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進行廣泛而有效的社會動員是黨和國家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內在需要和寶貴經驗。建國印年來,黨和政府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黨政部門為領導者和主導力量、以廣大社會民眾為主力軍和依靠力量、以人民軍隊為生力軍和中流砥柱、以權威媒體為中介橋梁和引導力量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動員模式。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自然災害;社會動員;災害動員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4-0076-04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自然災害情況概述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從歷史上來看。光顧中國大地的災害種類繁多,主要有洪水、旱災、饑荒、蟲患、地震、雪災、風暴、泥石流等。
建國60年來,我國共發生8次大洪水,分別為1954年江淮大水,1956年和1963年兩次海河、淮河大水,1975年河南駐馬店洪水,1985年遼河大水,1991年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長江、松花江和嫩江大水;從1950年西藏察隅發生8.5級地震開始,我國共發生7級以上強地震10余次,其中20世紀60、70年代是地震高發期,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就發生9次強震,之后,又有1988年7.6級、7.2級云南瀾滄、耿馬地震,1996年云南麗江7.0級地震以及2008年8.0級汶川大地震;其它自然災害比較突出的,諸如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1991年旱澇災害和2008年南方雪災。
建國60年來,我國每年僅氣象、洪水、海洋、地質、地震、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災害等七大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折算成1990年價格),在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約480億元,60年代平均每年約570億元,70年代平均每年約590億元,80年代平均每年約690億元。1990-2008年19年間,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約3億人次受災,倒塌房屋300多萬間,緊急轉移安置人口900多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億元人民幣。1998年,僅全國洪水災害,各地估報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進入新世紀,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增無減,2008年南方雪災和汶川地震分別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和8451.4億元。
建國60年來,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1954年江淮大水受災范圍遍及整個長江流域3000萬災民,因災死亡3.3萬人;1975年河南駐馬店洪水,1100多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the;1998年三江大水受災人口2.23億,因災死亡3004人。唐山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汶川地震中直接遇難69197人,失蹤18341人,受傷3,74141人。三年自然災害中,春荒嚴重時期有超過2億的全國人口缺糧:2008年南方雪災有接近780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29人,緊急轉移安置民眾166萬人。
綜觀建國印年來的自然災害事件,總的發展特點是:在誘因上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在發生時具有突發性和周期性,表現出一定的頻繁性和極大的破壞性‘總的發展態勢是:災害事件的誘因和種類越來越多,災害事件信息擴散的速度越來越快,,災害事件的社會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因此,必須認真把握特點,總結歷史經驗,才能做到未雨綢繆,有針對性地做好應對未來自然災害的工作。
二、中國共產黨災害動員模式的基本特征
為了達到應對自然災害的目的,災害動員一般通過宣傳、組織、引導、示范、教育和參與等手段方式進行。總結建國6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災害動員情況,其內容主要包括對以下資源和力量的動員:決策組織、軍隊力量、領導人物、民眾精神和信息資源。
1 決策組織是黨進行災害動員的主導力量
在我國,災害動員中的決策組織主要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部門。在應對自然災害的過程中,黨和政府發揮集中各方面力量和資源的統一協調作用,在社會動員系統中處于主體地位。黨和政府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反應快速、應對及時、決策科學、處理得當,既有利于增強決策組織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黨和政府在公共緊急狀態時期的合法性和權威性。
決策的科學性是保障災害動員有效與否的決定性條件。1998年長江大水中,分洪轉移還是阻洪死守是一個關乎抗災勝利與否的重大決策問題。這次洪水的特點是:洪水量少,洪水位高;依據這一實際情況,考慮到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黨中央毅然提出:“嚴防死守,確保長江大堤安全、確保重要城市安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戰略方針,做出了大規模動用人民解放軍投人抗洪搶險、軍民協同作戰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避免了原定分蓄洪區的重大損失,成為此次抗洪救災勝利的關鍵。
自然災害中的決策動員集中表現在抗災組織機構的設立及運作。1954年江淮大水發生后,中央成立了從上到下的層級決策機構,時任政務院副總理鄧子恢被任命為中央防汛總指揮;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受災各省區在已有的防汛機構和部門基礎上迅速成立了防汛指揮部,并制定了周密的防汛方針和搶險計劃。湖北省指揮部召開防汛救災緊急會議,號召全體干部、黨員和群眾緊急動員起來,“為勝利完成當前防汛救災任務而斗爭”。汶川地震后僅一小時;國務院水利部旋即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隨后短短幾小時內。以溫家寶總理為總指揮;李克強副總理和回良玉副總理為副總指揮的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迅即成立,指揮部下設救援組、預報監測組等8個工作小組:總指揮部統一領導人員搜救、衛生防疫、震情監測和災后重建等各項工作,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2 人民軍隊是黨進行災害動員的中流砥柱
建國60年來,幾乎每一次抗擊大型自然災害都少不了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堅強、忠誠的解放軍戰士在歷次災害中發揮的是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黨和國家對人民軍隊的有效動員保證了抗災斗爭的勝利,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在九八抗洪期間,截至8月23日,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長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先后投入抗洪搶險兵力433多萬人次,組織民兵預備役部隊500多萬人。9月28日,江澤民《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說: “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堅決響應黨和人民的召喚,出動三十余萬官兵投入抗洪搶險斗爭。他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從堅守荊江大堤到搶堵九江決口,從會戰武漢三鎮到嚴防洞庭湖區,從保衛大慶油田到決戰哈爾濱,哪里最危險,哪里任務最艱巨,那里就有人民子弟兵。”④
應對自然災害過程中,對軍隊力量的動員具有非同尋常的象征意義。一方面,從側面說明了災情的緊急和嚴重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黨和政府對救災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決心。在抗擊2008年南方雪災中,全軍和武警部隊有180名軍職以上領導干部和2200多名師、團職領導干部指揮和奮戰在第一線;截至2月4日,全軍和武警部隊累計出動官兵56.8萬人次,民兵預備役人員179.3萬人次,機械車輛3.4萬余臺次,飛機50余架次,特種裝備50余臺,清理道路1.7萬余公里,轉移安置受災群眾438萬人。
特大自然災害的應對,尤其需要發揮軍隊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家軍隊應急機制全面啟動;次日零時,經軍委主席胡錦濤審批,軍委總參謀部發出《關于參加抗震救災的命令》,調動3.4萬名官兵參加抗震救災;隨著軍隊動員需求的增加和救援工作任務的加重,派出的軍隊又一再增加;數日之間,先后有來自濟南、成都等軍區的14萬部隊被派遣到前線進行抗震救災,涉及區域之廣、動用力量之多和投入速度之快都創下了我國軍隊抗災的歷史紀錄。
3 主要人物是黨進行災害動員的精神動力
災害動員中。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物的出現對于抗災工作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在突發性的自然災害面前,主要人物不僅僅能起到樹立信心、鼓舞士氣和堅定信念的心理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為高效集中和動員一切資源力量投入到抗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建國60年來,在歷次大型抗災斗爭中,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親赴第一線指揮抗災斗爭。在九八抗洪中,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鉻基先后共三次親臨抗洪前線,輾轉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察看汛情,指揮抗洪搶險戰斗;8月中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赴抗洪搶險第一線。察看險情、慰問軍民、指導搶險,并在武漢發表講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作出總動員,要求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繼續全力支持,奪取長江抗洪搶險決戰的最后勝利;8月下旬,時任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到松花江險段指導抗洪,看望慰問災區群眾,鼓勵軍民奪取抗洪斗爭的最后勝利;時任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總指揮的溫家寶,在抗洪搶險期間先后五次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親臨抗洪第一線,現場指揮和部署抗洪搶險工作。九八抗洪中,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親赴前線、動員號召、鼓舞士氣,向全世界昭示了黨和政府戰勝災難的堅強決心,有效提升了災區人民群眾戰勝洪魔的信心和勇氣,集中和動員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意志、智慧和力量,為取得最終抗洪勝利提供了有力領導。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不到兩小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當日下午,從外地考察歸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得知四川發生強震的消息后,第一時間折返機場奔赴災區。當天溫家寶連夜抵達都江堰災區,主持成立了國家抗震救災臨時指揮部,“早一秒鐘多救一個人”;溫總理現場號召、指揮和動員抗震救災工作,號召:“讓我們共同努力,把抗震救災工作做好。”5月16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乘飛機趕赴四川。慰問災區干部群眾,看望一線的部隊官兵和醫護人員,指導抗震救災工作;胡錦濤特別強調:“抗震救災斗爭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爭分奪秒,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奮力奪取抗震救災斗爭的勝利。”
4 廣大民眾是黨進行災害動員的根本依靠
在自然災害面前,民眾有權要求決策者承擔重大責任,要求執政黨和政府部門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但從常識上講。身處危機中的社會個體也不能將戰勝災害的全部希望寄托到黨和國家身上。民眾如果一味被動地等待黨和政府前來救援、等待國家出面來控制危機,不但自然災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連自身的切實利益都會受到嚴重侵蝕。因此,面對災情的威脅,民眾需要充分認識自身的職責,自覺配合決策者的措施行動,有序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抗擊自然災害。
廣大民眾是黨應對自然災害的根本依靠和力量源泉,在災害動員中發揮主力軍作用。九八抗洪期間,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據統計,一共有近lOOO萬干部群眾參加抗洪搶險,如果再加上為抗洪服務的組織、交通、通訊、醫療人員等,總動員的人數在1億以上。正如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所言:“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系著紅領巾的孩子,從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到各級干部,十二億人民團緒的像一個人。”抗洪期間。各地向災區先后派出13萬人次醫務人員;全國各地民眾積極地捐款救災,截至當年9月7日共收到各界捐款超過18億元。在這場抗災斗爭中,全國上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這成為抗洪斗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定程度上講。一個發育良好、走向成熟的文明社會、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會積極自覺地行動起來,形成“第一輛出租車”的社會心理效應。汶川地震發生后,舉國同胞同悲。“國殤”、“天佑中華”、“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眾志成城”等語言一度占據各大媒體頭條。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此次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吊唁簿;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汶川地震牽動著全國民眾的心,有報道形容,這次“災難將中國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截至2009年4月30日,全國共接收國內外捐款659.96億元,捐贈物資折合人民幣107.16億元;同時,中央組織部在全國組織系統開展了黨員自愿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抗震救災活動,全國廣大共產黨員積極響應,共有4550萬多名黨員繳納抗震救災“特殊黨費”97.3億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將這次抗震救災中的民族精神概括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這一概括真實地展示了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人間大愛和中華民族戰勝災難的壯志雄心,再次印證了中華民族在特大災害面前的偉大精神力量。
5 權威媒體是黨進行災害動員的引導力量
自然災害狀態下,信息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懾于災害發生的突發性、影響的不確定性和后果的破壞性,決策者和廣大民眾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全部信息。因此,災害過程往往與各種謠言相伴。唐山地震發生時,曾有很多災民誤以為是“蘇修”向中國投放了原子彈;1976年是中國農歷的龍年,更有流言聲稱這次地震發生是因為龍年向來是兇年。汶川地震發生僅10分鐘后,謠言就開始露頭,在上海、北京、江浙等地區,流傳得最廣的謠言有兩個:一是浙江省嘉興和上海間發生5.7級地震;二是北京局部地區發生2級輕微地震,當天晚上將有2-6級地震。
不實言論往往止于反應迅速、地位權威的主流媒體。1976年7月28日,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播報的新聞阻止了流言的進一步擴散:我國河北省冀東地區的唐山一豐南一帶,7月28日3時42分發生強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較強震感,據我國地震臺網測定,這次地震為7.5級。幾天后,中國再次公布了經過核定的地震震級:里氏7.8級。針對汶川地震后最初的10分鐘內的大量謠言,新華社在地震發生18分鐘后給了人們明確的消息: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烈地震,謠言頓時消失;針對西安、江西將發生強烈余震的謠言,國家地震局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發布新聞,對此說法予以強有力的駁斥。
舉世公認,中國媒體關于汶川地震后的新聞報道實現了重大突破。此次地震在信息披露方面實現了完全透明和公正開放,在災害動員中媒體輿論對信息資源的宣傳利用也是充足而有效的。主要體現在:首先,媒介反應迅速保證了報道的時效性和信息透明度。5月12日下午,地震發生的消息第一時間通過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介傳播到全國各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媒體記者紛紛涌向災區;當日開始,媒體每天實時播放地震報道、傳播最新救援進展并發布最新傷亡情況。其次,權威的信息發布有利于穩定秩序、調節情緒并澄清謠言。針對一些地區出現的地震謠言,主流媒體通過權威途徑進行了實時澄清,有力保障了全國各地的社會穩定。再次。媒體在聯絡協調、輿論引導、政策宣傳和組織動員等抗災工作中發揮作用;諸如號召動員各地民眾捐款救災,并對救災物資的分配使用進行輿論監督等作用。
總之,建國60年來,在歷次抗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逐漸形成了以黨政部門為領導者和主導力量、以廣大社會民眾為主力軍和依靠力量、以人民軍隊為生力軍和中流砥柱、以權威媒體為中介橋梁和引導力量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災害動員模式。在大型自然災害面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突出表現在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抗災過程中,黨和政府能夠充分集中全國范圍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通過特有的災害動員模式使得整個社會的潛能得到有效釋放、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在短時間內形成應對災害的強大合力。
責任編輯 陳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