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功能是城市發展之本,武漢作為中國特大型的中心城市。與中部省會城市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本文認為,武漢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為:一個特色、兩個基地、三個中心、四項功能。以武漢為核心的武漢城市圈,應該按照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四個一體化的目標,加快城市圈內交通、產業、市場、科技四方面對接,促進圈內資源共享、產業融合和企業重組,形成武漢輻射周邊、周邊支持武漢,九市聯動、共同發展的格局,真正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關鍵詞:城市功能;武漢;省會城市;中部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4-0023-06
城市功能定位是現代化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的問題。武漢作為中國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作為中部崛起戰略的支點,如何制定和完善城市發展戰略,如何彰顯個性和特色,發揮獨特優勢,城市功能的準確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過對武漢自身資源和體系環境的分析,確定自身最優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內外的環境和資源,最準確地把握機遇和應對挑戰。最大化占領和控制市場,才能實現最優化的發展,最大化地創造財富和提升城市競爭力。本文在解釋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中部城市定位的特色,論述武漢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一般性解釋
城市功能是城市發展之本,在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城市就有了一定的功能。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功能也各不相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以及各地城市規劃的編制,對城市功能的探討也日益熱烈,城市功能的定位,亦受到各方面的重視。2006年4月出臺的國家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就明確要求,把“分析城市職能,提出城市性質和發展目標”,作為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這種特定的組織形式對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及發揮的作用。城市社會學、城市文化學、城市經濟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管理學等領域的解釋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定義。如城市社會學認為,城市在一定時期內,在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所發揮的效能。又如城市文化學認為,城市的文化功能是指一座城市的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機構及其思想產品、文化遺產在全世界或全國的地位和作用。再如城市經濟學認為,城市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各種經濟市場、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城市就是市場的集合,城市存在的最大功能是服務于交易的實現。
而城市的功能定位,則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和特定的宏觀背景下,以城市基本條件為基礎(包括自然、經濟、社會各個方面),明確其在一定區域中的性質、功能及地位,樹立鮮明的形象,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城市功能定位是根據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現狀基礎與區域條件等,謀劃城市未來發展要實現的主要功能與努力的戰略方向。筆者認為,城市功能定位應包括三個層次,即:戰略功能定位、發展功能定位和生存功能定位。戰略功能定位,為全球功能定位,包括現代化、國際化和持續化。發展功能定位,為區域性功能定位,包括城市的功能創新、功能優化、功能協同和功能競爭。生存功能定位,為基礎性功能定位,包括集散流通功能、生產消費功能和管理服務功能。
二、中部省會城市功能定位
近年來,當上京、上海、天津等全國各主要城市都初步確定了各自的功能定位。如北京定位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定位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天津定位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廣州定位為:經濟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帶動全省、輻射東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定位為:高科技城市、現代化物流樞紐城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麗的海濱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態城市,區域性國際化城市。青島定位為: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特色城市,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性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杭州定位為:省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國際風景旅游城市。
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如河南省的鄭州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江西省的南昌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也都根據自身區位、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特性而確立了城市功能定位。
鄭州:河南省省會、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含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共9市在內的城市密集區。區劃內現轄14個縣級市、33個縣、340個建制鎮,地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流域。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之一,并將成為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長沙: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全省政治、經濟中心。面向中部地區,形成“1—3—5城市功能區。 “1”就是打造城市群的龍頭,高起點、高標準地把長沙建設為具有國際化品位的城市群形象窗口城市,以文化、休閑、商貿、科教、金融、信息、都市工業為主的功能區。“3”就是打造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城市組團,形成現代裝備及高技術產業基地、綜合交通物流中心。“5”就是打造城市群次級城市中心和經濟發展腹地。包括環洞庭湖的岳陽、常德、益陽,湘中的婁底、湘南的衡陽,形成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及高技術產業配套基地。
合肥:引領皖中、輻射全省、聯動中部、接軌長三角的區域陸中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型城市。重點構筑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為省域增長極城市。將合肥未來的發展放在“合肥一沿江城市帶”中定位,城市的產業納入整個城市帶產業的分工體系,城市的擴張從加強與整個城市帶的聯系、對接角度來考慮布局,形成城市帶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和互動,從而使安徽現有的增長極城市顯現群落化效應,增長極功能更加放大。
南昌:“中國軍都”,經濟與社會發展先進的中部地區生產與服務復合中心。“環鄱陽湖城市群”核心城市和我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技術創新基地,區域性現代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南昌市經濟功能結構趨于綜合型:對周邊中、小城市形成輻射帶動和協調作用。
太原:山西省會,三晉腹地經濟中心,省域綜合性中心城市,西部中心城市,立足山西、面向中西部生產與服務復合中心,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與技術開發基地。職能發展以綜合性、高度化、高效化為方向,職能區域以山西省域和中西部為主要層面,城市發展以現代化和生態型人居中心為目標。而“太原經濟圈”則是一個突破行政區劃實現跨區域的聯合體,戰略核心是以太原為中心,通過產業園區化、基地化,增強城市整體經濟實力,強化經濟輻射帶功能,以晉中榆次為次中心,構建南達平遙、介休、祁縣,西至汾陽、文水、孝義、交城。東到陽泉、盂縣,北聯忻州、原平、定襄等市縣區共同組成充滿活力的經濟圈,進而提升全省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帶動全省經濟增長極,發揮區域間承東啟西的獨特優勢。
三、中部省會城市各項指標對比
中部省會城市的功能定位,已經經過不同層次的論證,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值得武漢市在進一步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時參考。如果比較中部各中心城市的各項主要指標,更容易明確武漢所處的地位。茲進行列表分析:
1 城市綜合實力對比
結果分析:在城市綜合實力指標對比中,武漢市多項指標位居前列,其中第三產業比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居住面積居于首位,說明武漢市產業結構正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社會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城市居民居住條件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市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排名較低,說明武漢市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從而帶動經濟發展。此外,武漢GDP增長率在中部僅比南昌稍高,處于倒數第二,增長速度比較起來處于劣勢,如何增添發展后勁,將是武漢今后幾年的一個重要課題。
2 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對比
結果分析:在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對比中,武漢大部分指標位于中游,說明武漢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有待提高。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武漢市入均城市道路面積與合肥、長沙等城市差距較大,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從側面反映了武漢市交通擁堵情況比較突出。迫切需要通過完善城市道路系統以及提高交通系統效率來緩解城市交通問題。
3 城市資金融通能力對比
結果分析:在城市資金融通能力對比中,武漢市有四項指標位居首位,說明武漢市在金融體系建設、金融機構數量以及金融生態環境方面都具有相當的優勢,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將大有可為。
4 城市科技實力對比
結果分析:在城市科技實力對比中,武漢市多項指標位于中游偏后,這與人們的一般性認識不同,說明武漢市雖然科教實力位居全國前列,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勢頭強勁,但是在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工業研發方面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加快提高傳統制造業的技術和產品升級,努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促進科技與經濟的進一步融合。
5 城市總體競爭力對比主要指標(參見下頁表格)
結果分析:從城市總體競爭力的各項指標中,可以看出,武漢市在城市總體競爭力方面,保持著一定的優勢,產業結構合理,服務業優勢明顯,但在企業科技投入、居民生活及城市基礎設施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6 城市競爭力總量對比主要指標(參見下頁表格)
結果分析:以上所列七項指標,武漢均以絕對優勢名列第一,反映出武漢城市規模的大都市優勢,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中部戰略崛起的支點。
四、武漢城市的功能定位與建議
在實施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武漢的優勢是明顯的。除各項指標大多優于其他城市外,還有幾點明顯的優勢:一是獨特的“九省通衡”地理區位優勢。二是雄厚的機械、汽車、鋼鐵、光電子等產業經濟基礎。三是歷史源遠流長,漢口數百年前即聞名于世,是華中第一重鎮。四是高校云集,人才密集,科教文化發達。五是中央確立武漢及周邊地區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試驗區。使武漢乃至湖北,在全國經濟一盤棋中的地位與優勢更加彰顯。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經濟、歷史來看,武漢無疑是中部地區龍頭的最佳選擇。
我們認為,武漢的城市功能定位,應該明確為: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現代化物流中心,服務中部、面向全國的金融貿易和商業服務中心,面向全國的教育研發創新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中部地區創意產業之都,8+1城市圈龍頭,獨具水系生態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也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一個特色(現代化國際性以“水”為特色的城市)、兩個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教育研發創新基地)、三個中心(現代化物流中心,服務中部、面向全國的金融貿易和商業服務中心,創意設計產業中心)、四項功能(科技金融支撐功能、總部機構決策功能、旅游會展服務功能、物流通訊樞紐功能)。武漢城市圈以武漢為核心,按照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四個一體化的目標,加快城市圈內交通、產業、市場、科技四方面的對接,促進圈內資源共享、產業融合和企業重組,形成武漢輻射周邊、周邊支持武漢,九市聯動、共同發展的格局,真正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成為中部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在武漢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結合調研與思考,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要有充分的信心。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機遇,全面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系統整合有限資源和比較優勢,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武漢要爭取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幾個城市之一。如果將來中國內地出現一個國際性的都市,那必然是武漢。
第二,切實打造有機一體的城市圈。無論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兼舉。還是經濟聯動、區域發展,從世界范圍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都會形成一批城市群落。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任何一個大規模城市群的形成,都要以經濟聯系為內在紐帶。如何處理“8+1”城市圈以及武漢和省內兄弟城市的關系,如何實現區域內的資源共享、產業配套、特色分工,都必須認真加以研究和協調。
第三,發揮科教優勢。武漢市科教資源豐富,科技競爭力強,但是這種競爭力更多體現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實力上,并沒有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上體現出來。因此,武漢要把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資源利用起來,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業文化培育,搭建“官、產、學、研、資、介”平臺,促進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
第四,重視第三產業。武漢發展第三產業要體現出自身特點和優勢。以博覽會、交易會等展會為龍頭促進武漢會展業的發展,以楚文化和“知音故里、黃鶴之鄉”為特色來吸引入氣,推動城市旅游業。另外,要充分發揮“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業,特別是要發揮長江航運優勢,使長江航道成為一條水上高速公路。
第五,優化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在新一輪產業發展中,武漢市要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做大做強目前的優勢主導產業。如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鋼鐵產業、通信電子信息產業等。分析潛在產業。如會展產業、醫藥產業、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等。謀劃未來產業,如數字媒體產業、生物與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等。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