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響,朱自清散文中的人倫思考帶有極強的時代特點與個性色彩。在對父子、君臣之倫思考中,他超越傳統倫理規范,認為父子、君臣雙方的責任和權利應是對等的。在對朋友之倫的思考中,他不是從“誠信”、“責善”之類的概念出發思考交友之遒,而是從人的具體生活情景出發,以互惠、價值多元為交友原則重新解讀這些傳統概念,從而增強了他散文的思想含量和時代價值。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人倫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4-0121-05
大詩人海涅曾這樣說:“沒有思想的支柱,就連那最豐富的機智也是長不大的。”朱自清正是這樣認為的。他提出:“思想是文學的實質。”閱讀朱自清散文,我們被他優美的文筆、貼切細膩的感覺所吸引,更被他深刻的見解、鮮活的思想所震撼。朱自清散文中的人倫思考是他重要的表達內容。“人倫,即做人的規矩,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朱自清在許多散文中,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表達了他對人倫規范的思考。有學者將朱自清與同時代的徐志摩、郁達夫等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相比,認為他的散文主要傳達的是以儒家文化精神為主導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溫柔敦厚之美。”但筆者認為他對倫理規范問題的思考。卻有不同于傳統倫理思想的方面:在對父子、君臣之倫思考中,他超越傳統倫理規范,認為父子、君臣雙方的責任和權利應是對等的。在對朋友之倫的思考中。他不是從“誠信”、“責善”之類的概念出發思考交友之道,而是從人的具體生活情景出發。以互惠、價值多元為交友原則重新解讀這些傳統的概念。雷海宗先生說,20世紀初,“西洋文化勢力之普及世界——勢力且將日增;西洋文化命運與人類命運之打成一片。”1919年,身處五四思想風暴的核心地北京大學的朱自清,在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影響下,深刻反思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嚴肅認真地思考了中國傳統的道德正義問題,逐漸形成了帶有極強時代特點及個性色彩的倫理思想。
一、對父子之倫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的父子之倫對為父的倫理規范甚少,而對于為子的倫理卻規范得十分細密,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些傳統的倫理思想家們雖然也認識到倫理問題是關系雙方的問題,必須從關系雙方考慮、提出了“為父的也要行義,要做兒子的表率。”倡導“父不義,則子不子。”但對這個倫理及其如何操作貫徹,卻很少強調。傳統的父子倫理道德雖規定得非常瑣碎。但其含義可以用“敬養父母”四個字高度概括。“養”,指做兒女的要負責父母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這是對“孝”的起碼要求。但在“養”字前面增加了修飾語“敬”字, “養”就不僅是做基礎性的贍養工作。 “敬”字規定了“養”的標準。它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禮”的思想,也即兒女養父母的過程中要受到禮法的限制。所以,又有“侍父母無違于禮。”這是對兒女照顧父母衣食住行時在行為方面提出的規定。一個人如果能終生愛慕父母,惟順于父母,就算是大孝。 “從命不忿,微薄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
朱自清散文中對父子之倫的思考,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父子倫理觀念,他對傳統的封建家長制以及不講原則的聽命于父母意志予以強烈批判,這些批判性表達可見于《笑的歷史》、《兒女》等散文中。在批判的同時,他流露出自己對美好健全父子關系的向往之情。他認為,父子間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在此基礎上,做父親的應盡教育子女的責任,要注重恰當的教育方法。
在《笑的歷史》一文中,朱自清為照顧父母的情面,盡到做兒子的禮節,所以借用婦人口氣訴說了他對封建家長制的反感,表達了他對這種制度的深刻批判性。這篇文章中,封建家長制度的無情無義主要表現于對子女的評價尺度方面。封建的父子倫理規范。不考慮子女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成長需要,只考慮封建文化的習俗規定、以及家長的好惡。如,他的婦人生性好笑,逢事會做出樂觀的選擇,這對她自身對他人來說不算什么缺陷,不過是她的性格特征而已。可在封建專制家長看來。她的“笑”是很沒有教養的:“姑娘要斯文些,笑是沒規矩的。小戶人家的女兒才到處哈哈笑。”‘在封建家長看來,“沒有規矩”就是沒有教養,就是卑賤。這里提到的“規矩”即封建倫理規矩。在這種無情無理嚴酷的“規矩”虐殺下,朱自清心疼地看到,這個單純可愛的女人在短短一年時間里發生的不幸的變——她由自然地笑到“偷著笑”,到會哭、會傷心,到“差不多每夜要哭,仿佛從前天天要笑一樣。”朱自清在敘述自己心愛的女人。從笑的天堂一步步被逼入哭的地獄時,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他激動不已的感情波瀾,發現他對殘酷無情封建的父子之倫的反感和厭惡。“婆婆說的都是好話。我也曉得了。只因在家笑慣了,所以不容易改。以后自然要留意的。……我想笑原來不是一件好東西!——不,不,小孩子的笑是好的,大人的笑是不好的。”這里朱自清借用婦人口吻表達的悔改反省。明顯地帶有諷刺意味,,他諷刺批判的絕不是某個家長、某個別現象。他在引導我們讀者以小見大,他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人倫道德。
無情者往往無理,理與情常相伴相守。朱自清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笑的歷史》中,他舉起“義”的旗幟,批判封建家長制度的無理。 “義者,宜也。”即處理人我關系時,要考慮到人我雙方的利益,雙方的尊嚴。從《笑的歷史》中,我們看到朱自清描寫的父親形象,卻是一個無視兒女獨立尊嚴和地位、獨斷專行的封建家長。 “……公公接著道:不寄錢?——哼!他敢!讓我寫信問他去。”從“哼”、 “敢”表達出的強權口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在女兒面前霸道無理的典型的封建家長形象。他發過威風,等待兒女向他道歉,并馬上寄錢執行他的意志。但是兒女驚魂未定。也想不通他這樣無視兒女經濟獨立的要求有何道理?對他的威嚴沒有馬上做出反應,他便變本加厲直接對兒女叫罵:“不要發昏!”從朱自清對父親的這些語言細節描寫中,我們看到了兒女的無奈和怨恨。作者的怨恨不是指向哪一個具體的封建文化體現者。而是這個不講公平不講道義的人倫思想文化。從他憤怒的表達中,我們看到,封建的人倫道德思想不僅侵犯了做兒女的獨立人格和尊嚴,關鍵在于它破壞了正常的父子親情關系。
朱自清寫于]928年的《兒女》一文,是對父子人倫問題思考的進一步深化。筆者認為,在這篇散文中,他集中強調了為父應承擔的責任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問題。在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朱自清深刻檢討了自己對子女教育的失職。他說: “‘兒童本位’的哲理或倫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著父親,閉了眼抹殺孩子們的權利,知道是不行的。”*他對自己只肯忙于自己的事務,不肯抽出時間關心孩子們的成長,給予嚴厲的自責: “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0)為彌補作為父親對兒女教育的失職,他主動走訪教育家葉圣陶。他見葉圣陶“常常為孩子操心,”向他坦白了自己在兒女教育方面的過失。他說:“我對他們只有慚愧!可是近來我也漸漸覺著自己的責任。”在與好友俞平伯談教子問題時,朱自清主動請教教育的方法。俞平伯認為,教育方法與教育目的分不開。所以選擇方法先要看目的。他認為教育的目樹不是讓兒女像自己,兒女的職業、人生觀等。要由他自己做主, “自己頂可貴。”@俞平伯認為引導兒女做有個性的自己是現代教育的目的,兒女在培養自己個性,塑造自我的道路上,家長決不能用個人意志代替他們的選擇。在這樣的育人目標要求下,家長所能選擇的育人方法。即在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基礎上。給他們“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去“發展自己,便是極賢明的辦法。”@在朋友教育理念的啟迪下,朱自清制定了自己的育兒責任與計劃,他默默地告誡自己: “好好地做一回父親。”
這篇文章看似寫實,寫朱自清和兒女的關系,但并未停留在寫實的層面,它的深層意義在于探討父親應怎樣為子女負責的父子倫常問題。在封閉的舊文化不斷受到新文化沖擊的時代,舊的父子倫理規范的命運必然也要接受新時代的拷問和改變。
二、對朋友之倫的思考
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如何交朋友這一問題方面皆有論述。倫理學家焦國成先生將中國傳統文化朋友之倫概括為三點:“一,與朋友相處要保持忠信。二,朋友之間要相互責善。三,朋友之間要患難相扶。”朱自清批判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朋友間的倫理道德思想,在對一些基本概念如“忠信”、“責善”、“患難與共”的理解和闡釋中。他表現出了獨立思考的個性傾向。傳統文化在“忠信”問題上強調朋友間交往要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忠信與否要看行動。朱自清受西方道德理論思想影響,認為真正的道德規范不是脫離具體語境的抽象的說教,而是放在具體生存情境中的道德自覺。在<論誠意)一文中,他引用凌淑華女士的短篇小說<外國規矩》形象地表達了他對誠信的個人化理解。小說講一位青年留學生陪著一位舊家小姐逛公園,把小姐照顧得無微不至,小姐以為留學生愛上了她,卻不知他表現的只是些“外國規矩”。朱自清說,“這喜劇由于那位舊家小姐不明白新禮教。多估量了那位留學生的誠意。可見誠意確是有分量的。”@出身于哲學專業的朱自清用“份量”這個數詞告訴我們他理解的“誠信”屬于哲學上的度量問題,不是現象與本質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他明確了誠實的定義:“誠實只是態度。”在這之后的《論老實話》一文中他又重申這一觀點: “真話不一定關于事實,主要的是態度,”@他說,我們一般人(傳統文化思想影響頗深的人)把“誠意”、 “虛偽”這類詞用的太死。看守得太嚴格, “照這樣看去,沒有誠意的人就未免太多了。”他就此舉例說:“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么的,他此時撒謊的態度出于必要,出于處世的或社交的必要。這是世故人情的一個項目,有時是可以原諒的。”@他強調說: “態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來。” “態度”和“品性”在朱自清的敘述中是兩個有交叉關系的概念,也即誠實有時涉及道德品性問題,有時沒關系,僅僅表達了一種處世方法。在此文中。他反復地多角地提示我們不要把“誠信”問題簡單化,要學會用發展變化的眼光觀察判斷事實,他說: “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人常沉浮在這兩屆之間。”
關于“責善”——朋友間相互勸誡的問題,他的理解也有些不同于傳統文化的方面。傳統的朋友經常強調,朋友有了過失,就耍誠心誠意勸告,要盡到做朋友的責任義務。朱自清認為對朋友盡心盡責只強調了盡責的一方,沒有考慮到接受的一方是否樂意接受。了解朱自清的人都知道他有許多君子之交:俞平伯、葉圣陶、朱光潛、夏丐尊、梁思成、馮友蘭、林徽菌等皆是他的朋友。這些知識精英與常人的不同。不僅表現為他們擁有廣博的知識,關鍵在于這些廣博的知識培養了他們的自由精神及獨立的判斷,朱自清思考朋友之倫問題時,多少會受個人經驗與社交圈的影響。因此,說他一些文章在探索朋友交往之道,不如說他在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與知識分子交往更貼切。在<沉默》一文中,他認為與有獨立精神之人交往,不能僅想著自己應該如何勸告朋友,一廂情愿地把自己認為具有真理性的話語大方地送給對方,還要考慮朋友的愛好和需要,考慮真理的相對性、條件性問題,否則,就是對朋友的不尊重甚至侵犯。他不能容忍自我中心者強人所難。他深有感觸地告誡我們在交友時,切記“我們之外有別人,……別人也有別人的自己。”@從中可見在交友方面他提倡價值多元的思想,崇尚民主平等的原則。朱自清這一溫柔敦厚的性格深受儒家“忠恕”思想影響。馮友蘭先生解釋說: “忠”即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恕”即寬容他人的原則。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他性格中的這一特點得到丫充分的表現。游秦淮河時,他對歌妓的態度與朋友俞平伯有很大不同,平伯對女人有博愛情懷,他的理據是: “因我有妻子,所以我愛一切的女人。”而朱自清認為歌妓的職業和從事這份職業的人都應當受“道德律”的質疑,不能僅憑感官單純地欣賞她們的歌。俞平伯對朱自清看重的“道德律”是“不大覺著的”。盡管兩人在這一問題上分歧如此之大,但并未影響朱自清對同伴平伯的欣賞,他見平伯表達自己觀點時怡然自若的樣子,不由地贊嘆說: “這里平伯又比我高了。”。他認為朋友間相互包容最為重要,擁有這種豁達的胸懷才能體驗到取長補短的交友樂趣。傳統文化喜歡板起面孔談取長補短,對于好知好學的心靈來說這其實是件快樂的事情。
對傳統文化倡導的朋友要“患難與共”的理論,朱自清也有自己的理解,受歐美獨立人格精神的影響,朱自清從自己人生經驗出發對交友的意義、交友的資格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法國哲學家托克維爾說: “一個人不僅需要來自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也需要與生活事業上的朋友保持密切聯系,互助互愛共度難關。”托克維爾認為自強是交友的前提。作為一介書生,整日在概念世界里摸爬滾打,朱自清清楚知識分子最看重對方的就是知識和思想。一個知識人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很難說能給擁有思想的朋友帶來什么啟迪與幫助。物質方面的幫助只能救急,是短暫的,精神光輝的照耀方能影響深遠。朱自清正是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知識階層朋友聚會實質上就是精神會餐。作為朋友,不可能只索取不給予,不可能只一味享受對方的智慧而不端出自己的佳肴,要想友誼長存必須互惠互利,所以,在談朋友之交問題上,他才側重強調交友的資格、交友的個人條件——“做好自己。”在《論自己》一文中,朱自清認為,做好自己就是做扎實的自己,這才是最好的自愛自憐。因為“自己和別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別人就無所謂自己。”那么對自己好的人對朋友肯定無害,只不過有時表現為直接為自己,間接為朋友,或直接為朋友間接為自己罷了。
三、對君臣之倫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君臣之倫,對君臣行為提出了比較詳盡的規范。為君的要“使臣以禮、尚賢使能、寬待下民、公平無偏、則天無為。”田為臣的要“以道事君,以忠敬事君,以惠養民,以義使民。”朱自清在其《正義》一文中,諷刺嘲笑了以上這些只能停留在口號層面冠冕堂皇的空洞理論,用強有力的反問句一再尋問: “人間的正義究竟在哪里?”從而呼吁民眾覺醒,建立起一種務實的確實為民眾服務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倫理道德。
“五四”前后的知識分子,受西方民主、自由、乎等思想影響,認識到要求君王“公平無偏”的理論依據“則天無為”是經不起論證的。“則天無為”即要求君王像天地一樣無私奉獻于民。這實際上是個大而無當美好的務虛的暢想。朱自清的好友、同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即“天道。”傳統文化認為“宇宙間自有一道貫之,無處不在而又流動不居。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靜觀其道,獲得‘道通為一’的天地境界。”在“天人合一”的哲學話語中, “天道”即“正義”,因此,不管在位的君王有沒有修養至天地境界。培養出寬廣胸懷,都成了“天道正義”的代言人。 “正義”由此失去了客觀性,成為完全主觀化的個人意志,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征物。誰會在沒有任何機制約束的前提下把自己擁有的權力分配給他人?因此,臣子在君主至上的權力面前只能扮演“正義”的奴隸。否則不要命。但舍身不一定取義,舍身不是取義的“充分必要條件”。在沒有權利沒有資格擁有“道義”的臣下那兒,何談“以道事君”盡為臣的責任?
朱自清先生談到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公平正義”時,讓我們看到了他幽默的一面,他說:“在明哲的教訓和見聞的意義中,我們不是得著大批的正義嗎?”oq教訓”在這兒可以理解為權威“正義”理論。 “見聞的意義中”指實際生活中表現出的所謂的正義。朱自清用他嘲諷的口氣揭露了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倡導的君臣人倫規范、人間正義的可笑之處: “嘴里唱著正義的名字,手里卻滿滿地握著罪惡。;@因為說一套做一套,所以我們不妨時常聽到“正義”,聽到“正義”者自詡,望眼欲穿卻看不到“正義”,朱自清表白說: “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s)如果仔細追究,也不能說對封建統治者宣傳的“公平正義”一點兒視覺印象沒有,因為人畢竟是會聯想會想象的高級動物,聽風捕影的通覺能力會使他們見著模糊似“影兒”般的“正義”。可悲的是由渴望正義的人們憑借“正義”理論想象出的可憐得如“影兒”一樣的\"/E義”,也有大小肥瘦之分。和強權統一的君王的,*正義”,因為“受著威權的鼓弄,有時不免要擴大到它應有的輪廓之外,那時它是肥大的。這些仍就只是正義的彎曲的影兒。”肇用這與王權統一的“肥大”的“影兒”為推論的前提,臣子的正義自然就是瘦小的“影兒”,依此類推,官銜越小, “正義”的“影兒”就越可憐。由此可見,做臣子的在君王面前是沒有什么道義公平可談的,他瘦小的“正義”的“影兒”早巳被君王肥大“正義”的“影兒”所籠罩,就像長在大樹腳下的小草,小草何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朱自清在<論不滿現狀)一文中,向我們揭示了君王正義或權力正義與傳統思維的關系。他認為封閉的傳統思維沒有把君王把權力階層看作責任人,僅把他們看作權力看作正義的代言人一一5己地精神的化身: “達官通人,差不多是正義的化外之民,他們所做的都是合乎正義的,乃至他們所做的就是正義了!”這種思維的弊端在于一旦世道混亂、民不堪命,誰也不出來承擔責任:不但君王“怨天”,老百姓也“怨天”:“賢者為什么不在位呢?”人們望著蒼天尋問,而不去問君王,斯以得出的答案是:“天實為之!”朱自清認為這種不負責任的傳統思維是機械的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在思考人生問題時往往認為:“命是機械的必然。”他對這種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懶漢思維極為厭煩,給予了強烈地批判,他說:“怨天是一種命定論,命定了只好吃苦頭,不吃也得吃。”他的這些表達使我們認識到,要想改變不正常不合理的公平道義問題,建立起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的新時代的君臣之倫,就要從改變機械的思維方式人手,在事物的存在變化中,既要看到物的因素,也要看到人的因素,在強調君臣權力時,也要強調與權力相結合的他們應負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 “道德正義”才不至于可憐得像“影兒”像鬼魂似的存在,它才有希望像巨人一樣巍然坦蕩屹立在充滿正氣的人間。朱自清的這些思考,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 “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會被不負責任的統治者歪曲利用,這是朱自清思考君臣倫理問題時給我們后人的啟迪。
以上從父子之倫、朋友之倫、君臣之倫等三方面分析論證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人倫思考。筆者認為朱自清在如何處理人與人關系、應確立怎樣的道德尺度、怎樣具體把握這些尺度方面,皆有深入分析和獨到見解。朱自清對父子人倫思考的價值,在于他打破了傳統的“父教子從”的思想,在傳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中,注入了民主自由的時代精神,即父親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發展自己+‘塑造自己,而不是“再將子女硬安在自己的型里,叫他們做‘肖子”’,最終“子承父業。”朱自清從孩子和民族的未來著想,確定了他的“尊重受教育者個性成長”這一教育理念。傳統的朋友之倫對朋友間的忠信問題論述得過于籠統,朱自清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不是從誠信的概念出發,而是從操作誠信、實踐誠信人的具體生活情景出發解讀誠信,使“誠信”這一古老的話題陳舊的面貌生機盎然、煥然一新。他對“誠信”解讀的貢獻在于,不將誠信簡單地等同于“品性’:,等同于人的本質,他認為:誠信”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因此,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誠信更接近于人們對待事物所持的態度,他反復強調“誠信主要是態度,”而不是人們作用事物產生的結果。在《論老實話》一文中,他提醒我們要謹慎對待誠信問題,他說:“在這個分配不公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戰爭,往往是有你無我。因此各人都得藏著點兒自己,讓人莫名其妙。”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