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驅動因素問題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其中實體經濟景氣狀況和貨幣供應量是決定CPI中期波動的重要因素。CPI變化相對滯后于實體經濟景氣狀況變化和貨幣供應變化,在考慮到滯后期影響后,根據回歸分析預計CPI在上半年上升,二季度可能到達相對高位。而貨幣政策的變化情況是分析下半年CPI走勢的最主要因素。
關鍵詞:CPI、M1、GDP、宏觀經濟景氣指數
引言
前幾年由于全球經濟一度出現的流動性過剩、能源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在大宗商品市場上的過度投機行為,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高企,中國也在此之列。而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又使世界經濟面臨潛在的通縮風險。隨著金融危機的緩解,政府救市的措施導致大量貨幣流入,通貨膨脹又有上升趨勢。在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轉變的背景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驅動因素問題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
本文從實體經濟狀況和貨幣供應量兩個方面闡述導致我國CPI變化的決定因素,由歷史數據中可以看出三者有著相同的變化趨勢,但通貨膨脹率的變化會滯后于經濟增長率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本文以1995-2009的年度數據為樣本數據,建立貨幣供應、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多變量系統,首先以一元回歸模型分別驗證實體經濟狀況和貨幣供應量對CPI變化的貢獻大小,然后用二元回歸模型對未來CPI走勢進行預測,并將預測值與實際值進行對比分析。選擇M1 作為貨幣供應量,用GDP 和宏觀經濟景氣指數來衡量實體經濟發展情況。
一、數據分析
1.實體經濟狀況是影響CPI的重要因素
作為衡量實體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GDP與CPI之間存在較強相關性。GDP影響相對滯后,其與CPI之間關系并不非常穩定。歷史數據顯示,滯后時間通常在一到四個季度間波動。
從波動幅度來看,CPI波動幅度比GDP更大,并且周期并不完全吻合,其他因素對CPI波動也有著較強影響力。CPI低點大約滯后于GDP低點兩個季度左右出現,高點則滯后大約7個月。在去年2季度GDP增速重拾升勢之后,CPI也在7月份止跌回升,未來上行高度部分取決于GDP增速變化情況。
滯后期半年左右下歷史數據的擬合優度最高,接近0.6,說明了GDP是影響CPI非常重要的因素。
去年7月份CPI止跌只落后于GDP回升大約一個季度,較歷史平均水平更短。而滯后于08年底M1低點大約7個月左右,因此本輪CPI止跌并快速走出通縮可能更多源于貨幣供應量的大幅上升。但目前M1、M2增速均已拐頭向下,未來CPI趨勢可能更多決定于GDP及貨幣的共同影響,因此GDP未來走向將是預測CPI時的重要因素。
目前經濟復蘇已經逐漸穩固,在此背景下,政策退出與調整結構逐漸成為國家政策的重心,預期未來在實體經濟強勁需求和經濟結構調整兩方面作用下,GDP將維持在8到10之間,在中長期內將推動CPI溫和上升。
除GDP之外,宏觀經濟景氣指數也是觀測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其與CPI之間也存在這較明顯的滯后相關關系。
宏觀經濟景氣指數與CPI之間在滯后期為3-5個月時相關關系最好,擬合優度超過0.6。
2.貨幣供應變動是影響CPI的重要原因
分析主要從M1與CPI的相互關系入手。具體分析著重于CPI與M1高點低點間滯后關系。由于國內的高儲蓄率,流動性擴張到物價上漲之間存在一定滯后現象。CPI與M1的歷史數據之間都表現出比較好的滯后相關性。
對M1與CPI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兩者顯著相關,且CPI變化較M1存在滯后性。從99年之后的歷史數據中可以看出,CPI低點平均滯后于M1低點大約8個月,而高點大約滯后于M1高點10個月。
由上述分析知,使用滯后7、8個月的數據與CPI之間擬合優度最高,但仍低于0.4。可見貨幣因素與CPI雖然顯著相關,是影響CPI變化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09年10月,M1增速超過了30%,這一過程目前已持續5個月,1月份受春節因素影響M1達到38.96%的高點后,2月份M1增速已經開始回落。因此,根據歷史數據預測M1對CPI的影響將于6、7月份達到峰值。
總的來看,貨幣因素對CPI有著較強解釋作用,M1增速與CPI之間都有著滯后相關關系,是影響CPI變動的重要因素。根據以往經驗作出預測,我們認為貨幣因素對于CPI的影響在今年上半年將推動CPI繼續走高,未來的不確定性在于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時點。具體說來,去年寬裕的流動性對CPI的影響將延續到今年,這種影響將在二三季度達到最大值,貨幣因素可能使得CPI在上半年保持總體上升的趨勢,在三季度之后隨著準備金上調等貨幣政策的影響逐漸顯現,有可能出現啟穩并回落的情況。
二、綜合宏觀經濟情況及貨幣供應量因素,對未來CPI進行預測
綜合GDP與M1的情況,均使用半年的滯后期下,對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可得到下述結果:
CPI= -13.25837985 + 0.3028139641*M1(滯后半年) + 1.030446186*GDP(滯后半年)
由M1與GDP做出的預測擬合優度達到了0.8以上,說明由兩項指標所代表的實體經濟景氣程度以及貨幣供應量是決定CPI季度走勢的關鍵因素。
由此做出預測,一季度CPI為3.63%,二季度CPI為5.48%。考慮到M1在去年4季度開始下降趨勢已經出現,由歷史相關性做出的預測可能偏高,但總體來說,上半年CPI可能繼續上行,并在二三季度到達相對高點。
綜合宏觀經濟景氣指數(滯后4個月)與M1(滯后8個月),對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可得到下述結果:
CPI=-59.86961+0.585705*宏觀經濟景氣指數(滯后4月)+0.227038*M1(滯后8月)
由M1與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做出的預測擬合優度達到了0.75以上,說明由兩項指標所代表的實體經濟景氣程度以及貨幣供應量可以大部分決定CPI季度走勢。
但由于宏觀經濟景氣指數所反映出的宏觀經濟景氣波動幅度往往大于實際,特別是在宏觀經濟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因此單純由回歸作出的CPI預測與實際CPI之間差額波動幅度較大。但是這種差額的變動有一定的趨勢性,因此可以在單純預測的基礎上,使用上期CPI預測值與實際之差作為調整項進行調整后再回歸,得到修正后的預測值。預測時則使用上期未調整預測值與調整后預測值的差作為調整項。
CPI=-59.21017+0.202979*M1(滯后8月)+0.582686*宏觀經濟景氣指數(滯后4月)
-0.80362×調整項
調整后方程擬合優度達到了0.913,應能作為CPI月度數據初步估計。以此做出對3、4、5、6月的CPI預測值分別是3.57、4.82、5.73、6.64。
由于在快速復蘇過程中,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可能高估了實際景氣情況,因此,所得預測可能仍然偏高,但作為初步預測結果,其揭示的CPI未來變化趨勢是值得參考的。
基于CPI預測值上升趨勢,預計在現有貨幣政策緊縮力度下將很難實現全年CPI維持在3%的既定目標,因此未來可能會出臺進一步緊縮政策,不確定性在于政策推出的時間點和力度。預期將要到來的緊縮性政策將可能在下半年抑制通脹上升的趨勢,CPI可能啟穩或回落,具體走勢主要受央行政策影響。
三、總結
本文對GDP、M1與CPI進行回歸檢驗,并在此基礎上對CPI未來走勢的預測,得出以下結論:
1、從經濟景氣情況來看,GDP的回升趨勢已基本確定,而在國家調結構的基調下,GDP的回升應較為溫和,在未來將會推動CPI溫和上升。
2、從貨幣供應量來看,2009年及2010年國內貨幣供給的高速增長,經過一段時間滯后,對國內通貨膨脹水平有較強推動力。但M1、M2增速均已減緩,預期將推動CPI在二三季度達到高點。
但是未來CPI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內方面主要來自于貨幣政策調整導致的流動性環境變化,國際方面則主要來自于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對國內價格水平的傳導。
參考文獻:
[1] F.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丁軍.中國貨幣供應量、GDP 增長與通貨膨脹的發展變化關系[J].經濟理論研究,2006,(8)
[3]( 美) 達摩達爾·N·古扎拉蒂著,計量經濟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余芳東.當前全球居民消費價格水平(CPl)變動狀況、原因及未來走勢.統計研究,2008(1)
[5] Bryan , M. F. , and Christopher J . Pike. Median Price Changes :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easuring Current Monetary Inflation [JPOL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 Economic Commentary , 1991 ,December 1.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