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內民主意識既受到主導政治文化的積極影響,又受到非主導政治文化的雙重影響。立足于我國政治文化與黨內民主意識發展的實際,發展黨內民主意識,要堅持以主導政治文化為引領,不斷創新主導政治文化,合理揚棄傳統政治文化,科學借鑒西方政治文化。
〔關鍵詞〕政治文化,黨內民主意識,影響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059-03
黨內民主意識是指全體黨員對于黨內民主本質和現象以及自身在黨內民主生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的主觀要求及其反映,是黨內民主認知、黨內民主情感與黨內民主意志的統一。作為黨員對黨內民主的主觀認識和反映,黨內民主意識為黨內民主制度的運行和完善提供有效的認知和評價,對黨內民主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而作為一種政治意識,黨內民主意識又深受我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因此,從政治文化層面分析影響黨內民主意識發展的深層原因,探尋黨內民主意識發展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政治文化對黨內民主意識的影響
美國政治學家G·A·阿爾蒙德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1 〕 (P29)“它包括一國居民中當時所盛行的態度、信仰、價值觀和技能” 〔1 〕 (P15)本文的政治文化主要指我國人民在長期的政治社會化和政治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觀念。從在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來說,可分為主導政治文化與非主導政治文化,當前我國主導政治文化主要指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非主導政治文化是指傳統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作為黨置身其中的文化土壤,與黨的思想理念、制度規范、活動方式等等息息相關。黨內民主意識也因此與政治文化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這表現為主導政治文化和非主導政治文化都對黨內民主意識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一)主導政治文化對黨內民主意識的積極影響。我們黨成立以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南。隨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和在黨內指導思想地位的確立,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這是引導中國社會發展前進的主流政治文化。這種先進的政治文化,催生了黨內民主意識,尤其是延安整風運動以后,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實現了高度的思想統一,形成了濃厚的黨內民主氛圍,黨內民主意識得到極大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這帶來了我國政治文化領域的革故鼎新,主導政治文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引領著黨內民主意識的發展,對黨內民主意識發揮積極影響。
(二)非主導政治文化對黨內民主意識的雙重影響。傳統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作為我國政治文化中的支流,也不乏合理和有益成分。“民惟邦本”中的重民思想和“修身內省”的自我完善觀為黨內民主意識提供了價值契合點,在“集體主義”傳統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為國人所認同,使廣大黨員對黨內民主高度關注,黨內民主認知水平不斷提高。西方政治文化中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等理念對黨內民主意識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益于黨內民主意識的發展。
但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傳統政治文化對黨內民主意識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2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是以維護王權為核心的依附型政治文化,特別是其中的“三綱五常”思想與“權利平等”精神相沖突,“君主民本”思想與“主權在民”精神相悖反,“內圣外王”思想與“民主法治”要求相矛盾。這就妨礙了廣大黨員對黨內民主認知和實踐,主要表現為:(1)部分黨員對黨內民主認知模糊,“為民作主”心態、“臣民”意識仍然存在。(2)部分黨員主體意識不強,尚處于從傳統的心理依附型向現代的獨立自主型轉變的過程。雖然黨員的行為準則逐漸從傳統道德、人倫關系等轉向了黨章和黨紀,但黨員對權力制衡的必要性認識不足。(3)部分黨員對黨內事務態度冷漠,尚未形成堅定的黨內民主意志。一方面,對黨內參與缺乏積極主動精神,參與動力不足,黨員對黨內事務態度消極。從黨內民主政治生活中規模最廣泛、最普遍的參與活動——選舉來看,一些黨員持敷衍態度,認為“選舉只是形式”。一些黨員沒有興趣了解候選人,投票不認真,很少關心候選人當選后的工作情況。另一方面,黨員對黨內民主的信任度較低。一些黨員認為黨內民主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黨內民主監督的效果不明顯,對黨內民主發展的前景不夠樂觀,甚至認為黨內民主還停留在宣傳層面,對能否真正實行黨內民主持懷疑態度。
西方政治文化對黨內民主意識也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少數黨員推崇個人主義,主張照搬西方民主模式,這種脫離國情和黨情的政治觀念,直接影響到黨內民主意識的健康發展。
二、以政治文化建設促進黨內民主意識發展
發展黨內民主意識,必須堅持主導政治文化的引領和創新,同時要吸收、借鑒非主導政治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一)堅持主導政治文化的引領和創新,為黨內民主意識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堅持以主導政治文化為引領。建設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引領,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當前我國正經歷著深刻的歷史變革,在主流意識形態不斷發展的同時,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益凸顯,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只有以主導政治文化為引領,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先進性和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支配地位,在社會紛繁復雜的思想文化變動中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堅持主導政治文化的創新。主導政治文化的創新既要堅持黨的指導思想和“雙百方針”,又要不斷賦予其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主導政治文化創新的根本要求,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文化、法治文化、公民文化的發展,要大力培養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認同意識。只有通過不斷創新,主導政治文化才能對黨內民主化進程作出科學解釋,提高廣大黨員對黨內民主的本質及其發展道路、制度模式等的認同,克服認識上的偏差,達成對黨內民主根本價值的共識,增強黨員對黨內民主的效能感和信任度,形成堅定的黨內民主意志,從而促進黨內民主意識的發展。
(二)合理揚棄傳統政治文化,為黨內民主意識發展提供內在支撐。要全面認識傳統政治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黨內民主意識的發展提供歷史文化資源和價值契合點。
1.吸收傳統政治文化的積極因素。首先,要將“集體主義”傳統與“民主權利”思想結合起來,發展黨內權利意識。克服“集體主義”傳統中易于忽視個人權利的傾向,將黨員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與黨的集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從而達成集體利益與個人權利的和諧。其次,將“民惟邦本”傳統與“主權在民”精神結合起來,增強黨內主體意識。剔除“民惟邦本”思想中只把人當作工具的價值取向,突破為黨員作主的狹隘意識,發揚其重民傳統,將其與“主權在民”思想結合起來,使黨員成為具有主體意識的人。最后,將“修身內省”傳統與“民主法治”理念結合起來,確立規則意識。用“民主法治”理念彌補“修身內省”傳統中硬性規范體系的缺位,同時,要發揚“修身內省”的約束、激勵和鞭策作用,找到傳統德治文化與現代法治精神的契合點,形成有利于黨內民主意識發展的政治文化。
2.剔除傳統政治文化的消極因素。首先,要摒除“三綱五常”思想,健全權利義務觀念。在克服絕對服從觀念,增強權利意識的同時,廢除特權思想,確立平等意識。其次,肅清“君主民本”思想,確立黨員主體意識。一方面,要破除“民求其主”的思想,增強權力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拋棄“官為民主”思想,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最后,破除“內圣外王”思想,樹立法治監督理念。
(三)科學借鑒西方政治文化,為黨內民主意識發展提供豐富營養。西方政治文化雖然有許多不符合我國國情之處,但仍有可資學習、借鑒之處。我們對西方政治文化要敢于吸取,慎于選擇。
1.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作為西方政治文化精髓和靈魂的權利意識、平等觀念和法治思想等,是國家民主和政黨民主得以順利運行的基礎,我們應善于吸取這些精華。首先,要吸收尊重和追求個人權利的理念,克服只重義務的思想,增強黨員的權利意識。其次,要吸收強調人人平等的人權觀念,增強黨員主體意識。最后,吸收以限制權力為重心的法治精神,確立黨內監督意識。
2、克服西方政治文化的消極因素。首先,在借鑒個人權利觀念的同時,克服其極端利己主義傾向,將黨員權利意識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結合起來,。其次,在借鑒權力制衡思想時,防止對分權式民主形式的片面追求,將權力的制衡協調與黨的團結統一結合起來。最后,在借鑒崇尚法律理念的同時,防止片面追求法治的傾向,將依章治黨與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繼續發揚從思想上建黨的優勢,培育“德法兼濟”的政治文化。
參考文獻:
〔1〕〔美〕 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佩霖,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1〕曾志剛,潘澤林.傳統文化對“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影響與對策探討〔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2).
責任編輯孟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