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虛假訴訟案件有明顯蔓延之勢。民事或行政制裁方式無法有效預防和控制虛假訴訟,對嚴重的虛假訴訟行為進行刑事法律規制具有現實必要性。但是,司法實踐中,由于立法規定、司法意見、刑法理論、實踐障礙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法院對虛假訴訟行為的定性及法律責任的承擔卻大相徑庭,在罪與非罪、此罪彼罪的認定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在現行刑法框架內,可以將虛假訴訟行為區分為侵財性與非侵財性虛假訴訟兩種類型分別予以定罪量刑。當然,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虛假訴訟行為,應當及時修訂刑法,在“妨害司法罪”中單獨規定“虛假訴訟罪”,對虛假訴訟行為予以規制。
關鍵詞:虛假訴訟;刑事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2-0115-07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成為了文明進步程度的新標志。但是與這一進步伴隨而來的不和諧音是,公民借助訴訟這一合法的外在形式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動機也在得到“強化”,濫用訴權、編造虛假法律事實、虛構民事法律關系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現象也隨之俱增,人們稱之為虛假訴訟。近年來,虛假訴訟案件有明顯蔓延之勢,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廣東、四川等地都出現了虛假訴訟案件。①例如浙江省截至2008年5月共發生了107件虛假訴訟案件②,北京市朝陽區法院2007年虛假訴訟占全部再審案件的50%③。鑒于虛假訴訟行為日益嚴重的事實與趨勢,運用刑法規制這種違法行為特別是其中嚴重的虛假訴訟行為已成為現實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國刑法中缺乏對此問題的明確規定,對于情節嚴重的虛假訴訟行為應否以及如何進行規制,理論界的觀點以及司法實踐中的做法,分歧很大。
案例一:
被告人王基清在幫助他人訴訟時,以需要寫授權委托書為名誘騙被害人在空白紙上簽名。之后,王基清利用上述空白紙偽造了被害人向其借款的借條,并以借條為證據將被害人告上法庭,要求歸還“借款”。訴訟中,王基清與被害人達成調解協議,取得人民幣7900元。后王基清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上海市金山區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王基清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得他人簽名后偽造借條向法院起訴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第266條,構成詐騙罪,因及時退贓,有悔改表現,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并處罰金4000元。④
案例二:
被告人張峰為逃避400萬元的債務,偽造了9張共計380余萬元的借條,讓朋友李某、孫某等9人告自己。法院判決后,張峰實現了自己的預期計劃:“償付”9人債務后,個人財產遠不足以償還此前的400萬元債務,所以只能按一定比例進行償還。后檢察機關在審查民事申訴案件時查明真相,2007年11月,張峰以妨害作證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6個月,李某、孫某等9人以幫助偽造證據罪被追究刑事責任。⑤
*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綜合研究:政策取向、理論拓展、立法分析與司法運行”(07CGFX005Z)的成果之一。
案例三:
2007年11月,被告人陳昕為歸還債務,以其任總經理的天恒科技(浙江)有限公司需注冊成立杭州浩哲實業有限公司為名,向他人借款2000萬元作為驗資資金。被告人陳昕為實現將該注冊資金部分據為己有的企圖,與債權人鮑云(另案處理)合謀。12月5日,鮑云在實際債權只有100萬元的情況下,向桐鄉市法院提起標的為250萬元的借款糾紛訴訟。次日,陳、鮑二人達成263萬元的調解協議。隨后,鮑云向桐鄉市法院申請執行。執行中,陳昕主動以浩哲公司為天恒公司擔保。為此,桐鄉市法院從浩哲公司賬戶內扣走263萬元,發還給鮑云。后案發,杭州市中院以合同詐騙罪判處被告人陳昕有期徒刑15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⑥
案例四:
甲為朋友從A公司購買一輛桑塔納轎車,因未付款,便以自己的名義打了一張欠條,后車被甲的朋友賣掉,車款用于吸毒。A公司派出代理人乙、丙、丁三人前去向甲索款,當得知甲無任何財產償還,又了解到甲數年前曾經承包過B公司,手中尚有一些蓋有B公司印章的空白信箋時,三位代理人便說服甲用空白信箋偽造了B公司向A公司的“還款計劃”,并以此為證據向法院起訴B公司。法院依照“還款計劃”判決B公司向A公司支付車款,并多次凍結B公司的賬戶。后檢察機關對乙、丙、丁三人向開封市南關區法院提起公訴,法院判決三人無罪。⑦
上述四則案例,案情較為相似,當事人為謀取不法利益,偽造證據,向法院提起虛假的訴訟,通過法院裁決達其非法目的。但是,不同法院對虛假訴訟行為的定性及法律責任的承擔卻大相徑庭,在罪與非罪、此罪彼罪的認定上存在極大的分歧,有的采用非刑罰的責任形式予以規制,而在采用刑罰規制的具體做法中,有的認定為詐騙罪,有的是合同詐騙罪,有的是妨害作證罪。裁判的不統一,極易引起人們對司法公正的懷疑,也不利于司法權威的樹立。因此,本文嘗試對虛假訴訟的刑事法律規制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二、虛假訴訟的概念界定
關于虛假訴訟的概念,目前尚無明確的界定,學界觀點也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有的認為,虛假訴訟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利用虛假的證據,提起民事訴訟,破壞法院的正常審判活動,促使法院作出錯誤的判決或裁定,而使自己或者他人達到獲得財產或財產性利益目的的行為。⑧有的認為,虛假訴訟是指民事訴訟的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合謀編制虛假事實和證據向法院提起訴訟,利用法院的審判權、執行權,非法侵占或損害國家、集體、公民的財產或權益的訴訟行為。有的認為,虛假訴訟是指民事訴訟的各方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捏造案件事實方式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利用虛假仲裁裁決、公證文書申請執行,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或執行,以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⑨上述觀點對虛假訴訟內涵的揭示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尚不夠準確。筆者認為,要科學界定虛假訴訟,有必要全面、準確把握其多方面的內涵。具體來說,虛假訴訟的概念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從行為存在的場合來看,虛假訴訟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甚至刑事訴訟中都可能存在,從概念周延角度考慮,虛假訴訟不應僅僅局限于民事訴訟過程中。但是,從實然角度出發,虛假訴訟最常見、且大量產生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通常人們將虛假訴訟限定于民事訴訟領域。
其次,從行為本質來看,虛假訴訟屬于違法行為的范疇。虛假訴訟的原、被告之間不存在真實的民事法律關系,所依據的事實部分或全部是虛構的。
再次,從行為目的來看,虛假訴訟的提起并非為了救濟被侵害的權益。恰恰相反,其目的在于利用訴訟手段,獲取非法利益,既包括財產性利益,也包括非財產性利益。
第四,從行為人主觀心態來看,行為人在實施虛假訴訟行為時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使法院作出錯誤的裁決,但為了追求非法利益仍希望并不遺余力地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主觀上具有直接故意。
第五,從行為主體來看,虛假訴訟行為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組織;有時是雙方當事人合謀損害案外第三人,有時是一方當事人惡意提起訴訟損害對方當事人。
第六,從行為客體來看,虛假訴訟侵害的是雙重甚至多重客體,在侵害被害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對正常的民事訴訟程序造成了侵害。
最后,從行為手段來看,虛假訴訟主要是采取虛構訴訟主體、捏造案件事實、偽造證據等手段。
綜上,筆者認為,虛假訴訟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構訴訟主體、捏造案件事實、偽造證據等方式提起民事訴訟,誘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三、當前虛假訴訟刑事法律規制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筆者下面主要從立法規定、司法意見、刑法理論、實踐障礙等幾個方面進行原因分析。
(一)刑法中“妨害司法罪”對虛假訴訟的相關規定捉襟見肘
我國現行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單列一節規定“妨害司法罪”,共計13條,其中與虛假訴訟相關的主要是第305條“偽證罪”、第306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妨害證據罪”、第307條第一款“妨害作證罪”、第307條第二款“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因為第305條“偽證罪”、第306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妨害證據罪”適用范圍局限于刑事訴訟中,對于民事訴訟中的虛假訴訟行為無法適用,因此,以妨害司法對虛假訴訟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就只能適用第307條第一款“妨害作證罪”、第307條第二款“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但是,適用刑法第307條又存在一定的障礙,該條第二款只規定了當事人以外的人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構成犯罪,對那些自己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卻未提及。而虛假訴訟中,更多的恰恰是當事人自己偽造證據提起民事訴訟,妄圖通過法院的裁判達到其非法目的??梢?,在虛假訴訟刑事法律規制的問題上,我國現有刑法規定過于表面、簡單地看待和處理問題,未能反映和體現出虛假訴訟行為的目的多元性、行為復雜性的現實特點,不能滿足司法實踐中的客觀需要,可以說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二)相關司法意見對虛假訴訟進行刑事法律規制的束縛
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指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做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280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307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睆纳鲜鏊痉ń忉屩胁浑y看出,對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意見是排除對詐騙罪的適用。結合前述立法分析,筆者認為,與我國刑法中相關規定體現的觀念一樣,以上意見同樣未能很好地把握此類虛假訴訟行為的本質特征,也不利于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此外,根據該答復,對其他虛假訴訟行為,例如為謀取非財產性利益,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的虛假訴訟行為,就更不能適用詐騙罪,而只能根據虛假訴訟行為的手段如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等,以行為人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或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綜上可見,上述答復在學理上未能正確把握具體行為的本質特征,也未能圓滿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在實踐中這種做法大大弱化了對虛假訴訟的刑事處罰力度,似乎大可質疑。
(三)學界對虛假訴訟刑事法律規制的觀點很不統一
1. 詐騙罪說
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張明楷、馬克昌教授等人,例如張明楷教授認為:“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為手段,提供虛假的陳述、提出虛假的證據,使法院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決,從而獲得財產的行為,成立詐騙罪”⑩。
2. 敲詐勒索罪說
該學說認為,虛假訴訟行為就是借助法院裁決的強制力來迫使被害人交付財物或者使行為人獲得其他非法利益,完全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特點。{11}
3. 不構成詐騙罪但成立妨害作證罪等其他犯罪說
該觀點來自2002年10月24日最高檢《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認為虛假訴訟雖然不構成詐騙罪,但行為人如偽造證據的,可能構成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或妨害作證罪。{12}
4. 無罪說
該學說認為,虛假訴訟行為不構成犯罪,在客體、客觀方面、主觀方面均不同于詐騙罪,現行刑法也沒有相應條款對其予以規定,根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只能按無罪處理。{13}
顯然,在我國法官沒有解釋法律的權限而主要依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現行制度背景下,法學理論界觀點紛呈,不利于很好地指導司法實踐。
(四)追究虛假訴訟刑事責任的現實障礙
對虛假訴訟涉嫌犯罪進行偵查、起訴,應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負責,而不能由法院自偵自審。但是,如何落實追究虛假訴訟刑事責任的程序設置,當前司法實踐中還存在很多現實問題。
1. 受害人有避難心理
法院發現虛假訴訟行為通常是源于另一方當事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的辯解或舉報,但多數受害人目的只是確保其自身利益不受損,對于是否制裁造假者并不關心,在法院制裁造假者時,受害人可能采取回避等不配合的態度。
2. 審判人員有畏難情緒
對虛假訴訟進行刑事制裁,意味著原訴訟案件要暫時中止審理,案件審理期限將大大延長,而審判人員在面臨結案率與質效評估考核的壓力下,往往會采取民事制裁措施,以求盡早審結案件。
3. 法院與公安機關的移送銜接不暢
法院發現某個案件有虛假訴訟嫌疑,但由于本身職能的限制,缺乏強制措施、偵查手段對這些有虛假訴訟嫌疑的案件進一步予以審查,如移送公安機關偵查,往往又面臨一定的困難,公安機關可能以證據不足不予接受,或者不加重視,最后不了了之。
四、虛假訴訟行為刑法規制的合理性分析
(一)虛假訴訟的刑事可罰性
1. 虛假訴訟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某一行為之所以構成犯罪,是因為它的社會危害性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被刑法納入其中,并以刑罰加以處罰。虛假訴訟無疑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虛假訴訟破壞了司法權威的樹立。司法權作為一種解決矛盾糾紛的公力救濟手段,必須依賴一定的權威來支撐。如果司法失去了權威,其解決糾紛的正當性、有效性都會受到人們的合理懷疑,司法的執行力也就會大受影響。{14}而虛假訴訟行為人恰恰是通過虛構訴訟主體、捏造案件事實、偽造證據等方式提起民事訴訟,極易導致法院作出錯誤裁判,使人們喪失對法院的信賴。
其二,虛假訴訟造成了司法資源嚴重的浪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限的司法資源與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大,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案多人少”矛盾非常突出。虛假訴訟進一步擠占了有限的司法資源,而且,虛假訴訟很大一部分都會經過一審、二審、再審,甚至不斷的申訴,司法資源的浪費也就進一步擴大。
其三,虛假訴訟極大地損害了當事人(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虛假訴訟有的無端地將相對人拖入訴訟,使其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的造成相對人極大的財產損失,如虛假訴訟得逞后使相對人支付不該支付的款項;有的造成相對人因承受敗訴而導致的社會評價降低、精神痛苦等間接后果{15};有的甚至造成相對人生產經營嚴重受損以致破產。
所以,虛假訴訟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達到了應負刑事責任的程度,除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以外,均應當作為犯罪來處理。
2. 虛假訴訟的猖獗使刑事法律規制具有現實必要性
近年來,虛假訴訟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例如,位于東南沿海的浙江省,各個地區都存在虛假訴訟案件,僅玉環縣一地2007—2008年間就發現了42起虛假訴訟案件,東陽市法院近90%的辦案法官表示曾接觸過虛假訴訟案件{16},而且,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破產、資金短缺現象更為普遍,進一步滋生了虛假訴訟。常規的民事制裁措施已經無法制約虛假訴訟的蔓延之勢。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檢察官孫加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刑罰手段的缺位,是虛假訴訟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盡快制定出關于追究虛假訴訟刑事責任的相關規范?!眥17}
(二)國外立法例及其借鑒意義
很多國家對虛假訴訟行為都規定了刑事責任,但具體規定又各有不同,大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1. 德日模式
德國、日本刑法沒有將虛假訴訟規定為獨立犯罪,但法學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虛假訴訟是三角欺詐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法院是被欺騙者,同時也是交付者,而且法院具有使被告將財物交付給原告的權限,因此成立詐騙罪。{18}司法實踐中,判例也是一貫對虛假訴訟構成詐騙罪持肯定態度。
2.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刑法將虛假訴訟行為規定在“妨害司法罪”中。該法第208條規定了“采用欺騙手段接受非應得數額的判決罪”;第209條進一步規定:“在法院欺詐地或不誠實地做出其明知是虛假的主張旨在傷害或惹怒任何人的,處可長至2年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9},該條罪名是“采用欺騙手段或者不誠實地在法庭提出權利要求”。
3. 意大利模式
意大利刑法將虛假訴訟行為規定在“侵犯司法管理罪”中,但與新加坡刑法又有差異。該法第374條規定:“在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中,以欺騙正在進行調查或者司法試驗的法官為目的,有意改變有關地點、物品或人身狀況的,或者鑒定人在進行鑒定時做出上述改變的,如果行為人不被特別的法律條款規定為犯罪,處以6個月至3年有期徒刑”。第375條規定:“如依據第374條規定的情況下,如果行為導致5年以下有期徒刑,處3年到8年有期徒刑,如果行為導致5年以上有期徒刑,處4年到12年有期徒刑,如果行為導致無期徒刑,則處以6年到20年有期徒刑”{20}。該條規定的罪名是“訴訟欺詐”,是“侵犯司法管理罪”的一種。它的處理原則是,單純的訴訟欺騙行為如果不構成其他犯罪,處刑相對較輕;在同時符合其他犯罪構成的情況下,仍定訴訟詐騙罪,但作為結果加重犯處刑明顯加重。
4. 西班牙模式
西班牙刑法將虛假訴訟行為按照侵犯客體的不同,區分為侵犯財產性利益與非財產性利益兩種,并分別規定在“侵犯財產罪”與“偽造罪”中。
(1)侵犯財產罪中的虛假訴訟。西班牙刑法第248條第一項規定了一般詐騙罪,表述為“使用欺騙手段,誘使他人做出錯誤決定而獲得利益的,構成詐騙罪”,對于一般詐騙罪,詐騙金額超過5萬比塞塔的,處6個月以上4年以下徒刑。第250條第一項規定,假借訴訟程序進行詐騙的,處1年以上6年以下徒刑。因此,西班牙刑法是將侵財性虛假訴訟作為詐騙罪量刑的加重情節。{21}
(2)偽造罪中的虛假訴訟。對于侵犯客體為非財產性利益的虛假訴訟行為,西班牙刑法在第393條和第396條中分別予以規定,以“偽造公共、官方、商業及電訊文書罪”和“偽造私人文書罪”的罪名定罪和量刑。
上述四種對虛假訴訟行為進行刑法規制的模式當中,德日模式的特點是刑法沒有具體明確規定,但實踐中一般認定為訴訟詐騙罪;其他三種模式都是立法上對此明確進行類型化,且重點規制的是獲得財產性虛假訴訟行為并配置較重的法定刑。筆者認為,上述特點和做法在學理上符合罪刑法定、明確的原則要求,在實踐中有利于司法操作的規范統一,值得借鑒。
五、虛假訴訟行為刑法規制的法制完善
以下分當前刑法體系下的司法對策以及未來立法完善兩個層面予以展開。
(一)權宜之計:現行刑法框架下對虛假訴訟予以刑法規制的對策
在討論對虛假訴訟如何進行刑事法律規制的問題時,必須明確我們針對的是社會危害性較大,具有刑事違法性的虛假訴訟行為。對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應當遵從刑法第13條的規定,不認為是犯罪,可以由行為人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或行政責任。對虛假訴訟如何進行刑事法律規制,西班牙刑法給我們探索虛假訴訟刑法規制提供了參考,虛假訴訟根據侵犯客體的不同,可以區分為侵財性虛假訴訟和非財產性虛假訴訟,在現行刑法框架內,對兩種不同的虛假訴訟可以采取不同的司法對策。
1. 侵財性虛假訴訟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詐騙罪。傳統刑法理論堅持詐騙罪僅限于二者間詐騙,但是,當前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被騙人(處分財產人)與被害人可以分離,三角欺詐也構成詐騙罪{22},并對詐騙罪的行為結構作了以下改造: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產生認識錯誤——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或者第三人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23}。在虛假訴訟中,“法院是被欺騙者,同時也是交付者,而且法院具有使被告將財物交付給原告的權限,因此成立詐騙罪”{24}。筆者也認同上述觀點,侵財性虛假訴訟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特征,而且以詐騙罪處理也是法院較為現實的選擇。
2. 非財產性虛假訴訟以行為人的行為手段定罪處罰
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盡管不完全科學,也招致了很多學者的非議,但是在現行刑法體系下,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現實操作性。該答復指出,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法院也是按照這種精神處理虛假訴訟行為的。
(1)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等罪定罪處罰。虛假訴訟行為人為了達到欺騙法院的目的,一般都是通過偽造證據的方式提起民事訴訟。上述答復只列舉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一種情形。但是司法實踐中,有的行為人是通過偽造、變造身份證,有的甚至是通過偽造、變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等手段進行違法犯罪行為的,對該類虛假訴訟行為,可以以相應的罪名定罪處罰。
(2)以妨害作證罪和幫助偽造證據罪定罪處罰。我國刑法第307條第一款規定了“妨害作證罪”,它是指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指使他人作偽證”,不僅僅是指指使狹義的證人作偽證,而是包括指使他人制作一切虛假證據的行為。{25}司法實踐中,虛假訴訟行為人通過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的情形并不多,絕大多數是通過相互串通,指使他人制作虛假證據而提起虛假訴訟,例如很多馳名商標認定虛假訴訟案件就是如此。當前,很多法院都是以妨害作證罪和幫助偽造證據罪對虛假訴訟行為人定罪處罰,盡管不是很妥帖,但卻是現行刑法框架內最為合理的方式。
3. 未達到詐騙罪起刑點的侵財性虛假訴訟以行為人的行為手段定罪處罰
構成詐騙罪,行為人不但要實施詐騙公私財物的行為,而且詐騙的公私財物還須達到數額較大的標準。侵財性虛假訴訟如果非法獲財數額沒有達到詐騙罪定罪數額,一般可以適用刑法第13條的規定,但是,如果行為人的手段較為惡劣,造成的后果較為嚴重,例如,案件經過一審、二審甚至再審才查清事實,揭穿虛假訴訟行為人的“騙局”,此時,虛假訴訟行為嚴重地侵害了司法管理秩序,極大地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如果以無罪處理,極不公平,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可以按照行為人的行為手段定罪處罰。
4. 建立完善打擊虛假訴訟的聯動機制
為有效打擊虛假訴訟,必須在司法層面加強公、檢、法機關的協調與聯系,建立聯動機制。法院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發現存在虛假訴訟嫌疑的,應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偵查,案卷材料的交接應該有章可循。公安機關應及時接收,不能無故推諉。立案偵查后,在審的民事案件中止審理。偵查過程中,法院與公安機關應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做好偵查工作。經過偵查,行為構成虛假訴訟應受刑法制裁的,公安機關應及時將結果反饋法院,法院對在審的民事案件裁定駁回起訴,對行為人的虛假訴訟行為,依法提請檢察機關提起公訴,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未來構想:對虛假訴訟進行刑事法律規制的立法建議
對虛假訴訟進行刑事法律規制采取兩分法,實為權宜之計,而并非長久之策。鑒于虛假訴訟行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已經超出了社會的容忍限度,筆者主張以立法的形式單獨規定“虛假訴訟罪”,對虛假訴訟行為予以規制。
1. 單獨設立“虛假訴訟罪”的必要性
首先,單獨設罪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受到限制,有利于人民權益的保障。其次,單獨設罪有利于司法尺度的統一,有利于司法工作人員客觀、公正地認定處罰虛假訴訟。第三,單獨設罪還能在行為人實施此行為可獲得的巨大利益與將受到的處罰間找到一種平衡,能充分發揮刑法的預防目的。
2. 放在“妨害司法罪”中加以定罪和處罰
之所以將虛假訴訟罪放在“妨害司法罪”中加以定罪和處罰,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刑法分則中的很多罪名都是侵犯了雙重客體,這種情況下放在哪一章節中予以規定,就要看所要著重保護的社會關系是什么。相對而言,虛假訴訟行為主要侵害的是司法秩序,因此,將虛假訴訟罪放在妨害司法罪中予以規制更為合理。
其二,虛假訴訟行為中,絕大多數情況下侵害的是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產或者財產性利益,但是又并非所有的虛假訴訟行為都是侵害財產或者財產性利益,有些虛假訴訟行為侵害的是他人的非財產性利益,因此,將虛假訴訟放在“侵犯財產罪”中有失妥當。
其三,如果將虛假訴訟放在“侵犯財產罪”中予以規制,最有可能的就是以詐騙罪或以一種特殊詐騙罪論處。但詐騙罪是結果犯,以行為的結果出現作為犯罪即遂的尺度。如果虛假訴訟行為人非法獲財數額達不到詐騙罪定罪數額標準,就只能按無罪處理。所以,將虛假訴訟行為歸入“侵犯財產罪”中予以規制,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但是,如果將虛假訴訟歸入“妨害司法罪”,就不會出現上述矛盾。因為妨害司法罪是行為犯,行為人只要實施了虛假訴訟行為,情節嚴重的即構成犯罪,從而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犯罪。
3.“虛假訴訟罪”條文的具體設計
第×××條行為人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采取虛構訴訟主體、捏造案件事實、偽造證據等方式提起民事訴訟,破壞人民法院正常審判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六、結語
虛假訴訟行為人利用訴權這一合法形式,實際上是為了達到其非法目的。它侵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浪費了司法資源、損害了司法權威,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虛假訴訟進行刑事法律規制具有現實必要性。當前,立法針對虛假訴訟行為尚無明確條文予以規制,但是,這并不妨礙對其進行刑法規制,司法者應根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對虛假訴訟定罪處罰。不過,立法的完善總是必須的,單獨設罪對于預防和制裁虛假訴訟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期待立法機關及時修訂刑法,專門設立“虛假訴訟罪”,但愿這一刻早日到來。
注釋:
① 袁定波:《修正刑法解決對虛假訴訟制裁問題》,《法制日報》2009年5月9日。
② 魏新璋等:《對虛假訴訟有關問題的調查與思考》,《法律適用》2009年第1期。
③ 王博:《論虛假訴訟與程序法規制》,《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10期。
④ 王永亮等:《情節嚴重的訴訟欺詐行為能否認定為詐騙罪》,《中國審判》2008年第12期。
⑤ 范躍紅等:《浙江打擊“虛假訴訟” 查辦虛假訴訟案60件》,《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⑥ 余建華等:《虛假訴訟為還債機關算盡落法網》,《人民法院報》2009年4月21日。
⑦ 呂霞:《移花接木轉嫁債務》,《中國律師報》1999年1月11日。
⑧ 楊玉秋:《虛假訴訟行為定性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7期。
⑨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在民事審判中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條。
⑩ 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室編《典型疑難案件評析》,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頁。
{11} 王作富:《惡意訴訟侵財更符合敲詐勒索罪特征》,《檢察日報》2003年2月10日。
{12} 于改之:《訴訟詐騙行為的定性及相關問題探究》,《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13} 潘曉甫:《偽造民事證據是否構成犯罪》,《檢察日報》2002年10月10日。
{14} 徐清宇等:《當今我國司法權威的缺失反省及重塑思考》,《法律適用》2009年第4期。
{15} 劉遠等:《訴訟欺詐罪立法構想》,《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2年第2期。
{16}{17} 柴春元:《訴訟打假:刑法手段不能缺位》,《檢察日報》2009年5月17日。
{18}{22} 張明楷:《論三角詐騙》,《法學研究》2004年第2期。
{19} 《新加坡共和國刑法典》,柯良棟等譯,群眾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頁。
{20} 《意大利刑法典》,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頁。
{21} 《西班牙刑法典》,潘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頁。
{23} 張明楷:《詐騙自己所有但由他人合法占有的財物構成詐騙罪》,《人民檢察》2004年第10期。
{24} [日]平野龍一:《刑法概論》,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年版,第217頁。
{25} 張明楷:《論妨害作證罪》,《人民檢察》2007年第8期。
作者簡介:趙赤,男,1967年生,湖南邵陽人,浙江林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浙江臨安,311300;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李燕山,男,1974年生,湖南耒陽人,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法官,浙江杭州,310015。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