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所貴者,意也。”閱讀教學的首務在于對“文本言語”意義的追尋,并在追尋中學會言語。新課程提出了“對話”的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三方互動的“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本的對話”為最終出發點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本真正對起話來,才能真正建構起文本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作好鋪墊。《桂花雨》是一篇構思大氣,意蘊豐富,語言質樸的回憶性借物抒情散文。臺灣作家琦君描寫了在家鄉搖桂花時的情景,字里行間桂花香氣彌漫,故鄉如影隨形,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文章四溢濃濃思鄉之情。本人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新課標倡導的“對話語文”的教育思想,在課堂上圍繞重點語句,引導學生讓學生充分的觸摸語言,品悟語言,通過對文本的誦讀體味、比較品評,去努力用心靈去感應文本對象,并因此而產生和音和共鳴,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與此同時,本課的教學,也讓筆者對于教師應該如何抓住文本中的語言生成點,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感應文本對象,有了更多的理解。
一、讀出文字中隱藏的信息,積淀語言
美國現代作家海明威有一個“冰山理論”,他認為,藝術形象好比是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諸文字的東西是看得見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隱藏的內容則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于是,“讀”就成了探測冰山另八分之七的工具。閱讀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更生活的,更不同的,更多變的,更廣泛的認識。如果能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加以點撥、引導品味文字中隱藏的信息,可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錘煉語言、積淀語言。
【片段一】句子1: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在教學這句話時,我通過理解“浸”字的意思,讓學生在想象中感悟香味的濃郁,并且設計了一段填空,讓學生在完成填空的過程中入境想象,感悟香味的濃郁,讀出對桂花香的喜愛。
師:“浸”字寫出了桂花的香。你能想象一下在哪些情況下,人們都浸桂花香里?
(出示填空:“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早上起床的時候,還在床上的人們 ;傍晚,累的腰酸背疼的人們剛走進村子 ;晚上在繁星下納涼的老人、孩子 。”)
生1:早上起床的時候,還在床上的人們聞到股股濃濃的花香,頓時神清氣爽,精神百倍,渾身充滿了活力。晚上,我聞著桂花香,甜甜地入睡了。整整一個晚上都睡的很香。
生2:干了一天農活的人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里,聞著桂花的香味,疲勞一下子就消失了。
師(笑):原來桂花的香味還有解乏的效果呢。
生3:正在看書的小朋友聞著花香,讀書就更起勁了
生4:晚上,在滿天繁星下,老人們喜歡坐在桂花樹下喝茶聊天,特別的高興。
生5:晚上,我聞著桂花香,甜甜地入睡了。整整一個晚上都睡的很香。
反思:作為對學生學得能力培養的教師,必須引領學生有重點地去讀,更深刻地去讀,讀出生活的滋味,讀出文字隱含的美麗。在上述這個片段中圍繞“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這句話一唱三嘆,用填空的方式巧妙地深化了文本的內涵,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悟、自得、自會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與隱藏于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溝通起來,從字面意義到深層的隱含意義,從對內容的理解到對語言的品析,桂花那濃濃的香味以及給村里人帶來的美好的生活,真正在學生心中“立”了起來。
二、讀出空白中蘊含的情境,豐富情感
朱光潛先生說過:“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于眼前。”其實讀任何文章都不例外。所謂的“畫境”或者“戲景”,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情境”。文章中的情境有的靜謐、淡雅;有的熱烈、奔放;有的恬靜、悠閑……所以,閱讀時教師應善用文中的“空白”,啟發學生想象,放飛想象的翅膀,聽弦外之音,會意外之意,讓學生在想象中走進作品所描寫的世界,進入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形象的世界,在形象思維中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蘊含的情感。
【片段二】句子2: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在這句教學中我通過抓住“紛紛”想象桂花雨的樣子,引導學生從聲音、香味、聯想幾個方面來體會桂花雨的美,再通過精心設計的提示框架,讓學生將自己讀出的感受個性化地表達出來。
師:能告訴大家,剛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眼都是金黃。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落葉一樣,從樹上飄落下來,落在了我的頭上、脖子上、身上,還有草地上。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雪花一樣,從空中紛紛揚揚、飄然而下。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小雨點似的,調皮地從空中跳下來。
師:從視覺上進行了感受。是呀,這紛紛搖落的桂花承載著你的歡樂和童年的夢想。
生:搖呀搖,我聽到了葉子互相碰撞的嘩嘩聲,和桂花沙沙飄下的聲音。
師:從聽覺上來感受。
生:我仿佛聞到了桂花的香味,心也醉了。
師:同學們,請和你的同桌一起分享這難忘的瞬間,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享受搖花的快樂,桂花雨的美麗。請大家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搖花的樂趣和桂花雨的美麗吧!
反思:在教學過程,適時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激揚的想象浸透他們的思維,當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的時候,學生的感悟,對于閱讀的期待,對于閱讀的思考,對于閱讀的個性化的解讀就會顯得格外生動、諧趣!以上片段,以“桂花紛紛落下”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想象的思維支點,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想象桂花落到頭上、頸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說出表現作者當時喜悅心情的詞語,最后用詞語喊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樣一步步深化進行語言實踐,使學生讀出、說出了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正是這樣,學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和文中的“我”產生了情感共鳴。在閱讀中,在對話中,在想象中,在畫面中,學生的情感恣肆飛揚——繽紛的桂花雨落進了孩子們的心田,快樂溢滿教室的每個角落。
三、讀出敘述中隱含的生活,深化感悟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理解也越見深切。
【片段三】句子3: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在這一句的教學中,我首先又一次引導學生體會了句中“沉浸”與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在幫助學生理清思維的同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按理說,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一年只開一次,每次在中秋節前后開放,聞到花香的時候也只是花開的日子,可為什么說“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誰能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
生:曬干的桂花可以泡茶,每天喝茶時,就可以浸在桂花香里。
生:桂花搖落以后,挑去小枝小葉,曬上幾天太陽,收在鐵盒子里,可以加在茶葉里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糕餅。
師:你知道找讀文中的句子,幫老師解決問題,真聰明!
生:桂花除了泡茶,做糕餅,還可以做其它食品,比如燒稀飯時,放幾朵桂花,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師:哦!我知道了:
泡上一杯桂花茶,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難忘。把這種感受放到句子中,再讀一讀——“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逢年過節時,嘗一口糯糯、香香、甜甜的桂花糕時,花香唇齒留芳,彌久不散。讓我們再次來感受這樣的香——“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每當桂花盛開時,花香隨風飄逸,整個村子都被陶醉了。讓我們一起來陶醉一下——“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齊讀)
師: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那四句描寫家鄉院子里桂花香的句子。此時此刻,你覺得那句最能體現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呢?
生:(異口同聲)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反思:閱讀應該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過程,語文課堂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對生活的積累和感受多元、個性地研讀文本,多層次、深入地理解和體驗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在本句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說說桂花的用處,體會桂花一年四季給我們帶來的生活的享受和快樂,進而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對父母和鄉親們由桂花而帶來的豐收的喜悅以及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這樣的閱讀,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學力被釋放,情感被喚醒。
四、讀出語言中潛藏的意義,挖掘真意
從本質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結。但是,這種思想情感不是直接地說出來,而是要有意識地運用藝術的形象來表現,這“藝術表現”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暗示、影射和象征,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是具有隱喻性和象征性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尤其需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來領悟其中的“含義”,尤其需要讓學生透過“意象和故事”來領悟“意象”中所蘊含的“意”和“故事”之中所潛藏著的“意義”。在我們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語言比較含蓄、委婉,有的甚至比較隱晦。這些語言的背后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這樣的語言,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反復體會,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領會語言內涵的東西。
【片段四】句子4: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在教學這一句時,我并沒有直接就去讓學生感悟母親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之情,而是設計了這樣一段流程:
師:故鄉的桂花雨,給大家帶來了快樂,是母親珍愛的。現在,我們來到了作者母親的身邊,假如,我對她說:
(1)這里的水真甜,她會說:
.
(2)這里的橘子真紅,她會說: .
(3)這里的人真好,她會說:
.
(4)十多年后,作者來到了國外定居,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國外的生活真好呀!”,母親一定會說:
.
師小結:月是故鄉明,花是故土香,人是故鄉親,水是故鄉甜。是呀,在母親的眼中,故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難怪,母親會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反思:聰明的作者常常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常常并不把自己的要表達的“意義”直白地“說”出來,而是要用形象的方式來暗示或隱喻,將自己的“意義”隱藏起來,或者是在最隱秘的地方略微顯示一點點,以引導或者說是誘惑讀者去發現,去琢磨。所以,作為讀者,尤其需要在反復地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努力地發現文本的隱秘處,(這隱秘處也就是最緊要之處,最“含糊”之處,)進而從此發掘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意”。開放性的訓練,引導學生完成由認知到思維、情感的遷移,課堂成了學生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學生在感受、理解、積累知識中獲得了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這里的水真甜,她會說‘’”的句式訓練中,學生深深地體悟到作者和“母親”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同時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鄉的熱愛之情。在這樣的讀書過程中,感悟文句、詞語,揣度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讓學生自己的感情熔爐點燃出火花,讓課堂“生成”之花碰撞后、思考后、體驗后留下一串串“智慧”之果。
桂花香風細雨紛,含英咀華情趣濃。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細研文本,讓學生在語言藝術的寶庫中尋幽探勝,含英咀華,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借助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去體會語言高手們怎樣做到“意能稱物,詞能逮意”的,領悟語言的神韻和妙境,才能讓他們磨礪敏銳的語感,感受文本的人文內蘊,從而達到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的閱讀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蠡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