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兩大部類按比例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產業優先增長思想,主要是指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優先增長,產業結構在優先增長部門的帶動下不斷升級,一個產業的升級不僅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還可能演化出新的產業。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對指導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產業結構劃分的基本思路、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適當的比例關系以及應注意的方面,才能使其發揮作用。馬克思產業優先增長思想啟示我們,只有處理好農業和工業的關系以及工業內部的關系,加強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才能最終形成科學的產業序列和高效的產業體系。
〔關鍵詞〕馬克思,產業優先增長思想,理論價值,啟示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077-05
馬克思在考察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問題時,以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關系為中心,闡釋了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的條件以及商品交換中的平衡關系。從中,馬克思不僅揭示了產業間和各產業內部必須按一定比例協調發展這一普遍的經濟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產業優先增長的思想,即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各部門中的某些產業部門會得到優先發展與升級,這是社會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方向演進的客觀要求與必然結果。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對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重要指導作用。
一、馬克思的產業優先增長思想
馬克思在分析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優先增長的規律。雖然馬克思并沒有在他的經濟學著述中集中闡述這一原理,但是在分析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和第一部類首先積累問題時,馬克思清晰地指出,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科技成果在內涵式擴大再生產中的應用,必然要求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而實現和保持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優先增長是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基礎和前提。
(一)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優先增長。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優先增長,是指在社會總產品的增長過程中,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要快于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
首先,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優先增長的根本動因。馬克思指出,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即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相對增長,這是資本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機器體系的進步,由機器、原料等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不斷增加,而用于勞動力的可變資本部分則不斷減少,“資本主義社會把所支配的年勞動大部分用來生產生產資料(即不變資本),而生產資料不能以工資形式也不能以剩余價值形式分解為收入,而只能作為資本執行職能” 〔1 〕 (P489),這樣,“資本主義生產越擴大,——從而積累資本越大,——用來生產機器和原料的資本所轉化成的機器和原料,在(總)產品價值中占的份額也就越大。因此,以實物形式,或者通過不變資本各不同部分的生產者之間的交換,必然返回生產的產品部分就越大” 〔2 〕 (P401),即新形成的資本會越來越多地轉入制造生產資料的社會經濟部門,因而這些部門必然比制造消費品的那個部門增長得快。由此,馬克思不僅明確提出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而且闡述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原理的基本內容:在技術進步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以及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使社會總勞動在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分配比重不斷提高,而在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比重逐漸降低,這就使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快于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
其次,部門的優先增長要以社會生產各部門間實現合乎比例的發展為基礎。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并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的生產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的生產而孤立地、片面地發展。這是因為,第一,生產資料的各個生產部門,總是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交換去和生產消費資料的各個部門發生聯系,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終究要依賴消費資料生產的發展;第二,生產資料的生產歸根到底是為了以更多的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去供應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以滿足這些部門的生產需要。只有兩大部類之間以及兩大部類內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實現合乎比例的發展,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才能遵循規律優先增長和發展。因此,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包括工業在內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率先增長和發展,必須建立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合理地推進產業部門優先發展,從而帶動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產業結構在優先增長部門的帶動下不斷升級。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對農業和工業再生產過程的具體分析,闡釋了在優先增長部門帶動下產業升級的一般性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一般規律。
首先,馬克思以資本主義工業從形成到成熟的發展進程為例,揭示了產業升級的一般性。產業升級就是單個產業形成、發展的過程,不同產業的演進階段形成產業成長的“級”。資本主義工業是以簡單協作為起點的,當這種簡單協作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在分工作用下走向高層次的工場手工業。工場手工業是以分工和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協作,工業生產由此具有了生產階段的并存性、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和生產要素的比例性的特征。但是,由于“工場手工業本身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創造出來的生產需要發生矛盾” 〔3 〕 (P411),所以要求工業必須向機器大工業的方向發展。機器大工業不僅使“同一工作機同時使用的工具的數量,一開始就擺脫了工人的手工工具所受的器官的限制”〔3 〕 (P407),而且令“經過變革的勞動資料,在工廠的有組織的機器體系中獲得了最發達的形式” 〔3 〕 (P433),推動資本主義工業再次升級,走向成熟階段。因此,資本主義工業從形成到成熟經歷了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級別”。可見,產業升級實質上就是產業在演進過程中,不斷從環境中融進各種要素和資源,進行著成長性的積累,同時又不斷地排泄出自身過時的和多余的資源和要素,從而實現對自身整體的淘汰和升級換代。
其次,無論產業結構如何升級換代,都要保持農業在社會生產中的基礎地位。馬克思認為,農業所提供的生產資料無論對農業本身、還是對包括工業在內的其他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寫道:“勞動起初只作為農業勞動出現,然后才作為一般勞動得到承認” 〔4 〕 (P115),農業為人類生存提供食物等消費資料,既生產第I部類的產品,又生產第II部類的產品,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因為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的條件,所以在這種生產中使用的勞動,即經濟學上最廣義的農業勞動,必須有足夠的生產率,使可供支配的勞動時間,不致全被直接生產者的食物生產占去;也就是使農業剩余勞動,從而農業剩余產品成為可能。進一步說,社會上的一部分人用在農業上的全部勞動——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必須足以為整個社會,從而也為非農業工人生產必要的食物;也就是使從事農業的人和從事工業的人有實行這種巨大分工的可能。” 〔5 〕 (P715-716)與之相比,工業勞動“只是以前和農業勞動自然結合在一起的一部分工業勞動的獨立形式,是現在已經和分離的純農業勞動的必要的相互補充。” 〔5 〕 (P714)
再次,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農業和工業發展升級的具體分析,揭示了社會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一般進程。具體說來,產業革命之前,農業與工業的發展并沒有任何明顯的差異,這是由人們分散的、同一的生產過程所決定的。當時,無論是農民還是手工業者,其“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 〔6 〕 (P830)產業革命開始后,由于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之間形成巨大反差,工業領先于農業率先完成產業革命。對此,馬克思指出,在一切國家的工業化的起始階段中,大生產只能在工業部門率先出現,而農業和其他部門依然停留在傳統小生產階段,“農村土地的小塊化補充了城市中自由競爭和正在興起的大工業。” 〔7 〕 (P680)這是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這就導致了工業率先發展,農業相對滯后發展的狀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農藝學在農業生產中自覺的科學的應用,傳統農業將會轉化為現代農業,工農業之間會融合起來,推動社會經濟更加協調地發展。馬克思寫道:“大工業在農民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并代之以雇傭工人。因此,農村中社會變革的需要和社會對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陳舊和最不合理的經營,被科學在工藝上的自覺應用代替了。農業和工廠手工業的原始的家庭紐帶,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發展的形式聯結在一起的那種紐帶,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撕斷了。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即農業和工業在它們對立發展的形式的基礎上的聯合,創造了物質前提。” 〔6 〕 (P551-552)
(三)一個產業的升級不僅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還可能演化出新的產業。馬克思指出,一個產業的升級不僅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還有可能演化出新的產業,從而推動全社會產業結構的升級進程。一方面,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及其產品被采用,必然有相協調的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與之相伴隨;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生產部門所屬的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也必須有與之相協調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相伴隨。對此,馬克思以資本主義工業升級為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工業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機器生產用相對少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工具的數量日益增加了,與此相適應,對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就越分越細,因而社會生產部門也就越來越多樣化” 〔3 〕 (P487),由于“機器在應用它的勞動部門必然排擠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勞動部門就業的增加” 〔3 〕 (P484),所以,“一些全新的生產部門,從而一些新的勞動領域,或者直接在機器生產的基礎上,或者在與機器生產相適應的一般工業變革的基礎上形成起來。”〔3 〕 (P488)尤其是隨著工業產業的升級,以服務業為主的非生產勞動部門逐漸產生,從事服務業的勞動者人數也隨著工業的發展而不斷增加。他還認為,“采用機器的直接結果是,增加了體現這些剩余價值的產品量,從而,在增加供資本家階級及其仆從消費的物質時,也增加了這些社會階層本身。這些社會階層的財富的日益增加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工人人數的不斷相對減少,一方面產生出新的奢侈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生產出滿足這些要求的新手段。” 〔3 〕 (P487)這里所謂新的手段,就是指非生產勞動部門即服務部門。“大工業領域內生產力的極度提高,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其他生產部門對勞動力的剝削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的加強,使工人階級中越來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產勞動,特別是使舊式的家庭奴隸在‘仆役階級’(如仆人、使女、侍從等)的名稱下越來越大規模地被再生產出來。” 〔3 〕 (P488)
二、馬克思產業優先增長思想的當代理論價值
馬克思在兩大部類按比例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的產業優先增長思想,對指導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只有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一原理,在遵循社會生產各部門按比例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掌握產業優先增長規律在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中的新內涵與新特點,掌握這一規律同其他經濟規律同時發生作用的相互關系,才有助于我們正確地安排兩大部類生產的比例關系和合理的現代產業序列,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首先,要從當代視角來理解馬克思產業結構劃分的基本思路。社會生產,從不同的研究目的或研究角度出發,會抽象出不同的概念,從而產生出不同的產業結構觀。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最根本的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也就是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價值上如何補償、在實物上如何替換的問題。他寫道:“這個運動不僅是價值補償,而且是物質補償,因而既要受社會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的制約,又要受它們的使用價值,它們的物質形式的制約。” 〔8 〕 (P437-438)社會總產品實現的基本條件是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間的綜合平衡與協調發展。這里面既包括社會總產品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問題,也包括生產這些各部分產品的生產是如何構成的問題,同時還包括社會生產各個組成部分是按照怎樣的比例和規律來進行生產的問題,這也就是產業結構的構成及變動規律的問題。如果以當代視角來理解馬克思關于產業結構的論斷,那么,可以將馬克思所分析的產業結構理解為兩重含義:一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內部行業的劃分,即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工業部門及其他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二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劃分,即社會分工條件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即產業就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一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總和,產業結構就是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其次,馬克思所闡釋的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適當的比例關系,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合理產業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馬克思指出,兩大部類的積累和生產的擴大,是互為條件、互相依賴的。第一部類生產規模的擴大,要以第二部類為其提供追加的消費資料為限;第二部類生產規模的擴大,要以第一部類為其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為限。正是因為客觀上存在這種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關系,才要求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從而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 然而,馬克思關于兩大部類均衡發展的抽象分析,雖然清楚地闡明了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但在現實條件中,產業部門不像兩大部類那么簡單明了,產業結構中包括了多種產業部門之間相互提供中間產品的錯綜復雜的聯系。但是,從總體上看,各個產業部門在擴大生產規模時總是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只有在社會經濟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保持比例協調,社會經濟才能協調發展,而這種適當的比例關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合理產業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上述基礎上把握馬克思的產業優先增長思想,我們還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優先增長并非國民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正如馬克思所言,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是為發展消費資料生產服務的。因此,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發展要始終以服務于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的快速發展為依據。第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依賴于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還要受到消費資料需求的制約。因此,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必須同消費資料生產的迅速增長緊密結合,這正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規律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特點。過去我們曾錯誤地認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而孤立發展,結果造成兩大部類發展速度差距的不斷擴大,使生產資料生產發展與消費資料生產發展相脫離,與人民的生活消費相脫離。第三,不能將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優先增長等同于重工業優先增長。因為馬克思關于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并非完全等同于重工業、農業、輕工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決不能片面地優先發展重工業而忽視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造成各產業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局面。
三、馬克思產業優先增長思想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啟示
馬克思所闡釋的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協調的比例關系表明,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合理是社會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關鍵,而產業部門的優先增長則是整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先導。就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現狀來說,遵循這一規律,就是要以兩大部類相協調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三次產業構成,優化提升工業內部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科學的產業序列和高效的產業體系。
(一)處理好農業和工業的關系。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一般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當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外,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從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來看,也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后,為迅速擺脫經濟落后的局面,我國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通過農業積累來支撐國家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這種向工業傾斜的政策從全局和整體看是必要的、有效的,但這種以農業支持工業增長的方式也使得農民負擔過重,農業生產率增長極為緩慢,農業人口收入低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200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680美元,工業增加值為134625億元,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從發展階段上看,我國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因此,當前正確處理農業和工業的關系,就是要正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處理好工業內部的關系。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工業是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依賴的產業,其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加工工業總規模偏大,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各產業中工業受到的影響最大,降幅最深。在外需收縮的沖擊下,其內部結構中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在建產能逆勢擴張勢頭強勁,同時近期一些新興行業盲目擴張的趨勢已然顯現。因此,調整工業內部結構不僅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內容,也是有效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的重中之重。當前需要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系:第一,處理好基礎工業、基礎設施與加工工業的關系。基礎設施、基礎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原材料、動力和技術裝備的工業部門,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物質基礎,對國民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加工工業是對采掘工業的產品、農副產品進行加工或再加工的工業,其發展速度和規模,不僅受到它所加工的原材料工業的限制,同時還受到提供機器、設備和動力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限制。處理好基礎工業、基礎設施與加工工業的關系,就是要在國家合理安排、大力促進基礎工業發展的同時,努力促成加工工業、農業、其他工業以及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協調發展。第二,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傳統產業優化的推動力量。雖然目前“中國制造”產品充斥了全球市場,但我國出口的大部分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同時,國家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因此,在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的同時,還必須將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產業技術結合起來,用先進的技術武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同時把傳統產業和信息產業相結合,全面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加強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歷史經驗證明,國民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總是依賴于產業之間的結構優化。否則,即便有些產業部門有很高的經濟效率,也會因其他產業部門的不協調和低效率而無法實現高效率的整體優勢。作為我國經濟中的突出“短板”,當前我國服務經濟中的流通領域、教育培訓領域、金融服務領域和其他社會中介服務領域的規模、水平和效率十分低下,而且發展極不平衡,導致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出現梗阻癥狀。因此,調整三次產業結構,要在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的同時,著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加快發展服務業。不僅要在思想上轉變觀念,真正把服務業當作產業來對待,而且要從體制上消除限制服務業發展的障礙,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服務領域,同時要鼓勵服務創新,在促進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互動發展的基礎上,加快培育一批服務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努力推動服務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總之,我們要遵循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動的客觀規律,在馬克思產業優先增長思想的指導下,在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的同時,著眼長遠抓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努力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