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如何貫徹教育部提出的京劇進校園政策,京劇進校園有哪些制約因素,中小學該怎樣開展戲曲教學課程,一直是筆者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語文課堂上嘗試戲曲專題課的教學,積累了點滴心得。對中小學戲曲教學的開展提出了七點建議。
【關鍵詞】中國戲曲 專題教學 戲曲進校園 反思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生活中特別熱愛戲曲。京劇、豫劇、評戲、越劇、曲劇、昆曲、川劇、秦腔、柳子戲、晉劇等各個劇種無一不愛,幾乎每個劇種的代表劇目及代表演員、流派特色都了熟于心。
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缺失一茬甚于一茬的狀況,我一直都有個心愿:將國粹藝術——戲曲引進語文課堂。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也有戲劇單元,選擇的材料大都是古今中外名劇的劇本片斷。如《竇娥冤·法場》、《西廂記·長亭送別》及《雷雨》、《茶館》、《哈姆雷特》等戲劇的選段等。
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熟悉劇本的一般形式,了解戲劇劇本的各要素,把握戲劇的情節(jié),賞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從文本的角度學習戲劇。
在高考中,對戲劇單元的基本知識考查較少。
現(xiàn)實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狀況:在教材內容上,戲劇單元是可有可無的陪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點講授,學生也很少關注。加之不少教師對戲劇主要是戲曲了解甚少,各地教學條件差異很大,許多教師、學生甚至沒有步入過劇院、劇場,所以即便學過了這一單元,學生對戲劇、尤其是戲曲依然知之甚少,生活中對中國戲曲仍然缺少興趣。
缺少了解必然帶來偏見,偏見又加重了漠視,長此以往,戲劇、戲曲的年輕受眾群體日益委縮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鑒于上述狀況,我個人覺得有必要給我的學生傳授戲劇尤其是戲曲的有關知識,引導他們熱愛戲曲,欣賞戲曲,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講,我也初步具備這個能力。
從2004年至今,我共帶了兩屆高中學生,在7個班級開設過戲曲專題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在經(jīng)常能收到07屆學生的來信,他們時時提起開戲曲專題課時那些美好的時刻。凡是參與過此課的同學幾乎都對戲曲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興趣,不少同學在大學還加入了戲曲協(xié)會等組織。
由此,我意識到: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是不愛戲曲,而是不懂戲曲,入門困難才造成了隔膜。我們現(xiàn)在的中小學教材體系中,十分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的、獨立的、學段性鮮明的戲曲教學用書。也十分缺乏戲曲教學的師資,傳統(tǒng)的音樂老師根本無法承擔這一任務。
下面就我開設戲曲專題課的一些反思記述下來,和有志于戲曲教學的同行交流:
一、專題講座要從基礎出發(fā),講解要透徹。
由于聽眾是沒有戲曲知識的中學生,所以開課選擇的內容、材料一定要都是戲曲最基本的知識。
我在開課時,分三個板塊進行教學。
第一板塊講戲曲基礎知識,它包括十個講座。
第一講:講戲曲行當——生、旦、凈、丑。
第二講:戲曲服裝——帔、褶子、蟒、靠、盔頭、官衣、氅、靴子等。
第三講:戲曲道具——桌子、桌帔、馬鞭、車旗、花轎、刀槍把子等。
第四講:戲曲演員的化裝——勒頭、貼片、勾臉等。
第五講:戲曲絕活——甩辮子、踩蹺、變臉、吐火、巧穿衣、頂燈、水袖功、髯口功、翎子功、毯子功、走矮子等。
第六講:戲曲臉譜——包公、曹操、關公、竇爾敦等。
第七講:戲曲武打。
第二板塊:戲曲流派概論。
第一講:京劇重要流派。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京劇四大須生;銅錘花臉之裘派;張(君秋)派青衣。
第二講:地方戲流派簡介。豫劇五大名旦——陳(素真)常(香玉)崔(藍田)馬(金鳳)閆(立品);越劇流派簡論;晉劇名家介紹;川劇名家談等。
第三講:戲曲經(jīng)典劇目介紹。
第四講:戲曲音樂(這一講播放央視戲曲頻道錄像資料)。
第三板塊:戲曲美學。
這一板塊就一講,講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虛實相生、程式化、綜合性、夸張寫意性等。
在講解時,教師的語言要深入淺出,化難為易,怎么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怎么講。尤其在開講之初,盡量以故事吸引學生。
二、講解要生動、有趣味。
我第一次開課時是依靠黑板講授,偶爾采用一些圖片。第二次開講時,學校裝上了多媒體,我采用課件展示、教師講解、播放經(jīng)典錄像相結合的形式,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心靈。幾乎每次開講,報告廳都是水泄不通,旁聽生人滿為患,學生覺得好看,好聽、好玩。
三、講解要逐步深入,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如果沒有前面兩個板塊共十一講的鋪墊。很難想象,學生會理解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
四、開課時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互動式開課。任何一門課,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都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們的學生不同于戲校的學生,本身就缺乏戲曲常識,也沒有戲校學生傳承民族藝術的特殊責任感和鮮明的職業(yè)意識。所以,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尤為重要。
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討論法、表演法吸引學生,也可以采用錄像放映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最關鍵的是把學生帶進戲院,到劇院聽戲的過程是觀眾和劇中人物溝通的過程,也是觀眾和演員溝通的過程,更是直觀感受戲曲的過程。
限于條件,各地可以靈活變通,采用不同的形式。
五、講解要有系統(tǒng),只言片語難窺中國戲曲的博大精深。教師講解要運用比較眼光,要比較傳統(tǒng)戲曲與話劇、新歌劇、西洋歌劇、現(xiàn)代戲的區(qū)別,在比較中凸顯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
以上就是我們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關于京劇進校園,我提幾點建議。
一、戲曲進校園的范圍應擴大到大學。中小學生學習、了解,熱愛戲曲,從小培養(yǎng)興趣很重要,成人的戲曲興趣也可以逐步培養(yǎng)。從近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大學生中的流行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另外,央視舉辦的全國京劇票友大賽、河南衛(wèi)視《梨園春》戲迷擂臺賽等大型比賽,獲獎選手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逐年增多,可見青年人是具備喜愛戲曲“內潛力”的。
二、要選編系統(tǒng)、獨立、分學段的教材。現(xiàn)在的戲曲課程都是附著在《音樂欣賞》類教材上的,是音樂教材的一個尾巴,地位不突出。尤其是中、高考不考查,所受關注度自然低。加之選材不系統(tǒng),即便從小學學到高中,學生仍然學不到系統(tǒng)的戲曲知識。
三、要培養(yǎng)專門的師資,或者對現(xiàn)有的師資補課,使之勝任戲曲教學的任務。
以我所在學校為例,我們學校是一所歷史名校,省級示范學校,擁有七千余名學生及三百余名教職工。喜歡聽戲的人不少,但主要是中老年教師。有戲曲專業(yè)知識且能開課的教師寥寥無幾。在這樣的狀況下,根本無法開設獨立的戲曲課,只能是三四位音樂老師蜻蜓點水式地介紹一下,放一些戲曲音樂片斷應付一下。或者個別老師如我一樣“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從戲校聘請老師又不現(xiàn)實。
因此我建議:創(chuàng)造機會,對各級各類學校愿意、便于開課的教師進行充電,使之能夠獨立地開展教學。
培訓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比如遠程教學、函授、進修、戲曲專家講座等。
四、教材選編要精當、簡約。所謂精當,就是選材要優(yōu)中選優(yōu),要選擇中國戲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目、唱段,流派;所謂簡約,就是教材要薄,要大線條,抓住關鍵性要素。中小學戲曲教學畢竟和戲校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不同,開課既不能給原有的師資帶來困難,又不能影響到原有的教學進度。選編的教材要有利于開大課,開專題課。
五、教材的選編既要注重學生對國粹京劇、昆曲的學習,也要兼顧地方戲——豫劇、評劇、河北梆子、晉劇、秦腔、川劇、錫劇、越劇等。許多地方小戲都很有特點,活潑,耐人尋味,如墜子、鑼鑼腔等。這樣做十分有利于不同地區(qū)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教學,也有利于鄉(xiāng)土教材的開發(fā)。
以我個人經(jīng)驗為例,我的家鄉(xiāng)界首位于豫皖交界處,河南豫劇沙河調在此盛行。我就是首先喜歡上豫劇,隨著年齡、知識的增長逐步愛上其他劇種的。
六、建議地方劇團幫助學校建立戲迷協(xié)會等團體。鼓勵專業(yè)演員走進學校,以演帶教,這樣無形中會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知識。
七、希望劇團、戲院、電視臺等演出團體創(chuàng)造機會支持學校戲曲教育。有實力的演出團體可以向學校贈票或到校義演、降低學生票價格等。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走進劇場。
我一直認為:劇場、舞臺、戲院是戲曲教學的最好陣地。呼吁央視和地方電視臺的戲曲欄目及其他戲曲演出團體在舉辦演出時能在前排預留免費學生位,邀請中小學生觀看,激發(fā)他們的欣賞興趣。
以上幾點就是我開設戲曲專題課的一些反思,希望和熱愛戲曲的朋友及同仁們交流,為戲曲的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學)