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因為素材貧乏、無話可說,空洞的說理或單薄的故事瞎編、自我小情感的一味抒發便成為學生作文的主要內容。針對這一現狀,筆者立足教材,通過對歷史人物、詩文的梳理歸納,課外相關素材的擴充,有針對性的改寫訓練及材料運用的集體討論來幫助學生搭建一座從教材到素材的橋梁,讓學生認識到文本教材的價值并深入挖掘,從而為寫作注入活水,使作文教學事半功倍。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因其操作的繁復性和見效的緩慢性使其成為語文教師欲說還休的話題。因新鮮素材的缺乏而導致內容的貧血蒼白,因思想認識的淺薄而造成議論的空泛低幼仍是為數不少的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縱觀近幾年全國各省市高考滿分作文,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曾出現于教材中的熟悉身影,有不少源于課本的經典語段。這些滿分作文告訴我們:教科書就是一座儲藏豐富的素材礦山。對這座礦山的挖掘、開采正是我們解決作文空洞幼稚的一條有效途徑。
怎樣幫助學生搭建一個作文命題與教材之間的思維通道,引領學生更深更廣地去開采作文素材的原始礦山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梳理教材歸類整理
我們的語文教材幾乎覆蓋了中外各種體裁的名著精華,蘊涵了古今許多名人的思想精華。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題材廣泛。教材中常有許多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或是與這一作家相關聯的文章。只是這些文章分散于各冊課本中,并不集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先進行歸類整理,比如:莊子類的有《秋水》、《逍遙游》、《莊周買水》、《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陶淵明的有《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蘇軾的有《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然后通過對作品的回憶、再讀,教師帶領學生對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偉人的身世背景、品格風骨、胸懷抱負做深一步的解讀、分析、探討,從而使學生對這些人物的理解不單單停留在他是某篇文章的作者,而能夠使其在學生心中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飽滿鮮活的立體形象。那些文章、詩篇便是撐起這個形象的血肉和骨骼。這種集中篇目的二次解讀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能力和對時代事件的感悟能力。
二、課外擴充,加深認識,拓展思路
教材因涵蓋面廣所以對某些歷史人物的涉及較少。想僅僅通過教材中的選文來深刻理解那些高尚的靈魂就顯得有些困難。所以,在對人物及其作品梳理歸整的同時,教師可向學生補充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文章,比如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蔣醺的《“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徐南軼的《郁孤臺之魂》、胡學文的《屈原如果不死》等文。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應注意相關文章的搜集與整理。通過課外的補充、拓展,一來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品格、風骨、志向的理解更為準確全面,在寫作時能更好地把握、運用;二來使學生借著大家的眼光換一個角度來審視這些歷史上的風云人物,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比如胡學文先生的《屈原如果不死》一文就打破了歷來人們對屈原為保其清志而自沉汨羅的贊頌觀點,層層深入地闡明了屈原的自殺是一種逃避與愚昧的反派觀點。這種反其意的逆向思維的文章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維模式。
三、對教材選文進行改寫訓練
對課文中的詩文進行改寫有益于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多角度地對事件、人物進行解讀,使學生在運用素材時能夠游刃有余。翻看歷年的高考作文滿分卷,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考生將課本素材稍稍變換形式、轉換角度,便輕松取得成功。
改寫練習可以從體裁、內容兩個方面進行。書信、劇本、記者專訪、童話、寓言、科幻都可以進行嘗試。打破傳統的記敘文、議論文的一統天下,在形式上給人以新穎之感。歷年高考滿分作文就有許多成功的范例。譬如,2003年全國卷的滿分作文《孔明揮淚斬馬謖》就采用了獨幕劇的格式,運用戲劇語言寫了諸葛亮在馬謖拒諫失街亭后在情感和法理之間艱難抉擇,最后理智戰勝了師徒之誼和眾將的求情,揮淚斬了馬謖。新穎的體裁,個性化的語言,深刻的主題,使這篇應試文獲得了成功。學生若能熟練掌握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就可以在考場上有較大的選擇、發揮的余地。另外,語言表達的錘煉,尤其是引用與化用也應該作為訓練的重點加以強化。
內容方面的改寫可以是故事新編,也可以通過變化敘述人的角度或人物性格來進行。譬如,2004年江蘇卷的滿分作文《〈孔雀東南飛〉新傳》取材于名著,又不拘泥于原著,將原文中忠于愛情的焦仲卿變成了一個另覓新歡的負心漢,以新編的故事去闡釋“水的靈動,山的沉穩”這一話題。
四、組織討論,讓思維碰撞,閃現智慧火花
教師在布置了作文題目之后,并不要急于讓學生去寫。可以先組織學生對話題或材料進行分析,就該話題能夠用到課本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材料,怎么用、從何角度切入做深入探討。在討論中,學生的不同思維相互碰撞,常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獲。
面對著如此豐富的一座素材礦山——教科書,身為教師,除了對課本的內容進行講授,更要做到讀寫結合,從作文的角度進行點撥訓練,幫助學生搭建一個素材與教材之間的思維通道,引領學生深入開掘這座礦山,相信對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感悟能力、思維能力大有裨益,作文教學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書目】
[1]《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珍藏》,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取材課本的高考滿分作文》,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蘭煉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