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就是利用外在于自偵部門的力量,對職務犯罪偵查全過程進行監察、督促和制控。我國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面臨實踐上的困局: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易形成利益關系,監督方式選擇上的矛盾,監督效力大打折扣,“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難以解決。破解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困局的思路是:更新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理念,正確處理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主客體的利益分割關系,建立自覺自洽的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運行機制,強化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效力。
〔關鍵詞〕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困局,思路
〔中圖分類號〕DF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132-03
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是相對于自律性的同體監督而言的。作為一種監督機制,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就是利用外在于自偵部門的力量,對職務犯罪偵查的全過程進行監察、督促和制控,從而防范和糾正偵查過程中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職務犯罪偵查權的正確行使。我國已初步建立的人民監督員制度,來自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的制約,以及傳媒與社會的監督,較之于自偵部門的同體監督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合法合理行使。但是,監督體系上的不完整、效力上的局限性、方式上的滯后,嚴重制約了監督的效果。為此,如何健全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機制,已成為擺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在實踐中的困局
我國在法律監督上奉行“統一專門型”監督模式。〔1 〕 (P122)檢察機關是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職務犯罪偵查也具有法律監督的屬性,但對偵查過程本身卻缺乏具體而專門的異體監督措施。為此,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后出臺了《人民檢察院偵查貪污賄賂案件工作細則(試行)》、《關于檢察機關反貪污賄賂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案件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的規定(試行)》等一系列司法解釋,著力引入異體力量,以加強對自偵案件的監督;再加上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的律師偵查階段的提前介入權,最高人民法院在相關司法解釋中確立的非法證據的有限排除規則,以及傳媒與社會監督、黨的監督、人大監督等,我國職務犯罪偵查的異體監督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系,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權利、提高偵查質量和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應該看到,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面臨著實踐上的困局:
(一)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易形成利益關系。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優勢在于監督者能夠獨立表達自己的意志,與被監督沒有形成任何利益關系。而在實踐中,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利害關系互相糾結,缺乏啟動監督的主動性,在監督過程中,也往往因為受到來自被監督者的干預,而不能將督促和制約落到實處。以人民監督員制度為例。雖然根據有關規定,人民監督員的產生是由本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考察確認,但在實踐中,人民監督員的考察名單通常是由人民檢察院直接決定。一旦決定后,人民監督員的管理考核,包括稱職與否的評價、工作條件、監督費用及勞動補助,均由相應的人民檢察院負責,這使得人民監督員行使監督權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監督員工作不僅不容易通過監督發現問題,即使找到問題,也惟恐損及自己利益,從而影響監督效果。人民檢察院內部的異體監督也存在類似問題。雖然從理論上講,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監所部門、控審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財務部門等,都可以切斷與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利害關系,但同屬檢察機關而形成的職業認同、日常往來所形成的工作關系和生活關系,成為制約職務犯罪偵查內部異體監督的瓶頸。
(二)監督方式選擇上的矛盾。總體而言,目前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方式包括事后監督和事前(事中)監督。黨的政治監督、人大的工作監督、輿論及社會對整體司法狀況的監督都屬于事后監督,法院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制約、人民監督員及檢察機關內部的異體監督則采取事后監督與事前監督相結合的方式。事后監督有利于保證職務犯罪偵查的效率和自偵部門工作的獨立性,但監督者難以深入了解具體辦案環節,這易于使監督流于形式和嚴重滯后。而事前監督雖然能有效克服事后監督不能對辦案全過程實施動態監督、全程監督的弊端,但卻可能引發以下問題:其一是造成偵查效率與偵查質量的緊張關系。在限定辦案期限的前提下,事前(事中)監督雖然會縮短自偵部門的辦案時間,并反過來也會影響辦案質量。其二是監督部門的事前預防和監督可能會損害自偵部門辦案的獨立性。其三是導致權力控制和權利保障的沖突。職務犯罪偵查監督中,公權控制和私權保障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和諧一致的。如人民監督員對擬撤銷案件或不起訴案件的監督,人民監督員的審查期限是七日,最長可達一個月,如果犯罪嫌疑人被羈押,這勢必會延長其羈押時間。
(三)監督效力大打折扣。從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運行實踐看,個案監督和宏觀監督都存在效力不高的問題。人大監督、輿論監督在“監督的渠道、方式、權限、手段、程度上長期處于缺乏規范的狀態”,〔2 〕 (P289)不能對處于“秘密”狀態的職務犯罪偵查發揮應有的拘束力。而職務犯罪內部的異體監督多是通過檢察長協調、口頭提示、糾正違法的書面通知等形式進行,缺乏強制力,尤其是那些尚未變同體自律為內部異體監督的檢察機關而言,口頭提示型監督更是形同虛設,基本不產生任何法律效力。此外,人民監督員監督的法律效力也有很大局限性。根據現行規定,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對于人民監督員的不同意見應當認真研究,參加監督的多數人民監督員對檢察委員會的決定有異議的,還有提請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復核的權利。但人民監督員的意見僅僅具有參考、建議的價值,并不能直接約束檢察院或自偵部門,只是一種“提醒式的機制” 〔3 〕 (P19),再加上受人民監督員自身條件的限制,監督很難起到應有作用。而且,是否應當提高異體監督的剛性,賦予異體監督的強制力,認識并不一致。柔性監督容易使監督徒具形式,而剛性監督則可能導致監督者直接決定案件的結果,從而形成對自偵部門偵查權的不當干涉。如何協調這一矛盾,也是一個大的問題。
(四)“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難以解決。我國雖然確立了在權力機關領導下各國家機關的制約關系,而且,在刑事訴訟法中還規定了“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相互制約”的原則,但在控權方面主要傾向于構建單向的網格狀的國家或社會監督體系,并將檢察機關設置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因此,從制度設計開始,法律監督就面臨著“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困難。構建職務犯罪偵查監督制約模式,除了要設計好微觀的運行機制外,還要突破不斷尋找異體監督力量的怪圈。顯然,要使異體監督走出困局仍需克服諸多理論和實踐障礙,比如,如何尋找業務相聯而利益不一的異體監督力量,如何在不增加監督成本的前提下使異體監督者本身受到監督,如何使監督的主客體在力量上適度平衡以保障監督的效力,如何通過機制自身盡可能降低異體監督者腐敗的幾率,等等。
二、破解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困局的思路
異體監督機制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職務犯罪偵查中的監督乏力問題。因此,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機制的設計除應符合監督和刑事偵查的規律外,更應符合我國實際,合理回應現時以及未來相當一段時期我國的政治、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狀態,體現出中國特色。
(一)更新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理念。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至少應當體現出以下四個理念:一是關聯制衡理念。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應把制衡理念和單項監督理念結合起來,在利益關系分離的基礎上,建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監督關系。二是注重實效理念。為避免監督流于形式,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應通過強調監督主體的獨立性,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建議的主動性和能力,并注重監督的可操作性,實現從實求效。三是尊重規律理念。對職務犯罪偵查的監督必須遵循刑事訴訟的基本規律和司法科學運作的客觀要求,而且,不能輕視自律的作用,當然也不能給被監督者過高的道德期待。四是符合實際理念。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機制必須在現行的刑事訴訟制度和社會現實基礎上進行,必須從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機關的性質和公、檢、法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相互制約的原則出發,并兼顧檢察人員的整體素質、法律文化等客觀條件,既要防范或減少職務犯罪偵查中的違法現象,又不要給自偵部門施加不適當的義務和不現實的期許。
(二)正確處理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主客體的利益分割關系。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實現有三種方式,即權力制衡、權能牽制和其他異體力量監督。雖然這三種方式對監督主客體的關系有著不同的要求,但一個基本的共同點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必須是利益各異并相互作用。因此,要達致監督的效果,一方面必須首先切斷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利益共生關系,以實現監督者的獨立自主。比如,在人民監督員制度中,需要排除人民監督員因提出不同意見而招致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在選任、管理和經費方面設置有利于其行使監督職責的程序;而在內部異體監督機制中,則應盡量分散權力,明確獎懲,嚴格責任,并區分決定權與執行權,使之相互制約,成為一個協調的統一體。另一方面,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不僅不排斥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關聯性,反而要求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對自偵部門單向的監督是建立在對監督者的極端信任和被監督者的極端不信任這一錯誤的邏輯思維上,體現出對監督者德性的依賴和對規則之治精神的忽略。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機制的完善不應盲目追求增加監督主體,而應著眼于合理配置現有司法權力和檢察權的各項權能,建立起社會、民眾參與司法的正當程序,并盡可能形成一種制衡關系。
(三)建立自覺自洽的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運行機制。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應當是有機結合多種監督方式的監督體系,每一種監督方式不僅應自洽運行,還應和其他方式建立聯動機制,以發揮異體監督的整體作用。首先,法院可以通過行使審判權制約職務犯罪偵查權。為此,應進一步擴大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并明確公訴方“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對于檢察機關的追訴有濫用權力之嫌的,法院可以基于被告方的主張或依職權,在公訴方證明不能時,裁定駁回起訴。其次,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通過行使訴訟權利制約職務犯罪偵查權。現行立法雖然賦予了犯罪嫌疑人的被告知權,以及偵查階段提供幫助的律師等一系列權利,但卻沒有規定具體實施程序,尤其是缺少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措施。為此,應當加強對犯罪嫌疑人及律師行使權利的保障,適度提高被追訴方的防御能力。再次,上級檢察機關和檢察機關的其他職能部門也應該發揮積極的異體制約作用。可以考慮將職務犯罪案件的批捕權移至上級檢察機關,并且將自偵案件偵辦的各個環節、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具體權能作進一步的區分配置,并強調錯案的直接責任和監督責任,以提高內部異體監督的主動性。復次,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在減少人民監督員對檢察機關依附性的基礎上,通過改造選任、管理模式,擴大監督范圍,細化運行機制,增強啟動監督和接受監督的自覺性。最后,要重視黨的監督、人大監督、輿論和社會監督作用的發揮。切實將個案監督、宏觀監督等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各種形式、各個環節配合運用,形成對自偵違法現象的強大威懾和有效制控。
(四)強化職務犯罪偵查異體監督的效力。異體監督設立的初衷是加強對職務犯罪偵查的監督制約,但如若監督缺乏剛性,則異體監督最終只能仰仗同體自律發揮作用。筆者認為,異體監督應當具有剛性的程序效力,即異體監督能夠產生一定的程序后果。比如,檢察機關其他職能部門的監督意見,對自偵部門至少應產生形式的約束力,自偵部門需要有程序上的回應;對于人民監督員的監督意見,自偵部門或檢察機關必須高度重視,不采納時必須通過法定程序闡明理由,人民監督員申請復核后,上級人民檢察院也應依照法定程序慎重處理,并說明做出最終決定的依據。為此,應設立不同意或不采納異體監督意見時的程序性規定。當然,在實體效力上,異體監督原則上不具有強制拘束力。有學者主張,異體監督應當具有實體上的效力,否則就會影響異體監督的效果。這種觀點仍然沒有擺脫“絕對控制型”傳統監督模式的邏輯藩籬。異體監督的實體意見對于案件的最終處理一般只起到建議作用。我們并不排除異體監督也可能會產生實體拘束力,比如來自審判權的制衡,就直接表現為實體上的處理,但是,該種監督并沒有妨礙職務犯罪偵查權的獨立行使。
參考文獻:
〔1〕甄貞,等.法律監督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倫朝平,等.刑事訴訟監督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周永年.人民監督員制度概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