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資本論》哲學研究60年

2010-01-01 00:00:00
江漢論壇 2010年2期

摘要:大體說來,我國學術界60年來對《資本論》的哲學研究不斷深入,呈現出曲折發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即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資本論》哲學研究的重心在于辯證法;第二階段即改革開放30年間,《資本論》哲學研究的重心轉向歷史觀;第三階段是近些年來《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呈現出新趨勢,即關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蘊涵的社會發展理論。

關鍵詞:《資本論》;《資本論》的辯證法;歷史觀;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2-0035-06

縱觀國內《資本論》哲學研究60年來的思想軌跡,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成果、思想軌跡以及未來發展的思想走向。大體說來,60年來《資本論》哲學研究呈現曲折發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資本論》哲學研究的重心在于辯證法,代表作是吳傳啟1963年發表的《〈資本論〉的辯證法問題》,總體上有待超越蘇聯哲學的路子;第二階段,改革開放30年間,《資本論》哲學研究的重心轉向歷史觀,代表作是孫承叔、王東1988年發表的《對〈資本論〉歷史觀的沉思》等,這一階段的研究已經試圖超越蘇聯哲學、西方哲學的模式,走出自主創新之路;第三階段,近些年來對《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研究呈現出新的趨勢,即關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蘊涵的社會發展理論,對科學發展觀作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回答,指引現代社會發展。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將在今后的《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為最突出的理論主題。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對《資本論》哲學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在研究深度上,對《資本論》哲學研究由最初的基礎性介紹、解說,發展到深入挖掘其內涵、進行具體研究;在研究角度上,《資本論》起初被定位為純粹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開始探索其哲學意蘊;在研究內容上,由于篇幅巨大,人們起初把視野僅僅鎖定在第一卷,研究對象有較大的局限性,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資本論》其他各卷、三大手稿與讀書筆記、尤其是晚年筆記的研究也成為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

1938年由王亞南、郭大力合譯的《資本論》完整中文版的出版,拉開了我國《資本論》哲學研究的序幕,然而,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劇目”才正式“上演”。建國之始,《資本論》研究的很多基礎性工作尚屬空白,急需填補。在這一階段,對《資本論》的研究以基礎性、通俗性介紹居多,如《資本論》的創作史、研究目的以及結構,研究成果以報刊論文為主。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資本論》研究的開拓者王亞南的一系列著作,他在解放后用十幾年時間大力倡導《資本論》的普及工作,1963年與袁鎮岳合作出版了《〈資本論〉講座》,內容簡潔鮮明,意在介紹《資本論》重要的基本理論,講解其中的經濟學概念、范疇。1973年出版的《〈資本論〉研究》則是王亞南另一本重要的《資本論》普及著作,它全面而詳細地闡明了《資本論》的結構,論證《資本論》在理論與實踐各方面的深刻影響,意在揭示《資本論》的精神實質。當然,作為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老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來解讀《資本論》,但在具體內容上,部分地涉及到了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為中國《資本論》研究史貢獻了一座無可比擬的豐碑,為《資本論》哲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還有一些學者對《資本論》研究作出了貢獻,但大多數關注的是《資本論》創作史和政治經濟學,重視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學說、以商品為起點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等等。還有一些學者進行了一些文獻學工作,如吳杰的《〈資本論〉的幾種中譯本》、孟氧的《〈資本論〉歷史典據注釋(初稿)》等,涉及《資本論》的版本、《資本論》中的注釋、索引、重要名詞等文獻內容細節。

因此,若論從哲學角度來研究《資本論》的人,可以稱得上屈指可數。中國最初意義上的《資本論》哲學研究,是在蘇聯的帶動下逐漸展開的。列寧在1914-1915年寫成、1929年才得以發表的《哲學筆記》中,對馬克思《資本論》的邏輯,作了獨辟蹊徑的精湛研究,可惜未能寫出相應的專著。而在此之后,在蘇聯趨于僵化的計劃經濟模式影響下,同時期的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觀念亦是不可避免地僵化、保守,《資本論》哲學研究因此在蘇聯沉寂約20年之久,幾乎沒有出過任何這方面的研究性專著,專題論文也寥若晨星,十分稀少。

打破這種局面的是1955年出版的羅森塔爾的專著《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辯證法問題》,它是蘇聯的第一本《資本論》哲學專著,1956年由中國三聯書店翻譯出版。1960年,年僅36歲的蘇聯哲學家伊利延科夫發表了《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進一步提出了從哲學高度、辯證邏輯角度專門深入研究“《資本論》邏輯”的重大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尤其是在列寧《哲學筆記》與羅森塔爾等人著作的雙重影響下,中國出現了專門研究《資本論》哲學的學術成果,主要表現為建國初期60年代前后發表了這方面的十幾篇論文,其中包括一系列辯證法問題學習筆記,1963年還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吳傳啟的學術專著——《〈資本論〉的辯證法問題》,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專門研究《資本論》哲學的專著,也是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哲學界在這方面的唯一專著。吳著在以下4個方面,展示了自己的一些獨立探索、獨特思想:

一是不再簡單地用斯大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及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來剪裁《資本論》辯證法的豐富、獨特內容,更加注重《資本論》邏輯的哲學梳理;二是該書頭3章,首先注重分析《資本論》邏輯的商品起點,以及其中蘊涵的哲學底蘊,尤其是矛盾論的思想內涵、矛盾分析的方法;三是該書第一章共分4個層面,具體分析了《資本論》中蘊涵的4個層面的辯證法:商品價值形態發展的辯證法─貨幣轉化為資本的辯證法─資本主義發生的辯證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辯證法;四是該書最后的4章,即第10-13章,專門從哲學高度探討了《資本論》邏輯問題,主要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邏輯表述方法、分析與綜合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問題等等。

但無論題目、架構還是內容,吳傳啟的這本著作無疑受到羅森塔爾幾乎同名著作的深刻影響,沒有從根本上超越其理論框架。該書的歷史局限與理論局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資本邏輯與辯證法邏輯之間建立起簡單直接的聯系,機械套用辯證法原理對《資本論》進行解說,認為《資本論》分析經濟范疇、規律體系的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邏輯順序和歷史順序是完全一致的;二是研究視野有限,研究對象仍僅限于《資本論》第1卷,對于《資本論》第二、三及第四卷剩余價值學說史,乃至《資本論》三大手稿、相關筆記、書信,還遠遠未能深入涉獵。

該書出版后在我國理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學界對《資本論》方法論的認識,直到1985年胡培兆、孫連成才在《〈資本論〉研究之研究》一書中對它給予了認真的評價和批判,指出應該注意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之間的差異,按照社會形態的內部結構來安排經濟范疇。

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資本論》哲學研究也相應地有所進展,對《資本論》歷史觀的研究開創了全新局面,大大推進了《資本論》研究的水平與深度。

在以往的觀念中,學界普遍認同蘇聯哲學教科書的說法,即歷史唯物主義是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察和分析社會的結果,因此,對《資本論》歷史觀的研究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開始注意到《資本論》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深化和豐富。在這一時期,涌現出大量關于《資本論》歷史觀的研究成果。

最早對《資本論》歷史觀進行研究的,是1981年出版的景天魁的《打開社會奧秘的鑰匙——歷史唯物主義邏輯結構初探》。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體系存在于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主要經過《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到《資本論》的發展過程之中,這是我們把握歷史唯物主義邏輯體系的根基。他進一步從《資本論》出發去把握唯物史觀的整個體系。陳先達則在《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歷史觀研究》中明確指出,馬克思在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同時深化和豐富了唯物史觀,《資本論》用嚴密的邏輯體系再現了作為活的有機體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馮景源、顧海良、豐子義的《新視野:〈資本論〉哲學新探》把主體唯物主義作為《資本論》唯物史觀的深層結構,概括了《資本論》哲學的藝術整體,歸納其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值得關注的是,該書還結合現實角度對《資本論》中的勞動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和人學理論進行了探索。

經過五年合作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孫承叔與北京大學王東于1988年合作發表了學術專著《對〈資本論〉歷史觀的沉思(現代歷史哲學構想)》(以下簡稱《沉思》),該書在以下7個方面,試圖作出新的探討。

一是對《資本論》哲學研究重心的新探討,蘇聯哲學界對《資本論》哲學研究的重心曾長期放在《資本論》邏輯與辯證法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包括改革開放初期也傾向于此,《沉思》一書則在理論空間上有重大轉換,立足改革開放的鮮活實踐,把研究重心轉向《資本論》中蘊涵的唯物史觀、歷史哲學;二是對《資本論》哲學研究對象有重大拓展,要求綜合研究《資本論》理論部分3卷,還包括作為第4卷的《剩余價值學說史》和《資本論》的三個手稿,尤其是哲學意義特別突出的《資本論》第一大手稿;三是提出了《資本論》哲學研究的全新主旨,即做出富于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的重大哲學創新;四是對馬克思哲學尤其是唯物史觀的思想制高點作出全新判斷,認為馬克思哲學的思想高峰尤其是唯物史觀發達機體,蘊涵在《資本論》及其三大手稿的總和之中;五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總體結構作出了全新闡釋,《沉思》認為不能把馬克思歷史觀的內容簡單化地歸結為社會發展規律,它是立足于物質世界自然發展的基礎之上的三大世界歷史過程的有機統一,綜合了勞動實踐活動的自我創造過程、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自然歷史過程和現實個人的發展過程;六是對馬克思歷史觀的起點范疇作了新的探索: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研究起點是活生生的現實個人,唯物史觀的起點范疇是勞動實踐活動,勞動二重性思想則是把握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一把鑰匙;七是指出《資本論》哲學底蘊的現實意義,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探尋新的哲學基礎,改革開放的主要宗旨不僅是解放物質生產力,更主要、更根本的是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自由個性以及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空間。

對《資本論》歷史觀進行研究的著作和論文還有很多,如劉炯忠的《論〈資本論〉對唯物史觀的證明》,高新軍的《揭開歷史發展之謎——〈資本論〉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研究》,金志廣的《〈資本論〉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若干問題研究》,豐子義的論文《試論〈資本論〉對唯物史觀的科學證明》,孫承叔的論文《〈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哲學地位》,馮景源的論文《再談唯物史觀“藝術整體”的重要意義》等等。

以《資本論》歷史觀研究為主導,《資本論》邏輯與辯證法研究、《資本論》中的異化理論、《資本論》手稿和續篇等等方面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化,初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首先,對《資本論》邏輯的歸納。這一階段的研究與之前相比,更加注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經濟學與哲學密切結合的關系,從《資本論》整體來審視其內在邏輯,而不是局限于其中的某一卷或某一部分。

章士嶸在《〈資本論〉的邏輯》中,首先點明了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邏輯方法的批判,明確揭示出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唯心主義辯證法之間的差異,既而指出作為《資本論》前提的邏輯構思和科學抽象方法,由此出發梳理了《資本論》中思維形式的辯證法、邏輯體系的辯證結構、范疇的安排邏輯等,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經濟規律進行分析,以此對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指引。劉炯忠的《〈資本論〉方法論研究》強調了《資本論》本身的方法論的哲學意義和重要價值,著重研究了《資本論》中關于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起點和終點等辯證邏輯方法。這兩本著作的共同點在于克服了對《資本論》邏輯大而化之的分析方式,避免了用理論邏輯硬扣資本主義發展邏輯的問題,對《資本論》邏輯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但與文本解讀結合得不夠緊密,對《資本論》中的特有邏輯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對《資本論》邏輯研究作出較大貢獻的還有劉景泉的《馬克思〈資本論〉與黑格爾〈邏輯學〉》,它對《資本論》與《邏輯學》所體現出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歷史觀進行了比較,深入研究了《資本論》與《邏輯學》的內在關系,指出《資本論》在辯證法發展史中的地位,并全面地歸納出辯證邏輯的實質、規律、思維形式和邏輯方法。劉永佶的《〈資本論〉的邏輯》則指出,不能把《資本論》的邏輯只看作是論述體系或結構,而應當視之為研究方法和論述體系兩個方面構成的統一體。在對這一統一體進行綜合考察的過程中,他揭示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內在運動及發展過程。他在之后的著作《〈資本論〉邏輯論綱》中進一步深化了上述思想,并提出了許多新的判斷與見解。

值得關注的是唐正東所著的《斯密到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他把《資本論》邏輯的研究放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整體形成過程中,同時又突出它獨特的意義。他認為,在《資本論》創作之前,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方法只是處于嘗試階段,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方法得到了具體而成熟的演繹。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分析的關鍵在于以商品為起點,層層遞進地展示出資本邏輯的產生及發展,由此實現由交換關系向生產關系的理論層面的過渡,介入歷史性生產關系線索,并由此清晰地展現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內在矛盾的完整圖景。雖然該書對于《資本論》邏輯分析的部分篇幅不長,但文意簡練而深刻,不失把握《資本論》邏輯的獨有視角。

李建平的《〈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按照《資本論》第一卷的篇章結構的順序來闡述其中所應用的辯證法,即馬克思對商品、價值形式、商品拜物教、貨幣轉化為資本等經濟對象進行研究時所采用的辯證法,并且分析了馬克思的辯證法與歐洲哲學史上的辯證法思想、特別是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歷史聯系與本質區別,明確指出馬克思對它們的改造、應用和發展。

其次,對《資本論》中異化理論的研究。異化理論在馬克思的思想系統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為正是以提出異化理論為起點,馬克思正式轉入了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對《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的一個突出進步,就是對《資本論》中異化思想的關注與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異化理論常常被當作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專利,《資本論》中豐富的異化思想容易被忽略,在馮景源的《馬克思異化理論研究》中,對《資本論》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理論進行了比較考察。

該書指出,在《手稿》的寫作時期,由于馬克思還沒有建立起成熟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因此對異化勞動的分析不可避免地帶有思辨和人文主義的痕跡,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的經濟事實出發,借助于自己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把資本主義經濟異化的各種規定性逐個地揭示出來,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產生及其在生產、流通直到分配等各個方面的異化逐一作了分析,同時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論密切聯系,真正實現了他對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解??梢哉f,在《資本論》中關于異化勞動的論述,完整而全面地表現出了政治經濟學、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者的統一。

研究《資本論》中異化理論的論文成果頗豐、內容廣泛,不但涉及《資本論》本身蘊涵的異化思想,如異化范疇的使用、異化勞動與對象化勞動等,而且也有不少比較研究方面的成就,如盧卡奇“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的比較,《資本論》與《巴黎手稿》中的異化思想的比較,《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中的異化思想的比較等。在這些成果中,新近并較為突出的成果是王東、林鋒的論文《〈資本論〉異化觀新探》,文章鮮明地指出《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異化思想直接繼承了馬克思早期異化觀的基本思想,前者對后者是繼承、創新的關系,并填補了一些重大空白,賦予異化范疇以新的規定。該文結合文本分析,有力地駁斥了以往兩種傳統觀點,即異化理論是青年馬克思的不成熟觀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巔峰。

再次,對《資本論》手稿和續篇的探討。隨著研究的深入,對《資本論》研究的范圍也有了大幅度拓展,不再僅限于《資本論》三卷本甚至第一卷,而是把其相關的手稿、續篇乃至筆記納入了研究領域。尤為突出的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成立《資本論》研究會以來,國內學者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研究《資本論》及其手稿,發表、出版了一批優秀論著,大大地推進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

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專門研究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學術著作,是汪水波的《馬克思黃金時代的理論結晶——〈資本論〉最初手稿的研究》。他對該手稿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采用專題研討的方式進行闡述,內容涵蓋了手稿中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國內外學界的熱點、難點問題,如經濟危機理論、異化理論、“五篇”“六冊”結構等等。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集中研究《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學者還有幾位。趙洪主編的《〈資本論〉第一稿研究》指出,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第一次解決了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問題,這是其首要意義之所在。該手稿還進一步揭示出產生勞動二重性的根源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第一次科學地解釋了勞動何以形成價值的問題。由此,該書對貨幣理論的第一次系統闡述作了深入而細致的梳理,對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以及資本邏輯、利潤理論作了系統分析,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內容顯得一目了然。

顧海良在學術專著《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中,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進行了側重于文本的綜合研究,他不僅僅把它當作馬克思經濟思想史的文獻,而且也把它當作馬克思遺留的關于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的重要的理論文獻。他對該手稿的總體方法論進行了研究,指出它在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他還對《貨幣章》和《資本章》的文本內容進行了重點解讀,并對《手稿》中解釋的人自身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發展、人類歷史發展軌跡進行分析。

張一兵在《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中,也用一定篇幅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進行了研究。他分析了《倫敦筆記》與《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關系,對其進行了哲學邏輯定位,指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雙向建構的關系。他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定的重要理論觀點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即關于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而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形成的新見解是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在狹義的政治經濟學即對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研究過程中,針對經濟社會形態生成與發展的特殊規律的理論。

李善明主編的《〈資本論〉第二稿研究》指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制定《資本論》理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得到了重大發展,不僅對以前已經制定出來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生發,而且第一次闡述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理。該著作繼而對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生產價格理論、利潤理論、地租理論、再生產學說、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了梳理和闡述,清晰地展示出馬克思構成《資本論》整體的眾多思想的產生及發展過程。

對于《資本論》續篇的探索,湯在新可謂是最專業的學者。在1993年出版的《馬克思經濟學手稿》中,湯在新詳細論證了“六冊計劃”與《資本論》的關系,指出《資本論》并不能替代“六冊計劃”,在通過《資本論》把握馬克思經濟學一般原理的同時,也應該結合“六冊計劃”對具體的現實的經濟運動進行研究。他主編的《〈資本論〉續篇探索──關于馬克思計劃寫作的六冊經濟學著作》,對馬克思的“六冊計劃”進行了深入探索,廓清馬克思設想的六冊書的基本輪廓和內容,歸納并分析馬克思有意研究的理論要點,并指出其現實意義。該書的重要價值在于,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簡略提到或沒有闡述過的、新發現出來的觀點和提法進行整理,這在《資本論》研究史上可謂前所未有,為拓寬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書中探討的關于競爭、信用、國家經濟職能、國際經濟關系等方面的理論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然而,要想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至少還需要30年的努力,是為改革開放的“第二個30年”。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來說,“第二個30年”的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歷史背景下,尤其是金融風暴的沖擊下,如何分析中國的發展境遇,選擇中國的發展觀念,建立中國的發展模式,可謂至關重要、命運攸關。

事實上,在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社會歷史發展理論含量最大。在《資本論》創作中,馬克思不僅通過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來闡明現代社會的起源、發展及其運動規律,還對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與現代西方社會并存的東方社會進行了認真研究,形成了具體、系統的社會發展理論。因此,《資本論》中的發展理論正是現代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生長點,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不但是《資本論》哲學研究的必然走向,而且是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實現發展模式創新的必要任務。

孫承叔于2009年出版的專著《真正的馬克思——〈資本論〉三大手稿的當代意義》為《資本論》哲學研究的推進作出了積極貢獻。該書對《資本論》三大手稿的哲學底蘊和內涵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深入闡釋,同時,該書對最前沿的時代課題作出回答,呈現出《資本論》哲學研究的新趨勢,即研究重心、主題從歷史觀轉向發展觀。它主要從三個層面逐層深入地揭示了《資本論》發展觀的哲學內涵:第一,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是社會有機體,應當把社會看作一個活的機體,看作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不斷延續的循環上升過程,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本質要求,應當從四者的總體統一中,揭示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第二,對社會結構進行考察時,要避免對其作單向性、簡單化理解,而是要從現實的人出發,注重社會結構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將上層建筑與生活世界建立廣泛的聯系,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理論基礎;第三,從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來看,要認識到歷史過程的統一性,從哲學角度正視市場經濟的歷史地位,正視商品、貨幣、交換和資本對于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本新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論》哲學研究的新走向,更加注重從歷史觀到發展觀的哲學探索。

在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組編的《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一書中,王東發表了題為《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源、哲學基礎與四大難題》的文章,密切結合文本,指出了科學發展觀在《資本論》中的思想源頭。他認為,在《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創作過程中,馬克思形成了社會發展觀的基本思想,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第一手稿中統攝全局的人的發展的三大歷史形態理論,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在第三卷手稿中則可以找到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火花,馬克思針對“以資源高消耗,求生活高消費”的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提出了資源節約型新型發展模式,以解決“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問題。王東、林鋒的論文《〈資本論〉第一手稿的五大哲學創新》更是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社會發展理論進行了系統歸納,指出馬克思在該手稿中對具體社會形態進行了歷史哲學分析,如對人類歷史原生形態的新探索,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首次系統、全面分析,對未來社會經濟特征的第一次實質性探討。作者進一步鮮明地提出,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克服了對人類歷史運動的粗線條把握,以大量經驗事實為依據,系統地闡明自然、社會、勞動、人有機統一的總體性歷史發展觀。

北京大學的豐子義、聶錦芳教授也加強了對《資本論》中發展觀的研究。

王峰明所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當代社會發展》是這方面重要的新鮮成果之一。他對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石的勞動價值論進行了文本分析,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解,并針對其中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了探討,如勞動價值論是否對一切歷史形式的商品經濟具有普遍適用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價值創造問題等等。從這些研究出發,他還對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了關注,如資本話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科學發展觀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效率觀問題。

陳寶在《資本·現代性·人》中提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全部思想的根本命題,馬克思雖然在《資本論》中對資本采取了批判態度,但又通過“三種社會形態”學說肯定了資本促進人的發展的實踐功能。為了充分發揮資本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同時又避免物化和異化,我們應當在“發展資本”和“限制資本”中保持張力。

關注《資本論》中的發展觀,可謂《資本論》哲學研究的重要進展,然而,該研究只是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有更多的專家、學者給予關注,付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簡介:王東,男,1948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100871;李喆,女,1981年生,河南洛陽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北京,100871。

(責任編輯 陳金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看片国产|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图区|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免费激情网址|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福利大秀91|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啪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人人干|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 免费看美女毛片| 福利视频一区|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av网站|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亚洲人在线|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国产91线观看|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男人天堂| 欧美色伊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午夜丁香婷婷| 久久精品电影| 欧美成人一级| 色爽网免费视频| 男人天堂伊人网| 色爽网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aaa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另类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91青青视频|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色九九视频|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永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