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物化意識凸顯、自卑心理強、務實精神不足等主體意識弱化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斷變遷的成長環境,不良的教育狀況,消極的文化心理,以及現行體制的負面影響。為此,塑造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意識,要優化教育環境,注重人文關懷,消除體制上的壁壘。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主體意識,原因,塑造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3-0095-03
主體意識是指人對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自覺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覺認識和改造的意識?!? 〕它表征著主體對自己生命活動的自覺認識和自由支配的能力,是實踐主體活力的源泉,是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保證。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5億外出農民工,其中,新生代農民工有近1億人,約占農民工總數的60%?!? 〕由于特殊的生存境遇,新生代農民工主體意識的生成與擴張受到一定制約,這勢必影響到他們的人格生長及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高揚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意識,塑造他們健全的精神世界,成為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實現的動力保證。
一
相比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具有鄉土記憶淡薄、城市情結濃厚、人生閱歷單純及整體素質較高等特征,他們的居住空間、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等正逐步趨于城市化,權利意識、發展意識及進取意識比較突出。然而,在“扎根”城市的“奮爭”中,特殊的生存境遇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出現偏失,導致其主體意識的式微,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一是物化意識凸顯。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對金錢的渴望和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他們眼中,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標準不是知識、智慧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而是能否賺取大量的金錢。因此,“看看世界,享受生活”成為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務工的動機,“燈紅酒綠”成為他們內心的向往與追求,城里人的“瀟灑”成為他們的預想目標與競相模仿的對象,“下館子、光顧網吧、迪廳、酒吧、溜冰場、K歌、看電影”等成為他們“引以為豪”的身份標識。尤其是未婚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中的不少人是“月光族”,手機擁有率高達72.9%, 〔3 〕絕大多數人的通信方式都很現代化,部分人還染上了吃喝玩樂、攀比消費、游手好閑的不良習慣。
二是自卑心理較強。與全國農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但與城市同齡人相比則偏低。由于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再加上是農村戶口,使他們在許多方面都受到局限。比如,在就業方面,他們大多只能找到一些穩定度低、經濟收入少、勞動強度大、條件較為差的工作;在戶籍和社會福利方面,他們與其父輩一樣難以取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在人際交往方面,他們的交往圈子大多局限在親戚、過去的同學、朋友和現在的同事,與鄰居、城市居民的交往較少。這使得他們難以融入主流的城市生活,從而產生較為強烈的自卑心理。
三是務實精神不足。一般而言,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崗位比較挑剔,對大量缺工的家政、餐飲等服務業興趣不大;工作缺乏持久性,不是因為待遇低,就是覺得沒面子,受不了一些客戶的臉色等;遇到不順心的事容易鬧情緒、提要求,甚至辭職等。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敬業精神較差,且職業流動率較高,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其跳槽頻率是其父兄輩的近六倍,即使能夠做到“敬業”,也很難做到真心“愛崗”。這其中,近一半的人因為“生活、生產環境和閑暇時間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歡那個工作”或者只“想換個環境”?!? 〕除此之外,在技能學習方面,他們也大多愿意學電腦、開車、外語等看似輕松時髦,實際上卻具有普及性、缺乏特色專長的本領,而不愿意學焊工、廚師、建筑施工等更為市場需要的專業本領,缺乏踏實做事的務實精神。
二
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不同,必然會形成不同的精神生活。” 〔4 〕成長于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受其社會實踐中的多重因素影響,導致其主體意識的生成與擴張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一是不斷變遷的成長環境。首先,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農業是疏遠的,他們大多隨父母在城里長大,其就業觀念、生活方式及消費理念與城市人基本上趨同,對城市的認同意識遠遠高于農村,渴望融入現代都市社會成為真正的市民。其次,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沒有生活環境變遷的感性經歷,認為自己和城里人沒有什么不同,不應該受到不公正待遇,這種深層意識下的公正渴望與現實存在的城鄉客觀差異使得他們倍感彷徨與無奈。再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直接從學校跨入社會,艱苦創業的意識與吃苦耐勞的精神遠不及他們的父輩,加之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進入正規就業市場的本領,因此,他們在城市中難以真正立足,容易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搖擺人”。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的境遇形成巨大落差,不免使他們產生消極自卑心理。
二是不良的教育狀況。由于受客觀條件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與新生代的城市市民在教育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教育資源分配、入學條件、教育觀念等方面。正因為所受教育的不同,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在“人才林立”的都市顯得黯然失色。同一個生存背景下的“無情較量”無時無刻不在催生著他們本來就脆弱的自卑心理。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存在著綜合素質不高與實踐能力低下的問題,這也必然誘發他們在城市務工過程中逐漸形成“高不成低不就”、“這山還看那山高”的浮躁心態,缺乏踏實奮進的主體精神。
三是消極的文化心理。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已在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心中轉化為難以消磨的“錢”與“權”的意識,成為其內在的性格特征,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向往“權”,更向往“錢”,相信有了二者之一即可擁有一切。封建意識的盤踞地在農村,新生代農民工雖已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內化于許多人深層意識中的那些消極思想一時間難以消除,再加上在現代都市中的耳濡目染,逐漸滋生出對“物”刻意追求,“高消費”,“炫耀、攀比”等不良心態。另外,我國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觀念根深蒂固,作為“跳龍門”的手段之一,農村社會普遍對“讀書”寄予厚望,對于學歷高的人既“崇拜”卻又自愧不如,在人才匯聚的現代都市,新生代農民工相對偏低的文化程度及相關的附帶效應必然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相形見絀,產生自卑心態。同時,由于傳統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中國農民,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成為他們的理想。作為農村社會走出來的“草根精英”,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一直是他們內在的信心與驕傲,但是當他們在與城市市民的競爭中屢遭挫折之后,自卑與沮喪便油然而生,而內心所固守的“讀書人”的“清高”又使他們不愿再回到農村社會,更不愿意去重操祖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模式,于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使他們難以認同現狀而踏實工作。
四是現行體制的負面影響。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分割體制已然轉化為人們習慣性的思維意識。面對新的環境與生存機遇,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胸懷大志”與“滿腔熱情”,但換來的卻是那些城市人不愿意做的最苦、最累、最臟、掙錢最少的工作。而對于許多城市市民而言,農民工對城市所做的貢獻在他們眼中是理所當然的;相反,對于農民工給他們的生活所造成的一些不便卻“頗有微詞”,無論在日常交往或內心認同方面都顯露出對農民工的“拒斥”。尤其是在各方面的待遇上,農民工總是被認定為與城市居民不一樣的“二等工人”,同工不同酬、不同權﹑不同福利保障等問題普遍存在,部分用人單位的管理人員還把他們當作另類工人管理,有的城市甚至還限制他們進入某些行業就業。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僅是對勞動者應享有的權利的無視,而且傷害了農民工的尊嚴,進一步固化了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妨礙了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正是因為那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體制性屏障使滿懷希望的新生代農民工們在城市始終找不到“家”的感覺,無法獲取融入城市的“鑰匙”,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他們的消極心態。
三
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狀態將是決定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需要在政府主導下,綜合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新生代農民工的潛能,培養他們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主體精神品格,使其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優化教育環境。一是要不斷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環境。用人單位應舉辦各種培訓班和補習班,并選送優秀農民工到各級培訓部門深造。與此同時,條件允許的地方還可以把農民工教育培訓納入市、鎮(區)成人教育規劃,采取多種辦學模式,如集中辦班、分散辦班,送教上門和個別輔導等,在不影響經濟收入的前提下,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創造條件。二是要豐富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用工單位要撥出一些資金建立諸如燈光球場、閱覽室、閱報欄、休閑影視室、乒乓球場、文藝演出舞臺,組建業余文藝演出隊及體育隊等,定期舉辦與農民工生活相關的文藝晚會、田徑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及書畫比賽等;定期在農民工中開展評選“愛崗敬業優秀員工”活動;定期與有關部門一起,在農民工中開展法制、交通、衛生知識講座,經常舉辦各種知識競賽活動,創建和倡導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使農民工在學習、娛樂、消遣、健身強體中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凈化靈魂,變得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第二,注重人文關懷。要注重感情上的傳遞與感應,通過政策引導、文化互動、社會輿論引導等途徑,讓人與人之間多一點鼓勵、多一點關懷幫助、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相互信任,進而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良好氛圍;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心理救濟體系,使農民工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可以找到傾訴和幫助的對象,從而緩解心理壓力,看到生活的希望;要想辦法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困難,幫助其樹立生活的信心,從而從源頭上真正消除他們的種種不滿和怨恨情緒;要對那些新生代農民工隊伍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大力宣傳和表彰,使他們能感受到社會的認同,擺脫物質與精神的“貧困”,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三,消除體制壁壘?;庑律r民工的消極心態,要求政府必須清除產生這種心態的“制度性”根源,適時地制定并落實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或改變他們弱勢境遇的政策,使他們能切實感受到黨、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樹立起生活的信心。一是要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應放寬對農民工獲得城市戶籍的限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廢除現行戶籍制度。二是要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限制,促進城市勞動力市場的整合,保護農民工的平等競爭權。三是要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為農民工提供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四是要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五是要將農民工子女納入城市義務教育體系,對其實行與城市學生一視同仁的政策,保護其義務教育權利。唯有如此,新生代農民工在政治生活中才能夠以不同形式和途徑充分享有并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經濟生活中才能夠分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長此以往,成為現實新生代農民工的現代公民意識才能得以塑造,各社會主體也才會各得其所。
馬克思曾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故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5 〕 (P18)新生代農民工主體精神的式微,究其根源,并非一種或者幾種因素使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必須把這一問題放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重視域下進行“總體性”的理性考量,唯有如此,新生代農民工精神世界的健全發展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張建云.主體意識與人的全面發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2,(4).
〔2〕 新生代農民工調查:人數近億占比6成愛吃麥當勞〔DB/OL〕.大眾網,2010-02-02.
〔3〕 新生代農民工面臨城市困境 想當城市人門檻多多〔DB/OL〕.新華網,2010-01-12.
〔4〕 王秀敏,張梅.現代人精神生活質量內涵的理性闡釋〔J〕.理論與改革,2008,(3).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