法人資格。集團內各法律實體之間一般存在股權聯系。股權聯系是指集團中的成員以多數控股或有效控股的方式形成相互間的所有權聯系,從而使各成員的經營行為和風險、責任能在整體上保持一致。股權聯系的方式可以為控股、參股、共同被控股和交叉持股等。我國目前已經大量出現商業銀行與工商企業的相互參股,這種股權關系的存在既說明企業集團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又說明集團內部各成員有自己的利益,所以相關法律要防止集團內部不當利益轉移和非法關聯交易,但最主要的還是集團一致行動破壞競爭秩序。產融結合的混合合并的外在特征說明我們完全有必要把產融結合看作是市場經營者集中的具體表現,根據反壟斷法理論,只要市場過度集中形成市場勢力并妨礙或限制市場競爭,就要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只不過各國對產融結合的反壟斷規制不像對待橫向合并那么嚴厲,主要根據潛在競爭理論對這種特殊的混合合并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具體對待。
(四)產融型企業集團一般規模龐大,影響力強,容易形成市場壟斷力量,且企業集團在反壟斷法上一般應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
由于產融型集團內有多家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集團總資產一般要遠大于一般獨立的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且集團內所有金融非金融機構在集團總目標下協調運作,可以產生1 + 1 > 2 的協同效應,所以集團在經濟金融運行中的影響往往也大于一般獨立的金融機構。但這種影響對于集團本身和宏觀經濟金融具有正負兩方面的效應。如果集團制度基礎不健全,負面影響往往難以控制。同時,由于產融型集團規模龐大,影響力強,集團的擴張極易形成經營者過度集中,形成市場壟斷力量,其運營往往導致壟斷限制競爭或妨礙市場有效競爭。
產融結合是在產業資本或者金融資本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出現的,其一般是以大型工商企業或大型金融企業為核心,自然具有壟斷性。產融結合組織是由一個核心企業即控股公司或實質控制公司及其所控制的附屬企業組成的市場力量強大的企業集群即企業集團,其成員一般是其子公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然而作為結合載體的企業集團在公司法和證券法上不具有法人人格。但是這并不妨礙企業集團作為統一行動和具有共同利益的主體在反壟斷法上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換而言之,產融結合組織即產融型企業集團在反壟斷法上應該被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市場主體和獨立的市場經營者。認識到這一點在反壟斷法具體運用中至關重要。
五、結語
產融結合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必然產物,近年來伴隨國際市場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而得到快速發展,并隨著跨國產融集團的海外擴張而波及到發展中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增強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產融結合途徑。將經濟和法律結合起來對產融結合進行研究,是對產融結合進行制度構建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加以規制以追求產融結合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意。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和全球倡導經濟民主的今天,關注產融結合更具有現實意義。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8頁。
② 《拉法格文選》下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頁。
③ [德]魯道夫·希法亭:《金融資本》,王輔民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52、106頁。
④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9頁。
⑤ 張慶亮、楊蓮娜:《產融型企業集團:國外的實踐與中國的發展》,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頁。
⑥ 黃明:《現代產融結合新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頁。
⑦ 傅艷:《產融結合簡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⑧ 王少立:《發達國家產融結合模式變遷及其啟示》,《商業時代》2008年第27期。
⑨ 朱暉、張進銘:《略論當前我國的產融結合》,《現代財經》2003年第3期。
⑩ Alexander Raskovich,Should Banking Be Kept Separate from Commerce,Economic Analysis Group Discussion Paper of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August 2008.
⑾ 何之邁:《公平交易法專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178頁。
⑿ 王文宇:《控股公司與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頁。
⒀ 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論與實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頁。
作者簡介:孫晉,男,1971年生,安徽六安人,法學博士,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