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的興起變了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微觀經濟體的活動也面臨新的約束規則,貿易基礎也有了深刻的變化,新新貿易理論的興起很好地解釋了貿易實踐中出現的新現象。企業作為參與國際貿易的微觀主體,以生產率水平和組織方式的差異為特征的企業異質性普遍成為企業競爭優勢和貿易優勢的來源,而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運用及其與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則成為企業異質性的根源。
關鍵詞:企業異質性;新新貿易理論;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t003-854X(2010)04-0014-05
一、相關文獻綜述
總的來說,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的演化。國內學術界居主流的觀點是把國際貿易理論發展過程歸結為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新貿易理論。在這一過程中,國際貿易理論的假定前提分別從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單一要素投入、固定邊際成本等發展到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多要素投入、邊際成本遞增等等;國際分工的視角也沿著國家間貿易、產業間貿易、產品內貿易這一主線延伸,對理論假設的不斷放松也使得理論的發展更加貼近現實問題,但都沒有涉及到企業內部的生產效率和組織方式對貿易的影響的問題。
古典和新古典貿易理論的對企業作出的基本假設前提是,企業的規模報酬不變,當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時,增加某種商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并且企業的技術條件也是不變的,各企業的生產函數沒有區別。古典貿易理論強調各國之間開展貿易的基礎在于同一種產品在國別之間存在價格差即比較利益,而進一步追究產生價格差的原因,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闡述。首先是從技術差距論的角度而言,各國之間的同一種商品存在價格差的原因在于生產同一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是勞動力熟練程度在各國之間存在差異。另一種觀點是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即H-O理論,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商品的技術水平相同。兩國產生價格差的原因在于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又來自于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要素的價格差異,而這種要素價格的差異又進一步由各國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決定,由于各種產品生產所要求的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國集中生產使用本國較豐裕的要素的產品,那么成本就較低,從而形成各國生產和交換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而在國家之間形成專業分工。
Krugman、Lancaster和Helpman等人從規模經濟、產品異質性入手,提出了新貿易理論,從而科學合理地解釋了國家之間雙向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新貿易理論對傳統貿易理論的假設條件做出了修改,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是存在規模經濟的,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擴大其生產規模,從而降低商品的單位成本,占據有利的優勢地位。同時企業對規模經濟的效果的追求,將帶來產品一個行業或產業內排他性的增強,先進入的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產品的平均成本,形成單位產品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形成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從市場角度而言,新貿易理論假定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任何企業都有可能通過某種優勢的積累,獲得對市場價格的操縱權或控制權,獲得這一控制權的途徑便是生產差異產品,而消費者可以從多種差異產品的供應中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因此,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的提出使市場表現出不完全競爭的特點,規模經濟形成了進入壁壘,而差異產品意味著企業對市場控制力的增強。但在一國市場范圍內,追求規模經濟和追求差異產品是相互矛盾的,差異產品要求小批量的生產規模,本國市場容量有限,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并不現實,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就是開展國際貿易。因為通過貿易可以使大規模生產的產品廣泛分布于國際市場中。在每個國家都成為小批量產品,即差異產品。新貿易理論雖然引入了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的概念,伹仍然沒有考慮到企業層面的差異,建立在產品差異性和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產業內異質性概念被首次引入到貿易理論中,但是,在上述學者的研究中,異質性并不是用于說明企業之間在生產率和規模上存在著不對稱性,而是為了解釋發達國家之間為什么會出現大量的產業內貿易現象。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企業生產率或規模上的差異性沒有成為新貿易理論研究的重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經濟學家通過大量實證分析發現,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同時存在于同一產業內部,但是彼此之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征,這一新發現與標準貿易理論的前提假定相背離。在Krugman等人的新貿易理論中,所有企業都出口,因為每一家企業只生產消費者偏好的獨一無二的產品品種,其中,貿易成本僅占企業在國外贏利的一部分,但還不足以迫使其停止出口。顯然,這與我們所觀察到的現實情況相去甚遠o。事實上,任一產業內各個企業之間在生產率、技術水平、資本與技能密集度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在大量經驗研究基礎上,Bernard、Jensen、Sehott等學者提出了生產率異質性理論,他們發現出口商在開始出口之前就擁有生產率優勢,這表現為市場優勝劣汰的自選擇機制:出口商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這并不是出口的結果,而是因為只有最具生產效率的企業才能夠克服進入出口市場產生的固定成本障礙。這種微觀經濟主體的異質性可以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當貿易政策壁壘削減或運輸成本下降時,高生產率出口企業生存并且成長,而低生產率非出口企業則有可能停產。企業之間經濟活動的重新配置提高了產業內總體生產率水平,并且為貿易利益的來源提供了新的解釋。Melitz(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貿易能夠引發生產率較高的企業進入出口市場,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能繼續為本土市場生產甚至退出市場。國際貿易進一步使得資源重新配置,流向生產率較高的企業,產業的總體生產率由于資源的重新配置獲得了提高,這種類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貿易理論沒有解釋過的貿易利得。Melitz提出異質企業的貿易模型以Hopem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壟斷競爭動態產業模型為基礎,并擴展了Krugman(1980)的貿易模型,引入了不同企業生產率差異。在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存在不同的生產率,而且在進入該產業時面臨不同的沉沒成本,進入出口市場的沉沒成本大于企業在國內經營的沉沒成本,企業在確定了自身的生產率水平之后才會做出是否進入國外市場的決定,結論顯示生產率較高的企業才會進入國際市場,因為生產率高的企業將能夠承擔起較高的出口沉沒成本,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能繼續為本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生產率更低的企業只能退出市場。貿易的開展使得行業內的資源向生產率高的企業集中,提高了整個行業的生產率水平,一個產業的開放將會提高工資和其他要素的價格,這將迫使生產率低的企業退出,這種貿易利得是以前的貿易理論中都沒有解釋過的。Yeaple(2005)的研究致力于解釋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系統性差異,在一般均衡貿易模型中,異質企業從一系列競爭[生技術中選擇一種技術并從異質技術水平的工人中選擇雇員,在均衡狀態下,企業技術的差異以及雇員水平的差異都可以成力該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競爭優勢。在Yeaple的研究中,他假定企業的生產率水平是隨機分布的,企業的出口和非出口狀態是由生產率水平內生決定的,企業可以采用不同的技術進行生產,并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雇傭工人,當存在固定成本時,只有那些選擇低成本技術并且銷售大量產品并能贏利的企業才能進入出口市場,所以能夠出口的企業往往規模較大,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并支付較高的工資。
比較貿易理論在發展的各個階段其研究的側重點以及對現實問題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沒有對單獨企業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產業間和國家間的貿易。在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大多數研究都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業所在產業部門的規模,而企業的規模則是模糊的。新貿易理論主要研究的是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但為簡化起見,選用的是典型企業,也不考慮企業間的差異,但無論在企業規模還是企業的生產率方面。企業都是異質的。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的區別在于將分析變量進一步細化到企業層面,研究企業層面的變量,從而開拓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證研究新的前沿。從新新貿易理論著重分析企業異質的表現及對貿易的影響,我們還會發現,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生產要素,這些要素的使用和組織必然要通過與人力資本相結合來實現,各種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都有賴于人力資本的投入,而不同質的人力資本投入又決定了企業使用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從而使企業表現出不同的生產率水平。
二、知識經濟時代全球貿易面臨的新變化
資源的配置由企業掌握,而企業可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所以。一國先天的要素稟賦和資源優勢不再是貿易基礎,我們在探索國際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共同決定因素時應充分考慮企業自身所擁有的壟斷競爭因素。這種優勢雖然是在該國扶植和培養起來的,與該國的人口、地理、歷史、環境、文化、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并不一定與這個國家的總體優勢和要素稟賦有必然的聯系。雖然一個國家的總體優勢是由許多個個體優勢組成的。但個體的壟斷競爭因素卻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這種公司的特定優勢的形成又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研究和發展計劃、教育水準、市場結構等制度因素有著直接的聯系①。因此,優勢企業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公司間和公司內部貿易將構成國際貿易的主要格局,并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
1 新的貿易原則逐漸形成,并且越來越不利于發展中國家
原有的貿易理論逐漸不能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通過后天的政策安排。以及新的全球共識的形成。如全球變暖導致各國為保護環境達成新的關于貿易的原則和產品標準,但這并不意味著形成新的貿易壁壘,而是各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普遍提升了貿易門檻,這些新情況都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格局,深刻地影響了各國原有的貿易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國際貿易的新理論、政策框架,并進一步會對國內政策產生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原有的優勢產業及比較優勢將面臨極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優勢產業大多集中于價值鏈低端、附加值低的環節,這些產業越來越多地面臨貿易壁壘,一旦新的貿易規則和產品標準、技術標準形成。這些傳統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將面臨極大的沖擊,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將不復存在。
2 原有比較優勢的基礎逐漸削弱
根據新新貿易理論。企業的生產率必須大于一定水平才能進入相關產業,進而出口,企業間經濟活動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整個行業內的平均生產率水平,這必將引起優勢行業內的資源重新配置,低效率的企業將被淘汰,而新的貿易優勢將有可能在原來的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中形成。原有的比較優勢基礎被侵蝕,優勢產業漸漸不復存在,而具備競爭優勢的異質性企業的形成至關重要,貿易原因不再是建立在所謂的貿易優勢的基礎上,而可能成為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銷售等環節進一步形成一體化的手段,貿易所得的來源將是基于企業層面而形成的,企業的優勝劣汰促使行業平均生產率提高,進而提高了人均福利水平;貿易會推動行業內資源的重新配置,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實施,各國產品市場競爭加劇。進口品數量增加并因此損害了本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和利潤,生產率低的企業將退出市場。生產率次低的企業可以繼續在國內經營,但市場份額和利潤均不斷縮小,最有效率的企業在開放條件下市場份額和利潤均不斷擴大。這直接推高了行業生產率水平。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必須積累起不同于競爭對手的異質性優勢。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的過程中,隨著自身競爭優勢的不斷積累,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自然會產生對貿易的需求,一國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對貿易方式和貿易利益的分配而言已不再重要。
3 宏觀經濟環境的改變引發要素結構的重置
長期以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而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這種比較優勢在不斷弱化,經濟增長的資源瓶頸愈發明顯,建立在資源大規模消耗基礎上的出口型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知識創新和運用的能力,提高企業員工的知識含量。對知識資源的占有和運用成為影響國際競爭格局的關鍵,這將極大地影響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建立在勞動力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大規模低素質勞動力投入的要素結構將被淘汰。生產投入的各要素的比例會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而改變。新的貿易規則和產品標準傾向于要求企業擴大對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技術的使用,尤其會增加企業對高質量人力資本要素的需求,因為人力資本要素和物質資本要素的更好的結合將極大地提高企業的生產率水平,如何提高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使用效率將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和生產要素,企業的異質性將不再以企業占有實際物質資源的多寡來評價。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企業人力資本的異質性。
4 知識經濟時代凸顯企業異質性的重要性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企業的生產方式及消費方式。首先,在工業社會中,勞動力、資本、土地是三大要素,有形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著主導作用,但在知識社會中,知識是主要的生產要素,主要由無形要素決定企業的競爭地位,三大生產要素只是次要的要素而已,知識的運用與三大要素的結合才能創造財富。物質資本的重要性也要通過知識的運用才能得以體現。在全球化的知識社會中,企業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獲得生產要素和資源,并制造產品予以銷售,因此,比起物質要素,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利用知識這種無形生產要素。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工業社會中運用三大傳統生產要素進行大規模生產,人們主要關心如何運用自身擁有的資源,但在知識經濟時代,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資源的引進和資源的創造對企業至關重要,一國的貿易優勢也不再基于其自身的要素稟賦而形成的比較優勢,企業自身對資源的引進和創造才是一國的競爭優勢所在。其次。知識經濟時代的消費者相對于生產者而言其重要性上升了,顧客的需求可以馬上反映到企業的生產上,個性消費和對差異化產品的需求成為可能,運用一般性資源進行規模生產的方式不能靈活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把一般資源轉化為高級資源,把普通資源轉化為專業化資源則是企業生產方式改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知識在這一過程中的運用是企業實現外部資源引進和創造優勢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專業化生產和個性化消費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的一般趨勢,企業的專業化資源的創造和引進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進而體現出其異廚陸的競爭優勢。因此,知識在配置其他物質生產要素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而勞動者作為知識的外在表現載體,知識的發展就取決于勞動者獲得的教育和培訓資源的水平,而教育和培訓的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水平能否相應的提高,即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知識的積累和發展至關重要。再次,國際貿易中隨著產業內貿易和產品內貿易的高速發展,產品生產環節的進一步細化和分工,貿易基礎由產品的垂直差異進一步偏向產品的水平差異,這種水平差異的核心是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的差異程度。而對產業鏈中這種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關鍵環節的控制力量就決定了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是否具有該產品的競爭優勢。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各國普遍增加RD投入,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各國知識、技術含量的差異程度越來越大,導致了產品差異化程度的增加。從產品生產的中間要素投人結構的發展變化來看,要素投入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即無形的知識要素與物質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明顯上升,而三大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的相對比重有所下降,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凸顯,并進一步成為企業的異質性的主要來源。
三、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異質性的根本來源
1 企業異質性的來源——人力資本要素的運用
新新貿易理論主張貿易妁基礎應建立在企業層面的異質性的基礎上,即企業自身不同的生產率的基礎上。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和配置資源,進而形成一體化的生產和組織方式,根據企業在行業中生產率水平的評估,決定了企業是否有能力出口或去國外市場開展經營活動。企業雖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生產要素,但這些生產要素必須與人力資本要素相結合才能形成競爭優勢,更好地發揮作用。而各種不同物質資本的投入需要相應數量的人力資本來進行管理和配置。由此才能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因此,企業不同生產率的根源就在于企業的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及其使用效率的不同。企業不同的生產要素投入與人力資本要素的匹配存在一個最佳比率,當人力資本要素的投入和企業其他非人力資本要素的投入的水平達到了這一最佳比率,那么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才達到最高效率,對這一最佳比率的偏移都將導致企業的低效率。我國低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優勢顯然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相吻合,低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對人力資本的需求相對也較低,這也很好地說明了我國出口制造業中大量運用簡單勞動力的現實。伹隨著原有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不復存在,低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必須向高資本密集型方向轉變,相應的也需要人力資本由低至高的積累,才能保持最佳的非人力資本要素(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要素的投入比率,適應企業提高生產率水平的要求。如圖1所示,從原點出發的射線OE表示非人力資本要素與人力資本要素最佳配置比例,而OE,表示知識經濟時代新的人力資本要素與非人力資本要素的最佳配置比例,從A點到A1點的變化表示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軌跡,隨物質資本投入的提高,對人力資本要素的需求也會相應地提高。
2 激勵人力資本要素不斷積累的制度環境及其演變
要素投入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一方面需要企業自身積極采用高水平的生產技術,提高知識的運用效率,進行相應的人力資本的投資,另一方面。外部制度環境的變革必須能夠產生激勵企業進行這種改變的因素,使得企業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等,并能激勵企業轉向采用知識密集型的要素投入結構。但制度環境的改革是漸進性的,各層次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也不是同步的,這又有可能制約了企業進行要素投入結構轉型的積極性。我們假定低層次人力資本是以簡單勞動力為載體的,而高層次人力資本大多依附于復雜勞動力,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下,在中國巨大的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加工制造業領域的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但勞動力普遍素質低,其中較低層次的人力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相對要快于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相應的制度環境的激勵也偏向于提高較低層次的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企業自然會傾向于大量投入較低層次的人力資本要素,要素結構的轉型往往是不成功的。而且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對企業生產性效率提高的激勵小于非生產性活動的激勵,企業人力資本的非生產性活動的效率高于企業人力資本生產性活動的效率。這又表現為企業耗費了大量資源在非生產性活動中,如尋租,這必然導致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低層次重復建設和生產相對過剩的局面。因此,如何使制度激勵更傾向于高層次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使用是提高企業效率的關鍵。
如圖2所示,X軸代表所有與低層次人力資本相結合的要素集合,Y軸代表所有與高層次人力資本相結合的要素集合,我們假定規模報酬不變,AB表示制度激勵有利于低層次人力資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CD表示制度激勵有利于高層次人力資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AB和CD的斜率的差異其實就代表了外生的制度激勵環境,制度改革的目標應是促使生產點由E向E的移動,使得制度激勵環境由AB向CD改變,即提高高層次人力資本要素的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促使非人力資本要素更多地與高層次人力資本要素相結合,高層次人力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