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作為一個大思想家和大哲學家,其思想除了有發展和深化之外,還有一些貫穿始終的思想基因,我們應當探尋這些貫穿馬克思思想始終的思想基因。馬克思在中學時代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是對青年時代馬克思本人思想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也是貫穿馬克思一生的思想因素。這個觀點不同于傳統上黑格爾影響主導或者費爾巴哈影響主導的主流觀點,并且認為應當到馬克思中學時期的文本中尋找這些思想基因。
關鍵詞:馬克思;思想原點;特里爾時期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2-0045-04
馬克思思想最原始的出發點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國際上流行的看法包括以下兩個:第一,黑格爾影響主導論。很多教科書上也是這種觀點,表現在把馬克思轉向黑格爾派開始作為馬克思的思想史的開端。一部分學者甚至認為馬克思終生都沒有走出黑格爾的影響。第二,費爾巴哈影響主導論。主要論據是青年馬克思講人和唯物主義,而這些都是費爾巴哈的主要觀點。蘇聯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持這種觀點,比如普列漢諾夫、梁贊諾夫。后來的蘇聯教科書也繼承下來這種觀點。我國現在的哲學界也還有人持這種觀點。筆者認為這個貫穿于馬克思一生思想的基因既不是開始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也不是開始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而是開始于馬克思本人青年時代的理想,這一觀點首先是由北大的王東教授提出的。青年時代是理想最為豐富的人生階段,馬克思在這個階段的文本中就已經表達了一些貫穿他終生的思想萌芽。因此,應當到馬克思青年時代最早的一批文本,也就是特里爾時期的文本中尋找馬克思思想的原點。
一、特里爾時期馬克思所處的社會環境表明,馬克思思想具有自由主義的底色
特里爾時期的馬克思在思想上受父親的影響深遠。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爾城位于德法邊境,曾經并入法國,馬克思的父親思想上深受法國18世紀法國關于宗教、科學、藝術等觀念影響。愛琳娜說馬克思的父親是一個真正的18世紀的“法國人”,他能背誦伏爾泰和盧梭的作品①。老馬克思宗教上的自由,由于職業的原因從猶太教轉入新教,后來全家都改宗基督教。這說明老馬克思在宗教問題上是十分開明的。老馬克思在政治上比較傾向于法國大革命,是當時自由主義學術團體“文學俱樂部”的成員。文學俱樂部是特里爾的反對普魯士政府的自由主義者的兩個中心之一,成立于法國占領時期。它稱作俱樂部是因為擁有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里面有圖書館和可以舉行音樂會、戲劇和跳舞的大廳。開始普魯士政府對這兩個團體采取保護態度,因為軍政官員和他們有來往,政府也指望在這個團體中找到自己的政策的支持者。但是1830年以后,政府看到這兩個團體尤其是文學俱樂部變成了特里爾反對派的中心時,就感到失望了②。為了配合南德的擁護自由主義憲法的行動,文學俱樂部在1834年1月12日組織了一次宴會,歡迎萊茵省議會中普魯士選區的自由派議員,馬克思的父親是宴會主辦人之一③。宴會結束時,馬克思的父親發表了溫和的演說,稱頌國王,說因為正是國王的寬宏氣度,最早的一批人民代議機構才得以存在。他有充分的權力根據自己的意志召開等級會議,以便了解民情。最后他表示深信國王永遠善意的接受人民正當合理的要求。結尾說:“因此,我們懷著堅定的信心期待著光明的未來,因為未來是掌握在一位善良的父親——公正的國王手里的。他的高尚的胸懷永遠是向本國人民敞開的并且永遠傾聽他們的正當合理的要求。”④ 隨后人們開始唱反對派歌曲,馬克思的父親也唱了這些歌。這次宴會被密報政府。盡管演說口吻是忠順的,但是政府還是十分震怒。因為這種自由主義的示威在整個普魯士都是罕見的⑤。
另外一個對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影響很深的是燕妮的父親,也就是馬克思后來的岳父。馬克思把第一個公開發表(盡管是小范圍內)的文章——《博士論文》就是獻給這位“父親般的朋友”的。燕妮的父親是特里爾書記官,正是因為這個地方是盛行自由主義的地方,所以官方才選他擔任這個職務,以便能夠更好的治理這個地區。他曾對馬克思提出要特別注意圣西門的思想。
特里爾城有四個特點對馬克思的思想形成產生影響。第一,特里爾的文化歷史非常久遠。它曾是古羅馬都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常被稱作德國最古老的城市。第二,特里爾的宗教氛圍濃厚。歌德曾經描寫這里說,城墻之內,教堂、小禮拜堂、修道院、修士會、神學院、騎士團體、寺院和其他教會機構的屋宇層層圍繞⑥。第三,這里深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自由主義思想盛行。這里在1814年之前是法國領土,所以這個地區具有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痕跡⑦。第四,特里爾位于德國的萊茵省,是當時德國經濟最發達的省。此時特里爾是普魯士的下萊茵大公國,該省第三行政區的首府,政府和教區的所在地。有一所教會學校和一所普通中學。有1150所房屋和15300人口⑧。
馬克思所在中學的那些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老師對馬克思影響很深。馬克思1830年進入特里爾中學學習。特里爾中學校長和教師中普遍接受和傳播啟蒙主義思想。從校長維騰巴赫對馬克思論文的評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具有啟蒙主義思想的人。校長親自教過馬克思歷史課,講授羅馬史、中世紀史、近代史。馬克思的詩作《查理大帝》很可能就是在維騰巴赫的影響下寫成的。學校由于流行自由主義而受到暗探的注意,科布倫茨省教育部門多次進行核查,1833年在一個學生身上發現了一本漢巴赫大典的演說集,1834年發現了政治詩,這件事使一個學生受到好幾個月的審前羈押⑨。1834年1月25日。人們借俱樂部成立紀念會更加鮮明地舉行了示威,他們唱著《馬賽曲》、《巴黎人》等革命歌曲,向作為革命象征的法國三色旗致敬。馬克思的希伯來語老師施涅曼也參加了示威行動⑩。普魯士政府對此十分惱怒,認為這種胡鬧簡直聞所未聞。議會受到嚴厲譴責,俱樂部開始受到警察局的監視。馬克思的父親雖然沒有參加這次活動,但是也因為受嫌疑而牽連到對俱樂部會員的審訊中。馬克思的數學老師施泰寧格爾的罪名是信仰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希伯來語老師施涅曼的罪名是參與演唱革命歌曲,還建議解除校長維騰巴赫的職務,因為他應該對學校形成的這種風氣負責{11}。
同時馬克思對具有專制思想的老師是十分反感的。馬克思的老師之一廖爾斯支持普魯士的專制主義,馬克思在畢業的時候向所有的老師告別,唯獨沒有去向廖爾斯告別。這讓這個專制主義者很不高興。事后馬克思的父親不得不找借口替馬克思開脫。
從馬克思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所受的教育背景來看,自由主義是馬克思思想原點的基調、底色,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判斷。但是馬克思思想從原點開始源于自由主義同時開始超越自由主義。馬克思一開始受到自由主義、啟蒙主義、理想主義的熏陶,但是同時也有理性主義的傾向,和一種面向實際的歷史、現實的生活的現實主義態度。這些都使馬克思能夠以自己的理想為主導,吸收各種思想中的積極因素。
二、馬克思特里爾時期的文本和文獻
特里爾時期馬克思給我們留下來的文獻很少,至今為止只有9份,一是詩歌《人生》。保存在馬克思的姐姐索菲亞的筆記本中。筆記本中的內容基本上是按照馬克思的寫作順序抄錄的,這一首詩是筆記本中的第一首,但是沒有標明時間。根據第二首《查理大帝》標明的“于1833年”,可以初步判斷第一首也是寫于1833年或者更早。根據這個判斷可以推斷這首詩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馬克思的最早的文本。這首詩首次正式發表是在1975年MEGA2第一部分第1卷。中譯文發表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11頁。二是詩歌《查理大帝》。寫于1833年。這首詩首次正式發表是在1975年MEGA2第一部分第1卷。中譯文發表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812頁。三是宗教作文《根據〈約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節論信徒和基督的一致,這種一致的原因和實質他的絕對必要性和作用》。這個作文寫于1835年8月10日。這篇作文首次正式發表在1925年萊比錫《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第11年卷。四是德語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寫于1835年8月12日。這篇作文首次正式發表在1925年萊比錫《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第11年卷。五是拉丁語作文《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不應該算是羅馬國家較幸福的時代?》。寫于1835年8月15日。這篇作文首次正式發表在1925年萊比錫《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第11年卷。這些文本的中譯文還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六是拉丁文即席翻譯。七是希臘文翻譯。八是法文翻譯。九是數學試卷。這些文本1929年首次發表在MEGA1第一部分第1卷第2分冊。現收入MEGA2第一部分第1卷。這些文本尚未有中文譯本。
與馬克思這一時期直接相關的歷史材料有二份。一是馬克思中學畢業班的功課表(1835年教學計劃)。刊載于1954年柏林建設出版社出版的科爾紐所著《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中譯文在該書三聯書店1963年的譯本第60頁。二是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證書。1835年9月24日簽署。這個證書首次正式刊發在1925年萊比錫《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第11年卷。中譯文收錄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
三、馬克思在德語作文和宗教作文中表達的人生理想
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文獻是馬克思中學畢業考試中留下來的。德國中學畢業會考(Abitur)是一次關鍵的考試,考試的結果得到全國范圍的承認,只有會考合格的畢業生才有資格進入綜合性大學深造,持證者有權自由選擇高校和專業并受法律保護{12}。MEGA2這部分材料的標題是“Abiturarbeiten”(畢業考試試卷)。這里的abitur就是關鍵的會考。
馬克思在德語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13}馬克思此時已經注意到理想和現實的關系,盡管還不是十分鮮明。這個問題是貫穿了青年馬克思哲學思維的基本問題。
從評價和保存次序來看,這篇作文是班里第五篇優秀作文。馬克思畢業考試的手稿中有歷史和哲學課教師、當時中學校長約·維滕巴赫的評語:“非常好。文章的特點是,思想豐富,敘述很有條理。但是一般來說作者在這里也犯了他常犯的錯誤,過分追求非常精致的形象表達。因此論述中無論個別用詞還是整個章句,在許多加了著重號的地方都缺乏必要的鮮明性和確定性,而且有時還缺乏準確性。”{14}
文中馬克思寫到“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15}。這不正是馬克思一生的寫照嗎。
馬克思與宗教有著復雜的關系,具有二重性。馬克思雖然接受過基督教洗禮,但他一開始就不是虔誠的有神論。馬克思的宗教作文的成績相當于中等水平,在班里居第五位。教員居佩爾于1835年8月17日在本篇作文上寫了如下評語:“思想豐富,敘述精采有力,值得贊許,不過文內所涉及的一致的實質并不明確,一致的原因也只是從一個方面談到,而它的必要性論述得也不夠充分。” 這個作文題目,按照神學的觀點應該贖罪、或按上帝本體論、認識論等常見的論證方式來論證,作為一個中學生只需要按照學校教給的內容作答就可以了。馬克思是不是真的不知道這些內容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都是基督徒非常熟悉的話語,而且馬克思在考試前一年(1834年3月23日)剛剛接受了堅信禮,而接受堅信禮之前通常都要參加教義的培訓班。在這篇作文中馬克思把一個宗教教義問題轉化為理性分析,而貫徹到底的理性必然和宗教產生裂痕,進而導致無神論的結論。馬克思的全家都曾經信仰猶太教,猶太教是起源于東方的宗教,具有終極關懷的因素,這不同于西方功利主義為主的宗教。馬克思吸收了一些猶太教這方面的內容,有一種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情結,并有一種類似宗教中的獻身精神。馬克思的人生理想可能也受到這種宗教思想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馬克思在拉丁語作文中表達的社會理想
馬克思在拉丁語作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民的自由”。這個作文是命題作文,題目是《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不應該算是羅馬國家較幸福的時代》。作文的出題老師廖爾斯支持普魯士的專制主義,他出這個題目的目的也是要大家給出肯定專制政體的答案。馬克思同廖爾斯關系一直不好,但是仍然在作文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然而馬克思借題發揮,通過本意上違背自己思想的一個題目表達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元首政治實際上是一種獨裁統治,是始于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建立羅馬帝國時候的一種統治形式。它雖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的國家機構,如元老院、公民大會和高級長官等,但實際上國家大權由元首(元老院之首席)操縱。馬克思看到“盡管各種自由,甚至自由的任何表面現象全都消失了,盡管根據‘羅馬首席公民’的命令改變了機構和法律,而往昔為護民官、監察官和執政官所擁有的一切權力都轉入了一人之手”{16}。也就是說奧古斯都用專制代替了民主,取消了任何自由。但馬克思還是用自由的標準判斷幸福,“因為,如果百姓都柔順親密,講究文明風尚,而國家的疆土日益擴大了,——那么統治者倒會比自由的共和政體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17}。可以看出,馬克思還是用是否能夠保障人民的自由來判斷奧古斯都時代是否是一個好的時代。有人評價馬克思在這篇作文中掌握的歷史知識不夠確切,如塔西陀對奧古斯都的評價高是在非常謹慎的情況下使用的。其實因為馬克思是借題發揮,借一個論述專制的政體的作文來表達自己自由個性和自由社會的理想,因此和歷史評價不一致,也因此有些地方略顯牽強。
五、問題的意義
馬克思的思想原點問題有助于我們看清馬克思的思想與西方思想的銜接點,進而全面地把握馬克思哲學創新的完整過程。具體來說關系到研究馬克思的思想應該從哪些文本開始的問題。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回答就有不同的選擇。蘇聯學者認為從《神圣家族》開始,之前的文本基本上看作不成熟的文本而不予研究。主流的觀點是從萊茵報時期的兩個轉變開始。部分西方學者主張從《博士論文》開始。這些觀點都不能完整地說明馬克思超越西方哲學的獨特思想過程。這也是學界對特里爾時期的這些文本研究不足的一個深層原因。所以,本文認為應當追溯馬克思的思想原點到特里爾時期的這些文本。研究馬克思思想原點還關系到一個基本的判斷:馬克思哲學是否從源頭上就是專制主義。從本文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從思想原點上是受到自由主義影響,首先是崇尚自由的。馬克思的家庭和老師都受到專制主義的壓制,馬克思在思想原點上就是具有反對專制的思想基因的。因此研究馬克思思想原點問題也有助于我們澄清這個問題。
注釋:
①⑦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回憶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及112、39頁。
②③⑩ 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記》第1卷,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55、56、56頁。
④ 宴會的演說發表在《萊茵-莫塞爾日報》第22和23號,以及《科倫日報》第23號。轉引自科爾紐著《馬克思恩格斯傳記》第1卷,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56-57頁。
⑤《科布倫茨市檔案》,Abt.442,第3707號,轉引自科爾紐著《馬克思恩格斯傳記》第1卷,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56頁。
⑥ 歌德:《法國的戰役》。《歌德詩集》1962年柏林版,第15卷,第177頁。轉引自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馬克思傳》,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⑧《德國知識界日用百科辭典》,1827年萊比錫版,《特里爾》詞條。轉引自曼弗雷德·克利姆著《馬克思文獻傳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頁。
⑨ 曼弗雷德·克利姆:《馬克思文獻傳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頁。
{11} 《國家秘密檔案》,rep.77, lit505, No.5, Vol.II, Fol216. 關于施涅曼參見《地方學校教職員檔案》(Akten des Provinzialschollegiums),1834年7月2日施涅曼致國民教育與宗教信仰大臣。轉引自科爾紐著《馬克思恩格斯傳記》第1卷,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57頁。
{12} 參見陳仁霞文《德國中學考試特點及其改革》,載《教育情報參考》2007年第7期。
{13}{14}{15}{16}{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13、7、824、826頁。
作者簡介:劉乃勇,男,1978年生,山東濟南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北京,100871。
(責任編輯 陳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