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輿情是反映政黨執政合法性狀況的重要指標,網絡媒體是執政合法性認同消長的晴雨表。網絡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媒體為增強政黨執政黨合法性提供了機遇:為執政黨了解社情民意、密切黨群關系、樹立良好形象提供了重要平臺;另一方面,網絡媒體對政黨執政合法性提出了挑戰:網絡媒體興起后出現的紐帶聯系松脆化、社會矛盾顯性化、觀念整合非權力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執政黨的社會影響力,造成合法性認同困難。執政黨應對網絡媒體影響應該做到重視研究網絡媒體、積極引導網絡媒體、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善于駕馭網絡媒體。
〔關鍵詞〕網絡媒體,執政合法性,影響,應對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047-03
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及伴生的網絡媒體的興起,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對執政黨的執政合法性帶來了新的挑戰,應對網絡媒體對執政合法性帶來的影響成為各國執政黨面臨的共同課題。我黨作為執政黨應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的影響,不斷提高引導、利用和駕馭網絡媒體的能力。
一、時代的發展要求執政黨必須重視網絡媒體的影響
網絡媒體也稱作互聯網媒體,它是借助國際互聯網這個信息平臺,以電腦、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作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網絡媒體的主要功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國際互聯網的出現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有著明顯的優勢,其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多媒體性、信息的大容量性、傳播范圍廣以及用戶的自由度等都是傳統媒體無法相比的。正因為此,網絡媒體一經產生就迅速發展,對人們的工作、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當今世界,各國政黨都十分重視網絡媒體對執政合法性的影響,這是由執政合法性與網絡媒體之間的密切關聯性所決定的。
(一)從靜態看,網絡輿情是反映執政合法性狀況的重要指標。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網絡媒體如今已成為舉足輕重的新型媒體——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傳媒”,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成為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合法性表示的是執政黨被社會的認同程度,而網絡媒體正是反映執政黨社會認同情況的重要指示器。法國學者雷蒙·博蘭指出,“凡是建立在價值基礎之上并以此得到公眾輿論承認的即為合法性。” 〔1 〕 (P218)執政黨關注網絡媒體、關注網絡輿情、關注社會對自己的評價情況,是其提高執政合法性認同的必然要求。
(二)從動態看,網絡媒體是合法性認同消長的重要場所。由于網絡媒體的優勢,網絡媒體一經產生就大受歡迎并迅速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僅半年時間就增長了4000萬人;全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5.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 〕 (P246)由于網絡媒體的主體是民眾,網絡媒體極具人氣的特點使得各個政黨都會關注網絡媒體,利用網絡平臺擴大自身影響力,網絡媒體也就成為政黨爭奪民眾支持率的重要場所,成為政黨合法性認同消長的重要場所。目前世界上的政黨對網絡平臺都非常重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個政黨都建立并利用網站來宣傳本黨的政治理論和主張,展示自身良好的社會形象,充分發揮網絡的政治功能。
二、網絡媒體對執政合法性帶來的雙重影響
網絡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政黨執政合法性也是如此。網絡媒體對執政合法性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既為增強執政合法性帶來機遇,也對執政合法性提出挑戰。
(一)網絡媒體為增強政黨執政合法性提供了機遇。網絡媒體本質上是一種工具,任何主體都可以利用其為自身服務,執政黨也可以利用其來了解社情民意、展示良好形象,從而提高合法性認同。
第一,網絡媒體為執政黨了解社情民意提供重要途經。在信息傳播不暢的情況下,執政黨對社會狀況的掌握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一些社會問題也往往要通過積累、激化后才會被發現和處理。網絡媒體作為反映社會的窗口,有利于執政黨全面把握執政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化解矛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執政業績,提高民眾對執政黨的認同。特別要說明的是,對一些突發事件,網絡媒體能起到及時預警、避免事態擴大的作用。
第二,網絡媒體作為反映民心的窗口,有利于密切黨群關系。網絡媒體的隱蔽性和開放性使民眾愿意通過網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真實地表達出來,把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對執政黨的情感表達出來,因此,網絡媒體是人民群眾表達自己心聲的重要場所。執政黨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傾聽群眾呼聲,及時給予回應,成為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
第三,網絡媒體為執政黨樹立良好形象提供重要平臺。樹立良好的執政形象是取得合法性認同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執政黨可以通過網絡媒體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為改善執政形象提供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執政黨通過網絡媒體宣傳自身的優勢,為執政黨展示自身形象提供了重要平臺。執政黨通過網絡媒體對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闡述,有利于民眾對其政治主張的認識、接受,提高民眾對執政黨的價值認同;執政黨通過網絡媒體對自己的工作及成就的介紹、對問題的解釋,有利于提高民眾對政黨執政能力的認同。
(二)網絡媒體對政黨執政合法性提出的挑戰。網絡媒體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政黨的社會影響力,對政黨執政合法性形成挑戰。從合法性認同的構成情況看,它由三個認同要素組成,即主體、客體和價值標準,以下就從這三個方面做一分析。
第一,主體認同方面:紐帶聯系松脆化。在政黨執政合法性認同中,對執政黨的認同主體是人民群眾,既然人民群眾是合法性認同主體,那么,保持執政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紐帶,培養民眾對執政黨的感情就是至關重要的。
網絡媒體的興起,使執政黨和人民群眾的傳統紐帶松脆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執政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力。這是因為網絡媒體的興起使執政黨的部分功能出現弱化甚至出現被取代的情況,使民眾對執政黨的依賴性減弱。首先,黨的宣傳功能弱化。在傳統社會中,執政黨通過其各級組織和一定機構對民眾直接提供各種信息,執政黨是民眾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宣傳是傳統執政黨的一個重要功能,執政黨也以此教育群眾、聯系群眾,密切和群眾的關系。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傳統的傳播信息的格局被打破,民眾獲取信息途經多元化,網絡媒體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這使執政黨的宣傳工作面臨重大挑戰,也使得民眾對執政黨的依賴性降低。其次,利益反映功能弱化。執政黨作為民眾和政府的中介,具有關注民生、體察民意并進行利益表達和利益整合的職能,尤其是執政黨必須履行的職責,同時也是其取得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經。在現代社會,執政黨的這一職能不但受到民間組織興起后被弱化的挑戰,而且受到網絡媒體出現后被弱化的挑戰。在網絡時代,人們可以自由地把利益訴求通過網絡媒體表達出來,不僅方便快捷,而且很容易得到廣大網民的認同、社會的支持。由于執政黨這些功能的弱化,導致民眾與執政黨的傳統聯系紐帶松脆化,從而影響到民眾對執政合法性的認同。
第二,客體認同方面:社會矛盾顯性化。民眾對執政黨的評價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依據執政黨的歷史和現實情況進行評價。執政黨的歷史貢獻、政策取向、執政業績、政黨以及領導人的形象等,都是合法性認同的客體因素。其中,執政業績是客體認同中最重要的因素。
網絡傳播的時效性、開放性決定了網絡時代的社會矛盾出現顯性化的情況,原有的一些隱性矛盾、問題公開化。雖然社會矛盾的顯性化有助于執政黨采取措施解決問題,但是,也會對黨的執政業績帶來陰影,對執政黨的合法性認同帶來不利影響。首先,眾多社會矛盾會對民眾帶來心理沖擊。眾多社會矛盾給人不安全感,對執政黨塑造形象帶來不利影響。其次,社會矛盾極易被放大。網絡媒體雖然反映的是社會現實情況,反映的是執政黨的執政狀況,但這并不等于就是完全真實的現實情況、政黨的執政狀況。因為網絡媒體在反映現實情況時,會出現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應。網絡媒體極易使社會中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群眾關注的敏感問題被炒作而迅速放大,從而引發社會不滿,造成對執政黨的認同困難,現實中一件小事被放大從而造成對執政黨的不良影響不乏其例。
第三,價值認同方面:觀念整合非權力化。合法性認同總是以一定價值觀為根據的,當一個政黨所倡導的價值理念的正當性、合理性為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同時,政黨的執政就會得到民眾承認,政黨也就具有了合法性;而當政黨所倡導的價值理念中的正當性、合理性不為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同時,政黨的執政就得不到民眾承認,其執政就不具有合法性。
執政理念和社會價值觀之間契合的重要性決定價值整合的必要性,決定意識形態整合工作的迫切性。由于媒體在意識形態整合中的特殊地位,執政黨會利用各種手段在信息的采集、發布和評論等方面保持對媒體的掌控權,堅持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這樣,傳統社會中的媒體就成為執政黨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手段、重要資源。而在網絡時代,執政黨對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受到了嚴峻挑戰。網絡傳播的虛擬性、隱蔽性和開放性使信息的傳遞、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間,網民可以自由地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交流彼此的看法,網絡自由空間使執政黨對信息交流的控制干預顯得較為困難。這就使網絡時代的價值整合出現較為困難的情況:一方面,執政黨在意識形態整合中的權力性影響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網絡媒體的開放性,為各種價值觀的存在提供了場所,這就使得網絡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形成十分復雜的情況,容易出現多元價值認同標準和執政黨的一元執政理念之間的契合難的情況,即出現“一”與“多”之間的矛盾,增加了價值認同的難度。
三、積極應對網絡媒體對執政合法性帶來的影響
應對網絡媒體對執政合法性的影響,其任務就是要把網絡媒體為增強執政合法性提供的機遇轉變為執政黨的現實優勢,把網絡媒體提出的挑戰變成執政黨發展的動力,提高民眾對執政黨的認同度。為此,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執政黨應對網絡媒體的能力,增強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具體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研究網絡媒體。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對網絡媒體的科學應對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這就要求我們重視網絡媒體及其相關理論的研究。網絡媒體及其相關理論研究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要重視網絡媒體運行的一般理論研究,掌握其特點和規律,重視網絡媒體對執政黨影響的研究,重視掌握網絡媒體對政黨合法性影響的內容、途經和有效應對措施等,最終達到以科學理論來指導網絡媒體的應對工作。當前我國關于網絡媒體的理論研究工作剛剛起步,研究成果不多,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為此,應組織科研力量,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二)積極引導網絡媒體。當前網絡媒體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和社會輿論放大器,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對提高執政黨執政合法性認同是至關重要的。為此,黨和政府要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提高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大眾化、公信力。以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各類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一方面,要唱響主旋律,堅持宣傳的高品位、高格調;另一方面,要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人們的各種思想疑慮,做好交流溝通工作,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溝通中取得共識,在討論中凝聚人心,引導網絡輿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使網絡媒體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利于提高黨執政的合法性認同。
(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給政黨執政合法性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雙重影響,把機遇變為現實優勢,把挑戰變為發展動力。為此,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的特點,以信息的收集、整理、處置,價值整合、展示形象等為線索建立工作機制。健全的工作機制除需要嚴格的制度外,還需要各類專家參與其中,包括網絡技術專家、意識形態工作專家和公共事務處理專家等。通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把網(下轉第61頁)(上接第49頁)絡媒體真正建設成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臺,展現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進行價值引導的重要基地,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
(四)善于駕馭網絡媒體。要使網絡媒體為我所用,趨利避害,就需要提高黨駕馭網絡媒體的能力。提高黨駕馭網絡媒體的能力,關鍵是提高各級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駕馭網絡媒體的能力。各級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是黨應對網絡媒體任務的直接承擔者、完成者,他們應對網絡媒體的能力狀況直接決定我們黨應對網絡媒體工作的成效,因此,提高黨駕馭網絡媒體的能力就要高度重視提高各級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駕馭網絡媒體的能力,把它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首先,培養、提高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對網絡媒體的意識。針對當前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對網絡媒體不重視的現實,應通過各種途經加強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新時期做好網絡媒體應對工作的重要作用,把應對網絡媒體能力作為一項必備本領來認識,自覺提高應對網絡媒體的能力。其次,培養、提高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對網絡媒體的實際本領。應對網絡媒體的實際本領包括掌握互聯網必要的知識以及通過網絡開展工作的本領。為此,要切實解決當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對網絡媒體應對工作不適應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邦佐.執政黨與社會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和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孟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