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首先是侵犯被害人權益的行為,被害人是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一,因為被害人的加入,刑事法律關系由傳統的二元結構(犯罪人和國家)變成了三元結構(犯罪人、被害人和國家)。刑事法律關系三元結構關注被害人的需要。被害人在犯罪過程中遭受精神損害,享有精神損害賠償權,這不僅有利于被害人精神恢復、心理平衡,也體現了對犯罪人的懲罰。為了規范刑事被害入精神損害賠償,法律應當就主體、適用范圍和數額的確定等事項作出明確的規定。
關鍵詞:刑事法律關系;三元結構;被害人;精神賠償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4-0130-04
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被害人基于被告人實施的犯罪行為給自己造成嚴重精神利益損害或精神痛苦的事實,請求審判機關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責令其向自己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以撫慰精神損害、彌補經濟損失。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確立了刑事訴訟領域的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而我國刑事法律卻排除了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權。本文從分析刑事法律關系人手,認為傳統的觀點從國家本位的犯罪觀出發。將刑事法律關系界定為國家和犯罪人的二元結構,是導致被害人地位虛化,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權被否定的根本原因。實質上犯罪首先是侵犯被害人權益的行為,被害人是刑事法律關系的當然主體.因此應當重新解讀刑事法律關系,架構刑事法律關系的三元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一、從刑事法律關系的二元結構到刑事法律關系的三元結構
刑事即犯罪,犯罪是導致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的事實基礎。對于什么是犯罪,不同的理解可能導致對刑事法律關系界定的差異。筆者認為,為準確理解這一概念,需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刑事法律關系的二元結構
傳統教科書普遍認為:犯罪是指違反刑法規定的,具有社會危害性和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本質是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系的斗爭。所謂刑事法律關系則是指因犯罪而產生并由刑法規范所調整的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這個概念表明,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國家和犯罪人,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刑事法律關系的二元結構模式。在該模式中,國家作為刑罰權的設定者和執行者.作為抽象被害人與犯罪人依法發生關系,國家享有指控犯罪人,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權力.同時也承擔保護犯罪人的義務。由于國家是個抽象概念,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授權具體的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國家意志行使職責。犯罪人是刑事法律關系的啟動者,沒有犯罪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刑事法律關系就無從產生,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負有承擔刑事責任的義務。
有犯罪必有被害,犯罪與被害是一個事件的兩個面。犯罪侵犯了抽象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但這種侵害必須通過行為對個體被害人的侵害表現出來,即犯罪首先是對被害人的直接侵害。但刑事法律關系的二元結構模式卻忽略了犯罪事件的另一主體——被害人,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國家本位刑事法律理念的體現。而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正從高度集權的一元社會結構向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分離的二元社會結構轉換,與此相應,刑法改革也要“完成從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的轉變。氣無論是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還是刑法學上的犯罪概念,對于如何界定犯罪的性質,犯罪究竟侵犯了誰的利益等問題都是不可回避的。因此,界定刑事法律關系時,對犯罪侵犯被害人權益的現實不能視而不見。被害人作為犯罪的直接受害者,理所當然地成為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一元。所以,刑事法律關系應從原先的二元結構模式(犯罪人和國家)改造為新型的三元結構模式(犯罪人、被害人和國家),刑事法律關系也應重新界定為基于犯罪事實而產生的,由刑事法律調整的,作用于犯罪人、被害人和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刑事法律關系的三元結構
在刑事法律關系三元結構中,犯罪人、被害人和國家三個主體相互作用形成三對關系.即犯罪人和被害人、犯罪人和國家以及被害人和國家之間的關系。
1 犯罪人與被害人。在犯罪的發生及其控制的社會過程中.被害人與犯罪人都是作為主體而活動著的。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即使沒有刑事法律規范的調整,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的沖突也是事實存在的,因此它是最具根本性的,它是刑法法律關系中其他兩對關系的基礎。由于犯罪人實施了侵犯被害人權益的犯罪行為,在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依法形成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債權債務關系通常表現為犯罪人負有向被害人承擔賠償等責任.而被害人享有向犯罪人主張物質、精神等損失的賠償權利。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單向的,即犯罪人向被害人承擔義務,不享有權利,而被害人對犯罪人主張權利,不承擔義務。
2 犯罪人與國家。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犯罪與侵權一樣,純粹是私人之間的事,與國家毫無瓜葛。現代意義上的犯罪與民事侵權在古代是合二為一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權力的擴張,國家從市民手中奪走了大部分權力.政治國家吞噬市民社會,“社會結構形態的變遷必然引起刑法功能、觀念與文化的嬗變”。犯罪與侵權開始分離。犯罪的原始侵權意義淡化,犯罪的概念逐步演變為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現代文明國家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依法享有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權力,根據法律的預先規定對犯罪人適用刑罰或其他處罰。犯罪人因實施了犯罪行為,依法承擔刑事責任,接受刑罰或其他處罰。犯罪人與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所圍繞的中心和所指向的目標是刑事責任。
3 被害人與國家。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社會契約論》中指出:每個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但為了使社會由一種自然狀態過渡到一種文明狀態,人們必須“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種所謂的結合形式就是國家。根據社會契約。國家壟斷了使用暴力鎮壓犯罪和懲罰犯罪的權力,不允許公民時刻攜帶武器以防備罪犯襲擊,國家負有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的義務,對其國民負有防止犯罪發生的責任。當犯罪發生時,被害人受到了犯罪的侵害,說明國家沒有盡到保護公民的職責,如果犯罪人沒有財產或沒有足夠的財產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或者犯罪人根本就沒有找到,那么國家就應當為自己的失職負責,對被害人進行補償。而作為犯罪事件的受害者,被害人可以依法向國家提出申請,要求國家補償。這種補償責任,既有法律意義,又包含著道義成分。
二、刑事法律關系三元結構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價值
精神損害賠償作為金錢賠償,在形式上與精神損害無本質上的關聯性,但對于被害人的心理平衡和個人恢復具有重大價值,而且對于被告人有懲戒作用。其內容具體包括如下:
(一)恢復價值
精神損害雖然是一種無形損害.卻是一種真實的損害,而且往往比有形的損害更具有殺傷力。雖然精神損害很難量化,也無法準確地用金錢衡量,但撫慰受害人精神痛苦的物質條件是可以用金錢衡量和支付的。精神損害賠償不是以相當的價值替換特定的損害,而是用精神損害賠償金填補因損害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受害人在遭受侵害后,往往處于內外交困的境地,僅通過其、自身的努力或侵害人的其他承擔責任的方式,很難擺脫困境。而精神損害賠償讓受害人獲得金錢.意在給予受害人一種補償的快意和滿足。沖掉部分不良情緒。不僅如此,通過精神損害的金錢賠償可以改變人所處的外環境,促進生物內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被害人可以以金錢為支付手段向醫療機構、商業部門尋求服務(去醫院治療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痛、美容、去異地旅游散心).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進一步消減精神痛楚、宣泄壓力、撫慰心靈。精神損害賠償有助于改善被害人生活的外部環境,幫助受害人克服犯罪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恢復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從而以平和的心境步入生活的正常軌道。
(二)平衡價值
人作為有機體是一個平衡體,.有機體的生存必須保持體內物質和能量的動態平衡,當失去平衡時就會產生某種需要,這種需要使有機體被喚醒.驅力就是來源于這種需要的喚醒狀態。@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傷害了被害人的身體和心理,侵害了被害人的財產,這些讓被害人產生了痛苦感、屈辱感和不安感,為了擺脫痛苦感、屈辱感和不安感的折磨,恢復心理平衡。被害人產生了復仇愿望。金錢賠償不能直接去除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彌補對受害人人格利益的損害,但金錢給付可使被害人獲得一定的滿足,被害人知悉從加害人處取去金錢,其內心之怨感將獲平衡,其報復之感情將可因此而得到慰籍。傳統理論認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報應犯罪就是對被害人最好的撫慰。當被害人看到判決書的那一刻的確可以感受到報應的喜悅,但這種旮隘太短暫,如此抽象的撫慰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有效。對于生活于社會關系中的被害人而言,有形的、具體的金錢賠償具有更好的撫慰效果,更能夠平衡受傷的心靈。這是因為受害人在獲得金錢賠償的同時,精神上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持續的、真實的愉悅感和滿足感能抵消或者減輕其所遭受的精神損害。
(三)懲罰價值
責令被告人給予受害人一定的金錢賠償,意味著剝奪了加害人原本正當的財產權益,這本身就是對加害人的一種懲罰。懲罰的本質是一種痛苦.因而許多倫理學家在情感上覺得懲罰天然是一種惡.并總是盡可能貶低懲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但不可否認懲罰是矯正正義的體現,一個惡意實施犯罪的被告人不僅要補償受害人的實際損失,還必須為其罪惡付出代價。法律行為始終是成本與效益之間的博弈。功利主義個設犯罪人是一個理性的人。在選擇犯罪行為之前總是精心算計。當作出某種行為所需的成本大于其所預期的收益時。這種行為將受到抑制。懲罰性賠償對被告人而言,意味著犯罪成本的增加,若意識到這點.被告人在行為之前必定要重新衡量或作出另外的選擇甚至放棄犯罪.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維護法律的權威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另外在精神損害賠償過程中,被告人通過與被害人對話,直面自己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各種痛苦,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過錯,從內心自我譴責,并通過行動向被害人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因此懲罰性賠償最終有助于培養被告人的責任感.引導被告人今后從事社會活動時謹慎行事,盡到一個善良人的合理注意義務。
三、刑事法律關系三元結構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
無論是從適用還是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都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
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當然是刑事被害人。根據形態不同,刑事被害人分為自然人被害人和單位被害人。自然人被害人在犯罪過程中遭受侵害。感受到精神痛苦,是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那單位被害人能否成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呢?精神損害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減損或喪失。精神痛苦是指權利主體因為人格權、身份權受到侵犯而遭受生理、心理的痛苦,導致人的精神活動出現障礙或使人產生憤怒、絕望、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精神利益的損失是指權利主體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遭受到侵害。如名譽受到詆毀。單位是一個法律擬制人,本身沒有生命、思想和心理活動。當然也不會產生精神痛苦。但單位的精神利號因為犯罪可能會受到破壞,因此單位也應當可以成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根據侵害的直接或間接性。被害人可以分為直接被害人和間接被害人。通常情況下,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是直接被害人,但犯罪同樣也會給直接被害人的近親屬或者家庭帶來精神損害,理論上間接被害人也應當享有精神損害賠償權。但為了防止被告人賠償責任的無限擴大,一般只有直接被害人死亡的情況下,間接被害人才可以申請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一般情況下為被告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包括以下主體: (1)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共同加害人。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些加害人因為事實、情節和法律規定等原因,可能沒有被起訴到法院,但由于參與了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應當與被告人共同成為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2)監護人。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被告人或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共同加害人,如果是未成年人.那么監護人因為沒有盡到監護責任而承擔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責任。(3)繼承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人或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共同加害人死亡.繼承人以繼承遺產為限承擔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4)連帶責任人。對犯罪行為的發生負有一定過錯或與被告人存在某種合同關系的單位和個人,與被告人承擔連帶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二)適用范圍
基于法律之間協調統一性的要求,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與民事侵權領域精神損害賠償的保護范圍應當是基本一致的。具體包括:(1)人格權。人格權是主體對自身的權利,具體是指對生命、身體、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權利。是“生則帶來,死則帶走”的權利。人格權有一般人格權與特別人格權之分。一般人格權,指對于生命、身體、健康、名譽、自由、姓名、肖像、隱私等全部人格利益的總括性權利。特別人格權.指法律對某種特定人格利益所規定的權利。例如法律規定的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婚姻自由權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般人格權的范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如貞操權、生活安寧權等在法律中雖然沒有特別規定,但也屑于法律保護的范疇。 <2)死者人格利益的延伸保護。死者之生命已不存在,無所謂生命與健康,但其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遺骨等利益.在一定期限內影響著其近親屬。當這些利益受到犯罪侵犯時,往往影響到社會對其近親屬的評價,給他們造成精神損失。當死者人格利益受到侵犯時,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轉移到死者之近親屬身上。 (3)身份權。身份權是指主體基于特定的身份關系產生并由其專屬享有.以體現身份利益為客體,為維護該種關系所必須的權利,具體包括親權、親屬權、配偶權、榮譽權、監護權和著作權中的身份權等權利.。如果犯罪行為侵害了身份權,造成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減損的,被害人可以申請賠償救濟。造成精神損害的侵權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采用列舉法不可能周延所有的情形,在立法上可以在列舉完后采用“等”字來結尾,以補充列舉不全。但有保護必要的情形。
(三)賠償數額
基于精神損害的濃厚主觀性和無形性等特征,金錢折計時即有難以確定之特質,但在具體的案件中,精神損害必須量化,折價為金錢。這是一個難題,但必須解決。筆者認為,在確定賠償數額時。需遵循如下原則:
1 調解原則。犯罪同時是一種侵權行為,觸犯了民事法律規范,在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間產生了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被害人因犯罪遭受了精神損害。享有精神損害賠償權。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權,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民事權利。民事權利以遵從當事人的自由選擇為主。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既然如此,當事人可以選擇調解以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調解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首要原則和辦法.只有當調解不成時,才由法官判決。
2 法官自由裁量原則。調解不成,賠償數額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官的自由裁量并不意味著法官可以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法官首先要客觀地評價被害人所受的精神損失.同時考慮被害人與侵害人的關系,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風俗習慣,侵害人的過錯程度及經濟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然后按照良心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作出公平合理的判決。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