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由此引發了人們對于公允價值是否運用得當的廣泛爭議。本文結合08年我國上市公司最新年報,分析了在金融危機和新會計準則實施后,我國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情況。以及國際社會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新態度和對我國今后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新會計準側
一、引言
不久前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使得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許多人將矛頭指向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2006年9月正式發布的美國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報告實體在市場的參與者之間進行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支出的價格。這在必然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對我國在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中廣泛的引入和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否運用的得當產生了思考。在新準則中有多處引用或修正使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這是否會引起新一輪企業的利潤操縱行為和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
1、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
我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中規定: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時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并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且不扣除將來處置該金融資產時可能發生的交易費用。但是公允的雙刃劍作用也因此得到體現,在市場向好的時候,以所謂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獲利頗豐,金融機構損益表上體現出大量的利潤,使得投資者和管理人對其產生盲目樂觀的預期。一旦經濟下行、市場看空的時候,相關金融資產價值將被低估,按會計準則規定,金融機構將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資產屬性計提準備或者減少所有者權益。更甚者陷入周期性循環:市場價格下跌-提取高額減值準備——非理性拋售——價格繼續下跌——繼續加大減值準備計提和繼續核減權益的惡性循環,直到資本充足率杠桿和流動性杠桿斷裂,金融機構崩盤。本次的金融危機發展到今天,其實質也就是投資者對價值無法做出合理的預期,投資者信心的喪失。
從最新出爐的08年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的后,在1624家上市公司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占資產總額的8.14%,2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中金融資產占上市公司總資產的10.44%。在本次的金融危機中,我國的金融業所遇到的沖擊小于預期效應,主要就是因為,一方面因為中國的銀行沒有像美國的一些銀行一樣,向金融控股集團轉型。投資業務機構的表外化,高杠桿化投資成為主要部分是美國銀行的主要特征。而我國,國家控股還占了相當的比例,借貸資金用途相對謹慎。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在中國尚處于實踐期,在逐漸由歷史成本計量進行轉變和細分,沒有完全開放并與國際市場進行接軌。
2、投資性房地產
新準則中規定會計報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 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 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 ①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②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 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 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 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 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對投資者理解上市公司價值變化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引用這一計量將意味著投資性房地產的價值將隨市價的變動而發生顯著性變化,即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影響當期的利潤,一旦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才將分別確認收入和成本。公允價值變動隨之轉出。
從我國的08年最新年報中可以看出,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690家存在投資性房地產,但有670家采用了成本模式計量,只有20家是采用公允模式計量,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為-515.90億元,4家披露了由成本計量模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大多數企業的房地產資產基本上反映其實際價值并按期計提折舊,計提減值準備。因此市場價值波動對其影響相對較小。但是不可否認在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也存在一定泡沫經濟,以“國字”開頭的企業不斷將大量借入的資金變為土地資產,一方是房屋的積壓,一方是市場的供不應求, 種種跡象表明,怎樣合理的規范市場的計量標準,給與投資者正確的市場預期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方法。
三、金融危機下國際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反應
金融危機發展到今天依然仍在持續,人們從最初的無助,恐慌,到現在歸于理性的回顧與思考其發生的原因。國際社會對其作出的反應也有所不同。在不停的爭議和妥協中美國發布《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即對于不具備市值計價條件的企業來說,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設參數來估算。
隨之,德國新會計準則可以將金融資產重新分類以及區別定價,以避免計提跌價準備,從而在帳面上可以實現利潤。韓國FSC發表聲明,針對貨幣貶值產生的外債風險,將考慮修改會計準則,放松會計規定。新加坡新準則允許公司按到期價值為資產估值,也是避免公允價值計價帶來的減值損失,這對于以金融為支柱的新加坡來說無疑是準備全力以赴來支撐了。
但筆者認為無論會計政策怎么改變,都只能在短期內起到改變帳面利潤的作用,放松會計計量的規則而“創造”的利益是一種幻覺,只能延遲問題的解決;金融危機實質上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會計問題。改變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將會剝奪投資者在最需要關鍵財務信息的時候獲取這些信息的權利,這不僅將增加投資者悲觀的預期,推高了風險溢價,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們的信心,使得危機可能會加劇,且將延遲資本市場的復蘇,甚至可能埋下了下次危機的種子。
四、我國應從中得到的啟示
(一)保持中國特色,逐步向國際趨同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我國經濟之所以沒有像美國一樣受到劇烈沖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我國既定新會計準則時,根據我國國情謹慎的使用了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運用必須滿足一定條件,在采用具體準則時都有較為嚴格的限制。隨著中美啟動“會計對話”到我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全面趨同路線圖即將出爐,我國的會計制度也越來越需要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但金融危機所暴露出以公允價值為核心的國際會計準則的缺陷也值得我們警醒。當前,我們國家利率尚未市場化,資本市場具有典型的“新型+轉軌”特征,波動性高于成熟市場,金融業尚不具備全面實施國際金融企業會計準則的環境。因此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我們更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適度國際化。
(二)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提高估價技術
新準則中規定公允價值的使用前提是必須存在活躍的市場,而活躍市場的存在需要發育成熟的市場經濟,所以說加強市場經濟建設是以較低成本獲得可靠的公允的條件。逐步建立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全國市場價格信息數據網絡,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公開化,形成良好的市場價格體系,進而使公允價值的取得更為客觀、直接。
(三)加強央行的監管之權,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監管,在這方面我國可以借鑒美國財政部關于金融監管的措施:加強央行的職權,由其接替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投資銀行及其控股公司實施監管;創立跨行業的“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彌補交叉監管疏漏,促進政策協調。建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并組織實施,在總結我國管理實踐經驗、借鑒國際先進成果的基礎上逐步的晚上。同時應引入注冊會計師審計,加強獨立董事的職權,擴大外部審計范圍,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公正。
(四)強調會計職業道德,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
從本次金融危機來看,加強會計人員守法意識和道德教育可以從主觀上消除利潤操縱的動機,是杜絕假冒運用公允價值實則從事造假的根本措施。同時公允價值的判斷也依賴于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和專業水平。沒有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公允價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計和很好地運用。因此應進一步加強會計人員的后期職業道德教育和誠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2006
[2]財政.金融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財政經濟出版,2001
[3]張華.芻議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影響與啟示[J]會計之友,2009,03
[4]陳高華,李艷,吳東立,甄立敏. 美國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的適用性問題[J]財會月刊(會計)2009,01
[5]財政部會計司課題組.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情況分析[J]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9,09
[6]李暢.淺析公允價值在新準則中的運用及比較[J]財經論壇,2006,07
[7]李珂,陳含,鄭微,吳育新.由雷曼兄弟破產看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03
(作者單位:宿遷經濟開發區財政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