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歷史的維度審視,作為人類社會共同體治理方式之一的民主政治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隨著平等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普及,民主的治理方式取得了主導性地位。然而,民主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種技術手段。好的民主必須既能涵括自由、平等、人權等現代政治的基本價值,又能盡量規避德性、智性等人性的內在缺陷;既能給人民以永恒的理想詮釋,又能使大眾時刻體會到民主的現實特征。
關鍵詞:民主;政治;審慎建構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6-0030-05
為人類社會共同體建構一種理想的治理形式從來是政治致思的基本主題。當民主追求成為當代政治生活的主流話語,當大多數國家都宣稱為民主政治而不懈奮斗,當完美的民主政治理想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價值祈求的時候,對民主政治的歷史悖論和必然存在進行審慎的理性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民主政治的歷史命運
考量民主要求我們回到其發源地——古希臘城邦,去追問它的本義和實踐,正是古希臘人的政治思考和實踐建立了最初的民主治理形式。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生活方式以及僭主與寡頭反復較量造成的政治僵局情境,使得民主政治應運而生,并迅速成為城邦世界盛行的治理形式。如同其字面涵義,民主是指人民的統治,即全體人民平等地直接參與城邦事務的決策與管理——這種體現詞源本義的民主被稱為直接民主,它表達了一種公共權力運行的基本邏輯。在具體操作上,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民眾法庭等機構,借助于抽簽、選舉、陶片放逐法等手段來體現“民主”的本質,試圖實現社會共同體的和諧有序和價值追求。奇怪的是,除伯里克利等民主領袖以及普通民眾為城邦民主大唱頌歌外,最早的政治哲人們卻對民主持懷疑甚至強烈的批評態度。蘇格拉底反對雅典的抽簽式民主和公民大會的最高統治權,蓋因它為缺乏政治智慧的普通民眾提供了參與政治的機會和途徑,從而使政權掌握在群氓之手,導致城邦之善絕無實現的可能,而他自身也成為民主政治的犧牲品。柏拉圖生逢雅典多事之秋,三十僭主與民主派相互殘殺,政局持續動蕩不安,而蘇格拉底之死更使他對民主政治徹底失望。柏拉圖開始從志在“以政治為業”轉而致力于深刻的政治反思。結果是他看到了民主政治的種種缺陷:缺乏知識以及過度的平等與自由導致城邦充滿派系斗爭,陷入一片混亂,極權暴政不可避免。亞里士多德對民主也無甚好感。在他的描述中,民主和窮人的統治是同義詞。 “假定一個城邦共有一千三百人,其中一千人為富人:倘使這一千人占據了治權,對于那三百個出身貧窮而同他們相等的自由人完全不分配公職。人們總不能說這是平民政體?!眴渭兊臄盗績瀯莶⒉皇钦w本質的內涵。“凡以自由人執掌治權者為平民政體而以富人執掌治權者為寡頭(財閥)政體?!闭驗槭歉F人的統治,民主政體包含有明顯的利己之心。在民主制下,政事不是依據既定的法律來處理,而是取決于人民的意愿,致使民主制“包含著專制君主的性質”,簡直“不能算是一個政體”。無奈之下,亞里士多德用一種反諷的口吻稱贊不參與政事的農民是最好的公民。
隨著城邦的衰落與帝國的興起,民主政治歸于沉寂。羅馬共和國的興起與強盛,為波里比阿反思城邦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絕佳的對比背景。他發現,羅馬從一個贏弱城邦成長為一個強大帝國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亞里士多德擔心的政體循環的悖論,沒有把政治權力維系于任何一個階級或團體,而是在君主、貴族和平民之間建立一種混合政體,保持權力的平衡與制約,避免任何一方權力凌駕于其他權力之上,而希臘城邦卻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在反對僭主政治的過程中,把平民的權力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造成權力的失衡與政體的蛻變,最終致使國家衰亡。西塞羅推崇的是一個君主、貴族和人民基于正義的追求而共同治理的共和國,所謂正義的追求即是人民的共同利益。能夠滿足這一追求的只能是涵括君主、貴族和人民諸因素的共和政體,單獨的王政、貴族制和民主制均有其內在固有的缺陷。民主制的缺陷在于賦予人民絕對的平等和自由,致使他們變得盲目、任性、放縱,正是民主帶來的無序和混亂,最終導致雅典喪失了往昔的繁榮與輝煌。
中世紀盛行的治理方式是神權之下的封建等級制度,民主更是失去了存在的現實基礎。中世紀行將結束之時,四分五裂的政治版圖和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為各種政治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馬基雅維利首當其沖,他摒除籠罩在世俗生活中的神性因素,成為現代政治哲學的奠基人,然而民主并沒有進入他的關注視野:他主張以君主制作為結束混亂局面的過渡手段,最終達致理想的政體形式——古羅馬共和制。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明確表達了對粗鄙大眾的蔑視?;舨妓官x予自然狀態中的個人以平等的自由,為自由主義的生成奠定了根基。然而,人性中貪婪、恐懼、激情等因素卻使人人生活在“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的悲慘境況,顯然不能寄望這樣的人來進行民主式的自我治理,利維坦成為霍布斯的邏輯結論。洛克同樣主張在自然狀態中個人享有平等的自由和自然權利,并拒絕了霍布斯把自然狀態等同于戰爭狀態的預設,轉而訴諸于理性來約束激情,指導人們克服自然狀態的諸種不便和人性的內在缺陷,以避免戰爭狀態的出現:具有理性的人們借助社會契約“甘愿放棄他們單獨行使的懲罰權力”,將其委托給公民政府來行使,努力將人性的缺陷和自然狀態的不便隔離開來,顯然內含有政治權力最終屬于人民的意蘊。然而如同洛克本人所說, “他們可以建立他們認為合適的政府形式”,政府基于同意的觀念并不必然具有民主精神?!奥蹇嗽噲D為任何政府確定適當的權威來源,洛克并未在基于同意基礎上的政府的不同形式之間作出區分?!甭蹇嗽谌沼浿斜磉_了如下的反民主傾向:由于大多數人沉迷于激情和迷信,人類的未來不能由大多數人掌握,只能由開明者治理。
盧梭是罕見的極力推崇民主的政治哲學家。與霍布斯、洛克不同,盧梭假定自然狀態是完美無缺的,并以其作為評判政治社會的參照系,凡不能實現自然狀態中人的自由平等本性的政治社會實乃套在人身上的枷鎖。為打碎社會束縛在人身上的枷鎖,恢復自然狀態中人的自由平等本性,盧梭“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p>
托克維爾在對法國大革命進行深刻反思和考察美國社會的基礎上,看到貴族制的衰落和民主制的興起已成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必然性,“人民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到處都在促進民主。所有的人,不管他們是自愿幫助民主獲勝,還是無意之中為民主效勞:不管他們是自身為民主而奮斗,還是自稱是民主的敵人。都為民主盡到了自己的力量?!比欢?,托克維爾卻明確表達了對民主的懷疑態度: “在思想上我傾向于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卻是一個貴族——這就是說,我蔑視和懼怕群眾。自由、法制、尊重權利,對這些我極端熱愛——但我并不熱愛民主?!覠o比崇尚自由,這便是真相。”讓人驚訝的是,托克維爾并不贊美民主,相反卻把民主視為對自由的威脅。 “多數的暴政”是他對民主政治提出的極具洞察力的警告和擔憂。
隨著現代國家的成長,盡管思想精英們對民主心存戒備。但現實表明民主政治已成必然之勢。行至今日,民主已然成為人類共同的政治理想,成為判斷政治文明程度與解釋政治合法性的堅實依據和基石。
二、民主政治的歷史悖論
現代政治不僅是馴化君主的過程,也表現為馴化民主的努力,以使其與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價值相契合。
首先,以自由規制民主,把民主引向自由民主。在反抗傳統政治的過程中,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把人視為擁有平等的自然權利之存在,這些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主要包括生命、自由、平等、財產和反抗壓迫等內容,構成人之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屬性。貢斯當指出,古代人所理解和享有的自由是指公民直接地、充分地參與公共事務的辯論與決策的權利——這恰是以民主形式體現的集體自由,但他們在私人生活領域卻缺乏個人自由——或者說根本沒有私人生活。 “在古代人那里,個人在公共事務中幾乎永遠是主權者,但在所有私人關系中卻是奴隸。作為公民,他可以決定戰爭與和平;作為個人,他的所有行動都受到限制、監視與壓制;作為集體組織的成員,他可以對執政官或上司進行審問、解職、譴責、剝奪財產、流放或處以死刑;作為集體組織的臣民,他也可能被自己所屬的整體的專斷意志褫奪身份、剝奪特權、放逐乃至處死。”@結果是,古代人以自由之名行專制之實?,F代人的自由意指個人享有的思想、言論、財產、經營等內容,意味著個人對國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些自由確保個人擁有一個自主的私人生活領域,即使國家也不能任意加以干涉;相反,國家應該對此加以鼓勵和保護。
其次,以法治規制民主,把民主引向憲政民主。西方政治傳統中蘊涵著深刻的法治理想。從古希臘到中世紀,雖然企圖創造以法律為基礎的憲政社會終歸失敗,但法治的理念和實踐始終或隱或顯地蘊藏在歷史運演之中。16世紀以降,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造成了宗教權威的式微。致使宗教認可作為政治、社會行動基礎之效力逐漸喪失,世俗化成為必然趨勢,絕對主義國家蓬勃興起,絕對王權一度甚囂塵上,逐漸暴露出取代法律控制之危險。在洛克的時代,只有少數有產者享有選舉權。雖則歷史上洛克所倡導的政治試驗的指導思想和制度設計建立在特殊且狹小的社會群體的利益之上,但其內蘊的理念卻成為日后民主政治發展的起點。美國革命正是繼承并推進這一理念的結果,它為現代政治打開了一條激烈轉向之路,促使民主制度在現代重生和成長。
然而,借由人民主權之名取得勝利的美國革命并沒有實現意想之中的政治理想,卻出現了一個動蕩不安、各自為政的局面,著實引起政界的恐慌,致使把“所有的動蕩都算在民主的帳上,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義的名義熄滅民主之火”反民主的氣氛日漸濃厚。聯邦黨人極力批判民主,深信人民是“一頭巨獸”,帶來的只能是“麻煩、罪惡、暴政”。至此,現代政治文明已經失去對任何絕對權力的信任,無論它來源何處、采取何種形式?!叭魏我粋€權威被授以決定一切的權利和能力時,不管人們把這個權威稱做人民還是國王,或者稱做民主政府還是貴族政府,或者這個權威是在君主國行使還是在共和國行使,我都要說:這是給暴政播下種子?!薄盁o限的人民主權”同樣是一種邪惡。 “權力極容易被那些擁有它的人們濫用,被轉換成獨裁。服務的工具可以變成奴役的武器?!比魏涡问降臋嗔χ挥性谟龅阶璧K的地方才會停下來。在其時的美國,西方政治傳統中的法治理想為以憲政設計反制民主之危險的實驗提供了基礎和機會。以法治規制權力,以憲政馴服權力——包括以民主面目自居的權力,為權力的內容設定范圍、為權力的運行設置程序,成為現代政治文明避免暴政的最佳選擇。
最后,以制度規制民主,把民主引向制衡民主。如何既實現民主的理念又避免其產生暴政之危險成為現代政治建構的核心問題。在歷史的博弈與運演中,一套復雜的現代民主制度逐漸得以確立。首先是以政治平等為基礎的普選制與代議制。古典民主要求公民直接地參與政治事務的決策與管理活動,現代民主則賦予每個公民平等的普選權,即在定期舉行的選舉中行使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以代議制的形式實現民主的理念。其基本的運行邏輯是:公民根據自己的偏好與判斷在有志于以政治為業的競爭性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將國家權力委托給能夠勝任的代表來代為行使,并在代表工作不力時將其罷免。其次是多數原則與保護少數的權利。盧梭認為,完美的民主是基于公共利益判斷之上而形成的公意。然而,人民不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其中包含諸多具有不同偏好和利益的個人與團體。通常一個人(團體)贊成的問題,另一個人(團體)可能反對。在意見分歧不可避免的事實面前,盧梭退而求其次地向多數規則妥協。多數原則意味著政治少數派的存在,多數人的意志可能轉變為“多數暴政”?,F代民主應對此危險的對策是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即在民主政治中多數的意志是有界限的,少數人持異議的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第三,任期制與分權制。任期制要求受人民委托行使公共權力的代表將定期得到更替:分權制則是將屬于人民所有的公共權力按照不同的性質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代議制民主剝奪了大多數人的參政機會,民主的意蘊在減少;多數原則帶有明顯的瑕疵,往往會出現波普提出的“民主悖論”,即多數完全有可能選擇少數賢明的專制者來統治,而多數同意把權力交給專制者卻恰恰是對民主自身價值的否定。分權制與任期制表明,即使是屬于人民的權力也需要提防,以免出現專斷和集權。
三、作為必然之下審慎建構的民主
然而,無論如何古希臘人是以自己獨特的民主政治為榮的。在與近鄰古埃及、波斯的交往與戰爭過程中,他們贊賞這些東方帝國的絢麗文化,卻又鄙視它們的統治方式?!跋ED人幾乎不把波斯視作是一種真正的政體,或者至多把這樣一種政體視作是一種僅僅適合于蠻族人的政體”,他們把這種異域制度稱作“專制主義”,因為在其中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關系無異于主人與奴隸之間的從屬關系。他們鄙視東方臣民在君主面前匍匐下拜,并認為政治可以有多種形式,甚至像僭主制那種低劣的形式,卻堅信東方的專制主義不是政治。在古希臘人看來,政治是一種新的思想方式和感知方式,尤其是一種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被稱作“公民”的人的特有活動。公民是這樣一個集體:雖然人們在財產、容貌、智力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作為公民,大家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都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共同就公共事務作出決定,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同時,公民都是理性人,理性人之間唯一合理的關系是說服而不是強制。 “作為一個理想,公民共同體是一個言論代替血腥、決策行動代替復仇行動的地方。”公民大會和辯論成為古希臘人政治運作的主要方式。
如何解釋在世界大多數地區向著疆域性帝國發展之時,古希臘竟然出現了民主政治的實踐和思想?城邦民主顯得如此逆時:它在一個以量取勝的世界中,試圖建構一種高品質的政治。論者試圖從古希臘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精神特質、政治實踐等維度給出解答。其中的兩點解釋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一是希臘城邦特殊的地理條件注定難以形成統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廣土眾民的中央集權國家,其生存卻必須依賴大規模的商業貿易,形成了繁榮的商品經濟;二是希臘城邦大多是移民城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突破了氏族制度下的血緣關系而具有契約性質。古希臘獨特的政治理念和實踐的基礎正在于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契約關系的普及。使個人擺脫各種人身依附關系,獲得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人的主體性得以發生、確立和成長,獲得了平等、自由和自主的地位。商品經濟和契約關系中產品價值的實現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成員的利益實現方式決定社會政治權力之構成、運行方式和實施規則。個人首先在經濟領域獲得平等、自由和自主的意識。投射到政治領域,則形成民主政治的運行模式。然而,城邦民主卻內蘊著固有的缺陷:一是由于其時生產力相當落后,商品經濟的發生范圍相當狹隘,致使只有少數人可以參與城邦民主的運作;二是由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局限,古代社會普遍存在著以整體為取向的宗教信仰狀況,以城邦為本位的整體主義宗教信仰主導著當時的社會生活,城邦崇尚的是集體自由而非個人自由。在城邦民主政治中,平等得到了極致的表達,而個人自由卻被城邦的整體利益所吞沒。“我經常聽人說到古代城邦的自由,但是我看到,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財產的主人。當他拈鬮時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戲劇歌隊時,他必須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財富;他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因為三十三年間他必須服役于國家;他不是自己言語和情感的主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審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識的主人,因為他必須信仰國家的法定宗教,參與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個神……人們如此經常說起的這個自由,究竟在哪里?”
城邦民主是建立在狹隘的平等基礎上的。亞里士多德指出: “平民政體的建國理念就認為,凡人們有一方面的平等就應該在各方面全都絕對平等。”他觀察到,這既是城邦民主之基。也是它的失敗之因;平等產生了對民主的要求,但平等卻不是民主的牢固基石,因為人們對平等的理解并不相同,如平民主張以自由出身來論平等,寡頭則主張以財富多少來論平等。
把對平等的訴求作為民主的基石。在托克維爾對現代性的批判性考察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證。托克維爾親歷法國大革命后的動蕩時局,目睹舊制度下的社會等級結構的日趨解體,特別是在考察了美國的社會狀況后,透過錯綜復雜的時代亂象,他發現平等主義已經成為現代性社會的普遍趨勢:“身份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平等的趨勢勢必帶來民主的盛行。然而在種種善性之下,托克維爾卻敏銳地洞察到民主內蘊的現代性困境。一方面,從政治的維度看,民主將產生一種新的專制——多數的暴政。 “民主政府的本質,在于多數對政府的統治是絕對的,因為在民主制度下,誰也對抗不了多數?!倍鄶到栌妹裰髦〉昧藷o限的權威?!霸谶@個世界上,只要以人民的名義來實現暴政和主事不公,暴政也能成為合法的,不公也能變為神圣。”民主為暴政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另一方面,從社會的維度看,民主社會中多數的意見主導著社會輿論,消弭個人之間的差異,逐漸創造出同質化的個體,帶來個性的喪失和創造性的萎縮。托克維爾的結論是,以平等為基礎的民主社會將摧毀個人自由。如何調適民主社會中平等與自由之間的張力是托克維爾發現的現代性政治的困境和思考的基本主題。
民主不僅要涵括和調適現代性諸基本價值之間的沖突,還要面對人的德性、智性等人性的持續挑戰。自古至今民主仍未擺脫這方面的困擾。作為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主實驗,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慘烈后果為柏克、托克維爾等政治哲人提供了廣泛的反思空間。雅典城邦召開公民大會的紛亂景象,智者學派的流行,表明在公民大會上最有辦法歪曲事實、煽動情緒、操控群眾的人最有可能夠獲得勝利。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考察了個人聚集成群體時的心理變化,指出個人在群體中會喪失理性,沒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傳染,變得極端、狂熱。不能容忍對立意見,因人多勢眾產生的力量感會讓他失去自控,甚至變得肆無忌憚,人民大眾轉變為“烏合之眾”。雅典政治家、軍事家阿里斯提德意想不到的命運、國家社會主義在現代德國的暴政以及“大民主”在中國的失敗。證明“烏合之眾”的話語并非妄言。民主提供了一種解決社會共同體之公共事務的獨特方式、一種技術性手段,但卻不可能提供一個終極的答案。政治只是人類生活的一個方面和環節,它能為人類社會共同體提供某種基礎性支撐,但卻遠不能冀望其解決復雜多變而又困難重重的人類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