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在“慶歷新政”中推行失敗的原因新解及其對當代改革的啟迪

2010-01-01 00:00:00鄭志強
江漢論壇 2010年2期

摘要:以往的研究文獻,對范仲淹的改革十策在“慶歷新政”中推行失敗原因的探討上,泛泛地正面肯定范仲淹提出的改革計劃,并把改革失敗的原因一般歸咎于既得利益集團所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反對,這種觀點已成為對“慶歷”改革失敗原因的主流解讀。本文認為,這種解讀并不深刻。“慶歷新政”很快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四點:(1)改革的觀念只是仁宗皇帝一時的熱血沖動,改革的必要性并沒有在包括仁宗本人在內的整個趙宋王室權勢家族中形成共識。(2)改革的觀念雖然在上層士大夫精英群體中有了思想火花,但在整個士大夫上層和中下層并沒有在改革的目標以及所應遵循的原則、方法和步驟等方面達成思想和認識上的共鳴。(3)這次改革缺乏必要的組織力量準備。(4)缺乏對諸項改革事業從發動到完成的時間預期、先后順序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證措施的規劃與設計。

關鍵詞:范仲淹;慶歷新政;失敗原因;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2-0095-04

以往的研究文獻,對范仲淹的改革方略及在“慶歷新政”失敗原因的探討上,泛泛地正面肯定范仲淹提出的改革計劃,并把改革失敗的原因一般歸咎于既得利益集團所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反對,這種觀點已成為對“慶歷”改革失敗原因的主流解讀。如曾鞏在《范仲淹傳》中說:“(范仲淹)既欲改制,故忌者眾,而僥幸者不便,因出宣撫,遂罷政事焉。”①范成大在《范仲淹傳略》中亦云:“(仲淹)退而條列時所宜先者十數事上之,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與騰口,而嫉之者亦幸外有言,喜為之佐佑。會邊奏有警,即請行,乃以為河東、陜西宣撫使。”②脫脫在《宋史·范仲淹傳》中說:“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覆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幸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明黨之論浸聞上矣。會邊陲有警,因與樞密副使富弼請行邊。”③在當今學者所著范仲淹研究論著中,亦多持此種觀點。如方健在《范仲淹評傳》中強調:“范仲淹的可貴,并不停留在坐而論道。經過長期思考,他規劃了改革藍圖后,就起而救弊,付之實施,一下就把自己推向政治風浪的浪尖漩渦中去。守舊勢力的強大,最高統治者的始從終棄,祖宗家法的掣肘限制,使他陷入功敗垂成、激流勇退的兩難境地。”④為避免重復性研究,本文想另換一種視角,用當代政治改革的學理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一次新的嘗試性解讀,以避免“慶歷新政”研究的平面化和單一化,以增加分析研究的多面性和立體性,使這一次改革的失敗對后人有更豐富的啟迪意義。

一、《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核心內容分析

在“慶歷新政”推行過程中,范仲淹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無疑是指導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因為它確實指導了“慶歷新政”,所以將這一“文件”與“慶歷新政”的成敗密切聯系在一起,是適宜的。

范仲淹在王權制封建社會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堪稱廉潔官員的典范,關于這一點,在幾百年來的歷史研究中已成定論,無庸置疑。我們在此撇開他個人的廉政事跡不談,專門分析總結他擔任參知政事后,發起“慶歷新政”的核心內容及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我們認為,關于“慶歷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失利原因,可以參考的最權威的歷史記錄,莫過于富弼和歐陽修的手筆。因為他們都是“慶歷新政”的參與者。

富弼在《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銘》中是這樣寫的:

明年春,召公為樞密副使,凡五讓不從,乃拜之。輿議謂公有經綸之才,不宜局于兵府,是秋改參知政事。上倚公右于諸臣,公亦務盡所蘊以圖報。然天下久安則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公將劘以歲月而人不知為,

悠久之道也。上方銳于求治,間數命公條當世急務來。公始未奉詔,每辭以事大不可忽致。于是露薰降手詔者再,遣內臣就政事堂督取,開龍圖閣給紙札,令立疏者各一,日面詰者不可數。退曰:“吾君求治如此之切,

其暇歲月待耶?”即以十策上之,蓋取士、課吏、減任子、更衛兵、擇守宰、謹敕令、厚農桑之類者。又先時別上法度之說甚多,皆所以抑邪佞、振紀綱、扶道經世,一一可行。上覽奏褒納,益信公忠耿,不為身謀恤也,遽下二府促行。論者漸齟齬不合,作謗害事。公知之如不聞,持之益堅。

明年秋,邊奏疑若有警者,公慮帥臣恃和而懈,因懇表按邊,即命為河東、陜西宣撫使。⑤歐陽修在《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并序》中是這樣寫的:

慶歷三年春,召為樞密副使,五讓不許,乃就道。既至數月,以為參知政事,每進見必以太平責之。公嘆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賜手詔,趣使條天下事,又開天章閣,召見賜坐,授以紙筆,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條列時所宜先者十數事上之。其詔天下興學、取士先德行不專文辭、革磨勘例遷以別能否、減任子之數而除濫官、用農桑、考課、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與騰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為之佐佑。

會邊奏有警,公即請行,乃以公為河東、陜西宣撫使。至則上書愿復守邊,即拜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其知政事,才一歲而罷。有司悉奏罷公前所施行而復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賴上察其忠,不聽。⑥從上述一致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范仲淹的被快速提拔以及被迫上的新政“十策”,是在仁宗皇帝多次催促下倉促出臺,又在仁宗皇帝的十分嘉許下“遽下二府促行”的。就范仲淹的本意看,他并不認為適宜采取急躁的辦法來推行快速的跨越式改革。因為在他看來,“天下久安則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而要真正取得改革的成功,范仲淹認為“事大不可以忽致”,應該采取“劘以歲月而人不之為,悠久之道也”。也就是說,要反復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以較長的時間段,采取循序漸進之法,在大多數人根本利益不受明顯傷害、社會不受明顯震蕩這樣一種令人不知不覺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積極改良的改革“新政”。他認為只有這種方式的“新政”, 走的才是“悠久之道也”。

然而,遺憾的是,此時的宋仁宗雖然十分賞識范仲淹的改革藍圖,但也許由于個人意氣太重,也許是改革的心情過于急切,“上方銳于求治”,所以把一個本來很好的宏觀改革規劃,用一種十分不宜的簡單操作程序和實施方式給搞砸了。身為皇帝,也許仁宗已痛切地認識到種種社會弊端在嚴重威脅著帝國的生存。于是他似乎是顯得坐不住了,“露薰降手詔者再,遣內臣就政事堂督取”。在得到了范仲淹迫于無奈提出的“十策”的改革規劃后,即“遽下二府督行”。也就是說,這個宏大的規劃只是在范仲淹一人手中出爐,然后很快經過皇帝一人批準,并未經其他必要的相關方面如中書門下諸中央機構的討論、醞釀以達成朝廷乃至地方上、中層官吏集團思想認識的統一,亦未采取必要的組織、干部、宣傳等系統性準備,就倉促付諸實施了。假如用當代政治科學理論如控制論、系統論以及多米諾骨牌效應等綜合學理眼光來衡量,似乎這種改革的失敗是必然的。

現在需要先回過頭來審視,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的“十事”也就是改革的十大方略(以下簡稱“十策”),為什么會得到仁宗如此極端性的贊同以及如此急促的方式推行?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十策”果真能夠落實,那就完全符合了北宋王朝的根本利益。以今天的眼光看,“十策”雖然包括了國政的許多方面,但核心內容其實是兩個舊而又新、新而又舊的老大難問題,這就是澄清“吏治”的問題,是通過“精兵簡政”和達到減輕宋王朝經濟重負、提高行政效率的問題;換句話說,是一個通過廉政而達到精兵簡政,從而卸下皇朝身上背負的沉重經濟政治包袱,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問題。

我們說“十策”的核心內容是廉政,也許有人會不同意,但事實就是如此。《周禮》明確指出,所謂“廉”,并不僅是指行政官吏個人的不貪不占、潔靜精微的問題,它還包含有更廣泛的內容。如《周禮·天官冢宰》:“小宰(注:相當于北宋的參知政事)之職:……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⑦也就是說,考察全國官吏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內容:品行善與不善、行政能力強與不強、對上下左右和各種行政事務敬與不敬、工作作風正派不正派、是否遵守法律政令、依法辦事有沒有失誤及辨別是非是清楚還是糊涂。而上述六大方面的考察均在中心詞前先加一個“廉”字,即在于強調六項內容均以是否廉潔為必要基礎。而所謂“廉”者,“清也”,“自檢也”,“不貪也”,“潔不濫濁也”(孔穎達語),是“有分辨,不茍取也”(朱熹語)。當然,“廉”還包括有“儉”、“省”、“察”的意思。所以說,綜合后代學者對《周禮》中“小宰”即“參執政事”政治職責之一的六條考核官吏的解讀看,范仲淹為仁宗皇帝所上的“十策”,原本并不是什么創新,這些內容在《周禮》中對副宰相的職責中早已規定的十分清楚的。范仲淹此時提出的“十策”,原本是忠于職守,于經典有據、于現實有指,是對“正本清源首在吏治”觀念的重申而已。以今天的眼光看,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所提的“十策”,說他忠于職守、抓住了皇上要推行“新政”的根本環節沒錯;若要說他是在急躁的皇帝面前搪塞他,亦未嘗不可;但唯獨不能說他找出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切實可行的創新型的改革路子。下面試作深入分析。

先說忠于職守這一方面。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范仲淹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問題的分析確實一針見血,切中時弊:(1)“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無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無所稱者至老不遷。故人人自勵,以求績效。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不限內外,不問勞逸,賢不肖并進。”結果是“弊而不去則小人得志,壞而不葺則王者失賢。不肖混淆,請托僥幸,遷移不已,中外茍且,百事廢墮,生民久苦,群盜漸起。勞陛下旰昃之憂者,豈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⑧(2)自真宗皇帝始,“恩義漸廣,大兩省至知雜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節,各奏一子充京官,省卿、監奏一子充試銜;其正郎、帶職員外郎并諸路提點刑獄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齋郎。……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于庶僚,大示區別。復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今百姓貧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輕,政事不舉,傣祿既廣,刻剝不暇。審官院常患充塞,無缺可補”。⑨(3)今“國家乃專以辭賦取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取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乎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⑩(4)“今之刺史、縣令,即古之諸侯。一方舒慘,百姓休戚,實系其人。……今乃不問賢愚,不較能否,累以資考,升為方面。懦弱者不能檢吏,得以蠹民;強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國之本,由此凋殘。朝廷雖至憂勤,天下何以蘇息?”{11}(5)“養賢之方,必先厚祿。厚祿然后可以責廉隅,安職業也。……當物價至賤之時,俸祿不輟,士大夫之家,無不自足”,“在天下物貴之后,而俸祿不加,士人家鮮有不窮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喪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復于守選、待缺之日,衣食不足,貸債以茍朝夕。到官之后,必來見逼,至有冒法受贓賒舉度日,或不恥販賣,與民爭利。既為負罪之人,不守名節。吏有奸贓而不敢發,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貧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訴……刑罰不正……無可奈何,由乎制祿之方有所未至”。{12}(6)“養民之政,必先務農。……今國家不務農桑,粟帛常貴。江浙諸路歲氽米六百萬石,其所氽之價與輦運之費,每歲共用錢三百余萬貫文。又貧弱之民,困于賦斂,歲伐桑棗,鬻而為薪。勸課之方,有名無實。故粟帛常貴,府庫日虛,此而不謀,將何以濟?”{13}(7)“我祖宗以來,罷諸侯權,聚兵京師,衣糧賞賜豐足,經八十年矣。雖已困生靈,虛靡庫存而難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師也。今西北強梗,邊備未足,京師衛兵多遠戍,或有倉卒,輦轂無備,此大可憂也。遠戍者防邊陲之患,或緩急抽還,則外御不嚴,戎狄進奔,便可直趨關輔。新招者聚市井之輩,而輕囂易動,或財力一屈,請給不充,則必散為群盜。今生民已困,無可誅求,或連年兇饑,將何以濟?贍軍之策,可不預圖?若因循過時,臣恐急難之際,宗社可憂。”{14}(8)“今河南府主客戶七萬五千九百余戶,仍置一十九縣。主戶五萬七百,客戶二萬五千二百。鞏縣七百戶,偃師一千一百戶;其余諸縣三等而堪役者,不過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數。新舊循環,非鰥寡孤獨,不能無役。西洛之民,最為窮困。”{15}(9)“今大赦每降,天下歡呼。一兩月間,錢谷司存督責如舊,桎梏老幼,籍沒家產。至于寬賦斂,減徭役,存恤孤貧,振舉滯淹之事,未嘗施行,使天子愛民之意盡成空言,有負圣心,損傷和氣。”{16}(10)“蓋先王重其法令,使無敢動搖,將以行天下之政也。今睹國家每降宣敕條貫,煩而無信,輕而弗稟,上失其威,下受其弊。蓋由朝廷采百官起請,率爾頒行,既昧經常,即時更改,此煩而無信之驗矣;又海行條貫,雖是故違,皆從失坐,全乖律意,致壞大法,此輕而弗稟之甚矣。”{17}

范仲淹對當時北宋國政這十個方面的嚴重弊端,分析得不可謂不確當,亦不可謂不深入。幾百年后我們再來考量,不能不說他的這種分析是仁宗朝圣賢大臣為皇帝發出的盛世危言。仁宗皇帝覽后深受震動,并再次要他提出改革方案時,他又上了《再進前所陳十事》的奏議。這個奏議不太長,可照錄如下:

臣前兩次所上共十事,曾奉圣旨更進一本,今寫錄進納。一曰明黜陟。為重定文武百官磨勘,將以約濫進,責實效,使天下政事無不舉也。二曰抑僥幸。為重定文武百官奏蔭及不得陳乞館閣職事,將以革濫賞、省冗官也。三曰精貢舉。為天下舉人先取履行,次取藝業,將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材也。四曰擇官長。為舉轉運使、提點刑獄并州縣長吏,將以正綱紀、去疾苦、救生民也。五曰均公田。為天下官吏不廉則曲法,曲法則

害民,請更賜均給公田,既使豐足,然后可以責士大夫之廉節,庶天下政平、百姓受賜也。六曰厚農桑。為責諸道溝河并修江南野田及諸路陂塘,仍行勸課之法,將以救水旱、豐稼穡、強國力也。七曰修武備。為四方無

事,京師少備,因循過日,天下可憂,請密定規制,相時而行,以衛宗社,以寧邦國也。八曰減徭役。為天下徭役至繁,請依漢光武故事,并合縣邑,以省徭役,庶寬民力也。九曰覃恩信。為赦書內宣布恩澤未嘗施行,

并請放先朝欠負,以感天下之心也。十曰重命令。為制書忽而行違者,請重其法,以行天子之命也。臣之所陳,蓋欲周悉,故言辭之間有涉細碎,而于國體甚大。乞圣慈再加詳覽,一一行之,則天下之幸,非臣之幸也。{18}

反復研討范仲淹留下的這些奏議,可知他提出的十項改革,都是針對時弊的切實建議。此等建議,實可代表當時一般有抱負熱心于救弊的賢良政治家的普遍見解。據歷史記載,在范仲淹之前,已有人提出了改革建議。如宋太宗朝的王濟、宋真宗朝的王禹偁就早已上過類似改革建議;與范仲淹同道的韓琦在進士及第以后,請求“停內降”,“抑撓幸”,請求“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在鎮守西北的時候,又條陳請行七事:“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才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東,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邑”;又如在范仲淹前后富弼亦上書,言當世之務十余條,亦以進賢退不肖,止僥幸,去宿弊,漸易監司之不才者為言。都與范仲淹所舉十事,大同而小異,這大概是當時上層有識之士討論時政的一致見解。這些一致的見解,終于被宋仁宗所接受,而在慶歷三年付諸實施;除第七項兵制有些認為不便而沒有實行外,余皆著令以詔書頒下。這便是所謂的“慶歷新政”。然而,這次“新政”執行了不到一年,就無疾而終。

二、“慶歷新政”失敗的主要原因新探

根據一般研究者的看法,認為當時所遭遇的最大阻力,就是既得利益的特權集團的反對。范仲淹十事疏里面影響特權階級最大的,便是第一項考績法的改革和第二項恩蔭法的廢棄。這兩個辦法,已推行了近八十年。循著這兩條路徑而起家的大臣群體,已經厚結勢力,成為閥閱,分布于中央與地方。他們已對這兩條路徑形成了“路徑依賴”。所以這兩條路徑的革除和廢棄,他們是一定要竭力設法阻撓的。大概恩蔭法和年資考績法之下所造成的閥閱,北宋皇室已經對之感到不堪重負,范仲淹十事改革之說得以全被接受,把這幾方面的弊端痛快淋漓地指陳出來恐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后來既得利益的特權階級來反對他,傾陷他,也還是利用了宋王室已懷戒心的“朋黨”之說。上述這些觀點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但對于這次“新政”很快半途而廢的全部主要原因,分析得并不全面和深刻。本文認為,“慶歷新政”很快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一個而是四個:(1)改革的觀念只是仁宗皇帝一時的熱血沖動,改革的必要性并沒有在包括仁宗本人在內的整個趙宋王室權勢家族中形成共識。(2)改革的觀念雖然在上層士大夫精英群體中有了思想火花,但在整個士大夫上層和中下層并沒有在改革的目標以及所應遵循的原則、方法和步驟等方面達成思想和認識上的共鳴。(3)這次改革缺乏必要的組織力量準備。(4)缺乏對諸項改革事業從發動到完成的時間預期、先后順序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證措施的規劃與設計。改革在操作上犯了急性病。現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縱觀古代中國歷次的改革,其成功者有若干例,例如戰國時代的齊桓公與管仲推行的改革、秦孝公與商鞅推行的“農戰”變法等。這些改革能夠在數十年乃至上百年間堅定不移、持續推進,終于取得成果,既需一個乃至數個有遠見卓識的圣君和一大批圣臣,更需要一個思想認識統一一致的王室權勢集團的支持。一個君王,正常在位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一任君王能認準一項改革事業并堅定不移地將這項事業進行到底、勝利完成,就實屬不易;較為廣泛的改革,既使一個帝王不在了,另一個帝王還會沿著改革的路子走。這種局面的形成,是要有前提的,需要通過盡可能透明的方式,使領導集團內部的絕大多數人從內心深處認同改革目標和手段的理所當然性和光明正大性;堅決不能把國家大事當作個人或少數人成就功名的事業來辦,否則必將半途而廢。這是一條規律。而北宋慶歷時期尚沒有這個必要的前提,發動改革的精英人物亦未有這種明確認識。據現有史料看,由仁宗發起的改革既沒有在王族勢力集團內部進行反復討論、醞釀并在思想認識上基本達成一致,更沒有在中書、門下這樣的核心機構領導層中反復醞釀、討論,并基本達成集體共識,甚至象首相呂夷簡、章得象、樞密使賈昌朝與夏竦等一大批要害人物,事實上也被撇在了一邊。這就在改革的操作原則和方法上出現了重大失誤。“慶歷新政”由于沒有中央機構和地方骨干組織機構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僅屬于統治集團的極少數精英人物在構想和操作。“改革派”沒有形成一種強大的集體力量,所以改革方略一旦遇到非議,作為“改革領袖”的仁宗立即偃旗息鼓。范仲淹“十策”中的“重命令”實際上就是針對仁宗性格上的優柔寡斷、人云亦云、朝令夕改而發的,但仁宗在推行“慶歷新政”過程中到底還是舊習不改。當范仲淹等推行改革政策遇到阻力時,用“求去”的方法檢驗仁宗支持改革的決心,但遺憾的是,仁宗沒有經得起這種考驗,很快就批準了范仲淹等人的辭職,輕率地放棄了“新政”。對于宋仁宗在內心深處是否真正支持范仲淹倡議的改革,產生于同時代的歷史著作上是有不同記載的。如《碧云騢》就記載說,仁宗“密試以策,……策進,果無所有。上笑曰:老生常談耳,因喻令求出”。{19} 《東軒筆錄》亦有類似記載。這些記載雖不可盡信,但作為北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統治經驗最為豐富的這樣一個君主,其對范仲淹的改革“十策”前后僅一年時間的態度所發生的180度轉變,事實上也印證了他對范仲淹所提方案并無定見、對“新政”是否必須推行并無定見這一事實。綜觀古今中外,任何社會的重大改革,均需要一個觀念一致、堅定不移的領袖集團才能順利完成。“慶歷新政”缺少這樣一個包括皇帝在內的目標一致、團結合作的領袖集團,其失敗是必然的。可見,對一項關乎國運的重大改革,過分注重一兩個精英人物的規劃設計,是遠遠不夠也是極不適宜的,它需要大批精英人物的合力創造方可期于成功。

第二,綜觀中國古代的多次改革,只有那些將改革的目標制定得準確,遵循的原則正確,方法周密、步驟有輕重緩急,采取了先易后難的漸進之法者,方能取得成功。我們從《管子》一書中,看到齊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主要放在了發展經濟和處理對外關系上。特別在開辟新財源方面,找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可見管仲學派在發展經濟上研究得很透徹,方法步驟很周密而不“疏闊”,所以取得了成功;從《商君書》中,我們看到秦孝公和商鞅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農墾特區政策”以吸引三晉人民到秦國墾荒務農和在軍隊中推行以“上首功”為核心的人人平等的20級軍功拜爵制度,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考查北宋慶歷時期的歷史,“新政”的首要目標應放在“富國強兵”上。從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我們看到,當時的貪官、冗兵確已成了北宋王朝的沉重包袱,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文中講得亦十分清楚:官貪是因為“俸薄”、兵冗是因為重京師而輕邊備,國家無戰守之大略。上述二者又造成了“民貧”。因此,這時的當務之急,應是采取新的政策發展新的生產力、拓展經濟發展的道路,開辟財政收入的新來源,并以豐富的財源為基礎,編練能夠抵御外侮的新式軍隊;廣義的“精兵簡政”和“廉政”建設只應是個輔助性政策。但從“慶歷新政”的實踐看,這一目標和首要任務、次要任務不明確。其次是改革應遵循的首要原則不明確。以當代政治改革的學理視角看,不論什么時期、什么大國,要推行大范圍的改革,都不能回避“既得利益集團”的存在,更不能忽視他們在改革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作用。既得利益集團一般也是社會的強力集團,因此,改革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應是:在不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盡最大限度地積極為未得利益集團謀求更多、更廣、更健康的獲利渠道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規援助。因為改革與革命的性質不同。革命是推翻甚至毀滅既得利益階級或集團,而改革則是統治階級和既得利益集團內部的自我完善,當然也包括這個階級和集團與全社會各主要階級關系的積極調整。因此,改革目標一旦確定,首選的領導力量當然應是既得利益集團主動出來參與并領導改革。因為所謂的“既得利益集團”,實則為當時統治階級的中堅組成部分;“既得利益集團”之所以能夠形成,正是統治階級的核心力量培育的結果,它與統治階級是一以二、二而一的。不能設想在統治階級暴力和政權保護之外有所謂長期穩定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占據統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團為了更好、更穩、更長久地謀取并保證自己的利益,能夠主動出來采取化解社會矛盾、讓更多社會階級和階層有更多、更方便的途徑“搭便車”來為自己取得利益,從而鞏固和擴大統治階級的社會基礎和承認幅度,這當然是上上之局的改革。既使此局面不能出現,那么主持改革的精英人物也要盡可能協調和利用既得利益集團,使其發揮非負面的作用。精英人物由于數量有限,不可能脫離他所屬的統治集團去進行成功的改革。相反,如果改革伊始,即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剝奪一兩個階級或階層特別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來為另一些階級或階層謀利益,那么最終必將扭曲改革或改良的結果。因為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均未發生過自愿傷害自身利益而為另一個階級謀利的現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慶歷新政”在操作上給當時人們造成的錯覺,就是要大規模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這個既得利益集團是由過去皇朝政策法規創造出來的。就此整個集團來講,雖然他們成了皇朝的沉重包袱,但同時他們又仍是皇朝統治的勢力基礎。它們雖腐而尚未朽,仍然是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在皇朝尚未創造出新的勢力基礎之前,破壞這個勢力基礎就等于破壞皇朝本身。另一方面,從這個集團的內部群體看,這些人已在舊制度下形成了既定的利益謀求的“路徑依賴”,如果徹底改造“路徑”,這個集團由于失去依賴路徑而導致的恐慌和反抗力量是可想而知的。無視這個強大的反抗力量而冒然與之撞擊,頭破血流是應能預知的。就當時并無超人智慧和毅力的仁宗皇帝來講,面對這樣一大砣恐慌心理和反抗情緒,知難而退,不足為奇。所以說,在科學精神指導下的重大改革所要遵循的原則之一,首要的是增加利益獲得路徑而不是變更利益路徑。因此,過去通行的看法,“慶歷新政”主要是由于呂夷簡等人的阻撓破壞造成的,這種見解尚顯浮淺。不錯,原來范仲淹與原任宰相呂夷簡有隙。呂夷簡就是當時出入臺閣歷年甚久的閥閱中人。范仲淹以及韓琦等人主張遷都洛陽,認為“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當漸廣儲蓄,營宮室”。這當然是十分具有戰略眼光的重大建議。“靖康之變”也反證了范仲淹的這個遠見。而呂夷簡當時卻認為范仲淹的遷都計劃是迂闊之論。范仲淹因獻四論,而呂夷簡乃怒訴范仲淹引用朋黨,仁宗居然也相信。后來范仲淹出任參政,變法革新,但“新政”一開始,就把主要矛頭對準了既得利益集團,朝里朝外一大批感到特權將受到剝奪的人由恐慌而窮兇極惡,不擇手段地以“朋黨”將危及君主之論來攻陷范仲淹。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拒不表態,連范仲淹本人也感到情勢不佳,自請外調;他的副手富弼也同時外調,這是慶歷四年六月的事。慶歷新政,前后僅十一個月就偃旗息鼓了。用范仲淹自己在《鄧州謝上表》中的總結性話說,是“俄有得君之遇,啟沃無隱……再煩詔音,促登樞右,改參大政,俾竭微才。革姑息之風,則謀身者切齒”,結果是“退辜上恩,進斂群怨,誠難處于要路,復請行于邊郡”。{20}所謂的“改革派”被“既得利益集團”一掃而空。

第三,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任何一個大國要進行重大社會改革,必先培養造就一批骨干力量。興舉新事業而依賴舊組織中的舊官僚作輔助則可,作骨干則不可,違背了這一原則,則改革必不能成就;既便形式上成就了,那實質上也會變味的,清朝末年的改革,使用了袁世凱這樣一批舊官僚作骨干,就證明了這個原則的無誤性。據史料記載,由于宋王朝采取“薄俸”政策與茍且因循的官吏“磨勘”制和“禁軍終身制”等法規,已經使王朝中、下層官吏隊伍中的茍且因循乃至貪贓、枉法行為頗為盛行。在上、中、下層官吏群體中,“彼得原理”、“格雷欣法則”等綜合病癥,即“因忌怠等死”、“劣吏驅逐良吏”等病癥已初步蔚成風氣。宋仁宗在一道詔書中也承認,在中央中樞機構有“臣庶之家,貴近之列,交通請托,巧詐營為,陰致貨賕,密輸珍玩,寅緣結納,侵擾權綱”{21}的嚴重腐敗行為。又如據大體與范仲淹同時代的蘇軾在掌理三司時之所見所聞記載,三司曹吏在考核審計官吏過程中,因未得到賄賂,竟然對一些稍有過失的官吏也定罪或不按皇帝詔書赦免。這些主管財物運輸、出納、保管的官員中,“或管押竹木,風水之所漂;或主持糧斛,歲久之所壞;或布帛惡弱,估剝以為虧官;或糟滓潰爛,紐計以為實欠;或未輸之贓,責于當時主典之吏;或敗折之課,均于保任干系之家”。{22}這其中,有些過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北宋中央對這類案犯也經常頒布赦令,有的人甚至蒙赦六七次,但最終這些受害者卻因沒有賄賂執行官吏而得不到赦免。“問其所以不得釋之狀,則皆曰:‘吾無錢以與三司之曹吏。’以為不信,而考諸舊籍,則有事同而先釋者矣。曰:‘此有錢者也。’嗟夫,天下之人以為言出而莫敢逆者,莫若天子之詔書也。今詔書且已許之,而三司之曹吏獨不許,是猶可忍邪?”{23}可見,當時行賄受賄之風,已成頑癥痼疾。據蘇軾統計,當時應該放免的案犯,“凡四十六條,二百二十五人,錢七萬四百五十九斤,粟米三千三百八十斛。其余炭鐵、器用、材木、冗雜之物甚眾。皆經監司選吏詳定灼然可放者”。{24}這些按皇帝詔令可放的受冤之民之所以不被釋放,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賄賂未送到。不管什么事情,賄賂一到,就可如愿以償,“凡賄賂先至者,朝請而夕得;徒手而來者,終年而不獲”。甚至犯了大辟之死罪,也可用錢賄賂買免。“今也大辟之誅,輸一石之金而免。貴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勝數。是雖使朝殺一人而輸一石之金,暮殺一人而輸一石之金,金不可盡,身不可困。況以其官而除其罪,則一石之金,又不皆輸焉,是恣其殺人也。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贖之又輕,是啟奸也。夫罪固有疑,今有或誣以殺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誠殺人,而官不能折以實者。”{25}賄賂公行,官吏貪殘,吏治敗壞,成為當時眾所周知的秘密。中下、層吏治腐敗,許多中央決策得不到真正落實。靠這樣一個舊官吏隊伍,中央的一般政令尚不能堅決執行,更何況“新政”改革多是針對他們的不法牟利而來,他們能甘心“堅決執行”么?所以,在強力“懲貪”的同時,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干部隊伍不斷更新”的改良規劃,否則將一事無成。但是,范仲淹推行的“慶歷新政”卻簡單地依靠這樣一個舊官吏群體來推行,其必然失敗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既使是有了嚴密的改革方案,在推行過程中也將會變成另外一種結果。這種結果被后來取得短期成功而最后變質的“王安石變法”所印證。從宏觀上看,改革是革命的溫和形態,而革命是改革的極端形態。如果能夠使大的社會改革取得成功而不產生大的社會震蕩乃至社會破壞,那將是圣人的莫大能耐和功德。范仲淹深諳此理,所以富弼追述范仲淹說“公將劘以歲月而人不知為,悠久之道也”。他的本意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但仁宗卻并沒有認同范仲淹的這一思想,他在沒有進行必要的官吏隊伍更新的設計準備和思想訓練準備的條件下,就簡單地把整個改革計劃不分輕重緩急一股腦推到了舊有的組織和官吏那里去了。能夠指望抱著舊的信仰和是非觀、價值觀的官吏為新的信仰、價值觀和政治目標奮斗么?當然不能。后來的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似乎注意到了發展經濟和強化軍隊的戰斗力是改革首要目標這一點,因此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仍因為急于求成,不愿下功夫造就信仰堅定明確、品德和能力堅實的官吏隊伍,致使蔡京、章惇這樣的一大批極端個人主義者和投機偽裝分子成了改革家的繼承人,最終毀了改革大業,歷史教訓是十分沉重的。

第四,對于大國來講,任何一項大的社會改革都將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對于改革的突破點、發展趨勢、輕重緩急、連鎖反應乃至成功的方方面面的必要條件和時間預期,均應有一系列嚴肅認真的審慎考量。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要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量力次第推行。要分清輕重緩急,要用一個成功啟發、引領另一個成功,使多個局部的成功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乃至“鏈式反應”,最終使整個改革成功實施。尤其要在選準改革的“突破口”上下功夫。選“突破口”應遵循的原則,就是要讓大批未得利益群體通過更有效的渠道較快獲得利益,因此,這個“突破口”也就是“利益獲取點”,就必須切合這一巨大群體的實際,能夠迅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而全力參與到改革中來。“慶歷新政”失敗的一個教訓,就是改革的“突破口”選錯了。按當時形勢講,如果把“突破口”首先放在鼓勵和發展經濟、編練新式軍隊這兩點上,那么情況就可能大不相同。但宋仁宗和范仲淹在這兩點上重視不夠,并沒有開出切實可行的新方子,確實有些“疏闊”。比如說發展經濟,范仲淹所上改革“十策”中,“抑撓幸”一條中包含有“生財之道”,但這個生財之道沒有走出傳統的“節流”的閾限,也就是說,只重視“節流”,尚未對“開源”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沒有拿出“開源”的新思路。“厚農桑”一條,這固然不錯,然就當時的形勢看,僅僅靠“厚農桑”是遠遠不夠的。當時北宋內有冗官冗兵之重負尚不能急劇切除,外有強鄰窺伺急需強大國防軍,無“農桑”之發展固然不可,但僅靠農桑一途無法使國家迅速富裕起來,徹底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如何采取全新的政策措施使工商業、科技和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起來,應是改革方略的重中之重。但“慶歷新政”沒有把這些作為“突破口”,更沒有找出新路子,甚至沒有達到齊桓公、管仲改革的水平,不能不令人遺憾。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時,就選準了這兩個突破口,當然也就取得了一些成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真正解決反動“既得利益集團”問題的時機,應選在其它重大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新興的經濟力量以及掌握新興經濟力量的更強大的新利益集團形成之后,反動的舊利益集團自然會向陽冰釋。比如“商鞅變法”的成功,首先是從興辦“農墾特區”和推行“軍功拜爵”開始的。“農墾特區”的成功發展保證了軍隊長期作戰的經濟供給,而“軍功拜爵”制又從上到下受到了一致歡迎,從而形成了“無敵不克”的新軍隊和新興的靠“軍功拜爵”形成的更強大的新階級。于是,“農戰”改革的成功,最終導致了由秦統一中國的美好結局。我們知道,在管仲改革過程中,“君子”、“小人”是皆大歡喜的,所以管仲能夠善始善終;相反,由于商鞅本人在執行變法過程中過于急躁、過于激進地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最終也給他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因此,在改革中謹慎行事這一原則不可忽視。輕率地進行一股腦地“全面鋪開”,得到的必然是沉重的代價和不圓滿結局,“慶歷新政”證明了這一點。

三、“慶歷新政”的失敗留給后人的啟示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溫故是為了知新。總結前人得失,并不是為了苛責前人。從“慶歷新政”的失敗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有益的經驗教訓,以供當今改革家作為歷史的鏡鑒。

第一,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大中型社會團體,既然是一項牽涉面很廣的改革,就不能單靠極少數“精英”人物策劃于密室而推行不成熟的計劃。既使是在“國者,陛下之家也”的封建王權專制時代,皇帝和宰相尚且不能獨斷專行,更何況在民主和科學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呢?因此,當今的改革家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必先要去掉個人功名利祿之心,要明確大改革的目標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益,而是為多數人謀利益。為此,必先造成一個信仰和價值觀一致的、由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改革主體的代表組成的領袖集團,必先形成相對理性、科學的可控制、可操作、可持續發展的改革方案;對每個階段的突破口及社會反應,均應有預期研究和集體參與,并做必要的局部實驗。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的獨斷決策;那種憑主要領導者個人一時“拍腦袋”形成“改革方案”的方式可以休矣。群眾參與的幅度越廣,改革的群體力量就越大。

第二,越是牽涉面廣的重大改革越需要深入認識、明確把握和嚴格遵循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思想上切不可期望一蹴而就,行動上切不可操之過急。領袖人物的主觀意志必須與客觀規律相協調;主觀意志違背客觀規律,往往成為失敗的催化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是毛澤東同志的名句;“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這是孔夫子的教誨;“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老子對治國規則的歸納。毛澤東同志表達的是革命家的偉大理想,無可厚非;孔夫子講的是行動的辯證法,更是顛撲不破;老子道出了治理大國不可隨意折騰這一鐵的規則。有偉大的理想才有偉大的行動,而偉大行動的成功則靠科學和嚴謹的操作程序。因此,看似相對立的觀念,如果能理性地、和諧地配套在一起,就能造就偉大的成果。這是千古不移的治國經驗。

第三,任何時代任何重大改革,都不能將“既得利益集團”與“未得利益集團”簡單對立起來。必須遵循在不嚴重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合法利益的前提下,來為新興階級和階層開辟新的、有效的謀利渠道。任何重大改革,都不能把著眼點放在通過剝奪一個階級的合法利益來送給另一個階級,因為這樣必然會造成更多、更大的社會矛盾乃至社會斗爭,最終導致改革過程失控,改革目標也必然落空。在這一方面,日本的“明治維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均為后人樹立了典范。時下有一種論調,說“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這種觀點是極端片面和錯誤的。范仲淹新政“十策”中至少有七八項本質上屬于“權利再分配”而不是“開拓新權利”。這是其失敗的根源之一。改革家應該明白,在任何大改革的過程中,固然不可避免會有利益的再分配現象;但真正合格的改革家和領袖集團,是不能把著力點主要放在將現有蛋糕和雞蛋從一個籃子轉移到另一個籃子里去的;必須把著力點放在生產更多的蛋糕和雞蛋來充實更多的空籃子。只有這樣來改革,才會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阻力,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斗爭和內部消耗,使改革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取得預期成功。

第四,對一個較長過程的改革大業來講,領袖集團一旦形成,必須不斷地培養和造就骨干干部隊伍,使之源源不斷充實于改革大業的組織機構和干部隊伍中去。用有新思想、新信念、新價值觀的新干部隊伍去發動更廣大的群眾來積極參與改革事業,從而使改革逐漸變成各級政府機構、各級公職人員乃至相關群體絕大多數人的自覺思想和自覺行動。如此而行,改革必將無往而不勝。回顧我黨30年改革的成功經驗,完全證明了上述幾點。我黨的改革目標明確,原則正確,步驟科學。改革之初,即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先從最迫切的“吃飯問題”入手,先改革農業生產體制機制,采取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所以迅速得到了億萬農民的熱烈擁護和積極響應。農業改革的快速成功迅即又為工商業的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農工商業改革的成功又為對外開放壯了膽、增了識。于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連鎖反應,“改革”大業持續30年,取得了空前成功。在這30年中,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宏觀指導承前啟后,環環相扣,實踐中互相補充,交相輝映,宏觀理論的正確引導,加上一系列必要的重大政治舉措的相互配套,一步步引領、掌控著改革大業勝利前進;相反,同時代的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首先對準的不是發展生產力、繁榮國內經濟,而是首先向“共產黨的官僚體制”開刀,這樣,“改革”最終演變成一種“自殺式的革命”。前蘇聯改革失敗原因固然很多,但沒有成熟的領袖集團和信仰一致的強有力的骨干干部隊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前蘇聯的“改革”過程中,由于過早地熱衷于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折騰”,致使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改革者”不僅背叛了黨和黨的信仰,而且最終出賣了整個“蘇維埃”國家。這個教訓是發人深省的。

注釋:

①[宋]曾鞏:《范仲淹傳》,[清]范能濬編《范仲淹全集》(下),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8頁。

②[宋]范成大:《范仲淹傳略》,[清]范能濬編《范仲淹全集》(下),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6頁。

③[元]脫脫:《宋史·范仲淹傳》,[清]范能濬編《范仲淹全集》(下),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4頁。

④ 方健:《范仲淹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頁。

⑤[宋]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銘》,[清]范能濬編《范仲淹全集》(下),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47頁。

⑥[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并序》,[清]范能濬編《范仲淹全集》(下),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頁。

⑦ 陳戍國點校《周禮·禮儀·禮記》,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8頁。

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 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李勇先、王榮貴點校《范仲淹全集》(中),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23-528頁。

{19} 《碧云騢》,參見《說郛》(1646本)第4冊,影印涵芬樓本。

{20} 范仲淹:《鄧州謝上表》,李勇先、王榮貴點校《范仲淹全集》(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頁。

{21}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30,中華書局1957年版。

{22}{23}{24}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48《上蔡省主論放欠書》,中華書局1986年版。

{25} [宋]蘇洵:《蘇老泉集》卷3《文法》,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作者簡介:鄭志強,男,1958年生,河南鄧州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河南鄭州,450002。

(責任編輯 張衛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午夜综合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成人蜜桃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婷婷伊人五月| 久久一级电影|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色悠久久久|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精品66| 日本欧美精品|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女人天堂av免费| 亚洲午夜片|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成人在线亚洲|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综合网天天|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亚洲a免费|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av| 91啪在线|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91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在线99视频| 国产99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国产精品第5页| 成人在线天堂| 一级全黄毛片|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