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和提高,同時,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因此,探求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為我們面臨的時代性課題。
〔關鍵詞〕科學技術,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041-03
近年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明顯改善。與此同時,科學技術應用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效應,特別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所產生的一些掠奪性的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以及如何控制科學技術帶來的負效應,探求和實現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們刻不容緩的歷史使命。
一、科學技術進步的生態價值訴求
科技的生態價值是指科技滿足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需要的屬性及狀態的反映。也就是說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變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能夠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和維持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人類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整個生態系統的狀況密切相關。20世紀以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技術的不當利用越來越使人類陷入到生態危機之中,引發了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如:“機械的使用加快樹木的砍伐,導致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頻頻作威;先進采掘工具的使用,使過度開采自然礦產資源成為可能,肆無忌憚地挪占原本屬于子孫的財富,加速資源耗竭;化學的運用,釋放出越來越多的SO2 、CO2等有毒有害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嚴重,酸雨與人類相伴等等。” 〔1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所奉行的“人類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為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而無視自然的基本規律,忽視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對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踐行生態科技觀。生態科技觀是以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最高準則,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作為價值取向,以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為目標的科技觀,是綠色科技觀。生態科技觀要求人們尤其是科技人員要關注科技活動的生態結果,選擇對生態有益的行為,拒絕對生態有害的行為,要求科技的發展和應用要在確保生態價值的前提下,追求其他的價值。
首先,要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在自然界并不都是現成的,而是需要創造的,要創造這些條件,就離不開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改造自然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動物僅僅是適應環境而人類卻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意愿去改造自然。但是在改造的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必須保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人類對于自然的改造是有條件的,有限度的。只有在一定條件下、一定限度內的改造才是正確的和正當的。羅爾斯頓說過:“人類是唯一能夠有意識地進行選擇的動物,正是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宰制自然,而且隨著科學的發展,這種宰制越發表現得突出。這種宰制自然的能力使我們不再必須服從自然;但是,如果想使人類這種能力永續下去,那么,這種解放就還得包含著與自然保持親密的關系。人類永遠不能擺脫自然規律的制約,而且無論愿意不愿意都得服從它們。只在一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違背自然規律,那就是我們可以忽視它們,而不顧這樣做對我們的福利會造成什么影響。” 〔2 〕 (P50 )
其次,合理確定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限度。正如前面所講人對自然的改造是有限的一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就是:任何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都不能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在長期的演化中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對受到的較低程度的干擾和沖擊能夠自動進行補償和緩解,從而維持了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性。但是,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干擾和沖擊力量非常大時,這種調節能力就隨之下降甚至消失,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甚至崩潰。所以,我們在發展科技和應用科技時,一定要在“生態系統平衡”這個限度內進行,否則生態系統失衡會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3 〕 (P519 )
二、科學技術進步的人文價值訴求
科學技術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人們的生存質量,使得人的發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技術條件和物質保障。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給人的全面發展帶來了一些挑戰和問題。由于迅猛發展的科技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實際效益,導致了人們對于科技的崇拜,尤其是對于科技作為工具理性的過度膨脹,而忽視了科技的價值理性。科學技術本來是人發明和創造出來為了人使用的,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在現實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發生異化,使科技成為奴役和控制人的手段。科技異化的結果之一就是人們過分看重自然科學的價值,忽視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人們在生活中只關注技術的應用,忽略了對人文價值的追問,使得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單向的社會,人也成為單向度的、工具化的人。” 〔4 〕正如有人說:“高科技把我們帶到了一個信息和物質財富都非常豐富的時代,但同時也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重重人文憂患的時代。” 〔5 〕
科技發展的目的是人,科技發展的過程一定要關注人文價值,否則科技的發展就失去了方向,偏離了目標。
首先,要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科學技術的本質決定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馬克思、薩爾頓、海德格爾關于科學技術與人的關系的論述表明,科學技術的本質是展現人的存在本質的一種方式, 是人類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從科學技術的本質出發,以人為中心,從人的立場和視域出發,科學技術才有價值和意義。因此,以人為本,以人為尺度,為人類造福,應當成為科學技術的價值基準。這個價值基準既體現了發展科學技術的主體目的性,又表明了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與完善的內在要求與價值方向。只有正確認識和展示科學技術的本質, 重構以人為尺度的科學技術價值觀,才能規范科學技術向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本質展現的方向發展。因此,只有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本質,才能真正認識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關注科技的人文價值。
其次,要始終樹立科技發展以人為本的觀念。科學技術是人類的重要社會活動之一,發展科技的過程是一個為人類解放而創造物質條件的過程,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人類自身的存在與發展應是決定科學技術取舍選擇、發展方向的最終依據。因此科技的任何發明創造、現實運用,都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要求人類在科技的發明、探索、實驗、運用當中,一定要對人類的自身發展予以高度關注,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準則;要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進行人文價值的引導,對科技的功用和發展方向做出合乎人文精神的規定,使得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達成和諧統一;從人性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實行社會控制,力求把科技發展控制在有利于人文關懷的范圍內,以盡量減少其對社會利益的損害,保證人類自身和科學技術自身的健康發展;重視滿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發展, 實現人的價值,使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與人的幸福和人的價值的實現相一致。
三、科學技術進步的社會價值訴求
科技的發展推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昌盛、精神文明的豐富以及社會結構的偉大變革。但與此同時,科技的發展也給人們帶來未曾預料、消極的社會后果,造成一系列的社會道德問題。究其原因,一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科學技術本身是人類活動的精神產品,如果不進入應用過程,它就永遠無法實現其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功利價值,但是科學技術一旦進入應用過程,情況可能有所不同。科學技術作為人的工具,既能夠以建設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夠以破壞性的方式被利用;既可以為創造性的目的服務,也可以為毀滅性的目的服務。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來殺人。” 〔6 〕 (P292 )二是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后果缺乏充分論證。三是對科學技術的應用缺乏合理的社會控制。因此要從科技的主體、后果、社會調控入手,避免科學技術的濫用,真正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首先,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開發、轉化和利用,需要人類以一種對自己及其未來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科技工作者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既要積極探索和協作,推動科技進步,也要盡可能避免科技的濫用,防范科技對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其次,要對科技后果進行充分論證和預測。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一項科技成果的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才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因此正確評估科技的作用,避免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的科技投入應用領域。科學技術發展是人的自覺選擇行為,人們在進行科技項目的選擇時,不僅要考慮科技本身的理論及運用手段的合理性,而且要考慮科技的近期及長期社會效應。
第三,要對科技成果建立合理的社會管理和調節機制,注重從社會整體效應的角度對科技發展作出宏觀調控,對科學技術的應用進行合理的社會控制,要求其合乎社會道德。“科技的發展過程受社會的選擇、調節和制約。社會選擇即對科技發展方式的選用、實施和判決性的鑒定,是社會塑造技術的集合;形成技術的優勝劣汰的機制,形成公平的技術評價標準。社會調節即社會對科技的發展進行有所側重的調整和引導,通過管理并借助其他資源對科技發展進行自覺、主動的引導。社會對科技發展的調節,可以使科技有目的和針對性地發展;使科技有重點地發展;使科技發展的門類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生態,有序協調發展;造就科技發展的有利環境,使科技持久地發展;使科技更合乎人類的目的。” 〔7 〕 (P313-319 )
參考文獻:
〔1〕福建師范大學科學發展觀研究課題組.論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維度〔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2〕〔美〕H·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閻秀芝.科技進步與人的價值失落——對科技進步的文化反思〔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3).
〔5〕賀善侃.科技價值的迷失與社會發展的誤區〔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6〕〔美〕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肖峰.現代科技與社會〔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