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村信貸存在著諸如風險補償、轉移、分擔機制缺乏,金融監管不當以及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降低農業信貸風險,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對農業信貸的監管力度。
〔關鍵詞〕農村信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104-02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信貸圍繞“農村、農業、農民”這一軸心,積極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為促進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加速農產品的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推動生態農業取代傳統農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當前農村信貸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不但會影響農村信用社與農民的關系,干擾農村信貸資金的合理發放,而且會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一、當前我國農村信貸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貸市場的萎縮及農民貸款難的現實暴露出我國農村信貸存在以下一些突出問題:
(一)風險補償、轉移、分擔機制缺乏。雖然農村信貸市場壟斷、信息不對稱、低效率、高風險所遭受的信貸供給失衡可以通過第三方的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來部分解決,但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中政策性貸款、信用擔保機構和農業保險均未發揮農村信貸配給的作用。(1)政策性貸款支農作用不明顯,普遍存在著范圍窄、規模小、增長慢、發放不規范、貸款質量和持續性差的缺點。農業發展銀行作為唯一發放政策性貸款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其政策性貸款一直受到嚴格限制。(2)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亟待完善。全國現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數量不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但是,擔保機制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例如,擔保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法律規范不完善,難以對擔保行業及其涉及的社會關系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調整,難以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擔保機構的數量較少且規模較小,擔保量不足;擔保業務期限短,品種單一,主要集中在流動資金貸款擔保機構,經營效益偏低,擔保風險正在不斷累積。(3)農業保險真空。我國農業保險整體呈萎縮趨勢。農業保險規模縮減,險種減少,農業風險補償率低。農業保險的缺失加大了貸款風險,在高風險的貸款情況下,各大商業銀行出于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紛紛從農村信貸市場撤資。
(二)金融監管不當。適當的金融監管,可以降低信貸市場的風險,過度監管則會導致金融抑制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在農村金融領域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管制措施,如設置較高的市場準入門檻、限制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對存貸款利率的管制等。近年,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放寬農村金融管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金融監管不當仍成為制約農村信貸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過高的市場準入門檻,在機構、業務準入方面缺乏靈活性,造就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壟斷,農村信貸市場運行效率低下。而嚴格的利率管制誘發了農村資金的“非農化”。大量農村資金向城市轉移,使農村在資金“造血功能”本來就先天不足的狀況下,又面臨“失血過多”的問題。農村信用社在盈利目標和政策性業務的沖突中,信用社選擇了“慎貸”和“惜貸”,致使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突出。
(三)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法律框架,法律的獨立性、作用的范圍和權威性都在逐步增加,但支持金融發展尤其是保護金融機構債權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雖然合同法、擔保法等都確立了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原則,但由于缺少防范和制裁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具體法律制度,導致對逃廢債行為人缺乏足夠的法律震懾,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司法領域中的一些規定對保護銀行債權極為不利,如強制執行債務要由債權人提供債務人主體是否合格或財產的線索;訴訟時效和申請期間非常短;除極少數工商登記信息可以查詢外,債權人無權對債務人的房產、車輛、持有股權等重要財產情況進行調查;破產案件為一審終審,債權人對破產過程中的執法不公行為無權上訴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勢必會影響到貸款資金的供給和貸款額度的大小。對民間金融機構的立法空缺,使民間金融機構處于尷尬地位,民間金融得不到合法承認,而民間金融是中小企業和農戶小額貸款的重要渠道,這就進一步加大了中小企業和農戶小額貸款的難度。
二、解決農村信貸問題的對策建議
解決農村信貸問題的辦法和措施是多方面的,針對當前我國農村信貸面臨的突出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降低農業信貸風險。這是解決農村信貸問題的治本之策。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包括逐步降低農業稅費比例;降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減少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完善農產品貿易的正常價格體系,疏通農產品流通渠道,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四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五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投資基金或發行龍頭企業股票和證券等直接融資形式,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投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業分享二三產業的利潤,增加農業積累,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二)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一是明晰農村信用社產權關系,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積極探索和分類實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種產權制度,在建立與各地經濟發展、管理水平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農村信用社按照為“三農”服務的經營方向,改進服務方式,完善服務功能,真正成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實現農村商業化金融和合作制金融共同發展。二是鼓勵農業銀行等商業銀行加大支農力度,把支持龍頭企業作為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擇優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重點龍頭企業。三是改革現有的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使之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服務,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保障體系建設,開辦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糧食生產專項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和扶貧貸款等業務。四是在繼續改革和完善正規金融機構的同時,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不搞“一刀切”,探索社區范圍內農民組成互助、合作的金融形式,以適應農戶多樣化、復雜化的信貸需求。五是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的建設,可以在農村探索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此外,在增加對“三農”政策補貼的同時,進一步擴大農村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在農村率先實現利率市場化。
(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對農業信貸監管力度。一是在立法中借鑒國外已有的成熟經驗,理順投資機構、當地政府、資金運作機構的關系,明確其權利義務,明晰產權的所有者和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二是建立完整的監管框架。將農村信貸組織納入金融監管框架內,明確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各自的監管職能。對于不同的監管對象應根據信貸組織的類型、業務范圍以及風險大小等因素設定不同的監管方式。
參考文獻:
〔1〕向繼芳.中國農村信貸市場的問題和發展方向〔J〕.經濟金融觀察,2009,(5).
〔2〕吳敵.應高度重視當前農村信貸中存在的問題〔J〕.西南金融,2005,(2).
〔3〕谷有利.提高農村小額信貸支農效應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09,(10).
〔4〕田穎莉,賈澤嘯.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9,(7).
責任編輯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