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1978年至2008年的山東省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的數據,先對凱恩的消費價格函數進行回歸分析,隨后又以10年為一期對邊際消費傾向進行梯次回歸分析,從而驗證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并且對數據得出的結果進行現實經濟意義的分析。最后,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內需給予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絕對收入理論
一、引言
消費函數理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對宏觀經濟運行分析具有現實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西方消費理論經歷了一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第一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至50年代中期,自凱恩斯(Keynes)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建立起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后,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和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興盛的時期,同時由于消費函數在凱恩斯波動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導致許多學者去估計消費和當期收入之間的關系,而研究的結果卻與凱恩斯的說法相反,消費和當期的收入并非是一致的和穩定的。第二階段是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理論和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了跨時期的解釋模型。持久收入理論把人們的收入分為暫時收入和持久收入,并認為人們的消費主要不是與他的暫時收入有關,而是與他的可以預計的未來收入,即“持久收入”有關;生命周期假定以人的生命周期為線索,用更為理性和實際的方式,對人們的消費與收入的數量關系進行系統的分析與測定。這一時期,生命周期假說和永久性收入假說占據主導地位。第三階段是70年代后期至今,預防性儲蓄假說、流動性約束假說以及緩沖庫存儲蓄假說(即在境況差時維持正常消費或在境況好時增加消費)等不確定理論開始了其統治地位,西方消費理論正逐步走向成熟。直至如今,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理論,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研究“當就業量處于既定水平時,什么因素決定消費的總量”時,將消費傾向定義為:存在于YW(即用工資單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和CW (即在該收入水平下的消費開支)之間的函數關系X,即:CW=X(YW)其理論綱要是:從現期的收入高低狀況來分析消費和儲蓄,假定不存在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約束,消費者即期實際收入決定消費支出,實際收入總量增加時,總消費量也會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不如收入,也即邊際消費傾向的數值為正,但小于1,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遵循遞減規律。依照凱恩斯的宏觀消費函數C=α+βY,(C為當期消費,Y為當期收入)消費由目前可動用收入決定,沒有考慮個人對預期收入或對消費的時間偏好。
二、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的實證研究
1、對消費與收入線性關系的分析
于俊年(2000)分析了農村消費需求狀況,并分別按不變價和現價對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張保法等(2000)對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國涓、唐煥文(2003)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87-1999 年期間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的關系,實證分析顯示該時期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0.88,并據此進一步提出應該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減輕農民負擔等增加農民收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本文從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出發,通過模擬1978-2008年期間山東省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關系,推導出該省農村居民的消費函數模型,并對得到的有關結果進行初步分析。CE表示人均消費,NI表示人均純收入,DD表示虛擬變量。本文所需數據來自山東統計信息網。
①散點圖分析
對人均消費CE、人均純收入NI進行散點序列分析如下: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和之后CE與NI各存在線性相關關系,不能一概而論,此處需引入虛擬變量DD(1997年之前賦值為0,1997年之后賦值為1)。
②回歸分析
設回歸分析式如下:
CE=β0+β1*NI+β3*DD*NI+β4DD+μt
令NI1=DD*NI,通過Eviews分析結果如下
CE=19.96569+0.747802NI+0.036710NI1-342.6761DD
模型的F-statistic=10749.39>F0.05,(4,27)=2.73,模型總體上顯著;可決系數R2=0.999163,可調整的可決系數R2=0.999070,表明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除了常數項C之外,系數的t檢驗值都大于2,表明各系數均顯著的不為0,當期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對農民的當期實際消費支出有顯著影響。DW值為1.98,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位于區間(dL,dU)=(1.23,1.65)(通過查DW檢驗臨界值表,α=0.05,T=31,k=3)的右側,因此模型誤差項不存在一階自相關;雖然常數項不顯著,但考慮到實際情況仍保留,因為收入不增加人們也要消費這與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另外,模型各系數的符號也符合經濟意義。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本模型設定比較合理,所選用的數據恰當,較好的模擬了1978-2008年期間山東省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從而驗證了凱恩斯的宏觀消費函數。
2、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分析
國內學者對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研究集中在運用不同消費假說的基本理論,并使用不同的計量方法擬合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上。使用的消費函數、計量方法不同,對邊際消費傾向的估計結果也不盡相同,如柳建光(2006) 通過估計消費收入彈性的協整模型,間接計算的邊際消費傾向在0.35-0.44之間,劉長庚(2005)使用遞推估計方法對1978-200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估計在0.64-0.91之間,并且在1993年以前呈遞增趨勢,1993年之后不斷下降;杭斌(2007)使用的協整分析方法估計的結果在0.75-0.90之間,認為隨城鎮居民財富目標的提高,消費邊際傾向呈下降趨勢。
本文采用梯次回歸的方法,以每10年為一期對消費函數c =α+βy進行回歸。具體做法是: 對1978-1987年10年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進行回歸得到該期的邊際消費傾向MPC1 , 對1979-1988年10年間的數據回歸得該期邊際消費傾向MPC2 , 依此類推, 對1999-2008年10年間數據回歸得該期邊際消費傾向MPC22。根據上述梯次回歸方法, 運用Eviews計量軟件得到各期的邊際消費傾向(MPCi) 估計值如下表所示。
并將所得到的結果用二維折線表示出來,如圖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邊際消費傾向在剛剛改革開放初期的低收入階段上逐漸增加,到1992年時達到階段性的最高點,隨后下降,并于1994年達到階段性低點并開始反彈,但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這一巨大的外部沖擊下,邊際消費傾向開始持續回落,直到03、04年才開始再一次的觸底反彈。
同時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得到了體現。
3、對以上結果進行現實經濟意義分析
(1)、在對消費函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中,我們得出在97年出現突變,與此同時,在邊際消費傾向的分析中,邊際消費傾向的增長趨勢也在97年發生反轉,結合發生突變時的經濟背景,本文認為發生突變的原因為: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增長率從1997年的9.6%下降到1998年的7.3%,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農產品價格的走低,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水平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促使人們減少消費;②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沖擊最直接和最大就是出口,出口總額增幅由1997年的21%下降到1998年的0.5%,而大量農業人口在外向型經濟的企業里打工,企業經營困難,農民工的就業和收入就直接的受到影響,而這些農民工的收入往往是其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2)邊際消費傾向在1993-2005年間呈現總體性下降趨勢,其中固然有之前對1997年突變分析中的原因,也有一些范圍更廣,影響更深遠的深層次情況:①在改革開放初期國民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引導下,以及93、94和95年通脹高企的背景下,農民這一弱勢群體的實際收入增長緩慢;②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住房制度、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預期支出,人們為了住房和子女的教育,不得不壓縮當期的消費。根據國家統計局近年的調查,我國消費者處理收入的首選方式是儲蓄,選擇率高達60%,其中為子女教育而選擇儲蓄的高達38%,為購房而選擇儲蓄的為15%。因此,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給居民帶來的未來收入和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是消費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③同時,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同步得到完善,也對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產生了影響。
(3)邊際消費傾向從04年開始進入上升通道,同樣有深刻的現實背景:①國家自2004年開始至今連續7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加大“三農”扶持力度,取消農業稅,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的惠農政策;②我國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此同時,國民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這些都為農民帶來了增收。
(4)在根據現實數據擬合的凱恩斯消費函數中,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系數0.748,意味著農民收入中平均有74.8%被用于消費,這可能同長期以來農村居民的收入偏低有一定關系,因為西方學者一般認為,收入較低的消費群體往往具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同時,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意味著增加農民收入將有助于刺激農村居民消費,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的實證分析,為擴大內需、拉動農村經濟增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提供了理論指導。因而在以后的經濟生活中,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就需要政府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繼續加大種糧農民
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農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社會預期,增大邊際消費系數,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
2、加大金融扶持,充分發揮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明確分工,加強業務創新,抑制農村資金外流,建立適合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的農業信貸投入機制;完善信貸風險防范體系,創造良好的農村金融外部環境;積極推動我國農業生產保險制度的建立;深化郵政金融改革,使其與農村金融改革相配套,在此基礎上配合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組等機構,滿足農村金融需求。
3、進一步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增加用于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和貧困地區科技水平方面的財政投入,建立廣泛吸收各類社會資金參與農村扶貧開發的機制,加大對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
4、逐步建立農業災害補償機制和市場風險補償機制,對農民因災害和市場風險造成的損失,政府提供適當補助。
參考文獻:
[1]熊梅林.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關系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09,08.
[2]余官勝.消費理論的進展對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啟示[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05.
[3]熊正賢,翟有龍.鑒于凱恩斯消費理論的消費函數研究——-以上海甘肅農民為例[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06.
[4]劉長庚,呂志華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 2005, (8) : 44 - 471
[5]凱恩斯.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