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給整個版權制度帶來巨大沖擊,傳統版權法在維護版權人利益方面捉襟見肘,于是版權保護技術應運而生。然而,各種規避版權保護技術的方法也隨之出現,因此,對版權保護技術進行法律保護顯得十分必要。當前我國有關版權保護技術法律規定過多地傾向于版權人的利益,侵蝕了合理使用的空間,不利于實現版權制度所追求的利益平衡。為此,有必要重新評估合理使用法律規定的合理性,使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技術的法律規定與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定取得新的平衡。
〔關鍵詞〕網絡,版權保護技術,法律保護,必要性,立法現狀,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135-04
網絡傳輸的可操縱性和交互性使得數以千萬計的網絡用戶可以對數字化作品進行低成本、高質量和無限次數的復制,并且將其瞬時傳遍全球。傳統版權法面對網絡時代浩如煙海的信息被大量使用、復制和傳播,顯得束手無策,版權人最終發現的被侵權作品通常是經多次篡改的累積結果,追查這些侵權行為的明確來源進而向侵權人主張權利變得十分困難。法律與技術之間有一種天然的互動互補關系。在傳統版權制度下版權得不到充分法律保護時,版權人有必要采取私力救濟方法,即通過在作品中采取一定技術措施來與版權侵權行為抗衡。鑒于此種情況,如何協調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技術的法律保護與合理使用法律規定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一、網絡版權保護技術及對其進行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一)網絡版權保護技術。網絡環境下的版權保護技術是指版權人或相關權利人為了防止他人未經授權接觸或使用其作品而主動采取的各種技術手段。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對網絡環境下的版權保護技術進行不同的分類。
從技術角度,可分為數據加密技術和數字水印技術兩類:
1.數據加密技術。它是最常見的版權保護技術,是通過將數字內容進行加密,給作品加上一道密碼鎖,使用者只有得到正確的密碼,才能使用作品。通過使用數據加密技術,權利人可以限制他人對其作品的非法接觸、使用和傳播,保護其作品內容的完整性。
2.數字水印技術。它是在數字內容中嵌入隱蔽的標記,這種標記通常是不可見的,只有通過專用的檢測工具才能提取?!?〕 (P313 )數字水印技術通常與其他媒介配合使用,對版權人發表的作品是否受到非法復制、傳播和修改等情況進行網絡監控。
從版權法角度,可分為控制接觸作品的技術和控制使用作品的技術兩類。
1.控制接觸作品的技術。它是指使用者除非得到了版權人的授權,如獲得口令或密碼,否則,在正常的運行狀態下其對作品的閱讀或瀏覽將被阻止的技術,主要是指數據加密技術,包括口令技術和加密技術??诹罴夹g是指版權人在數字作品的外部設置壁壘,在正常運行狀態下,使用者必須得到合法的口令才能接觸到作品的內容;加密技術則是采用加密編碼技術對作品的內容進行加密,改變作品內容本身的表現形式,使作品在非法使用狀態下所顯現的信息不同于作品在正常使用狀態下所顯示的信息。
2.控制使用作品的技術。它是指在作品使用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技術。從用途上看,可以進一步將其分為禁止或限制作品具體使用方式的技術和對作品使用情況進行監控的技術兩種。前者旨在控制他人以復制或傳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為;后者并不限制他人對作品的使用,旨在通過對作品的使用情況進行監控,從而為版權人根據他人使用作品的次數確定報酬提供依據,或為版權人提供作品被非法利用的侵權證據。
(二)對網絡版權保護技術進行法律保護的必要性。版權保護技術之所以頗得版權人及相關權利人的青睞,是因其具備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防止他人越權接觸或使用作品,有效彌補法律手段保護版權的不足。但凡事有矛必有盾,由于版權保護技術是建立在數字邏輯基礎上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復雜的版權保護技術也有相應的規避或破解方法。事實也正是如此,從版權保護技術誕生之時起,各種破壞它們的工具和行為就相伴而生。
由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版權保護技術必定會催生更先進的破解技術及其裝置。而版權保護技術一旦被突破,出于營利或其他目的的破解者可以利用網絡方便快捷地把破解裝置或方法傳授給他人,從而使版權人及相關權利人無力保護作品的局面再度出現。規避版權保護技術的方式繁雜多樣。根據規避行為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直接規避行為和輔助規避行為兩種。直接規避行為是指行為人直接從事規避技術措施的行為;輔助規避行為即間接規避行為,是指行為人并沒有對設有技術措施的作品直接實施規避,而是以制造、銷售、出租等方式提供規避裝置或方法,協助他人實施規避。在網絡時代,面對規避版權保護技術的嚴峻現實,對版權保護技術進行法律保護再次提到了人們面前,因此,如何協調版權保護技術的法律保護與合理使用法律規定的關系,取得二者之間的平衡,就成了一項緊要的工作。
二、我國版權保護技術的立法現狀分析
我國1998年的《軟件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第18條對軟件技術措施規避作出了禁止性的初步規定。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7條第6款對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侵權行為做出了處罰規定。著作權法只是一般性地禁止規避技術措施的行為,并且僅針對直接規避行為,并沒有規定輔助規避行為。隨后出臺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24條第3款禁止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件著作權而采取技術措施的行為。然而該規定的適用范圍僅限于與計算機軟件作品有關的直接規避技術措施的行為。2003年12月2 3日修改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了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部分輔助規避行為如何追究其民事侵權責任,這雖然表現出對輔助規避行為的禁止態度,但是適用面較為狹窄。
2006年國務院第468號令頒布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并已于7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關于版權保護技術的立法邁上了新的臺階。相比先前的立法,條例的進步意義主要體現在這樣兩個方面:
(一)輔助規避技術措施行為的禁止。該條例第4條第2款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不得故意制造、進口或者向公眾提供主要用于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為他人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提供技術服務。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避開的除外。由此可見,該條例禁止幾乎所有規避技術措施的行為,不論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直接規避行為,還是故意制造、進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開、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或者故意為他人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提供技術服務的輔助規避行為;并且條例第18條和第19條對直接規避行為和輔助規避行為分別設定了法律責任。輔助規避行為的禁止有助于更有力地打擊直接規避技術措施行為,大大減少著作權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二)技術措施規避例外的規定。在該條例之前,我國相關立法明顯的缺陷就是欠缺規避例外的規定。條例第12條規定了可以避開技術措施,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開技術措施的技術、裝置或者部件,不得侵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的四種法定情形。著作權法所體現的就是一種作者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平衡關系,如果僅有禁止規避技術措施的立法,而沒有設立必要的例外情形,就會從根本上打破這種平衡關系。因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所有規避技術措施的裝置或方法既可以用于非法用途,也可以用于合法目的,因此對技術措施規避規定適當的例外情形是必要的。該條款對于恢復著作權的利益平衡,維護合理使用的正當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網絡版權保護技術法律規定與合理使用法律規定關系之協調
人類的智力創造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新的思想往往建立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為了傳播社會的精神財富,促進科學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除強調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外,各國都十分重視社會公眾接觸和使用作品、獲取知識的需要,因此,作出了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定。
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必向其支付報酬。它肇始于英國的判例法。1841年美國法官Joseph Story 在審理Folson訴Marsh一案中,系統地闡述了合理使用的基本思想,以至于后來成為美國著作權立法的基礎,并對國際著作權立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 〕 (P14)美國版權法第107條規定:在任何特定情況下,確定對一部作品的使用是否為合理使用,要考慮的因素應當包括:(1)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包括這種使用是否有商業性質或者是為了非營利的教育目的;(2)有版權作品的性質;(3)同整個有版權作品相比,所使用部分的數量和內容的實質性;(4)這種使用對有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所產生的影響。該規定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各國著作權法對“合理使用”的大致界定。我國著作權法第22和23條也集中列舉了合理使用的適用情形。
版權法的宗旨是建立和實現版權人權利和社會公眾合理使用權利之間的平衡機制。合理使用恰恰是這種平衡的精髓所在。問題是在這個網絡空前繁榮的時代,合理使用應當怎樣延續下去?
版權法意義上作品的“獨創性”強調作品是由作者獨立完成而非抄襲他人成果。這種獨創實際并非是“絕對的獨創”。事實上,大部分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對前人作品的借鑒。數字時代多媒體作品的大量涌現更加證實了這一點。多媒體作品的創作必須融合包括音樂、繪畫、視聽作品在內的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大量外部信息,這就需要多媒體制作者能夠最大限度地以他人創作的現存作品作為素材。因此,網絡時代依然需要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定,在網絡時代,合理使用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是版權法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價值理念的體現。無論網絡科技給版權法帶來怎樣的沖擊,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定仍然是版權法的一項基本制度。因此,在數字技術條件下如何協調版權保護技術的法律規定與合理使用法律規定的關系,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學者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為此,筆者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適當擴充反規避技術措施的例外種類。美國DMCA第1201條規定了不應視為侵權行為的7種例外。我國的《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第12條則規定了四種反規避技術措施的例外:(1)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通過信息網絡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而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只能通過信息網絡獲取;(2)不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以盲人能夠感知的獨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而該作品只能通過信息網絡獲取;(3)國家機關依照行政、司法程序執行公務;(4)在信息網絡上對計算機及其系統或者網絡的安全性能進行測試。我國反規避技術措施的例外范圍顯然比較狹窄。
為避免版權人權利擴張,保障合理使用法律規定的正當性,我們可以參考美國DMCA等法案,結合國情適度增加反規避技術措施的例外情形:第一,允許在符合合理使用條款要求的前提下,破解使用控制技術保護措施。如果使用人已經合法取得作品的復制品,在著作權人未公開必要的方式以幫助其對作品進行合理使用時,應當允許該使用者自行規避使用控制技術措施,以保障大眾合理使用作品的權益。第二,對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信息,應允許進行規避??萍及l展的趨勢表明,傳統的模擬印刷科技將逐步被數字出版技術所取代,數字作品將逐漸普及推廣。由于各國相關立法都沒有規定移除訪問控制技術措施的期限,對于版權保護期限己經屆滿的作品也不能通過合法規避技術措施達到合理使用的目的,這將導致已進入公共領域的信息被私人壟斷控制的局面出現,從而不利于大眾充分使用公眾領域的信息,最終阻礙科學文化的進步。為此,對于已進入公共領域的信息,應當允許進行規避。第三,允許出于反向工程①、加密研究和保護個人身份信息的目的破解技術措施的行為,但是必須設立嚴格的限制條件。
(二)明確反規避技術措施的例外條款與合理使用之間的關系?!毒W絡信息傳播保護條例》第12條增加了反規避技術措施的例外條款,第6條規定了數字技術環境下合理使用的八種情形,但是對合理使用規定是否適用于技術措施保護規定只字未提,兩個條款的關系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這顯然不利于版權利益平衡的維持。在美國,正是由于DMCA在處理合理使用與技術措施法律保護兩者之間關系的模糊態度,使得合理使用制度處于尷尬境地。筆者認為,我國著作權法應當進一步明確規定合理使用與保護的關系,把合理使用納入技術措施反規避侵權的抗辯理由。同時,還應當繼續探索數字技術條件下合理使用的范圍及實施機制,以彈性化、多樣化的合理使用規定應對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公眾留下充分的合理使用作品的空間。
(三)對“訪問控制措施”的規范應持謹慎態度。《網絡信息傳播保護條例》第26條對技術措施這一關鍵用語的含義作如下解釋,“技術措施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經權利人許可瀏覽、欣賞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有效技術、裝置或者部件?!庇纱丝梢钥闯?,我國并沒有像美國將技術措施進一步細化為“訪問控制措施”和“使用控制措施”,而是和歐盟一樣對技術措施進行一般性的規定。
事實上,“訪問控制措施”的行為如何定性涉及到“訪問權”,而有關“訪問權”的爭議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大的著作權理論問題:著作權到底保護什么?〔3 〕因為“訪問控制措施”不直接保護“復制權”等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只是通過防止他人非經著作權人同意而閱讀、欣賞文藝作品或運行計算機軟件訪問作品,從而間接防止他人非法復制、發行或傳播作品。目前我國著作權法以及相關國際立法中都沒有規定所謂的“訪問作品權”。在“訪問權”缺乏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訪問控制措施”的行為也是難以定性的,且在實踐中極易引起著作權人對權利的濫用。鑒于接觸控制技術措施本身涉及的著作權理論問題尚未解決,因此對“訪問控制措施”持謹慎態度是合宜的。
(四)為輔助規避行為留下適當的例外余地。輔助規避行為確有限制的必要,然而一概否定也是不可取的。正如湯因比所說:“一切力量,包括進步的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力量——在倫理上都是中性。因使用方法不同,它可以成為善的東西,也可以成為惡的東西?!?〔4 〕規避技術措施的行為人可能是盜版商,也可能是正當的作品使用者,如為學術研究等合法目的而實施規避行為的教授或學生。法律強制禁止輔助規避行為的同時,必須留下適當的例外余地,否則必然導致公眾由于缺乏必要的設備或服務而無法對相關作品實施合理使用,從而實質上架空了合理使用規定。
(五)為版權人設立適度的義務。在技術措施的保護下,相關的交易條件變得不透明和不確定,消費者知情權等權益受到極大的威脅。為此可考慮借國家行政公權之力,適度為版權人設立義務,以維持著作權法的利益平衡機制。〔5 〕例如要求版權人承擔提供必要手段的義務。技術措施的保護水平與時俱進,而大部分合理使用者缺乏自行規避的能力,加之輔助規避行為被嚴格禁止,只有為版權人設立適度的義務,才能平衡版權人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合理使用制度落到實處。
(六)建立法定例外的評估、調整機制。技術措施對合理使用的影響深遠,因此需要密切追蹤這一領域的實踐進展情況和立法施行效果。美國DMCA要求國會圖書館館長應當在禁止規避接觸作品的規定生效后,每隔三年向國會做出針對該部分規定的執行評估報告,以調整例外情形的范圍。歐盟對技術措施立法保護也建立了相應的觀察和調整制度,授權未來立法者制定新的例外。針對技術措施規避法定例外的評估、調整機制,可使立法機關在發展中調整版權保護技術法律規定和合理使用法律規定的關系。我國亦可借鑒這一做法,建立反規避條款的定期審查評估制度,定期評估技術措施法律保護的發展給公共利益帶來的影響,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注釋:
①如果僅僅為了識別和分析一個程序而破解技術措施,那么這種行為應當是著作權法允許的。
參考文獻:
〔1〕湯幟.數字版權保護技術與著作權的關系和應用〔A〕.沈仁干.數字技術與著作權〔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王遷.對技術措施立法保護的比較研究〔J〕.知識產權,2003,(2).
〔4〕詹克明.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憂慮〔J〕.隨筆,2001,(5).
〔5〕呂彥昌.著作權合理使用與技術措施的法律沖突〔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2).
責任編輯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