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面向貧困農村的知識服務雖有長足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仍然存在鄉鎮文化站面積狹小、經費投入不足、人才總量不足且素質偏低等突出問題。究其原因,可歸結于制度、認識、政策、實踐操作等多個層面。為此,提高領導干部對貧困農村知識服務重要性的認識,協調和組織各方力量,切實保障貧困農村知識服務資金的需要,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帶動作用,緊緊圍繞貧困農村和農民的實際情況開展服務,就成為改進貧困農村知識服務的治本之策。
〔關鍵詞〕貧困農村,知識服務,問題,對策,山西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101-03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產品的生產、商品價值的提高以至于綜合國力的增強,都更加依賴于知識和掌握知識的人。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在我國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廣大農民生產、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已經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影響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以滿足農民不同類型知識需求為目的的知識服務應運而生。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面向貧困農村的知識服務有了長足發展,但對照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對照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知識服務所取得的實效,貧困農村的知識服務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從總體上看,貧困農村知識服務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形勢不容樂觀,具體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鄉鎮文化站面積狹小,多數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國家規定鄉鎮文化站的面積不得低于300平方米,但在筆者調查的山西省35個國家級貧困縣的365個鄉鎮中,鄉鎮文化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有52個,占鄉鎮總數的14.24%;面積為300平方米的有49個,占鄉鎮總數的13.42%;300平方米以下的有264個,占鄉鎮總數的72.34%,其中有站牌無站舍的竟有160個。可見,目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地方不能按照國家標準建設。
二是公共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知識服務供給能力較低。在筆者抽樣調查的365個鄉鎮文化站中,資產在20萬元以上的有42個,資產在10萬元到20萬元之間的有16個,資產在10萬元以下的有101個,資產為0的達到了206個。也就是說,有56.4%的鄉鎮文化站沒有任何資產積累。此外,近兩年中沒有舉辦過任何展覽的鄉鎮文化站共有282個,沒有組織過文藝活動的有182個。這種局面的形成與公共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有很大關系,直接導致了貧困農村知識服務能力的低下。
三是公共文化單位人才總量不足,素質偏低。在山西的35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縣圖書館共有從業人員274人,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共有從業人員365個。在這些縣所下轄的365個鄉鎮文化站中,僅有從業人員489個,其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人不到10%,素質明顯偏低。
四是文化站輔導員編制和待遇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普及文化站,我國各地曾聘用了大批文化站輔導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文化站輔導員有的提拔當了鄉鎮干部,有的調離了工作崗位,目前在崗的已所剩無幾。而那些沒有“轉正”的鄉鎮文化站輔導員,很多人至今還沒有理順勞動關系,每月只有幾十元到一百多元的生活補貼,有的甚至被當作臨時工清退回家。這些沒有解決輔導員編制和待遇的鄉鎮文化站,普遍存在工作無人問、無人管的局面。
五是農村網絡文化站雖蜂擁而起,但真正應用于知識服務中的寥寥無幾。例如,2005年~2008年,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曾經聯系多家單位,先后組織了4萬余臺計算機下鄉、下村,建設了2萬多個農村網絡文化站,但由于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以及網上缺乏農民所需的知識,致使許多計算機閑置、浪費,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許多地方甚至是機去屋空。
六是村級文化室空白狀態仍很嚴重。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間將實施六項文化建設重點工程,即實現一縣兩館(文化館、圖書館)、一鄉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室)的目標。但時至今日,在35個國家級貧困縣365個鄉鎮下轄的7800個行政村中,建有村級文化室的僅有1226個,占行政村總數的15.7%,絕大多數還沒有建立。
分析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制度層面、認識層面、政策層面和操作層面存在的問題是深層次原因。從制度層面來看,我們在干部的考核選拔方面存在著重顯性政績、輕隱性政績的問題,這使得有些領導干部認為農村知識服務是“軟指標”,不會“立竿見影”出政績,與升遷關系不大,不值得下力氣搞。從認識層面來看,許多領導干部認識不到農村知識服務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將二者割裂開來,忽視或弱化了農村知識服務工作。從政策層面來看,存在著政策滯后、缺失和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從操作層面來看,目前貧困農村知識服務的內容與實際脫離較遠,流于形式、流于面子,資源浪費嚴重。
為此,改進貧困農村知識服務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貧困農村知識服務重要性的認識。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到貧困農村之所以貧困,不僅是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瘠所致,更主要的是文化素質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致。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對貧困農村知識服務與新農村建設的相互關系有個正確的認識;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處理顯性政績與隱性政績的關系;第三,要將貧困農村知識服務列為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以抓計生、抓環保的精神抓農村知識服務工作。
二是各級政府部門要明確主體,協調各方力量,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各級政府在積極推進農村知識服務進程中,一定要立足長遠,合理規劃。一是切忌脫離實際、貪大求全、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而要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切實推進貧困農村知識服務的穩定健康發展;二是切忌管理主體混亂、各自為政,而要發揮各部門的合力作用,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山西省廣靈縣文化局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實施了“五個統一”,即:統一立項、統一辦證、統一施工、統一設計、統一管理,文化站建成后委托縣文化館為法人監管單位,統一配備文化站輔導員,全縣鄉鎮文化站建設有序、規范開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切實保障貧困農村知識服務資金的需要。近幾年各級政府雖然在不斷加大貧困農村知識服務的財政支持力度,但是改善貧困農村知識服務現狀所需資金較多,完全依靠財政解決是不現實的。為此,各級政府在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進一步增加貧困農村知識服務財政支出比例的同時,要充分調動集體、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積極性,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辟資金來源渠道。具體可以以鄉鎮或村為單位,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設立農村文化發展基金,引導各方力量參與農村知識服務;還可以針對貧困農村的實際,制定資金傾斜政策,從“省級彩票公益金” 和“可持續發展基金”中劃撥出部分資金,用于資助貧困農村建設文化室、圖書屋,以緩解貧困農村知識服務資金嚴重不足的壓力。
四是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帶動作用。人才是先進生產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貧困農村的知識服務中,同樣離不開一支懂技術、會組織、善管理的專業人才隊伍,這支隊伍健全與否和功能發揮得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知識服務事業的繁榮發展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此,首先要保障專業人才隊伍的人員數量;其次,應想方設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改善他們的福利待遇,以確保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再次,要正確處理知識服務工作和各項行政工作的關系,以保證這些專業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廣泛開展各項知識服務活動。
五是貧困農村的知識服務要緊緊圍繞貧困農村和農民的實際情況來開展。這是在貧困農村開展知識服務必須始終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在現階段,貧困農村最需要的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民最需要的就是致富的本領和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培養新型農民、傳授致富的本領和技能作為貧困農村知識服務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強農民的知識學習以增強其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本領和技能,通過開展勞動技能培訓以提高其整體素質,通過幫助農民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培育他們的市場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法律權益意識等,使其最終成為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山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山西省統計年鑒〔M〕.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林興初.農村文化建設與新型農民的培育〔J〕.前沿,2008,(6).
〔3〕唐金培.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著力點〔J〕.求實,2008,(6).
〔4〕關于山西鄉鎮文化站建設面臨的形勢與趨勢分析〔DB/OL〕.山西省文化廳網站,2008-07-02.
〔5〕沈均明.加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6).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